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文化與外語教學

二、 文化的定義與分類

(一一) Oswalt((1970)( ))

在對文化的諸多分類中,最廣泛的分類為「大 C 文化」(big “C” culture)

與「小 C 文化」(little “C” culture),「大 C 文化」指的是音樂、文學、建築、

藝術等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資產,亦是人類文明累積過程中的產物;「小 C 文化」則是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物,這些常見的事物造就了一個社會,包 括飲食、交通、流行,以至一般行為規範等等。這樣的分類清楚易懂,囊 括了文化的各個層面,但未在文化的教學與學習層面著墨,為了掌握教學 的目標語重點,勢必需要為文化下更清楚的定義並做更詳細的分類。

(二二) 張占一張占一張占一張占一((((1984)

張占一從語言教學的角度,將文化分為知識文化(cultural knowledge information, or informational culture)和交際文化(cultural communication

11

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ve culture),所謂交際文化,指的是言語中直接 影響交際的文化信息,若兩個在不同文化背景薰陶下的人,在交際時由於 缺乏對某詞、某句的文化背景知識而發生誤解,該文化知識就是交際文化 知識;反之,對交際不產生嚴重影響、非語言標誌的文化知識,則屬於知 識文化的範疇。呂必松(1990)曾指出:所謂交際文化,是「隱含在語言 系統中的文化因素」,反映了一個文化的「價值觀念、是非標準、社會習俗、

心理狀態、思維方式」,他並認為:對於隱含的交際文化,本族人往往習焉 不察,因此,「只有通過語言與文化的對比研究,才能發現其特徵並揭示出

『文化差異』規律」。對於知識文化與交際文化二分說,趙賢洲(1989)認 為,由於文化是一種極端複雜的社會現象,因此文化的分類不可能完美,

分類之間總是存在著交叉。但就外語教學的角度來看,把文化分為知識文 化與交際文化,是比較可取的作法。

(三三) Hammerly((1985)( ))

Hammerly(1985)針對不同文化產物的特性,提出了一套分類方式,

他 將 文 化 分 為 三 類 , 包 括 成 就 文 化 ( achievement culture )、 知 識 文 化

(informational culture)與行為文化(behavioral culture)。成就文化論及歷 史悠久的事物與概念,常被歸類為古代文化或傳統文化的範疇,以中國文 化來說,成就文化有儒道哲學、佛教、京劇、文學傳統等,語言課程中最 常介紹此類文化。知識文化則論及一個社會注重的價值、歷史、其他事實 或特色,如政治、地理、人口、工業、資源等。以東亞為例,此類知識文 化包括中國的社會主義政體、日本的武士道、南北韓關係等,可視為對該 國家或族群的一種知識。行為文化指普通日常生活行為,以及塑造或影響 個人外在行為與口語行為的習俗常規或信仰,這類文化包括了飲食習慣、

招呼方式、搭車方法、銀行開戶方式、點餐方式、兄弟姊妹關係、親子關 係、師生關係、展現情感的方式、送禮習慣等等。

表二-1 Hammerly(1985)文化分類 分類

分類分類

分類 說明說明說明說明 例子例子例子例子

成就文化 歷史悠久的事物與概念,一般所謂古 儒道哲學、佛教、京

12

(achievement culture)

代文化或傳統文化,是人類文明進展 過程中的產物,最常在語言課程中介 紹。

劇、文學傳統等

知識文化

(informational culture)

社會注重的價值、歷史、其他事實或

(behavioral culture)

指塑造個人行為、口述行為的習俗常

13

「辦喜事」、「新房」等,不可以字面意義直接解釋,因此可與以詞彙教學 為重心的語義教學相結合。語用文化則指使用語言的文化規約,在語言課 的文化教學中佔有最顯著的地位,常見的語用文化項目包括稱呼、招呼與 問候、答謝、敬語、告別、褒獎與辭讓、禁忌與委婉等。

(六六) 程裕禎程裕禎(程裕禎程裕禎((1997)( ))

程裕禎在《中國文化要略》一書中曾提出:文化一般分為四個層次,

分別為物態文化層、制度文化層、行為文化層與心態文化層。物態文化為 具體的物質生產活動及其產品的總和,如人類的食、衣、住、行等;制度 文化則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建立的規範自身行為和調節相互關係的準 則」;而「人們在長期社會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習慣和風俗」則屬於行為文化,

是一種「社會的、集體的行為」;心態文化則是「人們的社會心理和社會的 意識型態」,包括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並呈現於文學藝術作 品之中。程裕禎認為四個層面中以心態文化最為重要,是文化的核心與精 華。

(七七) Walker((((2000)))

Walker (2000)則認為,根據一個文化的母語者(natives)對文化的態度,

文化可以分為三個層面:外顯的文化(revealed culture)、受忽略的文化

(ignored culture)與受壓抑的文化(suppressed culture)。母語者會急於與 人分享外顯的文化層面,這些層面包括傳統、生活、一個國家值得驕傲的 事物等。這些事物通常是以母語者的角度敘述的,像是會出現在旅遊手冊 上的介紹,有的時候並不客觀。前述的成就文化與知識文化,多半屬於外 顯的文化層面,如家庭觀、工作倫理、飲食傳統等。受忽略的文化指的則 是母語者認為是普通的、具有普遍性的行為或風俗,通常只有在遇到外國 人士做出不符母語者認知的行為後才會被察覺,如沐浴習慣、餐桌禮儀等。

至於「受壓抑的文化」,則指母語者不願外籍人士知悉的文化特色、自覺需 要導正的行為或需要改善的情形。在中國,大眾交通工具上人們劇烈推擠 的情形、一般民眾隨地吐痰的行為等,皆是此文化層面的例子。

Christensen(2006)指出,在這三種文化層面中,最易在課室中被介紹

14

(revealed culture)

母語者急於分享的文化層面。 韓國對家庭的重視、日本 人的工作倫理與社交禮 儀、中國的悠久歷史與美 食傳統

受忽略的文化

(ignored culture)

母語者認為是普通的、具有普遍性的

(suppressed culture)

母語者不願外籍人士知悉的文化特

美國人類文化學家 Phillip Bagby(1959)曾指出:文化是一群人的技能,

可能是習得的,或是發明的。作為一項「技能」,文化如同語言,具有社會 的規約性和應用的技能性(陳光磊,1997)。那麼,語言習得與文化習得的 關係為何?為何在語言學習時,同時學習文化如此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