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問題教學法在性別平等教育中之限制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四節 問題教學法在性別平等教育中之限制

在低年級教學現場中,利用問題教學法實施性別平等教育,共有八個教學 步驟。研究者發現此八個教學步驟在實施的過程中,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本 節將就實施問題教學法之教學步驟有關呈現問題、討論對話、資料收集、學習遷 移四部份之限制分述如下:

一、呈現問題的限制

(一)發覺性別議題不容易

在生活之中,性別問題無所不在,但是身為集體的一部份、社會文化影響 與再製的教學者,一邊要進行教學工作,一邊要發掘議題,期許能鋪排教學活動,

讓孩子有共鳴,往往陷入苦思狀態。

例如:打預防針,是每一個低年級孩子都會經歷的過程,通常老師和護士

在企圖讓孩子好好接受打針,期待孩子不要「哀鴻遍野」時,就可能會告訴孩子 打針好比被蚊子叮到一樣!很勇敢的人等一下會有糖果喔!放輕鬆,打針時比較 不會痛!在這尋常事件中,哪裡有性別刻板印象的問題呢?

基本上,面對女孩子,大人們會說:「不怕,不怕,有老師在這喔!」給予 情感性支持,孩子也順勢依靠在大人的懷裡。對男孩子則說:「你是男生,要勇 敢一些喔!」「男孩子要勇敢一點喔!」。如果又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的,還會進 一步說:「都已經當哥哥了,要勇敢喔!」(觀 970410)。

由上述的觀察可以了解,在這一般常見的場景與大眾「習慣性」的應對模 式中,「性別刻板印象」是被當作解決問題的一種手段。對大人來說,如何讓孩 子順利打針是主要問題,其言語中透露出的性別刻板印象並不是問題。然而,研 究者能否意識到「性別刻板印象」被當作解決問題的手段,進一步去突顯打針背 後所隱含的「性別刻板印象」問題,則是能否進行問題教學法教學的第一道關卡。

換句話說,沒有察覺「性別刻板印象」問題,便沒有問題,也就不必利用 問題教學法進行性別平等教育。那麼,就打預防針為例,其背後所隱含的「性別 刻板印象」問題在哪裡?在「哥哥」與「勇敢」不一定要畫上等號。在多數人給 予女生較多的情感性支持的時候,如何讓女生也能察覺到自己有能力勇敢面對。

(二)提問設計挑戰多

在進行教學活動設計時,研究者常常為此感到不安。從探詢「性別刻板印 象」問題開始,到收集教學素材,進行教材分析,設定教學目標,構思教學內容,

安排提問順序等等。研究者總是懷著忐忑的心情,走在行動實踐的道路上。

而在察覺性別刻板印象問題後,運用問題教學法實施性別平等教育,提問 是課程規劃與實施最為關鍵的部份。無論是生活事件轉換為教學事件,或是利用 文本作為教學題材,要思索問題所涉及的核心概念與提問順序如何鋪排以便讓提 問扣緊教學目標,往往考驗老師課程轉化的能力。

以「心情故事---鬱金香」教學活動為例,在教學活動設計之初,研究者雖

然已與提供資料者沈羿成老師進行意見交換了,然而研究者在要付諸行動之前,

如何將資料轉換成自己具體可行的教學行動,仍有許多難關需要克服。以下就自 己在轉換過程中,從教材分析到設計提問時所遭遇的困難與克服情形說明如下:

「心情故事---鬱金香」,故事內容是一個孩子不小心折斷老師的花,雖然知 道自己犯錯,卻不知如何面對錯誤,而這種遭遇犯錯的無力感長期困擾著主角。

故事簡單,但研究者要如何讓這故事與「性別刻板印象」有關?這是第一個需要 研究者思考的問題。因為,文本中出現的人物並沒有指出確切的「性別」,無法 從文本裡直接抓取「男女特質」相關的性別刻板印象議題。然而,將文本所示的 事件類比到生活現場中,就會發現性別刻板印象在每個人的腦海裡。

比方說:學校生活中,常常可以聽到老師們說「男生好調皮」「女生比較好 教」,也可以聽到孩子說「某某男老師比較兇」「女生比較好」。而這些抽離情境,

概約化的內容,卻是孳生性別刻板印象的溫床。只是,「性別」加上「情境」人 的行為表現是可以很多元的。所以,在運用「心情故事---鬱金香」文本的時候,

邀請孩子思考文本中的老師與學生的「性別」,以便帶出孩子個人有關「男女特 質」的生活經驗。

雖然,每次在設計課程的時候,研究者總是不斷的反問自己有關「性別刻 板印象」問題在哪裡?然而這並非一下就能達成。而且,當找到可切入的性別刻 板印象問題,如孩子對教師與學生存有性別刻板印象時;繼之而來的問題是:如 何讓孩子看到研究者意識到的問題。雖然,透過問題的引導將「情境」加到「性 別」中,可以促進孩子去思考原來自己的觀點是否牢不可破?

不過,研究者還要進一步思考如何呈現教材,要設計什麼問題?問題如何 排序?孩子答不出的時候,可以怎麼做呢?在似乎有解的思考過程中,往往會出 現一些挑戰的聲音,而更令人驚喜的是,到了教學現場仍會因為當下情境再做修 正。所以說,設計提問挑戰多。

學校同事曾給予研究者回饋:認為研究者可以將文本分析「很深刻」(札 970402),但是,教學現場時間僅 40 分鐘,所以,在提問設計與教學目標的安排

上須要再多斟酌。

二、討論對話的限制

由於低年級孩子,受限於認知發展,在自我表達部分,總是用很簡短的語 句表達概念,或者,採用與同儕相似的答案。

有時,則是跳躍式的方式回答問題,與老師的預測有出入,還有老師有時 會聽不懂孩子所要表達的意思。當這個時候發生時,老師得趕快換個角度去確認 孩子所要表達的意思,如「打預防針」老師預測孩子們會害怕啊!結果孩子表達 出不害怕;此時,需要老師換個角度去確認孩子所要表達的意思,才會發現原來 害怕的問題背後,還有害怕被嘲笑的問題。

T:「哪請問一下剛剛 S1、S4 你們兩位還有 S2 號你們三位為什麼不敢舉?」

S4:「本來不害怕啊!因為知道要打針。」

S1:「有點害怕又有點開心。」

T:「妳明明很害怕但是不敢跟別人說的請舉手」(S6、S7、S1、S4、S5 舉 手)(觀 970410)

還有,因為同儕的壓力,在討論過程孩子不敢勇於表達,選擇「從眾」,如

「打預防針」(觀 970410)

T:(一邊版書一邊說)「S3 號很誠實面對自己的感覺。」

S5:「我不害怕了」(S5 放下手來,抬高下巴說;T 只記下 S6、S7、S3 會怕)

S5:「我沒有」(再度否認)

S4:「S5 也有」(舉手了又放下,然後往後轉對著 S5 說)

S5:「我沒有!」

S7:「我不要了」(此刻 S2 號舉手了,老師紀錄)

S7:「我不要好了」(繼續說)

T:「現在問的是你自己的心情!?」

SSS:「不怕了」(而且聲音吵雜)

S7:「我很開心」(張開雙臂示意)

S5:「我很開心」(也跟著說)

因此,在教學現場與低年級的孩子進行討論對話的時候,考驗老師臨場應 變能力,要能隨機應變,適時向孩子坦露自己不解之處,虛心求教,才能讓孩子 勇於表達自己、聆聽他人的心聲、尊重他人的想法。

三、收集資料

問題教學法是基本上是以學習者為中心,教師扮演協助者、促進者的角色,

以貼近真實生活情境陳述問題,並以問題來引導整個教學活動,老師、學生透過 閱讀、書寫、研究及分析,積極參與、重視小組合作學習來進行課程統整,提升 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者。

但是,學習者為低年級學童時,由於認知發展能力與生活經驗有限,因此,

需要仰賴教師主動給予相關資訊。所以,研究者對於教材或生活經驗的提取、分 析能力需要加強,才能適時補充資料,或提供相關管道讓孩子可以很快的搜尋到 資料,並加以應用。

四、學習遷移

根據王敏如(2004)研究指出低年級學童因家長社經地位的不同,在延宕 學習後有顯著差異,且高家庭社經地位的學生性別知識的認知程度與對性別角色 態度的正面看法皆優於低家庭社經地位的學生。不過,在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經訪

談、觀察了解,有關性別刻板印象之學習遷移則無關乎家長的社經地位如何,而 是受成人與生活經驗影響較深。

本研究中的 S4 與 S1 兩人的家庭背景均重視男孩的表現,身為家中長子與 長孫的 S4 與 S1 常常要被要求要堅強與表現良好。例如: S4 的奶奶說:「要做 哥哥了,沒有表現好一點怎麼行!」(札 970328)。S1 的媽媽說:「S1 是哥哥,

常常跟我說為什麼都要讓弟弟。」(札 970402)從以上的對話可以了解,成人與 生活經驗的影響,社會規範中的期待已經在孩子的認知信念中萌芽。

因此,在新面臨新的性別刻板印象情境的時候,S4 與 S1 兩位會以其最直接 的反應回答:「女生不可以玩大砲」「男生即使害怕也要拿大砲」。有趣的是,同 學無論男女生都接著說「哪有?」「女生也可以拿啊!」。S4 與 S1 再一次藉由同 儕提問溝通對話,接受不以性別簡化問題的看法。S4 表示「女生害怕沒有拿也 沒有關係啦!」;S1 也說「好啦!」(札 97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