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第貮章、理論探討與回顧

第一節 網路新聞之演變

由於網路具有互動性特質,閱聽人與媒體間之雙向溝通增強,例如讀 者可以透過社群媒體(臉書)或在新聞報導文章下方留言,即時反應意見 或指出謬誤。

Larry Pryor 描述全球網路新聞發展經歷三次浪潮(李茂政,2005;彭 家發等,2005):

(一)第一次浪潮(1982-1986 年,延續至 1992 年結束):以好幾個試驗性 的網站作為開端,當時主要是在個別公司的專屬軟體上提供資訊,

如銀行、購物資訊、遊戲或電影購票等,兼有聊天和電子布告欄。

(二)第二次浪潮(1993-2001 年):新聞組織開始加入網路行列,新聞放 網路,平面報紙媒體也紛紛架設網路新聞版,如《紐約時報》、《華 街日報》、《華盛頓郵報》等。此外,各電視台及雜誌社也推出網路 時新聞,如 CNN、ABC、CBS 等。

(三)第三次浪潮(2001 年以後):進入無線寬頻時代,而隨著頻寬越來 越大,網路新聞提供的內容也越來越加強,各個網站都以獨特的內 容與服務取勝,例如分類廣告服務、社區消息服務,軟體、音樂免 費下載或新聞預告等。此外,網路新聞的提供者因為有了知識庫 (news library),開始提供個人化新聞服務,訂戶可自由選訂財經、

股票、科技、球賽、娛樂等國內外新聞。

而從新聞學的面向來看,網路新聞本質上具有「網路」和「新聞」兩 項特質,只要是各種機關或個人在網路上利用網路技術及網路功能,所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布具有「新聞價值」的訊息,即可稱為是網路新聞。由於網路新聞是藉由 網際網路大量傳輸新聞,反映在網路新聞傳播上,也與傳統媒體產生不同 的特質(周慶祥,2005;Dessauer, 2004; Deuze, 2003):

(一)超文本與超連結:傳統線性文本作者與讀者的界線清楚,但在超文 本的互動功能中,允許訊息接收者與傳送者互動,甚至參與文本的 創作,使得作者與讀者的界線來越模糊。超連結則提供網路使用者 在瀏覽新聞過程中,可自由選擇與串連相關資訊或原始資料,使文 本有不同的解讀方式,強化了報導的深度與廣度。

(二)多媒體:指各種媒體的科技特性相互融合而延伸人類感官功能的特 性,多媒體融合了文字、影像、聲音、圖形、動畫等,使訊息傳遞 更為豐富。

(二)互動性與去中心化:在資訊傳播的過程中,互動性代資訊的傳播與 接受者之間雙向或多向的溝通模式,如記者或編輯可以透過聊天室 與網友互動,而網友也可發表自己的意見,每個人在網路傳播過程 中同時扮演資訊傳達與接收反應兩種雙重角色。去中心化的特性則 代表網路媒體擁有者不再有絕對的控制權,閱聽人不再是被動接收 媒體傳遞訊息。

(三)即時性:訊息快速傳播是網路新聞傳播的主要特性之一,展現在時 效上就是「新聞即時上網」與「線上新聞即時更新」。網路媒體不存 在傳統媒體的截稿時間,人們可以透過網路,得到即時的回饋、更 新內容、即時線上對談,更可以打破不同空間的時差,使世界各地 的人隨時溝通(楊志弘,2001)。

(四)個人化:網路是集「大眾」與「分眾」特色於一身的媒體,除了提 供大眾需求的一般新聞之外,還可針對不同閱聽人的需求,開闢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同分版,蒐集較為分眾化的新聞。與傳統媒體新聞相比,閱聽人可 更自由選擇自己所需的資訊,包含資訊的內容及接收資訊的時間與 方式。

謝瀛春(1997)指出,數位電子媒介對大眾傳播的媒體從業人員所帶 來的衝擊,包括 人員專長由新聞傳播背景為主導的市場需求,變為要有

「資訊處理、製造、評估」的專長;過去專業獨佔形象,也變為與諸多行 業一樣的「資訊處理、提供」職業(如圖書資料人員); 工作環境則由集 體定點工作的環境,轉變為機動、獨立、隱密的私人場所。

而在傳播內容方面,數位電子媒介也讓新聞表現方式有所改變:由新 聞寫作的固定類型(如純淨新聞、特寫、專題報導等)轉變為各類文體

(如小說、故事、散文、新聞體等)。過去由文字、圖片、影像、聲音、

動畫的單一或複合型式,也進入多文字、多影像等的超文件、超媒體型 式。

此外,過去傳播內容由專人篩選整理的方式,變成由閱聽人自行選 取。而且,不只是閱聽人與資訊提供者有互動機會,閱聽人彼此之間亦可 即時互動,並增刪資訊內容,由資訊接收者成為資訊提供者(謝瀛春,

1997)。

第二節 新聞守門理論(Gatekeeping)

新聞事件傳播給閱聽人知悉,中間需要眾多新聞工作者的努力及窗口 把關才能完成。其中,在選擇和製播新聞上,新聞編輯和新聞閱聽人的需 求為主要,公正、客觀選擇與閱聽人息息相關的新聞編排,在這編播過程 中,又以新聞正確性為主要選擇。這些新聞工作者為閱聽人把關的「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

口」,我們稱之為 「守門人(gatekeeper)」(當代新聞學,1987)。

有關於守門人研究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 1947 年著名的社會心理 學家 Kurt Lewin 所提出的研究。他在一篇名為「團體動力學:團體生活的 管道」文章中,以食物為例,描述食物如何從生產管道經過銷售管道,最 後送到每個家庭的飯桌上。

Lewin 主要著重在「管道」和「守門人」兩個觀念,以及透過這些管 道和守門人,如何改變了社會大眾的飲食習慣。他認為,對於改變或決定 社會要吃什麼,並非每個人都具有相同的決定權,真正具有決定權的是整 個生產、銷售和購買過程中,具有守門決策權的人(林東泰,1989)。

這些有關食物管道的概念其實適用於傳播管道以及新聞流通過程,之 後延伸出「守門人行為」(Gatekeeping)的觀念,指的是新聞媒體在從消息 來源獲得大量資訊後經編輯篩選、刪減的過程。而 Lewin 所提出的幾個概 念例如「管道」(channel)、「關卡」(gate)、「守門人」(gatekeeper)、「部 門」(section)等,也都成為日後「守門人研究」的基礎。

第一個把 Lewin「管道和守門人」概念應用到實證研究的是 David Manning White,他在 1949 年 2 月說服美國中西部一個小城報社的外電編 輯,讓他將這個報社電訊編輯的通訊社稿件,連續蒐集一個星期,希望能 了解報社的新聞選用或版面編輯與各通訊社的稿件有無任何關聯。

當 White 逐一對照報社所收到的的通訊社稿和它所刊登的新聞後,發 現兩者比例十分類似。也就是說,當該報社從通訊社所收到的某一類別新 聞比較多時候,那麼這類新聞在該報刊登的機會也就比較多,而且這家報 社所刊登的各類新聞多寡與它所收進來的通訊社稿各類新聞的多寡成正 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1

於是 White 在 1950 年提出研究論點,他認為「守門先生」在決定新聞 的選擇過程是相當主觀的,那些被拒絕的新聞,有三分之一是完全取決於 個人認為這些新聞的正確性可能有問題,另外三分之二則是「守門先生」

認為版面不夠或者是類似的新聞已經報導過了。

White 將「守門人」定義為「把關新聞產製流程中的人」;在大眾傳播 的新聞報導中,傳媒組織變成實際的守門人,由他們對新聞資訊進行取 捨,決定哪些內容最後與受眾見面。而 Gieber(1964)則指出,守門人指 的是整個新聞蒐集系統中的新聞人。葉元之(2010)則認為,在新聞製作 的過程中,每個曾經參與意見和行動者,都可以算是新聞的守門人。

過去在守門行為方面,1969 年,Bass 將守門行為畫分成「新聞蒐集」

和「新聞處理」兩部份。Shoemaker(1991)則認為,「守門」是一個資訊 控制的過程,是指新聞編輯在處理每日所發生的新聞訊息,對於新聞稿件 的過濾至退回、形塑及呈現等訊息處理的作業。

臧國仁(1999)進一步闡述 White 的研究指出,編輯們獨立判定讀者 的需求與喜好,從而決定一則新聞的生與死,在這過程中,來自不同消息 的稿件,如果未能立即受到編輯的青睞,就只有被丟棄到字紙簍的命運。

Stone(1987)則認為,編輯應該被視為新聞流動主要的「門」,具有決定 新聞是否向前流動的動力。

就新聞編輯工作來看,包括截稿時間、版面空間、可用資源、個人偏 見、本身對於新聞的定義、新聞室組織結構、編輯本身背景及教育影響、

與報社所有權有關的組織限制、報社的管理風格及新聞室外的政治經濟環 境等種種條件,都是影響這扇「門」對新聞處理方式的重要因素。

從 White 的研究開始,發展出一連串的守門人研究,主要的研究重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2

多放在守門人篩選新聞的個人因素上探討,包括守門人的經驗判斷、個人 動機等,以及探討守門人面對組織限制的影響上,包括組織大小、版面大 小、新聞室的社會化、組織的正式訓練、組織內同儕間的次文化、管理階 層對新聞的判斷,以及與其他媒體間的競爭等,甚至擴大到社會因素對守 門人的影響上,包括新聞政策、制度、政治氛圍等(陳曉宜,2009)。

Donald, Ray and Thomas(1985,轉引自陳曉開,2009:238)特別指 出編輯在新聞產製流程中的重要性,並將編輯工作內容定義為負責挑選新 聞、決定稿件呈現方式,以及強調新聞部份特性,進而影響讀者所能接收 訊息的質與量。

而如果從新聞組織中守門人的基本定義來看,網路新聞中的「編輯」

也確實會是新聞產製流程中重要的守門人角色。林惠琴(2010)就注意 到,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產生了一群電子報新聞編輯人員,傳統守門人 的定義引起各方學者討論。吳嘉馨(2003)整理出學者對網路新聞守門提 出的各種看法,主要有三種:

(一)守門人沒有存在的必要性,因為閱聽人可以自由地傳送與接收 訊息。

(二)網路訊息過於繁複,閱聽人並沒有時間和金錢去進行處理,因 此閱聽人仍須仰賴專業的網路新聞編輯作為守門。

(二)網路訊息過於繁複,閱聽人並沒有時間和金錢去進行處理,因 此閱聽人仍須仰賴專業的網路新聞編輯作為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