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資料蒐集方法

四、 問卷調查法

本研究於教學實施之成效調查部分使用問卷調查法,分為教師及學生 兩方面,學生部分由教學實施之教師在上課時讓學生填答,學生部分之問 卷共有十題問題,包括選項回答與開放式問題兩類(見附錄九)。教師部分 共九題,全為開放式問題,由執行教學實施之教師以紙筆作答(見附錄十)。

第五節 第五節 第五節

第五節 前導 前導 前導試 前導 試 試 試驗與教學實施方式 驗與教學實施方式 驗與教學實施方式 驗與教學實施方式

筆者服務於國立台灣大學國際華語研習所,取得教學單位與學生同意 後,於 2009 年春季之《新選廣播劇》課程中進行前導試驗,試驗時間共約 八週;之後再根據前導試驗結果,修正教學設計;修正後,為求客觀檢驗 前導試驗所得結果,商請教學單位中教授相同課程之教師一名與其任教班 級之學生四名,教授完整一單元之進度,作為教學實施。

54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 需求分析與前導試驗 需求分析與前導試驗 需求分析與前導試驗 需求分析與前導試驗

本章第一節將檢視台灣地區口語教學現況,分為口語會話課程開設現 況,以及現行教材分析兩部分,目的在於確認目前台灣地區華語中心是否 已有口語作為口語體之口語課程;並檢視教材作為文化融入口語教學教材 的適用程度。第二節將分析教學者與學習者需求訪談調查結果,以從教與 學兩方向釐清雙方在文化融入語言教學以及口語會話教學上的經驗、想法 與期待。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口語教學現況 口語教學現況 口語教學現況 口語教學現況

本節包括教學現況與現行教材兩部分,在教學現況方面,主要調查中 級口語會話課程,希望藉由課程概觀,檢視開設中級口語會話課程的需求。

一、 教學現況

台灣地區華語中心之課程,常以教材名稱為課程名稱,因此從課程名 稱中難以看出課程內容,筆者透過各中心網頁介紹、訪問各中心任教教師,

調查台灣台北地區具有代表性的三所華語中心在中級口語會話課程31方面 的現況,了解課型、開班狀況、使用教材等。此三所華語中心分別為:

(1)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中心 (2) 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中國語文組 (3) 國立台灣大學國際華語研習所

其中級口語會話課程的開設狀況,可彙整列表如下:

31 此處之「中級」包括初中、中中、高中三級,「口語會話課程」,包括專門教授「口語 體口語」之課程,以及一般訓練口語表達之聽說/說話課。

55

56

使用本文所要探討的口語語體,學習後能夠增加學習者的口語詞彙、句式 知識與口說能力,課程的教學目標也在於增強口語聽說能力,屬於本文所 要探討的中級口語會話課程;《實用商業會話 I,II》在國語中心被歸類為「商 業課」,詞語屬性、溝通情境較限定,非本文主要的研究方向,至於國際華 語研習所之《中國文化叢談》,為該所之核心課程,然語體較為正式,有一 半屬於演講形式,亦較偏離本文所欲探討之「口語作為口語體」之教學方 向。

我們從上述整理分析可以發現:目前華語中心的課程,仍然以教材為 導向,不但課程名稱即是教材名稱,教法也偏向依循教材的呈現與安排,

目前雖然已有教學內容偏向「口語作為口語體」的口語會話課程,但學生 無法以「聽力課」、「閱讀課」、「說話課」等技能分類來選擇課程,若教材 名稱中未指明(如「報紙」、「新聞」、「小說」等),也較難辨識課程所要接 觸的語體;學生在升級選課時,往往需要費心查詢教材內容;但即便教材 內容安排看似適合學習者需求,實際的上課情形與教學重點,往往還是由 教師決定,其中的個別差異難以掌握。

二、 現行教材

現今已有數量眾多的華語教材出版,新的教材亦在陸續研發中,現行 教材中受歡迎並廣為採用的口語教材為數不少,然而並非所有教材都顧及 了文化與語言教學的融合,有些看似有文化內容的教材,也並不一定是適 合的語言課本。徐家楨(1996)曾指出,有些課本在課文後附加一段關於 中國文化的英文資料,僅是形式主義的作法,並未真將文化教學融入教材;

而介紹中國文化知識的課本,可做課外閱讀資料,卻因為未遵循語言教材 循序漸進、反覆鞏固的編寫原則,不能作為語言課本。因此,若欲將文化 教學融入語言教學,勢必需要在教材上審慎選擇。

根據魯健驥(1990)之分類,語言和文化相結合的教材分為兩種:一 種「以文化項目為綱,一切環繞文化項目進行」;一種是「以語言形式為主,

與文化項目緊密結合」後者又可分為三種類型:(1)課文本身直接介紹文化

(如「中國人怎麼問年齡」);(2)課文反映的文化項目需要透過情境說明(如

57

「購物」一課藉出現在百貨公司及小攤上的兩段對話說明中國購物方式的 不同);(3)課文通過註釋說明文化項目。

為求瞭解目前台灣地區中級華語口語教材現況,筆者選擇六本在台灣 各華語中心經常使用為中級口語會話教材之教科書,檢視其語言內容及文 化內容,分析其結構、特色與優缺點,以作為體驗文化口語會話教學設計 之教材選擇之參考依據。六本教材之基本資料如下:

(一) 《實用視聽華語(IV)》(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主編,教育部策劃,2008) 台 北:正中書局

(二) 《遠東生活華語(III)》(葉德明主編,2006)台北:遠東圖書公司 (三) 《今日台灣》(鄧守信、孫珞,2004)台中:東海大學華語中心。

(四) 《中國文化叢談》(國立台灣大學國際華語研習所主編,1993)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國際華語研習所

(五) 《新選廣播劇》(國立台灣大學國際華語研習所主編,2000)台北:國 立台灣大學國際華語研習所

(六) 《迷你廣播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主編,2008)台北:

正中書局

以下為上述六本教材之綜合比較表:

58

59

60

61

根據 Hammerly(1985)對文化的分類來審視上述六本教材,可以發現:

最能展現華人社會之行為文化者,當屬表四-3 中《新選廣播劇》與《迷你 廣播劇》兩本教材,其角色多元,故事背景反應社會生活現況與目標語文 化之行為、思想與價值觀念。《中國文化叢談》之「文化」,則全屬成就文 化與知識文化範疇,雖在對話之中可瞥見行為文化之表露,但就全書內容 而言,學術性的文化知識仍多於影響語言行為的行為文化;《今日台灣》之 行為文化內容豐富(如中國人喝茶、喜愛小吃與夜市等飲食、生活習慣;

婚姻觀念、對升學考試之想法等),然多為說明性質,並非直接揭示語言行 為。《實用視聽華語(IV)》與《遠東生活華語(III)》則成就、知識、行為文 化無所不包,然仍以成就文化與知識文化為多。

就教材之語言形式與體裁而言,《新選廣播劇》與《迷你廣播劇》由於 為劇本模式,文本全數內容皆為角色對話互動,在體驗文化教學觀所重視 的「對話情境」上有完整的呈現,語體亦十分口語化;《實用視聽華語(IV)》

與《遠東生活華語(III)》則採課文與對話各半形式,在對話部分可幫助學習 者習得語言互動方式,但語言形式則因經過編修改寫,用以呈現生詞句型,

因此在真實口語的呈現上,不如小說、戲劇類教材;《今日台灣》之課文則 全為敘述體短文,不含對話,雖然在討論問題、課文後口語活動的設計上,

屬於口語形式,但由於主要內容為書面語體,若要以真實口語、交際口語 為教學訴求,《今日台灣》並非適合的選擇。

三、 小結

根據楊啟光(1985)的口語語體分類,相聲以及話劇、電影、電視劇 中的對白,雖以書面形式呈現,但由於直接來自群眾的口語,可說是是群 眾口語的集中表現和藝術化,又能反作用於群眾口語,因此應自書面體中 劃分出來,歸類為口語語體之一的「表演體」。現行口語教材中,《新選廣 播劇》與《迷你廣播劇》一類的劇本型教材,在語言上能直接反映口語的 特徵,在教材內容上,又可於戲劇情節中呈現華人社會之行為文化,並且 讓學習者接觸不同角色之語言行為,脫離一般教材對話生硬、不自然,對 話角色單調、不能反映目標語母語者行為特色等缺點,是在使用體驗文化

62

教學觀進行文化融入口語教學設計時,可優先加以考慮的教科書。

63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

本研究之需求分析共對十名學生、九名教師進行深度訪談,學生之訪 談問題包括基本資料、中文學習經驗、語言學習、文化態度、文化學習等 五大項,共十八題。教師訪談題目則包括基本資料、教學經驗、文化教學 經驗、文化教學認知、口語會話教學建議、文化融入口語教學看法與口語 會話教材建議等七大項,共十二題。訪談目標在於調查學習者與教學者對 華語教學中的文化認知與學習/教學概況,以及對文化融入口語會話教學之 需求。由於文化認知與學習經驗較為抽象,訪談中訪問者視受訪者回答情 形跳脫既定問題,進一步詢問,因此每位受訪者之訪談時間長度不一,從 半小時到五十分鐘不等。

一、 學習者訪談結果分析

以下依序列出訪問類項與訪問問題,以及十名受訪學生回答概況與分 析:

(一一) 受訪者基本資料受訪者基本資料 受訪者基本資料受訪者基本資料

受訪者為台灣地區十名華語學習者,分別於台北市台灣大學國際華語 研習所與文學院中國語文組就讀。年齡層集中於二十一到二十五歲,皆不 超過三十歲,三名為男性,七名為女性。國籍主要為美國(六人,其中三 名為華裔34),其餘分別來自立陶宛、挪威、泰國與日本。教育程度方面,

有八位為大學生或大學畢業,兩位擁有碩士學位。來台時間從六個月到一 年不等,僅有一位在台時間不到三個月。幾乎所有學習者在來台前已學習 過一年到兩年的中文,僅有一位來台灣後才開始學習。在語言能力上,有 三名為高級程度,其餘七名皆為中級程度,但因學習時間與學習能力,程

有八位為大學生或大學畢業,兩位擁有碩士學位。來台時間從六個月到一 年不等,僅有一位在台時間不到三個月。幾乎所有學習者在來台前已學習 過一年到兩年的中文,僅有一位來台灣後才開始學習。在語言能力上,有 三名為高級程度,其餘七名皆為中級程度,但因學習時間與學習能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