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五、 對於大班教學之建議

本教學設計因實際層面之研究限制,僅於三至四人小班中進行教學實 施,在十人以上之大班教學時,需於教學活動方式上進行調整,以增加課 堂效率:在「情境理解」之教學階段,可要求學習者進行較詳盡之課前準 備活動,如課文情節、生詞及語法預習等;在語言練習階段,可以小組活 動方式進行,如分組表演課文故事內容,或分組討論文化問題等,便不致 於單一學習者問答上花費過多時間;至於會話表現階段,由於為體驗文化 教學觀之教學重點,需分配較長時間進行演練,因此教師需在學習單、對 話句型單、輔助教具上進行較周全的準備,並督促學習者之課堂表現效率,

以利整體教學之進行。

129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中文中文中文 中文

王文科。2007。質的教育研究法質的教育研究法質的教育研究法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若江。1999。對漢語口語課的反思。漢語學習漢語學習漢語學習漢語學習,2。

王德春。1992。國俗語義學和「漢語國俗辭典」。中國文化與世界中國文化與世界中國文化與世界中國文化與世界。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申修言。1996。應該重視作為口語體的口語教學。漢語學習漢語學習漢語學習,3。 漢語學習 呂必松。1995。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講義(講義講義講義))))。國家漢辦。

呂必松。1992。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講義)。世界漢語教學世界漢語教學世界漢語教學世界漢語教學,2。

呂必松。1990。關於教學內容與教學問題方法的思考。語言教學與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2。 語言教學與研究 呂必松。2005。語言教學與對外漢語教學語言教學與對外漢語教學語言教學與對外漢語教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語言教學與對外漢語教學 呂佩君。2007。針對外籍生文言文閱讀策略教學課程設計針對外籍生文言文閱讀策略教學課程設計針對外籍生文言文閱讀策略教學課程設計針對外籍生文言文閱讀策略教學課程設計。台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潤新。1993。談談第二語言教學與第二文化教學。語言與文化多學科研語言與文化多學科研語言與文化多學科研語言與文化多學科研 究究究

究。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李曉琪(主編)。2006。對外漢語口語教學研究對外漢語口語教學研究對外漢語口語教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對外漢語口語教學研究 李曉琪(主編)。2006。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研究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研究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研究 邢志群。2008。試論漢語語言試論漢語語言試論漢語語言試論漢語語言、、、、文化的教學體系文化的教學體系文化的教學體系文化的教學體系。未出版。

吳馥如。2008。中級華語交際溝通會話課程之設計與實證中級華語交際溝通會話課程之設計與實證中級華語交際溝通會話課程之設計與實證中級華語交際溝通會話課程之設計與實證。台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紀誠。1990。語言與文化縱論。語言與文化語言與文化語言與文化語言與文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 社。

林金錫。2005。針對外籍華語學習者之新詩寫作課程設計與實施針對外籍華語學習者之新詩寫作課程設計與實施針對外籍華語學習者之新詩寫作課程設計與實施針對外籍華語學習者之新詩寫作課程設計與實施。台灣師 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孟 虹。2000。德國高校漢語口語課差異教學初探。漢語學習漢語學習漢語學習漢語學習,2。

周小兵。1996。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中山大學學報中山大學學報中山大學學報中山大學學報,6。

130

131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 瑋。2006。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問題。語言教學研究語言教學研究語言教學研究語言教學研究,1,113-114。

陶 煉。2000。「結構-功能-文化」相結合教學法試說。語言教學與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4,

38-44。

畢繼萬,張德鑫。1994 。對外漢語教學中語言文化研究的問題。語言文字語言文字語言文字語言文字 應用

應用應用

應用,2,40-46。

郭穎雯。2002。漢語口語體口語教學中語法體系的建立與量化。漢語學習漢語學習漢語學習漢語學習,

6。

舒兆民。2000。網路華語語體及文化網路華語語體及文化網路華語語體及文化網路華語語體及文化課程教學設計課程教學設計課程教學設計課程教學設計。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 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香宜。2006。基於建構教學觀之華語文化教學設計基於建構教學觀之華語文化教學設計基於建構教學觀之華語文化教學設計基於建構教學觀之華語文化教學設計–以文化情境及戲劇表以文化情境及戲劇表以文化情境及戲劇表以文化情境及戲劇表 演為例演為例演為例

演為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北。

程裕禎。1997。中國文化要略中國文化要略中國文化要略中國文化要略。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楊啟光。1985。現代漢語口語體的探索。暨南大學研究生學報暨南大學研究生學報暨南大學研究生學報,1,2。 暨南大學研究生學報 楊慶華。1995。新一代對外漢語教材的初步構想。語言教學與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4。 語言教學與研究 虞 莉。2004。體驗文化教學法學習手記。國際漢語教學動態與研究國際漢語教學動態與研究國際漢語教學動態與研究國際漢語教學動態與研究,4,

22-27。

趙金銘。2004。「說的漢語」與「看的漢語」。漢語口語與書面與教學漢語口語與書面與教學漢語口語與書面與教學。北漢語口語與書面與教學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趙賢洲。1989。文化差異與文化導入論略。語言教學與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1。

趙賢洲。1992。關於文化導入的再思考。語言教學與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3。 語言教學與研究

趙 雷。2008。對外漢語口語教學目標的實現。漢語學習漢語學習漢語學習漢語學習,6,85-91。

劉 紅。1995。會話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第四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第四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第四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第四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 文選

文選文選 文選,。

劉 珣。2000。邁向21 世紀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1,

55-60。

魯健驥。1990。對外漢語教學基礎階段處理文化因素的原則和作法。語言語言語言語言 教學與研究

教學與研究教學與研究

教學與研究,1。

132

歐用生。1991。內容分析法。教育分析法教育分析法教育分析法。台北:師大書苑。 教育分析法

盧 偉。1996。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研究述評。世界漢語教學世界漢語教學世界漢語教學世界漢語教學,2。

133

西文西文西文

西文

Agar, Michael. (1994). Language Shock: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e of Conversation.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and Company.

Bagby, P. (1959). Culture and History: Prolegomena to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ivilizations.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auman, Richard. (1977). Verbal Art as Performance. Prospect Heights:

Waveland Press.

Brown, H. Douglas. (2007).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3rd Edition). New York: Pearson Education.

Brown, James Dean. (1995). The Elements of Language Curriculum.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

Bruner, Jerome. (1986). Actual Minds, Possible Word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nale M. and Swan, M. (1980). Approaches to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ingapore: SEAN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re.

Carlson, Marvin. (1996). Performance: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Christensen, Matthew B. and Warnick, J. Paul. (2006). Performed Culture: An Approach to East Asian Language Pedagogy. Columbus: National East Asian Languages Resource Center at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Christensen, Matthew B. and Mari Noda. (2002). A Performance-Based Pedagogy for Communicating in Cultures: Training Teachers for East Asian Languages. Columbus: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Crooks & Chaudron. (1991) pp.52-54)

Goffman, Erving. (1959).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Self in Everyday Life. New York: Anchor Books.

Goffman, Erving. (1963)a. Behavior in Public Places: Notes on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Gathering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Goffman, Erving. (1963)b. Stigma: 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

134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

Goffman, Erving. (1967). Interaction Ritual: Essays on Face-to-Face Behavior.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Goffman, Erving. (1969). Strategic Interaction.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Goffman, Erving. (1974). Fr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 Bost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

Hadley, Alice Ommagio. (1993). Teaching Language in Context. Boston:

Heinle&Heinle

Hammerly, Hector. (1982). Synthesi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Blaine, WA:

Second Language Publication.

Hammerly, Hector. (1985). An Integrated Theo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Its Practical Consequences. Blaine, WA: Second Language Publications.

Jorden, Eleanor and A. Ronald Walton. (1987). “Truly Foreign Languages:

Instructional Challenges.”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496 (March 1987): 110-124.

Kramsch, Claire. (1993).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ramsch, Claire. (1991). Culture in Language Learning: a view form the States.

In K. de Bot., R. B. Ginsberg, & C Kramsch(eds.),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217-240.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Luft, Stephen. (2007). Language Classroom Risk-taking Behavior in a

Performed Culture-Based Program. master thesis of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Nostrand. H. L. (1966). Describing and Teaching the Sociocultural Context of a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 Valdman, A. (ed.) Trends in Language Teaching. New York: McGraw-Hill

Nunan, David. (1991). Research Methods in Language Learni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apir, Edward. 1949[1921]. Culture, Language, and Personality. Berkeley:

135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earle, John R. (1983). Intentionality. Cambridge: London.

Seelye, H. Ned. (1994). Teaching Culture. Lincolnwood, IL: National Textbook Company.

Shepherd, Eric T. (2005). Eat Shandong: From Personal Experience to a Pedagogy of a Second Culture. Columbus: National East Asian Languages Resource Center at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Tao, H. [陶紅印] (2005). The Gap between Natural Speech and Spoken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 discourse perspectives on Chinese Pedagogy.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40(2), 1-24.

Tylor, Edwrd B. 1924[1871]. Primitive Culture. Vol. 2. 7th ed. New York:

Brentano's.

Turner, Fredrick. (1985). Natural Classicism.: Essays on Literature and Science.

New York: Paragon House.

Turner, Victor. (1987). The Anthropology of Performance. New York: PAJ Publications.

Walker, R. Galal. (2000). “Performed Culture: Learning to Participate in

Another Culture” . In Richard D. Lambert and Elana Shohamy (Eds.), Language Policy and Pedagogy: Essays in Honor of A. Ronald

Walton. Philadelphia. P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21-236.

Walker, R. Galal. and Mari Noda. (2000) “Remembering the Future: Compiling the Knowledge of Another Culture”. In Diane W. Birckbichler &

Robert M. Terry, (Eds.) Reflecting on the Past to Shape the Future (ACTFL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al Series). Lincolnwood: IL:

National Textbook Co. 187-212.

Xing, Janet Zhiqun. (2006). Teaching and Learn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 Pedagogical Grammar. HK: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36

教材教材

教材教材

國立台灣大學國際華語研習所。1993。中國文化叢談。台北:國立台灣大 學國際華語研習所

國立台灣大學國際華語研習所。2000。新選廣播劇。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國際華語研習所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2008。實用視聽華語(IV)。台北:正中書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2008。迷你廣播劇。台北:正中書局 葉德明。2006。遠東生活華語(III)》。台北:遠東圖書公司

鄧守信、孫珞。2004。今日台灣。台中:東海大學華語中心。

鄧守信、孫珞。2004。今日台灣。台中:東海大學華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