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回饋之研究徑路…

1970 年代專家學者將回饋歸入對學習動作技能的一個關鍵變項(Lee, Keh &

Magill, 1993),爾後回饋在不同領域成為熱門的研究課題,在運動心理學探討不 同回饋方式對動作技能表現與學習影響,體育教學中重視教師不同回饋方式對學 生的學習表現成效,教練的回饋對於運動專項表現有其的影響,因此,本節以探 討回饋在不同領域的研究徑路,作為教練回饋之相關文獻探討。

一、動作學習領域之研究徑路

早期有關回饋的實驗研究結論大多基於動作學習領域中的實驗研究成果(夏 淑琴,1999)。操弄不同類型的回饋作為變項,探討學習者在表現、學習或動作 的遷移等相關的動作學習。此階段外在回饋的相關研究,認為高頻率、立即、準 確性高的回饋有利於動作學習(Bilodeau & Bilodeau, 1958),強調回饋的重要性及 效 益 。 結果獲知為研究的重點並指出 KR 是控制動作技能學習及表現最有力又 最重要的變項(Adams, 1971; Bartlett, 1948; Bilodeau, 1961; Boyce, 1991; Holding, 1965)。學者們也探討 KP 與 KR 的相關研究,結果發現技能學習的回饋,以提供 KP 更為有效益,且認為 KR 的訊息通常與內在回饋是重複且多餘的,僅適合使 用 於 較 簡 單 的 動 作 技 能 上 (Little & McCullagh, 1989; Newell & Walter, 1981;

Schmidt & Wrisberg, 2008; Wallace & Hagler, 1979) ,因此,有關 KP 的研究就 漸漸取代 KR 的研究(林韓司,2004)。

回饋頻率也一直是學者關心的話題,Salmoni, Schmidt and Walter(1984)的導 引假說(guidance hypothesis)指出,過於頻繁的回饋會使學習者產生依賴,忽略內 在回饋訊息,因此當不再提供回饋時,學習者的動作表現便下降。也發現當指導 者提出的回饋與學習者的內在感覺訊息重複,可能會使學生產生厭煩的心理而降 低學習意願(Schmidt & Wrisberg, 2008)。另外,根據不同的外在回饋來源、不同 的運動項目其研究設計都不相同,以不同 KP 的提供策略是否對運動技能學習 成效也會造成不同的影響?也值得進一步探討,包括口語回饋、錄 影 帶 放 映、

自 我 動 作 示 範 加 口 頭 回饋、標準動作示範加口語指導、動作 示範和 KP 等

(Kernodle & Carton, 1992;Hand & Sidaway, 1994;簡桂彬,2001)。Hand and Sidaway(1994)研究結果認為口語的效果最佳, Kernodle and Carton(1992)研究 結果則是認為 KP 需要再有更多的訊息來輔助。莊哲偉、林靜萍(2014)以桌 球初學者為對象,提供不同回饋方式(肢體協助、視覺、口語)皆能有效促進 桌球正手發球技能表現效果且具正向幫助。

過去有關不同回饋方式對動作技能表現與學習影響的研究設計,回饋的給予 都是由實驗者所決定,學習者只能被動的接受回饋,近年來漸漸關注在練習過程 中,當回饋的獲得是由學習者自己決定時,是否比外在決定回饋的安排,有更好 的學習效果?自我控制回饋係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依照個人的需要提出回饋 要求,自我控制回饋成為近年來動作學習與控制領域中令人關切的主題,李淑華、

林靜兒(2013)歸納自我控制回饋有益於動作學習的原因有:(一)能提供適當的回 饋頻率與符合學習者需求的回饋。(二)能提升學習動機。(三)能提升學習者錯誤 偵察能力,而此錯誤偵察能力促進自我控制回饋的動作學習效益。相關研究結果 也服膺現代教育思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將回饋與否的決定權交給學習 者以利學習。從單一回饋訊息的刺激到多元的回饋方式,從外在訊息回饋到探討 自我控制回饋,可發現動作學習在運動心理學相關研究試圖給予真實情境,提高 在實際場域應用之可能性。

二、運動教育領域之研究徑路

1950 年代開始「教室行為的系統觀察與描述」,在美國成為教學研究領域的 風潮,於 1970 年代起陸續的發展出上百種的系統觀察工具,系統觀察工具開始 被大量的運用在體育教學研究上(莊哲偉,2010),陳玉枝(2000)認為系統觀察法 的研究中,觀察對象的選擇可以經由立意抽樣而產生,端視研究目的而定。因此,

在 1970 年代開始,體育教學領域與動作學習領域探討動作學習的方法逐漸的脫 離,體育教學領域走向於實地場域的研究模式。Dunkin and Biddle (1974) 所提出 的教學模式中,以過程-結果的設計最能考驗出有效教師,而過程-結果研究典範,

主要是探究教師教學行為(過程變項)與學生學習成就(結果變項)之間的關係。

由於回饋是影響動作技能學習的重要因素之一,除了提供表現結果訊息、糾正錯 誤動作,同時也具備增強與引起動機之功能(林逸松,2002),在 1980 年代體育

教學興起探討教師回饋之相關研究,大部份都以過程變項(如教師回饋次數)來 探討對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其中又以球類項目居多(Fishman & Tobey, 1978;闕 月清,2000);同時針對體育專家與生手教師回饋之比較進行研究,主要是探討教 師不同專業知能其回饋的差異情形,如:教學技巧、知識經驗與認知程度(Tan,1996,

夏淑琴,1999),在教師回饋的研究的工具大多採用多元層面的觀察系統描述回 饋的形式、對象、時間、內容、相關提示及參照訊息,描述分析的研究成果累積 有助於回饋模式的建構(林逸松,2002;夏淑琴,1999;陳建順,2006;黃秋芳,

2003)。

三、教練回饋之研究徑路

從教練領域研究走勢來看,多著重技術分析、致勝因素、運動員和教練互動、

教練必備課程等議題(葉憲清、姚漢禱,2001),也著重在教練訓練行為此議題,

教練的訓練行為(coaching behavior) 係指運動訓練情境中,教練給予選手訊息以 增進其運動表現的任何行為(歐宗明,2012)。訓練最終的目標為比賽的表現,教 練的訓練行為則顯著地影響選手的競賽表現(Cratty, 1989),教練的行為包含口語 的、非口語的都屬於回饋的型態,學者們對教練訓練行為議題之關注,探究教練 訓練行為常以系統觀察工具進行資料蒐集(王冠文、掌慶維,2012;吳海助,1996;

鄭漢吾、闕月清 2000),可以從相關研究整理如附錄一探究教練於訓練時之回饋 內容。以下簡述教練訓練息為之觀察工具:

(一)教練訓練行為之系統觀察工具

教練的訓練行為因訓練目標的不同而有所改變,透過科學化的研究方法加以 探索教練的訓練行為,所得之研究可幫助未來教練之訓練更有效率。因此,透過 客觀的評定工具來研究訓練行為,能呈現真實性與一致性更有其參考價值(歐宗 明,2001)。依據 Darst, Zakrajsek and Mancini (1989)之分類,體育觀察工具可概 分為口語及非口語的分析(verbal and nonverbal interaction analysis)、教師/學生氣 候分析 (teacher/student climate analysis)、教練/選手氣候分析(coach/athlete climate analysis)等三大類。以觀察教練訓練行為之系統觀察工具大致可分為下列:

1.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觀察工具(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Observation Inventory,簡 稱 ASUOI)

ASUOI 源自於 Tharp and Galliamore (1976)開發的十個行為類目,用來觀察 UCLA 著名籃球教練 John Wooden 在 1974-1975 年間計 15 次訓練活動的訓練 行為。爾後,由 Lacy and Darst(1985)修訂增列為 13 個觀察類目,其類目為使用 姓名、事前指導、當場指導、事後指導、發問、肢體的協助、正面的示範、負 面的示範催促、讚美、責備、管理、無法編碼。在國內使用最為廣泛的教練行 為分析工具,ASUOl 之相關研究深根於在不同運動項目,儼然成為國內最為本 土化之教練訓練行為之觀察工具(王冠文,2012;李文田,1997;宋明律、潘慧 雯、蕭秋祺、林保源,2008;吳海助,2007;吳靜玲,2010;吳聲豪,2006;

吳海助、劉兆達、戴偉國,2007;林漢斌,2003;陳雅文,2010;鄭漢吾、闕 月清,2001)。

2.教練行為評量系統(Coaching Behavior Assessment System,簡稱 CBAS) CBAS 將教練的行為分為反應行為與自發行為,在國內蕭俊杰與廖主民 (2005)修編 Allen 與 Howe(1998)回饋行為觀察表,將其表之教練行為修正為 三大類及九個類目,第一類是當選手表現不好時,教練的鼓勵或提供修正訊息 的行為,其行為類目包含鼓勵、鼓勵+修正的訊息、修正訊息;第二類是當選手 表現好時,教練的讚美或提供表現訊息的行為,其行為類目包含:讚美、讚美+

表現的訊息、非口語的讚美、表現訊息;第三類是選手表現不好或犯錯時,教 練批評的行為,其行為類目包含非口語的批評、口語批評。國內蕭俊杰、 廖主 民、劉又仁(2007) 以 CBAS 探討不同運動項目(棒球、桌球、排球、羽球、田 徑)教練的回饋行為是否會影響少年運動員的動機,研究也發現教練常給予隨機 性的讚美或提供訊息的行為來提升學習動機。劉筱柔(2011)在羽球項目則發現 選手在比賽中表現好時,教練多給予正向回饋,但表現不好時,給予心理技能 回饋為最多,選手、教練皆認為策略修正是最好的回饋。林明佳、蕭璜議、薛 名淳、王文宜(2016)針對大專拳擊選手探討教練戰術指令及回饋行為對戰術執 行能力之影響,顯示教練回饋行為中非口語讚美能影響選手戰術的執行力,非 口語讚美加上組合拳戰術指令對戰術執行具有預測力,教練回饋不僅能糾正選 手錯誤動作外,也可提供結果訊息。

3.教練訓練行為回饋分析 Feedback Analysis Profile (簡稱,FAP)

Sinclair(1985)最初發展此系統觀察工具之目的為蒐集初任教練在訓練情境 中,在球員各面向之回饋因素,分為七大類目,每個類目又分別有其次類目細項,

如:方向(個人的、私人的、公眾的、小團體的、全隊、個人的);焦點(技能、正 確的、不正確的、行為);特質(正向的、負向的)、指定動作(是、否)、特定性 (是、否)、時間點(同時、終端、延遲);及意圖(評價的、描述的、處方的、情感 的),每個類目均會進行七個面向的判讀(Sinclair, 1989)。歐宗明(2017)指此 FAP 聚焦在回饋行為的特質,具詳細檢核教練回饋行為之功能,可監控教練每日訓練 之行為,Millar, S. K., Oldham, A., & Donovan, M. (2011)使用 FAP 探討教練實際 回饋與自覺回饋,結果發現教練實際回饋與自覺回饋並不一致,更驗證教練可透 過工具檢視自我之訓練行為。

4.教練行為記錄模式 (Coching Behavior Recording Form,簡稱 CBRF)

CBRF 於 1979 年由 Langsdorf 修訂 Tharp and Galliamore(1976)所開發的系 統觀察工具,從原本的十個類目擴增為十四個類目,其中包含十項口語類目與 四項非口語的類目,此工具經過不斷的修正,逐漸成為一項穩定的觀察工具,

最後修訂為教練常出現的十二個類目行為如:指導、催促、讚美、非口語獎勵、

最後修訂為教練常出現的十二個類目行為如:指導、催促、讚美、非口語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