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中級口語會話教學

二、 會話教學理論

(一一) 一 對話的類型對話的類型對話的類型對話的類型

根據 Nunan(1991)的劃分,對話基本上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用來提 升社會人際關係的人際式對話(interpersonal dialogue),一種是用來傳遞 命 題 ( propositional information ) 或 事 實 的 訊 息 交 流 ( transactional dialogue);Brown(2007)認為這兩種類型的對話間並沒有清楚的界線,

應將兩者視為連續面的兩端,在兩者間取得適合的教學重點。

43

圖二-5 口語的類型

(資料來源:Nunan 1991,pp.20-21,轉引自施玉惠、楊懿麗、梁彩玲譯,2003)

(二二二二) 會話與語境會話與語境會話與語境 會話與語境

無論是上述的人際式對話或訊息交流,都無法脫離語境的影響,英國 語言學家 J. R. Firth 很早就認為:語言只有在語境(context)裡是有意義的。

劉紅(1995)也認為:學習者不知如何開口,往往是因為不了解語境中的 會話規則,而非詞彙與語法的問題;她指出:一個漢語學習者,雖可依語 法規則造出正確句子,但若不了解具體的會話結構規則,便不能在具體語 境中使用合適的句子與其他句子銜接,組成話語單位、完成會話過程。而 會話過程仰賴語境,語境的一個變項改變,會話過程也跟著改變,而且會 話過程所依賴的語言環境具有無限性,學習者經常遇到的問題是:會話的 時間、地點、場合、目的、對象,有一項與教材不同,便不知如何應變。

實際上,交際情形與教材設計的語言交際環境完全一致的狀況是極少見 的,以致於許多第二語言學習者即便掌握詞彙與語法規則,也進行過大量 的會話練習,仍不知如何在實際交際場合中開口。劉紅的這點觀察呼應了 Walker(2000)、Christensen & Warnick(2006)、Shepherd(2005)對溝通 情境五要素的重視。因此,孟虹(2000)主張:漢語口語課程通常要展示 兩種不同的語境,一種是真實的「日常事物討論語境」,另一種則是圍繞課 堂中所要討論的主題、使用的參考資料而虛設的「專題討論語境」。

獨白(Monologue) 對話(Dialogue)

有計畫的 (planned)

無計畫的 (unplanned)

人際的

(interpersonal)

交易的/交流的 (transactional)

不熟悉的 (unfamiliar)

熟悉的 (familiar)

不熟悉的 (unfamiliar)

熟悉的 (familiar)

44

(三三) 三 口語會話課程口語會話課程口語會話課程口語會話課程

Brown(2007)認為「會話言談」(conversational discourse)是口頭溝 通教學的重要議題,然而,他引述 Richards(1990,p.67)所言:「會話教 學是語言教學中的一個謎。」Brown 指出,會話課的教學目標和技巧非常 雜亂,「從準溝通練習(quasi-communicative drill)型,到自由開放甚至完 全無進度,任學生不斷聊天的類型,應有盡有。」為有效率地經營口語會 話課堂,劉紅(1995)指出:會話結構的分析,能夠有效地幫助口語教學,

因此口語會話課程中,應為學習者歸納出會話結構規則,自會話的開頭、

主體、結尾三部分進行分析,為不同類型對話歸納出結構框架。

三、 小結

在目標語環境中,第二語言學習者需要大量使用口語體口語來進行人 際式對話,因此,學習者對口語語法、口語專用表達成份的的掌握,是中 級階段口語會話課程中不可忽略的教學重點;而為求達到中級程度的語言 交際能力,學習者不但需要提升語音、語調上的流利度,更必須開始掌握 語境中的文化、社會等語用要素,並對目標語整體會話功能、會話結構有 所認識。因此,在中級口語會話教學中,教師應善用教材中的口語會話篇 章,在教學時分析語境及會話結構,建立學習者對整體語用功能的認知,

並熟練口語體口語之語言成分,以求在目標語文化中,能順利達成人際對 話的溝通目標。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小結 小結 小結 小結

外語學習者要能在目標語文化中順利進行跨文化溝通,文化要素的重 要性如今已不言而喻,體驗文化教學觀的提出,除欲正視行為文化層面對 交際溝通的影響,更希望能強調會話功能與溝通情境在語言學習中的地 位,並提出一套從知到行的有效教學方式。本文在第三、四、五章,將以 體驗文化教學觀所提出之文化融入語言教學模式,配合口語語體、人際式 對話等語言要素,對中級口語會話教學進行實證研究,期為體驗文化及會 話演練的教學實效,做出初步的驗證。

45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