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在第一章緒論中將介紹研究背景,說明研究的相關背景和重要性。其次,說 明研究動機和研究目的,並提出研究問題,最後針對本研究涉及的重要名詞作界 定。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在研究背景部分,將說明社會變遷及脈動下,高齡化社會的挑戰以及老人靈 性健康之重要性。伴隨「高齡化」及「少子化」兩股勢力的衝擊下,先進國家莫 不面臨人口老化的問題,因此如何再創第三年齡高峰,並且做好晚年生涯規劃,

是高齡化社會共同面臨之重要課題。其次,老人隨著退出職場以及生理、心理、

社會等變化,個人必須重新面對身心靈統整問題,值得高齡者以及社會加以重視。

壹、高齡化社會對老人的挑戰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民眾的生活水準日益提升,使得人類的 平均壽命不斷地延長,許多先進國家均面臨「高齡社會」的問題。再者,節育觀 念和技術的發展,年輕人選擇不婚或不生的比例上升,造成少子化的現象。「平 均壽命延長」和「少子化」這兩股力量促使社會人口老化的現象急遽發展,人口 結構、家庭型態、社會結構等受到強烈衝擊,如何迎接高齡社會時代的來臨,並 重視高齡者的需求及相關規劃,是許多先進國家面臨的挑戰課題之一。

人口老化已是世界先進國家普遍面臨的社會現象,根據聯合國的定義,係指 總人口數中 65 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的 7%以上的社會,即為「高齡化社

會」(ageing);超過 14%,即為「高齡社會」(aged);而達到 20%以上,則為「超 高齡社會」(super-aged)(林麗惠,2007;黃富順,1991)。台灣於 1994 年正式 邁入聯合國定義的高齡化社會,老人人口比例已逾 7%,預估民國 107 年將升至 14%,進入高齡社會,人口老化速度不輸於歐美日等國家。根據內政部(2007)

公布的資料顯示,台灣 65 歲以上總人口數,至 2007 年 8 月底已突破 260 萬人,

佔總人口數的 11.42%,預估到 2027 人,老人人口將達 490 萬人左右,佔總人口 數的 20.69%,每 5 個人當中就有一位高齡者,台灣未來將進入超高齡社會。

高齡社會的來臨,對於社會整體的發展及個人生活品質有極大的影響。在過 去醫療科技不發達的年代,能夠活到七、八十歲可能就是人人欽羡的長壽者。不 過,國人的平均壽命逐年增加,根據內政部(2006)的統計指出,95 年國人零 歲平均餘命估測,兩性平均 77.45 歲,男性平均 74.56 歲,女性 80.79 歲。長者 若於 65 歲辦理退休,退休後至少還有 10~15 年的歲月,如何規劃老人的生活及 提升個人整體身心靈健康,是十分重要的課題。

貳、老人靈性健康之重要性

追求成功老化,是個人邁向人生最後階段的目標。老人除了面對生理功能、

心智功能的退化外,內在的統整和平和感,追求靈性的自我超越,更是重要的課 題(姜德珍,2000;康淑華、邱妙儒譯,2001;劉淑娟,1996,1999,2001;鄭 書芳,1998;Aldwin & Gilmer, 2004; Birkenmaier, Behrman & Weber, 2005; Ross, 1994; Moberg, 2001; Moremen, 2005; O’Brien , 1999; Piedmont, 1999; Robbins, 1997; Robinson, Kendrick & Brown, 2003; Sherron & Lumsden, 1990; Wanpen, 2001;

Young, 1993)。從時代的發展脈絡來看,過去對於健康的定義比較強調生理層 面,但隨著科學的進步,醫學的高度發達,人類的平均壽命向上提升,各界對於 健康的視野也隨之擴大。人們追求的健康不再只是消極地避免疾病的發生,而是

全方位全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心理、社會、情緒、靈性等層面的幸福感。從全 人的角度觀待個人,人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上述五個層面彼此影響,構成全人均 衡發展的健康狀態(黃奕仁,2007;蕭雅竹,2002;Chandler, Holdern, & Kolander, 1992;Eliopoulos, 2004;McGee, 1998;Myers, Sweeney, & Witmer, 2000;Phyllis, 1998;Purdy & Dupey, 2005;Witmer & Sweeney, 1992)。

靈性健康是近年來學術界關注的重點,Emmons 與 Paloutzian(2003)從 PsychInfo 資料庫搜尋 1988-2001 年與宗教及靈性相關的文獻,共發現近 2000 篇 的研究報告,應用範圍已遍及臨床、諮商、健康、心理、生理、人際等領域,可 見靈性的議題日益受到重視。靈性健康議題受到重視,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從全 人整體的角度看待「健康」,個人是多面向平衡發展的,包括生理、心理、社會、

靈性的整體均衡健全狀態。第二,靈性健康被視為整合其他層面的主要力量,如 同一個核心可以連結或成為其他健康層面的根基資源,提供生命力量,引發行為 與動機以協助個人獲致有意義的人生(Banks, 1980; Fehring, Miller & Shaw, 1997;

Golberg, 1998; Seaward, 2001; Walsch, 1999; Young, 1993)。第三,靈性健康除了 關注個人內在的資源、意義感、統整性之外,還將人放置在一個更高層次的存有 世界,重視「天、人、物、我」之間的和諧、合一感。靈性健康可視為人生的的 核心,用以統合個人身心、社會的健康(吳庶深、黃麗花,2001;李昱平,2005,

2006;林治平,2004;張利中、王萱萁、陳郁分,2005;陳德光,2004;傅佩榮,

2003;趙可式,2007)。

從上述可知,靈性具有統整個人其他面向,如生理、心理、情緒和社會的 重要因素。此外,專家學者(Erikson, 1963;Moberg, 2001;Moody, 1976; Neugarten, 1968;Wanpen, 2001)強調,人們隨著年齡的增加,對外社會活動減少、身體功 能退化等衝擊下,人們會逐漸往內在探索,花更多時間探討生命意義以及存在、

死亡的問題。越來越多老人學的文獻開始重視存有的因素(existential factors),

例如探討宗教、靈性、生命意義感等對個人幸福感和健康的影響(劉淑娟,1999;

Emmons, 1999; Emmons & Paloutzian, 2003; Fry, 2000; Moberg, 2001; Robbins, 1997; Yalom, 1980)。因此,進行老人研究和實務的方向時,除了重視老人生理、

心理、情緒、社會的發展外,老人靈性健康的議題值得進一步探究。

缺乏正向的生命意義和心靈的寄託是許多現代人的問題和困擾,除了造成身 體的不適外,也容易累積壓力和煩惱,埋下憂鬱症的種子。世界衛生組織把愛滋 病、癌症及憂鬱症為人類世界三大主要死因。衛生署統計顯示,國內目前約有 3%的人口罹患憂鬱症,而終其一生約有 15%的人會得憂鬱症。其中女性約佔 20%~26%、男性佔 8%~12%。而台灣精神醫學會方面也保守估計,憂鬱症終生 盛行率約為 5%~10%,進而推估台灣至少有百萬人曾經、未來或正為憂鬱症所 苦。隨著社會轉型,憂鬱病患愈來愈多,平均每百人之中,至少一人有重鬱症,

輕度的也有三、四人,甚至更多。

根據林口長庚醫院及高雄醫學大學的研究發現,老人憂鬱症的盛行率約 12.9

%到 21.7%,其中重度憂鬱症達 6.2%,輕度者為 6.8%到 15.5%,比 10 年前增 加 10 倍以上,尤其是城市女性老人鬱卒的情形更嚴重,而台灣老人輕度憂鬱盛 行率,則名列世界前幾名。高雄長庚醫院指出,比較老人憂鬱症的高危險因子,

城市老人比鄉村老人鬱卒多了 1.4 倍,女性老人比男性老人罹患憂鬱症多 2 倍;

老人曾與子女發生衝突導致憂鬱症是最值得注意的高危險因子,而年長痼疾體弱 多病的老人,也較容易患病。由此可知,老人憂鬱症的問題日益嚴重,身心壓力 不少。老人沮喪、憂鬱或焦慮的問題可能無法簡單化約為心理上的疾病,與精神 寄託、失落感、生命意義感等有關。國內外學者(黃惠貞,2003;趙可式,1999,

2007;劉淑娟,1996,1999,2001;蕭雅竹,2004;McGee, 1998; Swinton, 2001;

Westgate, 1996; Young, 1993)建議從全人健康的角度看待憂鬱和身心困擾的問 題,並且重視靈性的面向,提升個人之自我生命意義感。

由上得知,老人除了身體的老化之外,伴隨而來的心理、靈性疾病也不容忽 視,例如老人憂鬱症、老人靈性困擾等問題。如何讓高齡者度過有品質、有尊嚴,

並且靈性豐富的晚年,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