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動機

誠如研究背景所述,追求成功老化以及統整和諧的晚年生活,是高齡者追求 的目標。靈性健康是統整身心靈等面向的主要核心力量,協助個人追求更有意義 和豐富的生活。本節將分別說明靈性健康對於老人之角色與重要性,以及老人靈 性健康議題在學術及實務的價值和貢獻。

壹、靈性健康是老人生命整合的力量

在晚年時光,老人的身、心、靈相較於年輕時會有很大的改變。一般而言,

老人退休後卸下工作的角色,擁有較多的時間回歸家庭,並且開始向內尋求自我 的意義。例如「我是誰?」、「我的生命有什麼意義?」「難道就這樣過了一生?」

「這一生是否沒有遺憾?」,以上一連串的問題對於老人而言,是回顧過去日子 最常詢問的問題。雖然不一定有正確的答案,但是探索自我定位及生命意義的問 題,卻是一輩子的課題。

生命意義內在與外在聯結的探尋是靈性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靈性健康除 了自我的探索、了解外,還包括對外的聯結,例如與他人的互動、與自然環境的 聯結,以及與更高神聖力量,例如神祗、宇宙等的關係。總體而言,靈性健康大 致可以分為對內及對外的關係,對內部分,包括對自我的探索及生命意義的統 整。對外而言,大致可以分為與人的人際互動、與環境的聯結、與超越力量的聯 結。靈性的健康被視為統整個人生理、心理健康的重要關鍵因素(蕭雅竹,2002,

2004;Banks, 1980; Golberg, 1998)。

老人從工作職場退休下來,會有更多自由運用的時間,並且利用悠閒的晚

年,來檢視自己的生活,提升心靈成長的層次,更達完美的境界。因此,生命意 義的探索、自我超越等靈性健康課題對於老人的生命統整有極大的重要性,讓老 年人在人生最後階段重新回顧、統整自己的生命故事,其目的並不在要求老年人 被動地去適應社會,而是主動地去尋找自己安身立命的所在(鄭書芳,1998;

Moberg, 2001; Sherron & Lumsden, 1990)。

每一位老人都有尋找安身立命的需求,但是統整生命歷程及生命意義感,達 到靈性健康的理想境界,並不是每一位老人都可以獨自完成的任務,需要社會更 多的支持。隨著高齡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大眾媒體也開始重視高齡者的報導,

例如中國時報自 96 年起在每週四開闢「熟年週報」,介紹老人相關的活動及議 題,對於推廣老人成功老化有相當的助益。公共電視台也從 96 年 12 月播出「銀 髮熟年:孫越和他的朋友們」節目。從報章雜誌(康健、遠見、天下、商周、長 春等雜誌)中可以獲得許多新知,並且認識這些老人楷模的典範。除了這些成功 老化的個案之外,社會上還有更多需要幫忙的老人,引領他們走出家庭,參與老 人活動或課程。

貳、老人靈性健康研究具學術及實務價值

隨著高齡學、老人教育等學術專業的興起,國內對於老人教育愈見重視。老 人學是一門跨領域、跨學科的新興學門,不同專業學門的研究者從不同的觀點切 入,提供更多整合性的專業觀點,例如老人照護、老人休閒運動、老人社會學、

老人心理學、老人教育等研究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老人相關系所也陸續成 立,為高齡學相關研究注入更多活力。

國外學者(Aldwin & Gilmer, 2004; Burdman, 1986; Fehring et al., 1997;

Hungelmann, K.-R, Klassen, & Stollenwerk, 1996; Isaia & Murrow, 1999; McFadden, 1999; Moremen, 2005; Young, 1993)從多元化的觀點,如健康、心理等理論探討

老人靈性健康。Young(1993)表示,靈性需求的滿足使老人能緬懷過去,接納 現在,維持生命正向意義,達到生活滿足。

國內學者特別針對老人靈性健康的研究探討較少(張翠芬,2001;黃向吟,

2009;楊素華,2007;劉淑娟,1999,2001)。劉淑娟(1999,2001)認為,心靈 健康的老人,不論日子過的好不好,都能保持內心的平和(inner peace)。這種內 在的平和(serenity)意味著老人能夠頓悟自己內心要什麼、能夠排除自己一些 不好的欲念、覺得自己有所屬、能夠無條件付出、能夠接受事實、能活在當下、

能夠寬恕自己及他人、相信個人力量是很渺小的、能夠洞悉世事坦然面對人生。

老人需能超越自我生命的挑戰,有正向的意義與價值,否則人生空乏,喪失奮鬥 與生存的意志與決心,將陷入心靈困擾之中。

國內老人靈性健康的研究仍算起步,論文主題使用「靈性健康」的論文(檢 索 98/4 國圖碩博士論文)共有 12 篇(吳麗織,2006;李昱平,2005;張美玲,

2006;張翠芬,2001;陳慧姿,2007;黃向吟,2009;黃淑貞,2005;黃惠貞,

2003;楊素華,2007;潘佩玲,2004;蕭雅竹,2004;蘇淑芬,2002)。蘇淑芬 的論文鎖定中文版靈性安適量表信度和效度檢定,吳麗織、李昱平、張美玲、陳 慧姿、黃淑貞、黃惠貞及蕭雅竹論文皆關注在青少年和大專生的靈性發展,張翠 芬以護理之家的老人為對象,進行「護理之家住民身心靈健康狀況與需求之評 估」,不過研究對象為健康況狀不佳的老人,研究結果無法全面推論至健康老人 身上。黃向吟進行中高齡者的靈性成長歷程之研究,楊素華研究老人之靈性狀態 及靈性教育需求,二篇論文對本研究極具參考價值。

其他與靈性相關的論文主題大致可再細分為二大類,第一類與護理人員有關 的為:(1)護理人員靈性概念及靈性照顧(沈麗靚,2004;楊雅文,2003);(2)

護理人員靈性成長(莊乙雄,2003);(4)護理人員靈性教育(許凰珠,2003;

劉秀美,2005)。第二類從病人或志工的角度論述的為(1)靈性需求(卓妙如,

2002;林育如,2004;賴維淑,2002);(2)靈性照顧(馮日安,2005;潘佩玲,

2004);(3)癌症病人之靈性衝擊(李彗菁,2004);(4)志工靈性與組織承諾

(劉士豪,2006);(5)精神病患之靈性與寂寞感(楊均典,2001)。可見國內 對於靈性健康的論文主題,尚在發展階段。以上靈性健康相關的論文,大多跟靈 性護理、靈性照顧有關,研究對象包括大專生、護理人員、癌症病人、精神病患、

志工,僅有張翠芬的論文的對象為護理之家居住老人,總共訪問 14 位住民其身 心靈健康和需求,受訪者最滿意護理之家對於身體照顧的服務,但對於靈性照顧 部分較為缺乏,老人們並無法確切的描述心靈投靠的對象,但有靈性需求,對於 老人之靈性健康的研究仍有待進一步開發。

國內外針對老人靈性健康的研究(張翠芬,2001;黃向吟,2009;楊素華,

2007;Chao, Chen, & Yen, 2002;Eggers, 2000;Fehring et al., 1997;Hungelmann et al., 1996; Isaia et al., 1999;Moremen, 2005;Tongprateep, 2000; Young, 1993)已經 建立良好的基礎,本研究將奠基於以上研究,利用質化研究深度訪談的方法,探 究老人靈性健康發展歷程和整合模式。

以上可知,國內外學者逐漸重視靈性健康的議題,更關心人類內在心靈的層 次。然而,各領域的學者對於「靈性」的定義仍有很大的歧意性,靈性和宗教又 有那些異同?此外,靈性健康(spiritual health)一詞和靈性幸福感(spiritual well-being)、靈性安適(spiritual wellness)之間的異同為何?這些概念均有待進 一步釐清和界定,並且轉化為可操作性之定義和步驟,發展理論或模型,以奠定 學術研究的基石,以期對實務工作有良好助益。尤其理論和實務具有相輔相乘作 用,許多助人工作者,如醫生、護理人員、社工師、成人教育者、心理諮商師等,

他們的工作或多或少都會接觸到求助者或當事人之靈性健康及心理健康的問 題,本研究希望探討老人靈性健康概念及類型,並且進一步提供適合台灣社會老 人之靈性健康促進整合模式,供高齡者以及實務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