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

本章旨在闡述本研究之問題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名詞解釋與 研究限制。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

「教育」不僅擔任文化傳承與知識創新的角色,更是促進社會階層上下流動 的主要力量。尤其,在一切以功利為導向的現代化社會中,以往在階層制度盛行 的傳統社會當中,人們只能夠被動的接受先天性「世襲」之社會地位,而這樣的 一個階層不斷的複製的社群,無法提供每個人在能力上有效的發揮自我潛能的機 會,藉以改變「人」在階級制度社會中的地位與角色;

但是經由教育的實施,當每個人接受教育之後,除讓知識、文化的傳承有了 多元的詮釋與展現之外,更讓個體能夠憑藉自己的努力及學習的成就,脫離先天 環境不利因素之限制,進而改善其社會之生活與地位;亦即現代化的社會,強調 教育的力量與功能,經由接受教育的結果,個人不再被侷限於先天的社會階級地 位之中,而能讓每個人能發揮所長,適得其所;這樣的結果所凸顯的是教育在社 會地位流動過程中扮演重要關鍵的角色。

相關的研究顯示,社會當中個人的職業、受教育程度與工作收入所得三者常 被當作個人在社經地位衡量的標準(黃毅志,2002)。另外,從許多相關的研究 也顯示出,職業是影響個人社會地位最重要的指標,而影響個人職業的最重要因 素則是-教育。換句話說,學業成就與將來職業發展,社會階層的流動等,都存 在著密切之關連性;也因此,如何降低社經不利背景因素之負面衝擊,不僅關係 著個人之發展,也同時影響社會穩定進步的力量。尤其,對於因家庭社經背景或 區域環境條件較為不利者,即身處環境資源較為貧瘠或是缺乏文化刺激而形成的 弱勢族群而言,教育不僅能帶來自身之學習成長,並且還是獲致日後良善生涯發 展之最佳途徑。

尤其近幾年來,國內經濟持續的不景氣,深深的影響家庭經濟投資於教育的 支出,例如無法負擔家中尚在求學階段成員的學、雜費、午餐費,導致因家庭結 構功能不彰的學生在求學階段,必須背負著許多的壓力與無奈,影響所及即是學 業的表現與學習態度普遍不佳,在學校與同儕團體社會技巧的互動不良。而這些 因社會經濟不景氣的衝擊之下,衍生出經濟弱勢的貧富差距擴大,受教育機會起 點不均等問題;或因社會背景因素連帶影響下,急遽增加的低收入戶、單親、隔 代教養與近年來新台灣之子等相關議題,甚至是存在已久的原住民教育問題,皆 深深地影響著台灣社會未來的發展。

社會弱勢族群的增加,不僅是國家、社會的一種沉重負擔,對於未來的競 爭力亦是一大隱憂,更是嚴重的威脅社會的穩定與成長。而為了回應社會各界最 受關注與討論的議題-扶助弱勢族群,政府近年來在社會福利與教育兩方面頒訂 了許多改善與輔導的政策,藉以宣示照顧弱勢族群的決心;其中在教育方面,則 以為了「秉持教育機會均等及社會正義」精神,於民國八十五年正式開始實施的

《教育部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簡稱教育優先區計畫),最具代表性;教育優先 區計畫,打破歷年來教育部對於追求教育機會均等,而採行齊頭式補助制度的窠 臼,提出針對教育資源缺乏之地區,提供較多補助,以及「教育軟體為優先,硬 體建築為輔」之兩項計畫精神原則(教育部,1999)。計畫中「辦理學習弱勢學 生之學習輔導」,希望透過更多教育資源的投入,針對學習弱勢學生的課業加強 輔導,期望提昇弱勢學生的學業成就,藉以改善弱勢學生未來發展之可能,以增 進未來社會之進步與成長;對照現今社會背景因素影響受教育機會均等的要求,

其所代表的意義與影響,是值得我們重視與探究的。

目前國內對於教育優先區計畫之實施,多以整體計畫實施現況成效或指標項 目模式為主,是一種由上而下的政策,對弱勢學生提供教育經費直接或間接的協 助。國內研究弱勢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相關文獻裡,偏重教育經費運用在弱勢學生 的現況調查與分配,例如黃佳凌(2005)、林建呈(2005)分別以資料分析與訪 談的方式,針對教育優先區計畫中的學習弱勢學生課業輔導經費的分配與應用作

討論,著重在經費的運用及學習輔導現況的描述。而關於弱勢學生在學習過程中 的現況相關研究,亦是側重特教領域的弱勢學生之研究與分析,而非屬特殊教育 界定範圍的弱勢學生相關研究的部份,對於提升其學習態度與社會技巧的研究,

則是付之闕如。

因此本研究乃透過合作學習行動研究教學策略的實施,如何提升弱勢學生之 學習成效,此為本研究的主要動機。

若依照目前教學實際狀況裡,在研究者目前教學的班級中,提升弱勢學生學 習態度與社會技巧的需求,是目前最迫切、最需要的!學習態度不佳,常造成弱 勢學生的學業成績表現不如同儕,加上因為家庭環境條件的特殊背景,除被同學 投以好奇心之外,更常遭受同學異樣的眼光!是以弱勢學生參與學校的學習活動 中,若能得到任課教師適當的教學策略引導,不僅能提升教學者的教學效果、班 級經營等專業技能之外,另一方面更可以讓弱勢學生在學習態度、人際關係方 面,能從消極的應對周遭生活環境,內化轉為自信的、積極的面對未來。

可惜的是,國內目前在處理弱勢學生學習態度與社會技巧的問題時,常常是 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面對,並無一套理想的執行模式或策略。且在 協助弱勢學生的同時,對象亦多所限制,不因同屬弱勢學生而享受平等的待遇,

進而對弱勢學生提供積極、有效的協助。就目前所知現況的情形,例如:針對原 住民有提供原住民獎助學金的申請、就學時學雜費的減免與補助,以及在升學方 面的加分或降低錄取標準的優待。低收入戶子女則可減免學費(如午餐費用、家 長會費、學生平安保險),但是對於單親、隔代教養此類的弱勢學生,則不見任 何主動的協助,更加惡化了弱勢的情況。況且針對弱勢學生,在提供協助的過程 中,未避免補助趨於浮濫,又常常訂定許多的限制門檻,衍生了更多的問題與困 難。例如對弱勢學生急需的課業輔導、教育經費支出的補助等等,讓這些原本在 社會生活條件中就已經屬於劣勢的一群,因為受教育機會的不平等而惡性循環,

形成教育水準、生活條件、家庭結構、家庭功能與社會地位關係之間的「馬太效 應」,即貧者愈貧,富者愈富(Stanvioch,1986)。

班級中的弱勢學生不應該被忽略,它需要教育人員積極的介入與協助,目前 在國小教育階段中,影響弱勢學生的學習態度與社會技巧不佳的成因,大致可從 下列幾個方面說明之:

一、教育經費與政策方面

(一)教育經費補助的方式及內容,未能適切的滿足弱勢學生的個別需求。

(二)課業輔導執行方式的不當,甚至無法落實,致增加教師在指導弱勢學生 課業學習的負擔。

(三)政府對於弱勢族群的照顧與協助政策,常常無法有效對症下藥,如此的 惡性循環,致使弱勢學生出現的比例正逐年增加。

(四)融合教育政策的實施模式,對於為數眾多與性質各異的弱勢學生無法兼 顧,影響班級教學及老師對弱勢學生輔導的適切性。

二、行政支援方面

(一)各級行政的支援度不夠,上至中央行政主管機關經費的編列、下至學校 校長、主任及行政人員各方面的支援不足,以致於班級導師常需單打獨鬥,忽略 弱勢學生受教育機會均等的原則。

(二)因為各縣市經費的統籌運用,教育經費常常被挪作他用;抑或依據中央 教育經費的來源再進行協助,對於學校行政支援未能發揮主動提供協助者的角 色,導致弱勢學生錯過學習的最佳時機。

(三)針對弱勢學生提供的補救教學方案,在執行上有其困難與限制之處,例 如:實施的時間、地點和補救教學的內容及方式,甚至教材的內容。

(四)學校資源班的設置,礙於法令限制與教師工作量,只以服務特教學生為 主,並未將弱勢學生納入為輔導對象。

(五)許多教育人員對弱勢學生的認知不夠,接納度不高,常將其視為班上的 附屬,導致弱勢學生在被接納度及班級認知方面深深遭受挫折,在此惡性循環之 下,學業的低成就在所難免。

三、教師專業方面

一、齊一式的教材內容,因為城鄉差距與學生先天資質的差異,不見得適合每 位學生,尤其是低成就的弱勢學生。

(二)班級導師的工作量既多且雜,針對弱勢學生的學習態度與社會技巧的輔 導,應由學校成立專責單位或小組協助執行。

(三)班級人數未能降低,教師處理班級經常性事務的時間已呈現不足現象,

更無法兼顧到弱勢學生的個別需求。

(四)許多年資較深的教師,其資訊能力應用不足,加上一綱多本的教材,增 加教師在備課時的困難度。

(五)教師積極參與的的專業素養有待提升:因應新的教學與課程,教師的教 學策略應以時時求新、積極參與的專業態度,面對教材與教學的變化、趨勢,協

(五)教師積極參與的的專業素養有待提升:因應新的教學與課程,教師的教 學策略應以時時求新、積極參與的專業態度,面對教材與教學的變化、趨勢,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