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程序與實施

壹、研究程序

質性研究的研究程序並非像量化研究般步驟分明,質性研究程序屬於持續進 行、循環且彈性的歷程。關於本研究程序,簡要說明如下。

研究者在初擬研究題目與閱讀有關文獻後,進行試探性研究,從蒐集的資料 中形成初步的概念與結論後,提出研究計畫。而後則依照計畫建議並考量研究者 實際能力,修正研究方向,將初擬的研究主題縮小範圍,再次確認正式研究主題。

之後進入研究現場進行觀察,觀察期間,研究者持續的閱讀相關文獻、蒐集有關 資料並訪談教師,獲得充分的資料後則逐漸淡出研究現場,立刻進行資料分析與 詮釋,在發展出與研究相關的组型後,撰寫並提出研究報告。本研究進行的研究 程序如圖 3-1 所示。

圖 3-1 研究程序 形成初步結論與概念

提出計畫

依據建議,修正研究方向

確定正式研究主題

參與觀察 正式/非正式

訪談教師 蒐集相關文件

研 究 現 場

資料初步分析 漸漸淡出研究現場

撰寫研究報告 資料再次分析

提出研究報告 閱讀相關文獻

發展逐字稿編碼 分析教師策略小類目 歸納教師策略大類目 發展組型

初擬主題與閱讀相關文獻 並進行試探性研究

貳、研究實施

本研究的研究實施又分為研究前的前置準備及進入研究現場後的說明。研究 前的前置準備包括研究者的背景及接受過的訓練,另外則說明研究主題的初次擬 定與確認正式研究主題的過程;進入研究現場後的說明則是交代選擇研究對象時 的考量因素。

一、研究前的前置準備 (一)研究者的背景

由 於 研 究 者 自 身 為 研 究 工 具 , 故 研 究 者 需 要 具 有 一 定 的 研 究 能 力 , Patton(2002)認為研究者對於研究技巧及能力掌握的程度將影響質性研究的效 度,故研究者進入研究現場前對於自己研究能力的培養與訓練是非常重要的。此 外,研究者身為觀察者,其對觀察現場人們的影響是必須納入考量的。因此本段 落欲交代研究者的背景與曾接受過的相關訓練,以瞭解研究進行中,研究者可能 造成的影響。

研究者目前為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學系碩士班研究生,無正式教學經 驗。研究者曾修習「質的研究」這門課,在修課期間,曾經歷過一些實務訓練,

包括 shadowing 練習、觀察練習、訪談練習等,以加強蒐集資料的技巧,此堂課 除了啟蒙研究者對於質性研究法的興趣外,也同時為正式研究做了初期的訓練準 備。

此後,研究者選修的「學校行政研究」及「教學社會學研究」兩門研究所課 程,又再次提供研究者訓練機會,兩門課的期中或期末報告,教授均要求除了對 研究主題做文獻探究外,亦須進行實際研究,必須找尋適合的研究對象做觀察或 是訪談,藉由這兩堂課的研究報告,又再次加強研究者的方法論訓練之基本功。

並且研究者曾在研二暑假期間,報名參加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舉辦的

三天兩夜的質性研究方法研習會,藉由研習會中與會人員的分享與說明,對於質 性研究法有更精進的學習。

至此,研究者有過幾次實際的方法論訓練機會,但研究者明白以研究者目前 的學經歷來進行研究,仍舊有所不足,因此目前仍屬於「做中學」階段。研究者 認為雖然自身研究經驗雖然不足,但研究者秉持著努力向上的態度,以盡量彌補 研究者學經歷不足的缺憾。在研究期間,持續不斷的閱讀與質性研究相關的書 籍、文章;另外,閒暇之餘,則閱讀與本研究相關的文獻及研究報告,試以充實 方法論的概念及研究素養。

(二)研究主題的初次擬定

許多開始嘗試質性研究者常會有所疑惑,認為「我該研究甚麼?」、「該在哪 裡進行研究?」,這些問題事實上都沒有正確答案,重要的是「決定」要如何?

而決定本身並沒有對與錯(Bogdan & Biklen ;李奉儒等譯,2001)。

關於研究主題的決定上,研究者尚考量自身的研究興趣為何,倘若對研究主 題沒有任何興趣,則長期研究將是個折磨,唯有熱情才足以延續並堅持到研究到 最後。由於研究者向來對於師生互動層面有著莫大的興趣,因此從一開始就鎖定 師生互動的面向。在初擬試探性研究主題時,機緣之故,讓研究者有幸進入南部 地區大化國中(化名)二年級的特教班中進行師生互動的研究。研究者於九十一學 年度第一學期在大化國中二年 D 班(特教班)進行試探性研究,當時便覺察大化國 中特教班尚有許多現象與問題可供探討,因此試探性研究結束後,毫不猶豫的決 定再以該校特教班作為正式研究對象。

由於可探討的主題很多,因而使得研究主題遲遲未能成型,在經歷好長一段 時間的蟄伏期,持續的閱讀感興趣及相關的文獻後,研究者發現教師與學生對情 境的定義將引導雙方所採用的策略,從閱讀文獻之所得,與試探性研究所獲致之 結論有部分的不謀而合,試探性研究期間,研究者進行分析與詮釋後所獲得的暫

時性結論為:教師使用怎樣的策略來與學生互動,將影響師生間的關係及學生的 學習意願與學習情況,因此決定進一步深入探討師生互動策略,以「國中特教班 師生互動策略」作為研究主題。

(三)確認正式研究主題

決定以「國中特教班師生互動策略」作為研究主題,之後提出研究計劃並獲 得許多寶貴的建議,研究者則考量自身能力,是否真能確認學生使用的策略之真 正涵義,幾番斟酌思慮後,決定縮小研究範圍,以「國民中學特教班教師策略之 研究」作為正式研究主題。研究者認為若能對特教班教師策略做詳細的探究,相 信也能獲得深入的研究發現與意義。

二、進入研究現場期間

決定正式研究題目後,進入大化國中的特教班,接下來面臨的是研究對象的 選擇問題,由於研究主題為教師對學生的使用策略,故研究對象上必然包含教師 與班級,茲就班級及教師的選擇做一說明。然而就在確定研究對象後,大化國中 特教班卻發生了始料未及的變動,導致研究中斷一學期,並迫使研究者重新選擇 研究對象,詳細情況說明如後。

研究者採立意抽樣的方式,原先選擇一年級特教班作為研究對象,考量原因 為:一年級有五位學生,人數較為眾多,且因為是一年級生,研究上不用面臨學 生畢業的時間壓力,較不會發生研究中斷的危險,因此決定以特教班一年級學生 作為研究對象。關於教師方面的考量,則基於以下兩點的考量,加以選擇三位教 師作為主要的觀察對象,原因如下:第一、由於研究者為一般生,平日除了修習 研究所課程外,另有學程的課程必須學習,且因為觀察學校於南部地區,路程遙 遠,故實際可進行觀察的天數並不多。第二、考量與老師的熟稔度,以及老師是 否願意接受研究者進入其教室做研究。基於上述兩項原因,教師方面的研究對象 為蔡老師、洪老師及黃老師,共三位老師。

研究者原本以為大勢底定,接下來便是按部就班進行觀察與訪談,但就在確 定研究對象後沒多久,卻面臨不可抗拒之外力遽變。研究者於九十二學年度下學 期確定研究對象,隨即進入研究現場進行觀察,原以為研究班級升上二年級還是 可以順利進行研究,但大化國中於九十三學年度第一學期,基於經費及學生數過 少的問題,將特教班由原本一個年級各一班縮減為剩下兩班,而班上的五位學 生,一位調到隔壁班,另一位學生在家長的堅持下轉到普通班,因此研究學生僅 剩下三位;老師方面,也在教務處重新排課後,僅剩下洪老師繼續留在原班級任 教,面臨此等變化,研究者慌了,雖然九十三學年度第一學期仍會到大化國中原 班級做觀察,但因為與原先設定產生極大變化,使得研究者無心認真進行觀察研 究,去到研究班級也只是求個心安,認為自己「真的」有來到現場。之後,洪老 師在學期中開始請產假,研究對象可說是完全流失,故進入研究現場半學期後,

決定先退出研究現場,好好思考接下來該怎麼做。

面對這樣的遽變,研究者真的感到很難過,也覺得很放不開,放不開的原因 在於九十二學年度下學期已經蒐集了一些資料,認為就此放手實為可惜,因此一 直在思考是否要繼續以原本選擇的班級做為研究對象,休息了半個學期,於九十 三學年度下學期大化國中開學沒多久後,再次回到研究現場,研究者認為再這樣 拖延下去實在不行,因此決定破釜沉舟,重新開始,選擇以另外一個班級做為研 究對象,並尋找願意協助進行研究的老師。之所以會選擇另外一個班級作為新的 研究對象,而不就原先的班級重新開始的原因在於:原班級學生數從原來的五人 降為三人,之後雖然又有位學生調進原班級,故學生數為四人,但其中兩位學生 三天兩頭便翹課沒來上課,因此常常只有兩個學生在上課,研究者認為這樣的變 化情況似乎有些大,為了保險起見,決定選擇另外一個班級作為研究對象。

新的研究班級雖然班級名稱上為三年級,但實際上只有兩人為三年級生,一 人為二年級生,另外兩人為一年級生,關於學生的介紹,將於本章第三節加以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