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情定太極

第三節 太極拳的初體驗

初學太極拳,先學動作將每招每式的姿勢、重心與方向弄正確,動作的形式要適 當。當動則動,不能遲動;不當動則不能妄動、多動(陳龍驤、李敏弟,2003a)。學習 太極拳首重姿勢的正確性與精神的虛淡平和,進而要求身體姿勢與精神狀態的整合為 一(游添燈,2007)。學習太極拳要有平和的心態,不能在這山望那山,想經絡、穴道 等,否則什麼拳也練不好(祝大彤,2011)。金庸說:「太極拳練的主要是頭腦和心靈 中的功夫,而不是拳腳功夫。最高境界的太極拳是在修養一種沖淡平和的人生境界,

非以柔克剛,而是打從心裡根本就不求克。」太極拳是一智慧之拳術,內含高深淵博 的哲理,兼具體用之功能,其諸多特色更是與其他拳術殊異。拳架為體,推手為用。

只學其一,就等於只學半個太極拳。鄭曼青宗師云:「體與用,猶如影不能離乎形者。」

又云:「陰陽妙用須於拳架與推手求之。先採攻守為進程之階,不可越體用二法。」

古人也說:「體用無二致」和「有體斯有用」之句。由此可知,體與用是相輔相成且 密不可分的。

什麼是體?什麼是用?以字意來解釋:「體」是事物的本體,「用」是指其功用。

就太極拳而言,體是指功架即套路,用是指推手亦即武術。練體可修身養性、延年益 壽及變化氣質等,能達到心靈改革之效果。練用則能強身健體、提升聽勁及自衛保身 等,可獲得克敵制勝之武功。所以稱太極拳功架為體(本),推手是為用(末)。然事有 始終、物有本末,學習時要先由功架著手,等功架熟練有基礎後,再練習推手,如此

87

循序漸進體用才能兼得並收事半功倍之效。

一、太極拳--功架

近代的太極拳大師皆十分重視拳架之練習,更明示要學好太極拳非從功架著手不 可。如鄭曼青曰:「功夫全在功架中。」李雅軒說:「拳架就是基本功。」陳微明謂:

「凡輕視拳架者,皆未能得。」(引自林木火,2012,頁96)楊振基指出:「推手不能 長功夫,功夫是拳上練出來的。」如果只練推手就能長功夫,那麼前人不用練拳,只 練推手就行了,但事實不是這樣!Josh Waitzkin在《學習的王道》一書中也寫道:「讓 我們攀上高峰的不是奇招,而是熟能生巧的基本招式。」(游敏,2009)古人亦說:「練 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可見拳架基本功的重要性,以下將就學習太極拳功架的一 些心得及經驗做分享。

(一)太極拳的身形

太極拳講究手勢、身形及其根在腳,身形決定了學習者對傳統太極拳的理解與認 識(祝大彤,2011)。練習太極拳需內觀全身,時時注意動作細節,包含虛靈頂勁、含 胸拔背、沉肩墜肘、垂脊正身、鬆腰落胯、基盤沉穩、全身放鬆及虛實分清等。所以 練習太極拳時,內在思想會異常忙碌且常顧此失彼,外在動作即使想快也快不來。旁 人所見太極拳動作緩慢,常誤以為是刻意為之,實不知要確實做好各項動作,非如此 不可,否則匆匆帶過,與跳舞、體操何異?

太極拳的手掌須為美人手。無論何式,手的背筋皆不可浮露,腕背要自然地伸直 不可歪曲。握拳則要外表看起來似緊非緊,內裡要大鬆特鬆(鄭曼青,2007)。自己檢 查時,其標準為握拳的手張開後,手掌皮膚不可變色或呈不同顏色。腰胯要能平正均 勻雙落,非收坐。脊樑要撐且豎直。另外,鄭曼青宗師謂:「頂頭懸者,正猶總其髮 若辮子,懸於樑上之意耳。」又曰:「頂頭倘有擺動,秘傳所謂雖練三十年不得成功。」

而收下顎,在外形上雖與頂頭懸類似,但意念所放之位置卻不同,須特別注意。

88

圖4 太極拳的美人手(引自鄭曼青,2007,頁34)

圖5 太極拳的握拳(引自鄭曼青,2007,頁34)

單鞭為極開展功,定式時兩手臂角度要大於90度,是太極拳架式中,少數眼睛無 法同時看到雙手之招式。另外,林木火老師說:「練拳時要常想腳底,有一天時間到 了,湧泉那一點會自然浮現出來,非感覺到而已。浮現是有形的,感覺是無形。每一 個人的湧泉位置可能稍有不同,所以不用刻意想在一點(湧泉),只有等待它自然浮現 的一天。」有次問姜禮池教練:「腳底是否有像老師所說湧泉浮現之感。」答曰:「腳 踝要能完全鬆開,腳底那點才能浮現,當重心置於該點時,腳板自然不會隨便翻動,

造成重心偏移。」宗師更說:「湧泉無根腰無主,力學垂死終無補。」可見湧泉於練 拳的重要性。

(二)太極拳的動作

王宗岳言:「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功夫。」太極拳的每個動作都有意念

89

於其中,平時行拳走架要多注意意念且處處用意不用力(張耀忠、張林,2011)。練拳 勢還未出,就要先屏除雜念將腦筋靜下來,身心放鬆去掉拘束,兩臂要鬆如繩兒拴在 肩上般(陳龍驤、李敏弟,2003b)。太極拳是動中求靜、內外相合及用意不用力之拳 術,在動作上要先求開展,後求緊湊。更要圓柔貫串、相連不斷,一動全動上下相隨 周身一家。虛轉實旋栽湧泉意念放於虛腳,非實腳,實腳膝蓋以下不可晃動。手肘領 勁,非手掌。每一動作前,要先鬆沉到腳底,內裡鬆後,再動作,轉動時還要無限向 下鬆沉。林老師說:「打拳時要有笑意,不能有笑容。」其意深矣。

練拳當以沉勁為主,不可著意前推。關節要鬆,皮毛要攻,節節貫串,虛靈在中。

行拳有如海浪一波接一波,一浪將到未到,另一浪即已接上。往來需有摺疊,勁斷意 不斷,才能綿延不絕。初學者前進時,可腳跟先著地;後退則以腳尖著地。但資深者 須自我要求,不管前進或後退腳掌都要平貼地面。林老師曾說:「河車倒運之拳訣即 讓氣躍過尾閭、衝開夾脊、渡玉枕、上巔頂。多打幾趟拳後,背後脊椎要溫熱流汗及 前上額頭冒汗,且要氣不喘、心跳不加速才行。」

太極不動手,動手非太極。一動全身動是整體地動而非個別地動,手不可自動,

而是隨腰胯轉動。拳論云:「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 腰總需完整一氣。」體會其句猶如汽車之發動行進:太極拳的根是動力來源,如車之 引擎。腿是傳輸介面,如傳動軸。腰能控制方向,如方向盤。手指是被動表現於外,

如輪胎之旋轉帶動車子行進。故要鬆腰,方向才能轉動自如。以上均需貫串一致而表 現出身體的整體感,如車子之動力於內傳輸,於外觀雖看不出,卻是無比重要。當車 子損壞不動時,修車師傅會檢修的常是車子內部而非外觀。同理,打拳最易出問題的 會是內裡而非表現於外的手。所以拳論才會說:「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 必於腰腿求之。」

(三)太極拳的呼吸

許多人初學拳時,常會問:「動作與呼吸如何配合?」林木火老師常答:「自然呼 吸即可。除非要治病,才須特別注意。否則呼吸要自然,不可在意。」國畫大師張大

90

千因留了一大把長鬍子,而流傳有一個故事。有次一位朋友問他:「大師你睡覺時, 鬍鬚放在被子裡,還是被子外?」害他整晚左思右想,反而睡不著。又如你走路時是 先出左腳,還是右腳呢?往椅子坐下或站起來時,是吸氣還是呼氣?

凡此種種,其實自然就好,不用太在意,身體自會去調節作動。行拳時,刻刻留 心內觀全身,隨著動作徐徐緩慢進行,呼吸自然就會越來越細長勻慢。太去注意的結 果,反而不自然,易造成反效果,如憋氣或氣浮等現象,更得不償失。

二、太極拳--推手

太極推手又稱擖手或打手,是在拳架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也是太極拳術學習技 擊的方法與應用的中間途徑。只練拳架而不學習推手,很難深刻體會太極拳各種的要 求,更難以靈活運用拳架、巧妙發揮勁道(謝亭飛,1985a)。地球自轉的時速可達一千 多公里,居住於上的人們卻因慣性而感受不到其轉動。然地震稍微一晃,則可能驚天 動地。此與推手雷同,當太極拳高手不丟不頂一路沾黏貼隨,我們可能在不知不覺中 已被引得偏離中心而前俯後仰。與初學者推手,透過聽勁可感受其來勢時頓時輟,此 早已驚動我之皮毛而起防備之意,所以常能應付自如。動而無動是真動,太極拳強調 不動手,也就是手不是自己在動,而是被帶動,整體一致地動。水波不興流水無痕,

如此均勻到接近慣性,自能拔對方之根。

(一)太極推手的練習

太極拳以練習推手為其致用,學習推手就是在學覺勁,有了覺勁則懂勁便不難,

是故拳論云由懂勁而階及神明,此即根於推手而無疑(楊澄甫,2004)。練太極拳推手,

宜先依拳理練習拳架,至行拳走架圓滿,才可練習推手。推手時,與對手接觸超過一 點都算是雙重,此易造成虛實不分(陶炳祥,2007)。現在推手的練習著重在鍛鍊皮膚 的觸覺,運用黏連貼隨的方法使身體感覺靈敏,能察覺對手來勁的輕重、虛實與方向,

即使微動亦能感知,達到懂勁的境界(馮國棟,1983)。只練太極拳而不練推手,對拳 的結構和內涵是無法全部領悟的;但推手不是拚力氣、比勝負或圖樂子,而是要找志 同道合者輕輕接觸,以練觸覺神經為主(祝大彤、薛秀英,2007)。因此,推手要學得

91

好,除了要有明師指導,也需有人陪同對練、餵勁,不斷修正自己的姿勢與觀念。餵 勁時要大小適當,到對方腳底即可,過與不及都不好。如同餵食小孩,餵太少吃不飽,

餵太多吃不下,反而會溢吐。

新埔盧師兄與我對練時,常餵勁給我或當靶子讓我實際演練。有次,指導我按掌,

他先示範按在我身上,讓我感受其滋味,隨後師兄放鬆讓我來按,一遇到阻礙,意念 就被引導至手上,用手力向師兄按出,他就會告訴我錯誤之處。經多次反覆練習及指 正,領悟到意念需放虛腳並使之撐開,雙手隨腳的撐開而全面地按出,此有種將對手 全身籠罩,使其無所遁形之感。只要一開始能拔對方之根,其餘就較好處理。

與台中賴師兄推手,初時我以應付他人般的方法,放鬆讓他推,我竟只在一~二 秒即被推動,毫無抵抗的能力。多次後,老師走過來說:「賴現在推手,身體很正不 會前俯後仰,進步很多。」我方醒悟原來正正鬆鬆的來勁,竟比他人猛力推來的勁道 更難接也更難察覺,等聽到來勁時已來不及反應了。

龍潭藍師姐和我推手時告訴我:「剛才打拳走架時,你肢體動得太多,常以局部 來帶動,而非全身放鬆自然地沉放。現在推手也一樣,不需多餘的動作,否則停頓點 會太多,易給人機會推到重心。」

有次三重呂師兄和我推手時說:「你是我今天碰手的人之中,少數有朝鬆沉目標 前進的。」這給了我極大的鼓舞。另外,他也告訴我:「推手時,身體不要一開始就 蹲低,只要意念鬆沉下去即可。動作勿太多,如對方猛力推來,方有再鬆沉下去的空 間。」

在練習推手時,我常感到快樂、愉悅且期待,遇到高明者與之碰手,會有奇妙不 可言喻之感。碰到初學者,則可實驗所學,放鬆讓他推不著或控制到讓他毫無出手機 會。推手比賽則讓我體會到:「贏時別急著得意,因這感覺很快就會成為過去。高興 一秒鐘即可,否則下一秒就會慘敗。」

(二)太極推手的意念

李亦畬大師在五字訣中謂:「彼之力方礙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裡。」鄭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