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啟智班學生之特質與教師策略

本研究指稱的「特教班」,係為智能障礙學生設立,國內目前常見的智能障礙 學生之教育安置型態,根據隔離的程度可分為:資源教室、特教班、特殊學校及 養護機構。而特教班是在普通學校中設立自足式(self-contained)的班級,智能 障礙學生全天於該班級中上課,屬於部分隔離的型態,此類教育安置方式在國內 相當普遍,目前國中小的特教班,只要是為智能障礙學生設置者,又可稱為「啟 智班」。

由於啟智班教師策略係因應智能障礙學生的學習特徵與人格特質,加以發展 之,因此瞭解智能障礙學生的學習特徵與人格特質有其必要性。本節首先說明智 能障礙學生的學習特徵與人格特質,而後則是對啟智班教師因應學生相關的學習

與人格特質,所採取的策略做一說明。

壹、智能障礙學生的學習特徵

智能障礙學生的學習特徵,主要有下列幾方面,包括注意力方面的缺陷、短 期記憶能力不佳、不善於組織學習材料、類化能力不佳、語言能力發展緩慢與仰 求外助等特質,玆說明如下。

一、注意力方面 (一)注意廣度狹窄

注意廣度係指個人在很短暫的時間內所能正確察知東西的數量,相較於常 人,智能障礙者的注意廣度較狹窄(陳榮華,1992),根據 Spits(1963)的研究指 出,一位年紀較長的輕度智能障礙者一次僅能記住四或五個片段的資料,然而常 態的兒童一次則可記住七個事物。也因此智能障礙學生在學習時,無法於短暫的 時間察知與記得學習的材料或內容(林美和,1992)。

(二)注意力易分散

智能障礙學生對於外來的眾多刺激,無法選擇主要刺激作為注意焦點,且對 於一些不重要的刺激又會不由自主的注意,亦即所謂的「過度分心」,使得他們 無法專注於重要學習刺激上頭(林美和,1992;陳榮華,1992)。

(三)注意力無法持久

智能障礙學生的注意力無法集中且長久(Smith & Luckasson, 1992),又因為 過度分心的關係,使其注意力更加分散無法持久。

二、短期記憶力不佳

許多關於智能障礙學生短期記憶能力的研究均指出,智能障礙學生的短期記 力能力拙劣,也因此嚴重影響學習。

三、不善於組織學習材料

Spits 於 1966 年的研究指出,智能障礙學生對於輸入外來訊息的組織能力欠 佳,故影響其長期保存及不利於回憶,而此種缺失,於語文材料的學習更是明顯 (引自陳榮華,1992)。

四、類化能力不佳

智能障礙學生將所學運用至新情境有所困難,即使是類似的情境也無法類化 之。根據 Stokes、Baer 和 Jackson 的研究指出,智能障礙學生的類化能力不佳,

除了在學科上是如此,甚至是社會技能方面也面臨相同的類化困難(引自林美 和,1992)。

五、語言能力發展遲滯

根據 MacMillan 的研究顯示,智能障礙學生的說話及語文學習方面遭遇到的 困難,較普通人來得多且嚴重(引自陳榮華,1992)。而林寶貴及邱上真(1983)的 研究指出智商越低者,語言能力越低落;又智能障礙學生者的語言能力顯然低於 同年齡的普通兒童。

六、仰求外助

由於智能障礙學生害怕失敗,因此在問題解決上,常需依賴別人指導或仿效 別人(陳榮華,1992)。因而在學習遇到問題時,往往都是不加思索,隨即尋求外 援或要求給予指示。

貳、智能障礙學生的人格特質

智能障礙學生的人格特徵,依據多位學者的研究,主要的人格特質有下列幾 方面:預期失敗並缺乏學習動機、外控性、易受外在動機支配、僵硬性特質導致 缺乏臨機應變的能力與積極與消極反應傾向等。

一、預期失敗,缺乏學習動機

由於智能障礙學生長期遭遇失敗,因此造成其預期失敗的心態,不僅不敢嘗 試新的事物,更造成學習動機低落(Smith & Luckasson, 1992)。

二、外控性

智能障礙學生傾向於外控性的人格特質,對於自身行為反應的後果,常歸因 於外在環境、權威、命運或運氣上頭(陳榮華,1992)。

三、易受外在動機支配

智障障礙學生易受外在動機支配,因此對於安全、舒適、金錢或是其他有形 的獎勵,會比對純粹從事成就所產生的內在滿足更感到興趣(何華國,1999)。

四、僵硬性特質導致缺乏臨機應變的能力

從智能障礙學生的重複性、刻板的行為表現,可得知其具有僵硬性人格特質,

此特質也導致智能障礙學生遇到習慣性反應外的問題,會採取一如往常的行為反 應處理該問題,而缺乏臨機應變的能力(陳榮華,1992)。

五、積極與消極反應傾向

Zigler 的研究指出,智能障礙者與他人互動交往的經驗,會影響其之後對於 與他人互動的態度,其研究顯示智能障礙兒童對於與成人交往的反應有著矛盾 性,一來具有積極的反應傾向,係因為智能障礙兒童平日缺乏社會接觸的經驗,

故他們會期望與成人有所互動;但另一方面,智能障礙兒童基於過去許多與成人 接觸所留下的負面經驗,使其產生不敢接近成人的消極反應(引自何華國,1998)。

關於智能障礙學生的學習特徵及人格特質,不見得每位智能障礙學生都會有 上列的每項表徵。但從上述有關智能障礙學生的學習特質及人格特徵之論述,則 給予我們教育上的啟示,提醒教育人士需因應智能障礙學生的學習及人格特質,

調整教學方式,以適當且合於學生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習;又因為智能障礙學 生的問題行為較多,因此有關的行為改變與管理策略,不可忽視之;而智能障礙 學生基於過去與成人互動時許多負面的經驗,因此對於教師會有不安全感、不敢 與教師接近的消極反應,故啟智班教師應設法在與智能障礙學生的互動,有合宜 的應對策略。

參、啟智班教師策略

誠如前述,由於智能障礙學生的學習及人格特質有其特殊處,因此教師應當 針對智能障礙學生的相關特質提出對應策略。國內目前對普通班之教師策略的研 究並不多,更少論及啟智班教師策略之研究,因此謹就研究目的,蒐集相關文獻 並加以歸納後,獲得啟智班教師在教學策略與行為改變策略兩方面的訊息與啟 示。

一、教學策略 (一)複習策略

由於智能障礙學生的短期記憶能力不佳,因此複習對他們是很重要的。而使 用複習策略時,應多採外顯性的複習,亦即透過外在感官的活動來配合複習,盡 量避免運用內隱性的複習方式,如反覆思考的方式。Mercer 和 Snell 的研究便指 出 , 多 重 感 官 (multisensory instruction) 的 教 學 策 略 ─ Visual Auditory Kinesthetic Tcatile(V.A.K.T)對於智能障礙學生而言,運用多種感官做複習,

可獲得良好效果,是一種頗不錯的外顯性複習策略(引自王木榮,1988)。

(二)材料組織化

智能障礙者的短期記憶不佳,且對於學習材料無法組織化,因此先由教師將 學習材料轉化的較有組織性、系統性,則有利於學生吸收並增加其記取量(王木 榮,1988;曾素秋,1997)。

(三)變化教學活動

因為智能障礙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易於分散,故教師可透過變化教學活動 的方式以吸引學生注意,維持其學習動機(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95)。活動中,

教師亦可設計能讓學生運用各種感官的學習活動,以易於讓學生藉由直接經驗的 方式學習,以加深印象。

(四)給予回饋

回饋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知道自己學習結果的正誤,教師可以在學生表現正 確反應時,給予增強,如食物、代幣或是口頭表揚等,藉此鼓勵學生能繼續出現 正確的行為(何華國,1999)。簡言之,透過回饋策略,能校正學生錯誤反應或是 增強學生正確反應。

(五)直接教學法

直接教學法是教導智能障礙學生常用的教學法。其主要的教學程序,依據 Rosenshine 和 Stevens 的分法,可分為六個部分(引自鈕文英,2003):

1.每日複習與作業檢查

每日複習之前所學,以使學生能長期記憶之。並且檢查前一天回家作業 執行的情況。

2.教學

強調分散式與小步驟的教學,每堂課需包含新教、練習與複習等教學活 動,並且每項活動不超過 10-15 分鐘(邱上真,2002)。教學過程中,教師應 提供充足的圖解與具體例子,並示範操作的過程,以及透過問問題的方式,

以確定學生是否真的瞭解。

3.引導練習

老師指導下,學生進行練習。必要的時候,教師應給予額外的說明、提 供回饋與反覆解釋。練習過程中,教師應提供協助,並讓每位學生有充分練

習的機會,直到學生的學習已達到穩固或能獨自作業的地步。

4.給予回饋

回饋的用意誠如前述,主要是提供學生評量的訊息,促使學生維持正確 行為或是改正錯誤行為。

5.再練習

再練習係為了給予學生回饋後,再次提供學生充分練習的機會,以使學 生的學習能夠達到穩固或獨自作業的地步。

6.週複習與月複習

系統性的複習過去學過的材料,或是提供具有複習作用的回家作業。

(六)善用團體教學與個別教學

教學時,教師可將時間適當分配,以進行團體與個別教學。團體教學時,教 學內容應盡量淺顯易懂、生活化,並需掌握讓班上程度最低者也能了解與參與為 原則。個別教學時,教師則可針對學生個別差異,提供適合個別學生的學習內容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95)。

上述關於啟智班教師的教學策略,不見得每位老師在教學時都會使用到。教 導智能障礙學生所要掌握的重要原則為:學生個別差異大,因此教師應隨時調整 教學策略以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滿足每位學生的學習需求。

二、行為改變策略

由於智能障礙學生不當行為的出現機率較大且常影響教學,因此教師必須有 應對的行為改變或是管理策略,楊碧桃(2002)曾調查國內啟智班學生問題行為及 教師管理方式,研究指出教師處理學生問題行為可分為引發學生良好行為及減少 不良行為兩類,教師引發學生良好行為的策略有增強、提示引導及懲罰威脅等策

由於智能障礙學生不當行為的出現機率較大且常影響教學,因此教師必須有 應對的行為改變或是管理策略,楊碧桃(2002)曾調查國內啟智班學生問題行為及 教師管理方式,研究指出教師處理學生問題行為可分為引發學生良好行為及減少 不良行為兩類,教師引發學生良好行為的策略有增強、提示引導及懲罰威脅等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