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需求分析與前導試驗

第三節 前導試驗

三、 教學時程與教學方式

此課程開設於 2009 年春季學期,自 2009 年 3 月 30 日開始,共計十週,

本前導試驗教學與課程同時開始進行,日期自 2009 年 3 月 30 日至 5 月 22 日,共計八週。上課時間為每週一至週五上午九點十分至九點五十五分,

實際上課時數約為二十九小時。整個前導試驗的教學期間又可依據教師教 學安排方式與學生學習狀態分為三階段:

(一) 三月三十日至四月八日(約兩週):(師生)教材熟悉、教法調整期

(二) 四月九日至五月一日(三週):(教師)教法與(學生)學習穩定期

(三) 五月四日至五月二十二日(三週):(教師)教法調整改進期

在上述三個時程中,亦將原本的初步教學流程做了兩次的調整與實 施。以下將以文字與圖表分階段陳述之:

(一一) 教材熟悉教材熟悉教材熟悉教材熟悉、、、、教法調整期教法調整期教法調整期教法調整期(((兩週(兩週兩週兩週)))

此為實施初步教學設計的第一階段,教師僅將每一課作為一教學單 元,將每週第一學時到第五學時做進度上的基本安排,不過已採用體驗文

79

80

加深其文化記憶 第 5 小時 (1) 學生呈現:短劇表演

(2) 小考:該課生詞、句型之書 面檢驗

(1) 藉戲劇表演形式,讓學生根 據該課主題,模擬目標語文 化中可能發生的事件與情 境,應用所學之語言 (2) 以書面考試檢驗學生對生

詞、句型的掌握程度,

在此階段,由於教師與學生都是第一次使用該教材,且教師對於學生 個別的語言程度、學習特性還不能完全掌握,因此在教學強度(量)與難 度(質)上大概花了一週的時間,才逐漸調整到適合的狀態。此階段教學 上遭遇的困難如下:

(1) 時間分配:由於 ICLP 的課型為密集小班課,每天只有四十五分鐘 的上課時間,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鐘內,要從領說開始,進行生詞、

句型問答練習、加上會話演練,時間十分緊迫,加上學生尚在適應 新教學模式,因此課程進度經常不如預期。

(2) 學生心理:教師希望學生在「會話演練」的部分,能夠做到體驗文 化教學觀所要求的「演練行為」,除了語言形式外,語調、口氣也要 自然、符合情境,甚至非語言要素(如表情、動作等)也應配合演 練出來。但在剛開課階段,學生彼此不熟悉,或個性較內斂,都會 影響配合演練的意願與表現。

(3) 現實層面因素:ICLP 的學生多半修習四小時課程36,有學生在課程 開始第一天即表示由於工作及課業壓力因素,時間上無法配合小組 的短劇表演活動,僅能以個人的劇本寫作取代。

上述困難中,困難(1)與(2)在下兩階段逐步獲得改善,困難(3)則與 學生協調,採取折衷作法,暫以對話寫作取代短劇表演。經過此階段 兩週的試驗後,上課節奏逐漸步上軌道後,教師也才再度調整教學方

36 三名學生皆選修每日四個小時的課程,每日皆需學習一百五十個以上的生詞,以及四 十個以上的句型。

81

式,進入下一個階段的試驗。

(二二) 教法與學習教法與學習穩定期教法與學習教法與學習穩定期穩定期(穩定期(((三週三週三週)三週)

根據前一階段之成果,教師在第二個教學階段,將每小時之教學活動 進行更細部的規劃,以更符合體驗文化教學觀之精神,並促使學生更能體 會母語者之行為文化,培養文化意識、文化能力,以期達到「言行得體」

的教學目標。在此階段,教學上主要的改變有下列數項:

(1) 課前準備方面

i. 課文聽力理解問題:

在第一階段的試驗中,雖已要求學生在課前聽課文錄音,理解課 文內容、預習生詞與句型等,但學生預習的情況不盡理想,常有 對課文內容不夠熟悉的情形發生,因此發給學生課文聽力理解問 題,性質屬於 pre-listening question,僅就課文故事情節大致走向 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在聽課文錄音前先準備好回答,使其能對課 文內容方向有先備認知,聽後再回答,加強其對課文故事內容的 掌握。

ii. 生詞例句:

教材《新選廣播劇》的缺點之一是生詞僅附有英文解釋,缺乏例 句,學生只能就課文中的上下文來推斷用法。因此教師挑選重要 生詞,發給補充說明與例句單,協助學生準備,以省去課堂解釋 時間,使課程進行更有效率。

iii.口語句型英文翻譯與解釋:

類同上述缺點,《新選廣播劇》的口語句式雖有中文例句,卻缺 乏英文解釋,學生時常反應不懂句型的用法,也妨礙對課文的理 解。因此教師在課前發給句型的英語翻譯與解釋。

(2) 教學活動方面 i. 整體教學流程:

上階段的教學流程將文化討論置於教學的第四天,原本立意在於 讓學生通盤掌握生詞、句型、會話後,能進行深入討論,但教學

82

過程中發現:在生詞、句型問答練習時,文化的因素就可順勢帶 出,不但能配合生詞句型中的文化訊息,也為會話演練打好背景 基礎。因此,教師改變教學流程,減少每次學生每日的準備量與 進度,但在一堂課中將生詞句型問答練習、文化討論與會話演練 全數涵蓋。因此,原本預計五小時教完一課,在第二階段則視課 文長度調整。此外,由於課文為口語體裁,包含豐富的語氣詞,

學生難以掌握,因此在每課小考後增加該課語氣詞與感嘆詞的統 整複習。

ii. 教學活動順序:

上階段中,教學順序為生詞句型練習→課文情境討論→會話演 練;但基於體驗文化教學觀從文化到語言、從上而下(top-down)

的教學精神,本階段將教學順序改變,從課文情境與文化的提問 開始,引導學生使用生詞句型回答,之後跳脫課文情境,進行生 詞句型練習(drill),最後再進行會話演練。

(3) 教學技巧方面

i. 以會話演練時的教師示範取代領說:

在聽說教學法(audio-lingual method)中,教師在口說上的示範 帶領是重要且必須的,在上階段中,教師在進行生詞句型練習 前,必先領說課文內容,但發現這樣的操作十分耗時,學生不一 定需要,因此在本階段,除非學生進行會話演練時語音、句子組 織明顯混亂,否則教師不領說。

ii. 會話演練:

在上一階段,教師發現學生無法直接使用句型進行完整的會話演 練,需要整段會話結構的提示,因此,教師在此階段事先發給會 話句型單,例如:

A:B,我都 SV37死了,你還有心情…啊?

B:哼,你會 SV 啊?那才怪呢!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呢?

我就偏不…!

37 “SV”即“stative verb”,為中文中的狀態動詞。

83

A:我的好…,這樣好不好,…怎麼樣?你…嘛!

B:哼!這還差不多。

拿到句型單前,學生已讀過課文中如下的部分:

仲凱:欣嘉,我都急死了,你還有心情逗著我玩啊?

欣嘉:哼,你會急啊?那才怪呢!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呢?

我就偏不告訴你!

仲凱:我的好欣嘉,這樣好不好,一場首輪電影怎麼樣?你 快告訴我嘛!

欣嘉:哼!這還差不多。

因此,學生能夠理解整段會話的功能,並大致能歸納句型中以

「…」表示的部分應該使用何種詞彙,接著,教師再給予 A、B 角色的敘述,以及情境的描述,讓學生練習使用相同功能,但跳 脫課文情境來對話。

(4) 學習評量方面

上階段中,欲以生詞句型小考與為語言要素的考核方式,以短劇表 演為語言文化表現的考核。在此階段,除保持小考外,為鞏固學生 每日的學習內容,每日下課前發給當日所學句型的作業單,作為回 家作業;並在每課結束前,要求學生使用該課的生詞句型,依據相 關的主題,參考該課會話演練的內容進行對話創作。

84

85

(以演練時的教師示範(teacher model)取代領說) 五分鐘,往往在語言元素(linguistic code)的教學上便花費至少四分之三 的時間,文化討論與會話演練較難深入而完整的進行。究其原因,大致為:

86

(三三) 教法教法教法教法調整改進期調整改進期調整改進期調整改進期((((約三週約三週約三週)約三週))

在此階段最重要的改變在於,教師捨棄原本將課文切分成三到五部分 進行的方式,改採「從整體到部分」(“whole to part”)之理念,將整篇課文 視為一個完整的事件情境,不配合進度與內容量做切分,而改以從內容理 解到延伸表現的方式進行。因此要求學生加強事前預習,並配合課後作業,

在五到六個學時內,將單課以體驗文化教學方式完整吸收,調整過的單課 教學流程規劃可表列如下:

87

(1) pre-listening questions/che ck list(課文 聽力理解問 有所認識(contextualize the dialogue),能理解會 話之脈絡與文化背景,

88

89

構之核心教材,學生傾向將時間投注於研讀隔日的進度上,而不願 費時創作。

(2) 由於作業評分並無強制性,加上教師要求不足,學生往往怠惰,需 繳交作業時才向教師道歉。

(3) 學生並未理解作業評量對語言學習的重要性,需要教師加以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