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回饋理論之脈絡…

傳統的學習理論源於認知心理學的認知學習,將人類視為一種訊息處理 器,透過感覺系統獲得訊息後加以編碼,進而產生動作與參考機制比較。運動 技能學習(Motor Learning)源於學習心理學,Singer (1985)提出有關運動技能學 習乃指經由練習或過去經驗產生比較持久性的變化,而影響動作技能學習成就的 重要因素有二,一是練習,另一則是回饋。回饋是動作學習與控制表現中不可或 缺的變項(Bilodeau & Bilodeau, 1961),回饋在相關研究也顯示對學生動作技能 的獲得和增進動作技能的表現有幫助(Lee, Keh & Magill, 1993)。在不同領域對 回饋的定義有所不同,認知論認為回饋的功能是學習者提供訊息,使其可以解 釋訊息並利用來產生反應;就行為學派的觀點則認為回饋主要的作用是增強 (林彥伶,2008);張春興(1995)以教育心理學的觀點,認為回饋是指個體接受 反應後,對反應結果的瞭解,進而修正後續反應,以增進反應效果的歷程;美 國運動教育家(Siedentop, 1983)認為回饋屬於一種教學行為與師生間的互動,

教師根據學生的動作表現或結果,提供訊息,其用意在修正學生下一個動作表 現或結果。整體而言,回饋能提供動作執行正確與否的相關訊息、提升學習者 動機並且促進刺激與動作產生聯結,因此,在動作執行後給予適當的回饋,將 有助於習得動作技能(Schmidt & Lee, 2005),由此可知回饋在動作技能學習的 歷程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也是學者專家所關注的課題。

1930 年代心理學大師桑代克早期的研究中利用畫線的工作,探討有無回饋 的外在刺激對學習的影響,結果發現回饋可以改進人類的反應學習,並且說明 只有練習是不會促進學習的,必須伴隨著回饋的發生才能產生學習(林清山,

1996),運動技能學習是有關如何獲得技能的知識領域,創發期階段,體育運 動學者立基於過去的實證研究,並受到訊息處理取向的認知心理學影響,開始 建構有關運動技能學習的理論(胡天玫,2000)。1970 年代動作技能學習興起了 回饋之相關研究,為了更瞭解回饋在動作技能學習的重要性,下列將介紹回饋 的相關基礎理論,從 1970 年代 Adams(1971)所提出之閉鎖環理論(closed-loop theory)、Schmidt (1975) 所提出之基模理論(schema theory)、1980 年代訊息處理 模式,闡述回饋內容與形式分述如下:

一、動作學習的閉鎖環理論 (closed-loop theory)

Adams(1971)指出個體在執行動作後會所產生的內在感覺回饋,在記憶系 統留下「知覺痕跡(perceptual trace)。動作隨著持續練習,知覺痕跡透過與外 在的正確反應回饋進行動作評估,形成一個參考值,並透過訊息回饋不斷修正 動作,此過程不斷地修正知覺痕跡,漸而形成記憶痕跡(memory trace),最後產 生技能動作。因此,在動作學習的過程必須要有外在的訊息回饋,而在學習初 期參考值還相當不足且微弱,而外在回饋就顯得相當重要(簡桂彬,2008)。但 此閉鎖環理論無法適用解釋所有運動項目,只能運用在較緩慢的動作技能、閉 鎖 式 動 作 及 不 連 續 的 動 作 技 能 上 , 後 來 為 了 彌 補 閉 鎖 環 理 論 的 不 足 , Schmidt(1975) 提出開放性動作、連續性動作技能學習的基模理論,對運動技 能的學習有著更深入的解釋。

二、基模理論(schema theory)

Schmidt(1975)改進 Adams 閉鎖環理論,運用認知心理學「基模」(schema)的 概念發展出運動基模理論 (schema theory)。基模是認知心理學的尚·皮亞傑(Jean Piaget)所提出的「認知發展理論」(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中的一個概念,

屬「知識表徵」(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的一種,就認知心理學的觀點而言,

基模是指個體運用與生俱來的基本行為模式,瞭解周圍世界的認知結構,為人類 吸收知識的基本架構,Schmidt 認為基模是以經驗為基礎而形成的一種規則、概 念或關係,也就是認知心理學所提及的「認知結構」,並引用基模的概念說明運 動技能的學習現象。強調運動技能學習的結果是形成能適應外在情境需要,而產 生適當的動作表現的認知結構(顧毓群,2005),Schmidt(1975)認為人類的運動技

能控制包含兩個記憶狀態,一個是回憶基模(recall schema), 另 一個為再認基模 (recognition schema), 回憶基模是負責動作的執行,導引個體如何產生動作,此種記 憶個體不需要太多的訊息處理過程,能夠在最少回饋的涉入下,迅速的產生適當的運 動;再認基模為負責動作的控制,個體在達成運動目標的同時評斷動作的正確性。個體 在足夠的練習與不斷的修正後,統整之前所儲存的訊息,而發展成某一類型動作 的運動基模,往後在執行動作時,就直接提取適合的參數形成動作程式而輸出動 作,如此一來,在面臨新的情境或快速的動作時,便不需經過回饋歷程而產生動 作表現。

Schmidt 結合基模和「類化動作程式」(generalized motor program)之概念,建 構一種能說明個人如何學習運動技能的理論,類化動作程式不同於動作程式 (motor program),僅能以一對一的形式執行一種參數的動作,而是能以一對多的 配對方式,執行許多不同參數的動作,因此能解決記憶儲存容量有限的問題,並 使動作者能做出新的動作 (Schmidt, 1975),是故,類化動作程式成為基模理論發 展的重要元素。

三、訊息處理理論模式

「訊息處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係指認知心理學中對人類「知之歷程」

的推論性解釋,亦即人類如何經由感覺器官接受訊息、如何儲存訊息及以後如何 使用訊息的整個心理歷程(張春興,1995)。從訊息處理的觀點而言,訊息是不 確定的來源,學習是為了減低不確定性,人就像電腦一樣,蒐集外在所有包含人 體及環境的刺激來源,進入中央處理系統後再判斷訊息的需要性,刪除不必要的 訊息,只對有用的訊息產生反應。在運動的過程中,訊息的回饋對於身體而言就 好比是一種外來的刺激,經由身體感官器,如視覺、聽覺、觸覺等身體感覺接受 器,將訊息傳達至大腦內的中樞神經並加以處理、分析、判斷,最後產生適當的 反應動作,此一動作經過不斷的修正,最後使技能趨於完美(蔡金霖,2004)。

心理學家Singer(1980)也特別強調各種運動項目所包含的任何動作技能的產 生,均透過「知覺歷程」、「認知歷程」及「動作歷程」的交互作用,才能使動 作成為一種意義、整合及有效的行為。例如:以籃球的傳接球動作解釋,接球者

在知覺歷程階段必須依視覺所接受到的訊息判斷傳球者所傳的球質,如:速度、

高度及方向,接球者再依據本身的技能水準及考量傳球者的位置,決定移動接球 位置,在擬定正確的運動程式屬認知歷程,最後才下達動作命令,身體各部位的 配合及協調完成接球動作屬動作歷程。

訊息處理在運動表現上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接受外界給予的訊息刺激,

在中樞神經所進行處理,是一種對訊息予以連續系統化的流程,最後作出適當的 反應。Schmidt (1988) 指出訊息處理的三個階段模式,刺激(輸入)→個體(刺激確 認→ 反應選擇→反應程式)→動作(輸出),亦即個體根據外在刺激及內在經驗從 長期記憶庫中選擇一個運動程式來完成正確的技能表現。

(一)刺激確認階段(stimulus identification stage)

個體透過視覺、聽覺、觸覺…等不同感官接受不同的訊息,必須感覺刺激出 現,並且對刺激線索分辨其重要性。本階段主要是藉由知覺機制的運作,此機制 的目的在於組織和確認感覺器官的訊息,並且傳遞訊息至決策的機制。為了偵察、

比較和判斷訊息的正確性,知覺機制必須做有效的運作(林清和,2006)。Schmidt (1988)更提出刺激確認又可分成刺激偵測及型態辨別:

1. 刺激偵測(stimulus detection):即環境中的刺激傳入個體後,刺激必須轉換成 神經衝動而傳至大腦。

2. 型態辨認(pattern recognition):當刺激傳至大腦時,個體便提取以往的記憶,

認出訊息的型態是什麼。

(二)反應選擇階段(response selection stage)

判斷重要、有用的線索之後,個體根據上一階段所提供的外在環境刺激,以 及長期記憶所貯存的過去經驗做為參考,選取一個最適當的動作反應。例如:籃 球比賽時,當對隊在攻守轉換中,變換防守戰術,從半場區域轉變為守全場盯人 時,此時,必須迅速決定該用何種進攻策略?誰要接發球?該如何佈陣?這一連串 做出決策的過程稱之為反應選擇階段。

(三)反應程式階段(response programming stage)

個體一旦確認出某刺激並選擇適當反應後,從長期記憶庫中提取並組織一個 運動計劃,利用神經機制對即將執行的動作,做最後系列性的動作控制,最後以 正確的力量,在適當的時間完成動作之執行。例如:在籃球比賽中,防守者在三

線位置判斷進攻者的長傳球,防守者成功完成一記抄截動作。

四、回饋內容與功能

回饋從動作學習、體育教學到專項訓練都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根據回饋來 源可分為內在回饋(intrinsic feedback)與外在回饋(extrinsic feedback)兩種類型 (Magill, 1989)。內在回饋是指學習者在技能學習過程中,透過自身的感覺接收 器,如:聽覺、觸覺、視覺等,察覺自身技能表現的情形,外在回饋屬人為因 素的增強,可來自於教師、學生或其他媒介,也就是動作執行之後的結果或過 程品質,由教學者透過口語方式或錄影帶傳達給學生,以作為下次動作技能改 善的依據(卓俊伶,2000)。簡單來說,內在回饋是自己對表現的感知,外在回 饋,是從自身以外獲得有關表現效能的訊息。外在回饋又可以分為三大類,如 圖1所示,表現獲知(knowledge of performance,簡稱KP),是指其中學習者對動 作表現的瞭解,用以協助學習者清楚知道動作如何進行,結果獲知(knowledge of results,簡稱KR),是著重學習者動作的結果,用來評量學習者動作結果的達 成程度,以及透過其它方式來補充原有感覺回饋之外增感覺回饋(augmented sensory feedback)( 闕月清,1998)。

外在回饋 全部感覺訊息

與動作有關的訊息 與動作無關的訊息

動作之前獲得

動作之前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