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第五節 資料蒐集

本研究採取三角交叉驗證,研究者蒐集觀察員的觀察表、研究者的教學日 誌、錄影與錄音記錄、學生的數學日記等研究歷程的相關資料進行分析、探討。

再藉由研究者的觀察心得、科任教師的訪談與學生日記的紀錄三個面向,以交叉 驗證在柳丁班實施合作學習的策略之後,能否提升弱勢學生的學習態度與改善其 社會技巧,並提昇研究者專業的成長。

行動研究的目的並非一種對於偏頗意見陳述的辯解,當然更不是在驗證假 設,而是在尋找發現我們先前所不知道的事實(胡幼慧,1998)。因質的研究是 描述性的,研究者試著從多元、豐富的資料來加以分析、歸納,盡可能瞭解在研 究現場的「背景脈絡」,使得蒐集、記錄的資料解讀與研究現場的實際情況相符,

提高其研究的「信度」。所以研究者並不是尋求證據來證實先前研究的假設,而 是偏向將蒐集而來的資料集合形成摘要、結論。

在研究過程中所蒐集的資料,是要解釋本研究的幾個預定目標:

1.實施合作學習教學前後,弱勢學生在學習態度上的改變。

2.實施合作學習教學活動中,弱勢學生學習態度改變的情形。

3.實施合作學習教學前後,弱勢學生與同儕之間互動的改變。

4.實施合作學習教學活動中,弱勢學生與同儕之間互動改變的情形。

5.教師和學生對合作學習教學方式的看法、感受和建議。

為了有較多元、廣泛的資料來源,本研究將運用參與觀察、訪談、文件蒐集、

研究者回顧、錄影錄音等方法,取得在教學活動中的各項資料加以分析。

行動研究歷程中的資料內容包括:

一、觀察紀錄表

教學歷程中,針對小組討論活動、全班共同訂正時,各小組組員參與活動的 紀錄。為求觀察紀錄公正、詳實與客觀,此紀錄表由研究者、觀察員、各組觀察 員填寫觀察紀錄表,就研究者的立場而言,著重弱勢學生在各小組中的表現與對 小組貢獻的紀錄。

二、「我的數學日記」

組員於研究過程中填寫「我的數學日記」,提供研究者掌握合作學習的活動 敘述為何。組員填寫數學日記的目的,描述小組活動現況的個人紀錄與問題的呈 現,研究者據以督促組員和改進教學之用。研究者經由組員數學日記的內容,補 充教學札記資料蒐集之不足,以作為行動研究問題分析之用。

三、訪談資料

每一教學單元實施結束後,訪談弱勢學生的意見與建議,以為教學行動改進 之參考。另訪談科任教師對照弱勢學生上課的情形,是否對弱勢學生在改善學習 態度方面及同儕之間的互動有所幫助。

四、學習單

蒐集合作學習時的學習單,為整組共同成績的評量依據,亦是弱勢學生個人 小考的成績,以作全組成績統計的依據。再將小考成績與其基本分相減,並轉換 其進步分數,當作小組與弱勢學生表揚之依據。

五、教師日誌

由研究者逐次依據上課實施內容填寫教學日誌,以作為教學、輔導策略運 用的討論、反省及回饋之用。

而本行動研究資料的搜集方式則說明如下:

一、參與觀察

本行動研究屬質性研究範圍,長期的參與觀察是不可或缺的研究技巧,研究 者以教學札記作為觀察紀錄的工具,所紀錄的內容包括事件發生的時間、師生及 同儕互動的情形,以及研究者當時的感受、看法等。並且配合觀察員客觀的觀察 紀錄的,每當教學完畢,研究者即以教學札記內容對照觀察員觀察紀錄並補充,

對有疑問部分隨即對班級學生進行訪談,作為反省或調整教學及研究方向之參 考。

因此在研究者的教學實施中,詳實客觀的記錄、觀察教學活動中的各種現 象,包括學生的反應、師生的互動方式,以及課程實施上的優缺點,都須由參與 觀察或非參與觀察而得知,這是一項重要的資料指標。而觀察的結果通常以描述 性的摘要呈現,可善用錄音、錄影及記錄的資料加以節錄彙整。本研究的觀察者 由研究者及李老師分別擔任,在進行觀察前,已進行多次對實施合作學習的教學 模式詳細的說明和參閱相關的資料、教學影帶,李老師亦曾擔任研究之觀察者經 驗;故在觀察技巧上,能發揮其細膩觀察力,除注意符號所代表的外顯意義外,

也要注意其潛在意義,然後進行深度的描述和詮釋。同時在觀察紀錄時,觀察者 把看到和聽到的「事實」概念化、文字化;記錄時,要注意觀察事實的具體、清 楚、實在,並注意命名要準確。

二、訪談

在研究進行的期間,為了瞭解弱勢學生對於合作學習教學的建議與看法,研 究者固定每上完一單元(隔星期)即訪談八位研究對象,藉由非結構性的訪談以 進行資料的蒐集。在他們討論活動中詢問其參與小組討論活動時的情況與上台發 表報告的心情、感受,請弱勢學生藉由訪談做經驗上的分享;更重要的是研究者 透過與弱勢學生面對面的互動,得以了解他們的需求。另外,研究者也會經常利 用下課時間與弱勢學生進行隨機的訪談,例如,詢問弱勢學生參與合作學習時是 否有困難或需要怎樣的協助,以作為實施合作學習式教學改進的參考依據。

三、檔案文件蒐集

研究者應蒐集與研究主題相關的文件作為資料來源,並與其他資料來源相互 校正,如果發現文件和觀察、訪談所得的資料互相矛盾,研究者須進一步探究(黃 瑞琴,1997)。本研究蒐集的文件資料為合作學習單元小考測驗單、小組合作學 習作業單、學生的數學日記、研究者教學簡案、研究者的教學及省思札記、觀察 員的觀察紀錄等等。

四、研究者的回顧

研究者回顧,指研究者隨時的反省札記。研究者在研究期間,對於所蒐集的 資料,一面分類,一面進行分析、反省和詮釋,並與觀察員分享、討論與辯證。

例如在上述四類資料的蒐集過程當中,研究者會隨時將反省的資料,加以整理並 記載於教學札記,用以補充說明研究所逐漸發展的闡釋(emergent interpretations)

之不足,並且提供可能產生的其他觀點,以增進本研究之完整性。

在整個研究過程中,研究者雖有錄音及錄影,但誠如甄曉蘭(2000)所言,

在研究情境中,記錄田野札記或研究日誌是非常重要的習慣,其用意在於將研究 過程中的變動和脈絡關係加以記錄,一方面有助於資料的管理與分析,另一方面 更有助於釐清問題和反省與建構。因此,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會寫觀察筆記以 記錄觀察的日期與學生的寫作情形、表情、動作等等,以詳實記錄下現場所發生

的事情。

五、錄音、錄影

將教學、訪談的實際情況錄音、錄影,整理為文書資料及逐字稿,還原觀察 時的真相,作為研究觀察之用。

第六節 資料分析

一、資料編碼方式

由於本研究訪談與觀察有大量逐字稿與觀察紀錄,因此須將這些紀錄的資料 加以編碼,才能有次序的加以分析所收集到的資料,並使讀者清楚本研究各種代 碼的意義,以下說明資料的編碼方式(詳見表 3-11)。

表 3-11 原始資料編碼對照表

符號 意義

R、T 研究者

E 英語教師

S 學生

DS 弱勢學生(Disadvantage Students)

R札 20051010 2005 年 10 月 10 日研究者札記 R觀 20051010 2005 年 10 月 10 日研究者觀察記錄

李觀 20051010 2005 年 10 月 10 日觀察員李老師的觀察記錄 訪S男 20051010 2005 年 10 月 10 日訪問學生男

訪DS真 20051010 2005 年 10 月 10 日訪問弱勢學生真 家記 20051010 家 2005 年 10 月 10 日的數學日記 訪李師 20051010 2005 年 10 月 10 日訪問觀察員李老師 訪 E20051010 2005 年 10 月 10 日訪問英語教師

( ) 說明當時的動作、說話的口氣、表情……等等

< > 研究者對當時情形的描述與補充

……… 省略

二、資料分析的方法

本研究使用的資料分析方法主要是運用三角校正法(triangulation)及持續比 較法(constant comparison method )。本研究蒐集資料的方法多元,如:參與觀 察及錄音、訪談、以及文件紀錄資料和研究者回顧等資料,以相互印證、補充資 料的正確性。其次,本研究所使用的持續比較法(黃瑞琴,1991)係抽取某一剛 形成暫時性的主題或類別,為求更具系統、可靠的資料解讀,須有一套逐步分析 資料的方法及策略。

以下就分析資料的步驟加以說明(圖3-4)

圖 3-4 研究資料的分析步驟

(一)資料的初步解讀:在蒐集的資料上,記載可能的意義及感受,使得研究者 與資料建立聯繫的關係。

(二)逐漸形成類別、主題、組型:利用代碼,謹慎仔細地分類,再依據類別的 特性組合成各式主題,依序而上再形成研究的組型。

(三)注意資料來源的是否多元化之外,研究者仍持續以比較法和三角校正等方 法進行資料的修正,比較以各種方式蒐集的資料,呈現的內容與代表意義 是否一致,目的是降低研究者的主觀偏見與解釋。資料的分析是在蒐集資 料的過程中即持續進行分析,使得新舊資料間不斷進行比較、對照,再藉 由各方面資料的修正及佐證,才能提高本研究的信度。

(四)如果資料間互有矛盾不一之處,研究者應對資料的觀點加以保留,並作更 進一步的驗證。

(五)進一步檢驗、尋求解釋:除了描述性的資料之外,以不同的角度檢驗出事 例中的因果關係或關聯性等等,予以適當修正及補充說明,求得較合理之 解釋。

(六)整理資料、撰寫成文:資料的最後統整及輸出,詮釋研究事件的意義,連 貫內容、修飾文句,撰寫成報告。

研究者並在研究過程中發展適合自己的觀察紀錄方式,分析解釋所看到的事 實呈現。換句話說,使得研究主題可以被有系統的敘述及瞭解,而原先的一些研 究假設可以於現場中發生。當然,前提是研究者須視自己為一工具,去除主觀意

研究者並在研究過程中發展適合自己的觀察紀錄方式,分析解釋所看到的事 實呈現。換句話說,使得研究主題可以被有系統的敘述及瞭解,而原先的一些研 究假設可以於現場中發生。當然,前提是研究者須視自己為一工具,去除主觀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