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第四節 回應與對話

敘說研究是一種解釋性理解,此理解是否貼近事件的真實樣貌,除研究者必須自 我檢驗外,讀者也需參與其中(Clandinin & Connelly, 1990)。當讀者面對文字報告的時 候,他會從文本中尋找自己的經驗脈絡來解讀文本,所以每種文本都是多重聲音的 (Plurivocal)。不同的讀者可能解讀成不同的經驗;甚至對於相同的讀者而言,同一個 作品在不同的時間脈絡下,也會產生不同的解讀(王勇智、鄧明宇,2010)。因此,本 研究論文初稿完成後,將之交由從未學習過武術的研究所同儕A君(女性),只學過一 年多太極拳但一直停留在一般參與者的B君(女性)及目前持續不斷修練武術的習拳友 人C君(男性),請三人審閱並提出回應,以驗證本論文的敘說,形成另一種方式的對 話。

針對本論文,B君寫道:「論文中提到的許多觀點讓筆者深有同感,也值得仿效 與學習。特別是針對『太極拳具有認真性休閒特質中的持久性利益』的觀點,深表贊 同。筆者本身也接觸過短時間的太極拳訓練。雖未繼續拜師深造,但仍會利用閒暇瑣 碎的時間打個半套拳。長久累積下來,發現太極拳真有如該論文所提到且讓筆者親身 體會的諸多好處,描述如下: 1.每當自覺快感冒時,便會打幾趟拳,讓自己流點汗。

幾回下來,說也奇怪,感冒最終便不藥而癒。 2.只要排便不順時,腦中立即會想到 打太極拳。下蹲的招式可以讓便祕的困擾迎刃而解。 3.因雜事過多而心浮氣躁時,

也會打打太極拳,讓心情沉澱,重新思索方向再出發,效率也大大提升了。 4.入睡 前,腦海裡不斷運轉,無法專心睡覺時,太極也是絕佳幫助睡眠的方式。凡此種種,

皆如該論文所述且再次印證太極拳有促進身心健康、青春不老、減輕壓力、穩定情緒 及改善睡眠品質等等益處。」從B君的回應顯示,研究者所描述學習太極拳的諸多好 處確有其效且獲得認同。

C君認為:「太極拳似鬆柔平凡而無奇境,習十數載或許還打不過其他拳術二、

三年的成就。所以對大多數初以太極拳為認真性休閒運動的從事者而言,十之八九匆 匆學完一套拳架,就以為太極拳不過如此。但太極拳的奇妙之處,就在於漸行漸遠,

133

終至一日,穿過雲海之上,才知群山盡在腳下,而太極卻似在眼前實在天邊,可能窮 畢生也只能靠近而已。」C君點出了太極拳看似簡單易學,但要有毅力持之以恆卻困 難重重,基本上與研究者的認知雷同。

A君看完論文初稿雖多予肯定,但也提出許多的問題,她認為:「人生最重要的 莫過於齊家、立業。當對家庭活動參與的少,自然家中易生爭端。研究者的空閒時間 已極少,當研究者空暇時也許家人正在忙碌,相處時間極少,缺乏溝通的情況下,遇 到意見相左或重大事故時,是否更易導致爭端?家人的回應、期望及溝通內容為何?

除此之外,工作亦佔了生活很大的比重,當重心轉移時是否工作時的專注力及付出比 重會有落差,因而影響工作表現及收入,甚至是正常的生活作息。心境上的轉變又是 如何呢?相信也是認真性休閒者的一大挑戰。」對於A君的大哉問,研究者親身經歷 其中深有同感,回家詢問妻子意見,她說:「結婚時,就已知曉你有興趣學習武術,

也知道太極拳的諸多好處,所以當初才會陪你一同去練拳,也才會同意女兒們去學習 太極拳。過年過節或特定節日,你也會帶我們去參與太極拳的活動以增加互動的機 會,了解你在做什麼,也許未來會跟你一起去練拳。另外,我也知道衝突是在所難免 的,而體諒、溝通、支持及寬容是家庭和睦最佳的潤滑劑。」由此,研究者體會到溝 通的重要性且隨著小孩的成長以後要多花時間陪伴家人。另外,研究者慶幸自己擔任 教職工作,有穩定的收入。在工作上,期望自己事事盡心做好本分,認為擔任教師已 足夠,不期望晉升主任或校長。研究者也將工作與生活切割清楚,下班後則陪伴家人 或從事認真性休閒活動。

C君是在疑似罹癌、身體狀況不佳時,經朋友介紹而開始學習太極拳。研究者多 次詢問他:「學習太極拳有何阻礙、衝突或缺點?」他都覺得沒有任何阻礙,但認為:

「少年心性不定,不能持之以恆。難以入門,及其青壯年,又因為成家立業,為工作 經濟打拼,難以專心致志。等到老了,關節筋骨又不如少年強健、柔軟,大業難成。……

所以,太極拳的最大缺點就是未入門者,容易因缺乏動機和正面回饋而放棄。」研究 者推想C君學習太極拳較少遇到阻礙或衝突的可能因素有: 1.學習動機與心態不同。

134

2.人生階段與責任不同。首先,C君是在身體狀況不佳下學習太極拳,練習後獲致其 利益,容易獲得家人的鼓勵與支持。而研究者身體強健學習太極拳純粹基於興趣,花 太多時間於此又無法創造收益,常會被認為不務正業。其次,C君開始學習太極拳已 年近五十,經濟基礎較為穩固且家庭責任已較小。相對地,研究者雖然從年輕時就開 始練武,但真正投入時間學習太極拳是在結婚生女,處於人生家庭責任最重的時刻,

除了要花時間陪伴家人,又要工作、進修且兼顧興趣。自然會遭遇到許多的衝突與阻 礙。

總結三人的看法,發現心態、性別及人生階段責任可能會影響認真性休閒的投入 參與程度。B君寫道:「若真要找出練太極拳時美中不足之處,那便是在時間的分配 上常無法兼顧家庭與太極活動。苦無分身的同時,就需在兩者之間抉擇。顧此便會失 彼,無法兩全其美。……雖筆者知悉太極的好處,但尚無法如研究者般將其視為第二 生命。」研究者覺得自己與C君較能持續不斷投入太極拳的認真性休閒活動,可能是 我們同為男性,家庭牽絆較少。而B君為女性,較需無微不至照顧家人且要顧慮他人 感受,相對牽絆較多,所以一直停留在太極拳的一般參與者階段。此關於性別影響太 極拳認真性休閒的部分,有待未來的研究者再深入探究之。

C君認為:「研究者在介紹自我生平、成長的背景及學習太極拳前後的心路歷程 上,非常的誠懇且無保留,大大的改變我對傳統科學論文形式的了解,印象深刻。尤 其對於想要以太極拳做為認真性休閒活動的初學者,作者所提供的擇師之道、入門方 法及學習歷程,都十分具有參考價值。」A君寫道:「論文敍說過程詳盡完整,尤其 是心情轉折的描述細膩,令人讚賞,可見研究者的用心。其中以主題作為敍述內容的 分段,因而在過程中時間的交錯更呈現出研究者撰寫時條理之分明,意念之真誠。有 別於個案研究,研究者得以自己為故事主角,無所謂客觀性的問題,且重點在於敍述 自己本身在學習武術時如何由以強身為目的的學習者,轉而成為教學相長的心態。自 我努力的歷程是一種意念,常一閃即過,如今躍於紙上能鋪陳得如此完整詳盡,彷彿 自己親身經歷一般,又好像拜讀一本偉人傳記,實為一引人入勝的故事。」由兩人的

135

敘述可知運用敘說研究來探討太極拳的認真性休閒是適切的,透過研究者親身經驗之 敘說更能清楚描述及表達太極拳的本質與內涵。

136

參考文獻

丁曉色(1986)。七星螳螂崩步拳。臺北市:華聯。

山口剛玄(1989)。剛柔流空手道教範。臺北市:益群。

王子和(1998)。太極拳縮影。臺北市:養正堂文化。

王子和(2002)。太極拳涵化文集。臺北市:養正堂文化。

王勇智、鄧明宇(譯)(2010)。敘說分析。臺北市:五南。

王建今(2008)。論太極拳與太極之道及中庸之道。林彩鳳(2008)。時中學社、鄭子太 極拳研究會 會訊彙集'03~'08。新北市:徐憶中。

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參與觀察法。臺北市:弘智文化。

王唯工(2002)。氣的樂章。臺北市:大塊文化。

王朝瓊、何克(2008)。試論太極拳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增進作用。貴州社會科學,

2008(7),130-132。

王新午(2003)。太極拳法闡宗。臺北市:逸文。

石覺(1984)。太極拳圖解(四版合訂本)。臺北市:中華民國太極拳協會。

行 政 院 主 計 處 (2012 年 3 月 1 日 ) 。 國 民 所 得 及 經 濟 成 長 統 計 表 。 取 自 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4616&CtNode=3566&mp=1

任凱、王佳煌(譯)(2005)。質性研究法-社會情境的觀察與分析。臺北市:湯姆生。

吳芝儀(譯)(2008)。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嘉義市:濤石文化。

吳國忠(1986)。先師的思路。臺北市:神龍視聽文化。

吳圖南(1969)。科學化太極拳。臺北市:華聯。

吳慧貞(譯)(2007)。故事的呼喚。臺北市:遠流。

137

呂萬安、陳旺全、王俊雄(2005)。太極拳運動前後脈搏波及血液流體力學之變化。北 市醫學雜誌,2(8),705-711。

李凌雲(2007)。太極拳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及身體自尊水平的影響。山東體育科技,

29(2),43-45。

李峰、韓素萍、張承玉(2009)。太極拳對老年人情緒、睡眠健康的影響。曲阜師範大 學學報,35(1),121-123。

李師融(2008)。太極拳名和太極拳論命名的由來考兼論十三勢的創始就是太極拳的源 頭。林彩鳳(2008)。時中學社、鄭子太極拳研究會 會訊彙集'03~'08。新北市:

徐憶中。

李素馨(2011)。休閒遊憩阻礙。李素馨等著(2011)。休閒遊憩行為。臺北市:華都文 化。

李清標(2011)。小往大來話太極。臺中市:白象文化。

李壽籛(1998)。武當嫡派太極拳術。臺北市:逸文。

李德仁(2009)。認真休閒者之潛水休閒利益。北體學報,18,99-110。

李曉婷、陳美芬、蔡必焜(2011)。志工休閒參與與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運動與遊憩 研究,5(3),1-14。

汪忠川(2009)。太極拳與健康促進。臺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4(2),116-129。

沈進成、趙家民、張義立、曾慈慧(2007)。志工認真性休閒涉入、阻礙、效益與承諾 影響關係之研究-以福智教育園區為例。運動與遊憩研究,2(1),19-43。

沈壽(2005)。太極拳譜。臺北市:大展。

沈壽(2006)。沈壽太極拳文集。臺北市:大展。

言如山(2005)。太極拳之奧祕。臺中市:瑞成。

辛治國、孫維國、陳丙順(2010)。太極拳教學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實驗研究。中 國教育導刊,2010(1),57-58。

138

周平、楊弘任(2007)。質性研究方法的眾聲喧嘩。嘉義縣:南華大學教社所。

周秀華、余嬪(2005)。深度休閒者學習經驗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8(2),297-324。

周春太(2010)。太極拳對練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實驗研究。遼東學院學報,17(3),

235-238。

林木火(2012)。順緣:三十七式太極拳功架專輯。桃園縣:林木火。

林宏憲、楊榮俊、蔡崇濱(2010)。太極拳對老年人平衡能力改善之探討。運動健康與 休閒學刊,15,37-47。

林欣仕、王苓華、黃滄海(2008)。太極拳對於停經後婦女骨質流失的影響。中華體育,

22(2),1-10。

林珊如(2005)。深度休閒與資訊行為研究。圖書資訊學刊,3(1/2),15-22。

林美珠(2000)。敘事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輔導季刊,36(4),27-34。

林茂榮、黃慧芬(2008)。老人跌倒之預防介入策略。台灣衛誌,27(6),447-462。

林哲甫、王苓華(2009)。太極拳運動對於預防老年人跌倒與骨折的成效。中華體育,

23(2),11-19。

林清俊(2009)。淺談太極拳學習之道。技師月刊,55,23-28。

林順萍、黃國禎、陳俊忠、郭博昭(2006)。太極拳運動對心臟血管機能之影響。中華 技術學院學報,3,389-397。

洪瑄曼、陳桂敏(2007)。銀髮太極健身操運動對都市老年人健康促進成效之探討。實 證護理,3(3),225-235。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圖書。

唐豪(2004)。珍貴本太極拳研究。臺北市:大展。

孫文(1985)。三民主義。臺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

139

孫祿堂、孫劍雲(2009)。孫祿堂武學錄。臺北市:大展。

徐磊(2010)。太極拳運動對失眠患者的作用探析。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9(1),

249-249。

徐震(2012a)。徐震佚文集。臺北市:大展。

徐震(2012b)。太極拳譜箋 太極拳發微 太極拳新論。臺北市:大展。

徐憶中(2004)。詩書畫拳醫:五絕奇士鄭曼青。中外雜誌,75(6),130-133。

徐憶中(2008)。鄭子太極拳之由來及其發展。林彩鳳(2008)。時中學社、鄭子太極拳 研究會 會訊彙集'03~'08。新北市:徐憶中。

祝大彤(2011)。太極揉手解密。臺北市:大展。

祝大彤、薛秀英(2007)。太極內功解密。臺北市:大展。

郝月如(2002)。身法要點。郝少如(2002)。武氏太極拳。臺北市:大展。

郝少如(2002)。武氏太極拳。臺北市:大展。

郝勤(1997)。道教與武術。臺北市:文津。

馬承九(1994)。太極拳的科學觀。臺北市:三民。

馬虹(2000)。陳氏太極拳拳理闡微。臺北市:大展。

高藤曉子、陳裕仁、江界山(2010)。太極拳運動對中年人的代謝與生理反應。運動教 練科學,20,21-32。

康戈武(1996)。中國武術實用大全。臺北市:五洲。

張明曜、王苓華(2009)。太極拳運動對於退化性關節炎的影響。中華體育,23(3),

27-35。

張南(2011)。完全圖說孫子兵法。新北市:新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