• 沒有找到結果。

靈性健康之概念與相關模式分析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靈性健康之概念與相關模式分析

第二節將靈性的理論基礎做一概括性的介紹之後,第三節將融入上述理論的 觀點,進一步探討靈性及靈性健康的定義和特色,具此做為本研究之概念性及操 作性定義。靈性的定義常有不同的解釋,其原因是靈性經常與個人價值觀、文化 背景、生活經驗、信仰、或更高層次的超越有關聯,靈性的涵義說法分歧,有其 主觀性和個別性,在第二節時已針對靈性定義及特性做探討,本節將探討靈性健 康的意涵,以及相關模式分析,作為未來研究之基礎架構。

壹、靈性健康之定義與特色

首先將探討靈性健康的定義和內涵,再者探討如何增進靈性健康的方法,做 為探討靈性健康現況與發展問卷的基礎。本研究奠基於全人健康的理論,主張從 整體角色看待個體健康發展,強調身心靈整合運作,以靈性為核心,融合生理、

心理、情緒、社會的面向,構成全人健康的最優狀況。

靈性對於健康有統合性的影響,但靈性的評估和定義有其主觀性,因此評估 前需建立一套較為大家共同接受的模式。本研究主張靈性健康是一個動態的、超 越的情境,並非一成不變、停滯不前或絕對的狀態,個體會視內在及外在環境的 變化,以及當下的覺知和感受,調整、轉化自我靈性健康的情境,因此靈性健康 就像一個連續線般,個體在向限上移動,構成健康或不健康的指標。靈性健康就 是指靈性的健康狀態(McGee, 1998),Frankl 認為人的靈性健康奠基於某種程度 的緊張,即人在「已經達成---還應該完成」,與人的「是什麼—應該成為什麼」

之間的緊張,要求人去實現他自身潛在的意義時,才能喚醒人潛伏狀態中求意義 的意志。一如尼采言:「參透為何,才能迎接任何!」(趙可式、沈錦惠譯,2004)。

靈性是人類整合的力量,靈性大致可從整合性、超越性、意義性、連結性四 個層面觀察,靈性的的本質與個人內在的統整、生命意義的詮釋,以及超越更高 的層次有關。趙可式(2007)提出靈性健康可用連續線(如圖 2-3-1)簡單區隔,

就像一個 0~100 分的光譜般,有時候我們處於靈性豐沛、安適的狀態,但有時又

Coyle(2001)強調靈性中重要的概念,如超越性、意義和目的、聯結、希 望和信仰等對個人健康有助益。Coyle 分析靈性採取三個取向,一個跟宗教、信 仰有關,例如宗教活動的參與和投入,另一個是心理學有關的,例如與神、價值 觀、生命意義有關,第三種則從超越性的角度分析靈性。例如 Fry(2000)從超 越的角度界定靈性,(1)與超個人和聯結感有關,認為有一種更高層次的超自然 力量,如神的存在。通常他們屬於特定的宗教團體。(2)與自我實現有關,例如 了解自我內在資源、個人優點等。前者與更高的存在有更深的溝通和聯結,人們 對於神聖力量的承諾可以協助他們對抗痛苦。而後者強調認識內在的自我和優 點,並提升自我靈性健康。Coyle 強調,正向的靈性態度可以提升我們的生活行 動。

從以上的分析中得知,靈性與健康關係密切,靈性是個人內在意義、向外聯 結、向上超越的重要力量。靈性的健康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除了使用靈性健康

(spiritual health)一詞外,亦有學者使用靈性幸福(spritual well-being)一詞。

Hungelmann 等人(1996)針對 65-85 歲之老人進行靈性幸福(Spiritual well-being)

的研究,提出靈性幸福的定義為:一種自我、他人、超越時空存在的終極對象之 間的和諧狀態。這是一種動態、整合成長的過程,讓個人迎向終極目標和有意義 生活的實現。靈性幸福是一種能力,能從過去和未來的生活事件中尋找意義和目 的。

靈性健康可從關係性(relationship)和時間性(time)區分核心類別,關係性部 分再區分三個向度為:終終他者、其他和自然、自我觀念。在時間性部分也 再區分為過去、現在和未來(Hungelmann et al., 1996)。說明如下:

1. 關係性(relationship)

(1) 終極他者:相信更高層次的存在、相信神、展現對神的愛、透過禱告和

神溝通、參與宗教活動。

(2) 其他/自然:接受他人的不同、展現相互的愛和關懷、展現寬恕、接受和 給予協助、讚嘆自然。

(3) 自我:接受自己和生活情況、內在自我的價值、自我決定的價值、擁有 正向的態度、展現對生活的滿意。

2. 時間性(time)

(1) 過去:肯定父母/他人的影響、展現過去社會文化的聯結、描述與正式信 仰系統的聯絡、描述過去宗教的實踐/儀式、展現過去的成長的改變。

(2) 現在:活出潛力、展現價值和實踐的融合、願意成長和改變、參與社群 的禱告/儀式、在生活中發現意義和目的。

(3) 未來:訂定目標、終極整合的希望、對後世懷抱希望、追求生命的意義 和目標。

Hungelmann et al..(1996)從因素分析定義靈性幸福的三個主要成分:(1)

信仰/信念層面:關心一個人的表層問題及其深層信念、價值觀和看待事物的態 度;(2)生命/自我責任:關心生命的和諧與完整,重視生命、死亡的尊嚴及人 生存在的價值;(3)生命滿意/自我實現:融合過去的人生經驗、體認生活的意 義,與確認自我的價值。

個人的靈性健康無法抽離外界環境的互動,人與萬物之間的聯結深深影響個 體的靈性健康發展。多數學者強調個人與自己、他人、社群、環境、宇宙、神祇 之間的連結、共融關係(李彗菁,2004;曾煥棠、劉秀美,2007;趙可式,2007;

蕭雅竹,2004;Chao et al., 2002;Howden, 1992; Hungelmann, et al., 1996; Fisher, Francis, & Johnson, 2000; McGee, 1998; Swinton, 2001; Wanpen, 2001)。不同學者 進一步將靈性健康分為不同的層面,分析如下:

Howden(1992)根據 Banks(1980, 1984)對於靈性健康的研究,採用問卷 調查方式共有 189 位 40-60 歲受試樣本,發現靈性健康與受試者過去一年內經歷 危機事件有顯著正相關。Howden 發展的靈性健康分為以下四個向度:

1. 生命的目的和意義:一個尋找或發現某些事件或關係的過程,過程中可以提 供價值感、希望感、與生命動機。

2. 內心的應變力:一個努力或發現整體,本體和充實感的過程,在處理生活不 確定事物時,不論身處危機、平靜或沈著時,內心的應變力可顯示出其效力。

3. 天地萬物的一體感:個人與他人有關係或連接的感覺;個人與所有生命體的 關聯感,個人與他人的和諧感,以及個人與宇宙、宇宙環境或宇宙生物的同 一感。

4. 超越性:能達到或超脫被平常經驗限制的一種能力,能克服或戰勝身體或精 狀況的能力、意願或經驗。或是能實現幸福安適與自我治癒的能力。

Fisher 等人(2000)對於靈性健康的歸類分為四大層面的幸福,包括(1)

個人與自己;(2)個人與社區;(3)個人與環境;(4)人與超越性。

1. 個人的幸福(personal wellbeing):包括生命的意義、目的和價值,靈性可促 進自我覺察,與自尊、自我認同有關。

2. 社群的幸福(communal wellbeing):為人際關係的品質和深度,與道德和文

化有關,包括人性中的愛、正義、希望和忠誠。

3. 環境的幸福(environment wellbeing):對於大自然的培育、天地萬物的敬畏 和讚嘆,就是與環境和諧共存的概念。

4. 超越的幸福(transcendental wellbeing):為個人與未知力量(終極關懷、宇宙 力量或上帝)的關係,包括對宇宙奧秘來源的信仰、崇拜和敬仰儀式。

Fisher 等人(2000)的結論指出,不同類型的人在靈性需求上有所不同。四 大面向的靈性幸福與靈性健康有高度相關,四大面向的靈性幸福與靈性健康有靈 性健康可以展現在不同的面向,不一定每一項都要高分。若在個人的子項目有較 好的得分,其他三個向度都較低的話,可稱為個人主義者(personalist);若在社 區的面向較高好,則稱為社區主義者(地方自治主義者 communalist);若是在環 境的面向較高,則命名為環境主義者;若是另一種為存在主義者(existentialist)

個人、社群及環境的面向都在高於平均值,但宗教的子項目低於平均值的人,他 們較重視自己、他人和環境之間的關係,對於超越的力量/神祗等較不重視;全 球主義者(globalist)四個面向都高於平均值的人。

本論文結合 Hungelmann et al.(1996)及 Fisher et al.(2000)的定義,將靈 性健康定義如下:是一種自我、他人、超自然的終極對象之間和諧狀態,讓人迎 向終極目標和有意義生活的實現。對內部分,包括對自我的探索及生命意義的統 整。對外而言,可以分為與人的人際互動、與環境的聯結、與超越力量的聯結,

如圖 2-3-2 所示。

綜上所述,靈性健康的面向大致可分為四個領域,包括個人與自己、個人與 社群、個人與環境、個人與超越性(如圖 2-3-3),說明如下:

1.個人與自己:包括了解、接納與欣賞自己,並且能探索自我存在的生命意義與 價值。

2.個人與社群:重視人際關係的營造,以及與不同社群之間的網絡交流。

3.個人與環境:重視與環境和諧共存的概念。

4.個人與超越性:肯定超自然的力量,重視宗教信仰和自我超越的成長。

貳、靈性健康之相關模式探討

本研究採用全人健康的觀點探討靈性健康的模式,全人健康強調整體全人的 角度,強調身心靈整合的重要性,將靈性置於中心點,統合身體、心理、情緒、

智力、社會等面向。靈性對個人相當重要,一如 Seaward(2003, 2005)指出,

當我們無法與外界產生聯繫時,我們就喪失平衡感並且混亂接踵而來。可能在價 值衝突和缺乏生命意義等個人層次,但透過對外聯繫的過程,混亂會反射遍佈我 們的社會環境,特別是家庭、工作場所和社區環境。

以下分別論述 Myers, Sweeney, & Witmer(2000)、Purdy 與 Dupey(2005)、

Wimer 與 Sweeney(1992)、Seaward(2005)、Swinton(2001)、趙可式(2007)不同 學者從全人健康觀點、心理健康等觀點建構靈性健康模式:

一、全人心流的靈性健康模式(Holistic flow model of spiritual wellness)

Purdy & Dupey(2005)主張,靈性是一個人活力資源的中心,也是統整的 力量。靈性就像水一樣,可以自由自在的流動,一個人若缺乏靈性,人會陷入混

Purdy & Dupey(2005)主張,靈性是一個人活力資源的中心,也是統整的 力量。靈性就像水一樣,可以自由自在的流動,一個人若缺乏靈性,人會陷入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