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籃球比賽暫停時間教練回饋之個案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籃球比賽暫停時間教練回饋之個案研究"

Copied!
18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體育學系 博士論文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Sports and Recre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Doctoral Dissertation. 籃球比賽暫停時間教練回饋之個案研究 Coaching Feedback during Timeouts in Basketball Games: A Case Study. 黃品瑞 HUANG, Pin-Jui 指導教授:闕月清 博士 Advisor: KEH, Nyit-Chin, Ph.D. 中華民國 109 年 2 月 February 2020.

(2) 謝 誌 博士論文的完成代表著無限的感恩與意義。首先感謝指導教授闕月清博士, 闕老師代表陽光、智慧、笑容,闕老師的正能量引領著我完成學業,也非常感謝 天玫教授、玉枝教授、漢吾副教授、靜萍主任百忙之中撥冗擔任品瑞的口委,悉 心審閱提供專業的建議,讓論文更臻完備。 一本論文的背後藏著三個重要的關鍵要素:1.學術養成(師大);2.專業成長(南 湖、中山);3.同溫層(朋友),而這三個關鍵要素如同教育般環環相扣。師大專業 教授群:鄭志富老師、劉一民老師、卓俊伶老師、川鈴老師、吳鄭重老師;師大教 育學門一個充滿學術、溫暖的大家庭,感謝學門的大家長:許義雄老師、闕老師、 阿福老師(謹記師曰: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登堯老師(特感謝施老師帶我進入教 育學門)、曾老師、靜萍老師、慶維老師、信亨老師,一直堅守著品質保證指導學 生(辛苦老師們);以及學長姊:凱暘、淑琴、玉姿、志成(特感謝協助)、貝珊、 宗達、依純、文宜、珮甄、佳杕;知性又快樂的 94 幫,由鶴森帥導領軍的芋君 (陳教授)、祐慈、則緯、慶宏、小澐、妃妃、小歐、品雅、容崴、柏蓉、慧如、 佳儒、Blue;可愛又有才的學弟妹:怡帆、彥伶、生永、伯昻、恩華、林涓、京禹、 巧怡、瑞辰、佩伊、豐閔、莉安、曜銘、幸鈞、萩慈;培育我成為正式教師南湖 幫的學長姊妹: 廣銓校長、稚緯主任、小姵巨星、小乖女神、潔茹;感謝中山女 高同仁:千惠主任、德清兄、君尹、李阿伯、小劉叔叔、曹小姐、乃心、瑞宇、 瑞萍、傳宗老師、古老師、哲哲、小白、儀靜、美惠老師、錚蓉老師、惠菁老師、 新發、翊涵、鍾阿伯;研究對象;勉姊、小乖;還有耗盡我洪荒之力的 CSBT, 致力球技與學術兼具,教練以身作則。 論文以回饋為主軸,敬指導教授-闕月清教授,闕老師為回饋之母,老師的 博論同以回饋為主題,獲得最佳論文獎!回想過去碩班老師紮實的訓練,從辦研 討會、專案、出國發表(美國、澳洲、香港),感謝老師的栽培,教導習學問、勤 做事、學做人,讓我跟別人很不一樣,謝謝老師的禱告,讓我能在微笑又充滿信 心下完成論文。 另以專長「籃球」做為應用,籃球-讓我成為一名球員、老師、教練,也讓 我認識了最好的朋友-Allen,你的精神永遠與我同在,無論在工作與球隊遇到困 難,你總能給我方向,讓我看到美好,相信你在天上為我高興,我做到了!請繼 續保佑我喔 : ) 感謝父母從小給我自由發展,讓我選擇想要走的路,也因此養成我負責任態 度,爸爸第一時間還跟祖先稟報,列入光宗耀祖,感謝公婆提供舒適的環境、照 顧,感謝老公協助家事、照顧小孩,我最愛孩子:沂昀、宜融祝福你們平安、健 康、快樂長大,期許你們成為可以幫助他人的人,這本歷經 12 年的論文意義非 凡,感謝自己把握每個當下,讓現在的我感謝過去的自己,感謝大家給我美好的 一切。 品瑞 謹誌 20200202(愛你愛妳). i.

(3) 籃球比賽暫停時間教練回饋之個案研究 2020 年 2 月 研究生:黃品瑞 指導教授:闕月清 摘要 籃球教練在比賽必須覺察雙方球隊之優缺,善用暫停調整球隊比賽之節奏, 暫停不隸屬比賽時間,卻足以掌控比賽節奏與勝負,教練的觀看可藉由暫停之回 饋,調整球隊比賽之整體表現。本研究以教育盃籃球賽為研究場域,藉由國中甲 組女籃之 M 教練與高中甲組女籃之 S 教練作為個案研究對象,探討籃球教練在 比賽中請求暫停的因素、時機與回饋內容,進而探討暫停後的效益。透過「教練 暫停決策因素量表」、「暫停時機之場記表」、「暫停效益之場記表」、「教練 訪談大綱」進行資料蒐集,將所得之研究結果進行分析,發現:1. M 教練以戰術 模擬、S 教練以關鍵時刻為請求暫停主要因素,2 位教練共同之請求暫停因素為 球隊失去進攻與防守節奏;2.暫停時機對象部分為主動請求暫停高於被動請求暫 停,在節次部分以第四節請求暫停最多,節序部分則是後段請求次數最多,比分 則是在 6-9 分請求暫停最多;3.暫停之回饋內容主要以 M 教練暫停目的為修正球 隊整體狀況,S 教練目的在贏得比賽的勝利,且在決勝期有較多預測性的回饋, 2 位教練在落後時,回饋態度偏向責備的口氣,主要目的在提升球員的專注力與 激發球員的自信心。4.暫停之效益方面,2 位教練在比分效益以及內容效益之主 動暫停高於被動暫停,另外在內容效益都高於比分效益,意旨教練適時的請求暫 停有助於球隊比賽表現。建議後續研究能探討不同層級、年齡層之教練暫停回饋, 厚植相關研究作為培育籃球教練的基礎課程之一,藉此提升籃球教練之專業能力。. 關鍵詞:暫停、暫停因素、暫停時機、教練回饋、暫停效益. ii.

(4) Coaching Feedback during Timeouts in Basketball Games: A Case Study Feb, 2020 Author: HUNG, Pin-Jui Advisor: KEH, Nyit-Chin, Ph.D. Abstract Basketball coaches must identify opposing teams’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during the game and control game flow through the use of time-outs. Time-outs are not part of the playing time but are critical enough to control the game flow and even determine the outcome of a game. Feedback provided during time-outs could be used to reset the team for a better performance.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factor and timing to call time-outs, feedback given during time-outs, and benefits after time-outs. Participants included Coach M at a junior high school and Coach S at a high school.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Coach Timeout Decision-Making Scale”, “Timeout Timing Recording Sheet”, “Timeout Effectiveness Recording Sheet”, and “Coach Interview” from the Education Cup Basketball Tournament. Data analysis revealed that Coach M used time-outs to give game strategies while Coach S called time-outs during critical times. Both called time-outs for losing offense and defense flow. Both coaches called time-outs more proactively then reactively. They also called more time-outs during the second halves than the first, especially during the fourth quarters. They called the most time-outs when the game scores were 6 to 9 points apart. Coach M mainly used time-outs to reset the team while Coach S’s purpose was to take the victory. Both coaches tended to scold the players when giving feedback, which was meant to get them focused and provoke confidence. As for benefits after time-outs, both coaches received more score benefits and content benefits from proactive time-outs than from reactive time-outs, which suggested that prompt timeouts called by coaches would help team performance. Followed-up studies could investigate in time-out feedback at different level and age groups. Such research will help coaching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Keywords: Timeouts, timeout factor, timeout timing, coaching feedback, timeout effectiveness. iii.

(5) 目. 次. 謝誌…….………………………………………………………………………….…..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ii 目次…………………..………………………………………..……………………..iv 表次 ……………………………….……………………………….……………..…vi 圖次………………………………………………………….…………...…….……vii.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問題…...…………………………………………………..…..…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五節 名詞釋義…...……………………………………………………..……7. 第貳章 文獻探討…...…………………………..………………….…10 第一節. 回饋理論之脈絡…...……………………………………………...…10. 第二節. 回饋之研究徑路…...…………………………………………..….....16. 第三節. 運動比賽暫停之相關研究……………………………………..……24. 第四節. 籃球比賽之暫停時間…………………...………..…..…………...…34. 第參章 研究方法…...…………………………..…………………….42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設計…...…………………………………………..…….42.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43. 第三節. 研究工具...................…….……………………………………..……50.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55.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60 iv.

(6)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63 第一節. 籃球教練請求暫停之因素…...……………………………………...63. 第二節. 籃球教練請求暫停之時機……………………………………..……77. 第三節. 籃球教練請求暫停之回饋內容…..…………………………………88. 第四節. 籃球教練請求暫停之效益………...……………..…..……….……101.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105 第一節. 結論…...………………………………………………………….…105. 第二節. 建議…………………………………………………………………111. 參考文獻…...…………………………………..………………...……113 中文部分…...…......……………………………………………………..….…113 英文部分….…………...…………….………………………………….….….121. 附錄…...………………………….……………..………………..……126 附錄一. 教練回饋相關研究彙整表…………………...………….……..…......126. 附錄二. 研究參與者同意書……...………….……...…………….…..…....…..129. 附錄三. 籃球教練暫停決策因素探討量表…………...……………………….130. 附錄四. 暫停時機場記表…...………….…………………….………………...131. 附錄五. 暫停效益場記表…...………….……………………………….….….132. 附錄六. 暫停軼事紀錄表………….………………..…..……….…….…....….133. 附錄七. 教練訪談大綱………….…………………………......…………….134. 附錄八. 逐字稿舉偶………….………………...………………......….....…….135. 附錄九. M 球隊場記摘要表………………………...……….…….…..…...….144. 附錄十. N 球隊場記摘要表………….……………...……………………...….153. 附錄十一. M 球隊量化資料分析的重點表……………...……………….……...167. 附錄十二. N 球隊量化資料分析的重點表.……………...………….......……….170. v.

(7) 表 次 表 1 陣地攻守性之球類運動比賽暫停之相關研究…..…………….…..…….….26 表2. 網/牆性之球類運動比賽暫停之相關研究…......………...…….……...….…28. 表3. 研究參與 M 教練之簡歷表…………..…………………….….….......….….44. 表4. M 球隊國中甲組聯賽歷程成績……………..….. ……...…….……..……...45. 表5. 研究參與 S 教練之簡歷表……….………..………….….………..…….…..46. 表6. N 球隊高中甲組聯賽歷程成績……..………..…………..……………..…...48. 表7. 暫停時機場記表……….…..………….………….………….…………..…...51. 表8. 暫停效益場記表………...………….……....……….…..……..…............…..52. 表9. 教練訪談類目表……….......………….……....……….…..…..………....…..53. 表 10 暫停時機場記表(修訂版)………..............……..……..….…...…..….....…..58 表 11 教練訪談資料管理與編碼範例…………….……….………....…..…...…....61 表 12 教練暫停回饋資料管理與編碼範例…………..…………..……...…....……61 表 13 教練暫停決策因素量表之平均得分……………....……..….…….....……...63 表 14. M 教練暫停時機之隊伍請求暫停摘要表…...…………….….....….....…..77. 表 15. S 教練暫停時機之隊伍請求暫停摘要表………………………………….78. 表 16. M 教練暫停時機之各節請求暫停摘要表………...……………..…...…....80. 表 17 M 教練暫停時機之節序請求暫停摘要表.…..…...……….…...………......81 表 18 S 教練暫停時機之各節請求暫停摘要表….…..…..………….…........…...81 表 19. S 教練暫停時機之節序請求暫停摘要表………..……………..…......…...82. 表 20. M 教練暫停時機之勝負分請求暫停摘要表……………….….............…..84. 表 21. M 教練暫停時機之比分請求暫停摘要表…..…..…... ……….…...……....84. 表 22 S 教練暫停時機之勝負分請求暫停摘要表…..…..…... ………...…..........85 表 23. S 教練暫停時機之比分請求暫停摘要表…..…..…………………...…......85. 表 24. M 教練請求暫停之效益摘要表…..……...………………………….……101. 表 25. S 教練請求暫停之效益摘要表.…..…..…...….…………………………..102. vi.

(8) 圖 次 圖1. 感覺訊息分類圖…………….………………………...…………….……..…14. 圖2. 研究架構圖…...…………….………………...…………………..…….....….42. 圖3. 研究流程圖...…………….………………...……………………..….…....….55. 圖4. 暫停因果關係圖...………………………...…………………..….……....…105. vii.

(9) 第壹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究籃球教練於比賽暫停時間之回饋,第壹章共分為五節進行 探討,第一節為問題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第三節為研究問題;第四節 為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五節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籃球比賽中不只是選手表現球技的舞台,同時也是雙方教練鬥智的戰場,教 練閱讀比賽時,必須觀看球賽整體流動的狀況,瞭解每一顆球的前因後果,籃球 教練可以在場邊進行指導,大聲嘶吼著、提醒著場上的球員應該注意的事項,另 外,教練的觀看可以藉由暫停時間,得到一個發聲、溝通的管道,將所傳達之訊 息回饋給球員。教練在請求暫停時,所下達的戰術顯示教練對自己球員的認識, 以及對敵手的了解,這是教練與球員之間不可見的信任,當球員再度回到場中, 執行戰術就是將教練與球員間的信任變成可見(黃品瑞,2011)。在競技運動中都 有規則規範著比賽進行,允許教練在比賽時請求換人或暫停(Franks, Goodman & Paterson, 1986),暫停時機的運用與暫停內容上,往往對比賽結果有重大的影 響,足以影響比賽的結果(Permutt, 2011)。. 籃球運動發展蓬勃,球員的技術水準不斷提升,為增加兩隊競賽的對抗性, 國際籃球規則不斷的修訂,暫停相關規則之修訂,從以往每半場可請求一次暫停, 修訂為上半場2次暫停,下半場3次暫停;之後修為每節1次暫停,第四節有2次暫 停;2018年暫停規範則為上半場2次,下半場3次,第四節比賽的最後2分鐘,最 多允許2次暫停,未使用的暫停不得移至下半場或延長賽使用,以及在比賽的最 後2分鐘,暫停後之發球位置,教練可以選擇在前場或是在後場發球,可見暫停 在比賽中的重要性。林沛蓁(2014)認為教練在發覺比賽中戰略、戰術轉換的即時 性,對比賽的勝負影響很大,由此可看出教練暫停之運用在比賽具有其重要性。 動作學習談論回饋,可發現透過回饋修正動作,而籃球比賽的暫停則是當球. -1-.

(10) 隊戰況不佳時,教練透過暫停時間修正球隊整體的狀況,與球員進行觀念的溝通 或戰術的下達,當對隊請求暫停時,則是要預測對手可能做了攻守策略的轉變, 告知球員球場上可以因應的策略,籃球的暫停請求屬於教練在比賽中的決策行為。 劉玉華、霍海峰(2002)指出,教練的決策能力是依據客觀條件對競技運動中的 戰略、戰術、行動、目標和方案進行決策的活動能力,同時提出構成教練的決策 能力的包括「淵博的知識」 、 「智慧的頭腦」 、 「豐富的經驗」 、 「鎮靜的情緒」 、 「謀 略與決策」、「堅強的意志」和「靈感與應變能力」。教練在觀看比賽的同時,腦 中必須構思暫停時所要回饋的內容,必須在極短的時間中完成決策,教練臨場的 戰術調配與應用便成為影響勝負的重要關鍵,教練之決策除了先備經驗與專業知 識,最主要是長期以來與球員相處,無論是對球員、各隊的熟識度,也是對同層 級籃球生態的瞭解,場上一秒鐘,場下十年功,教練的養成可謂不易。. 團隊運動的暫停多以比賽戰術運用為主要考量,特別是落後的球隊,暫停為 教練反敗為勝的重要武器、致勝的關鍵要素。Duke, A., Mac Lean, J., and Corlett, J. (1990)所發展的「教練暫停決策因素量表」主要為探討教練比賽時請求暫停之 因素,此量表將教練請求暫停時機的認知歷程分為攻擊、防守、球員注意力、球 員情緒、球員生理和戰術六大向度,Duke and Corlett(1992)以此量表針對加拿大 地區大學女子籃球隊之教練進行研究,林如瀚(2003)翻譯此量表以大專甲組及高 中甲組籃球教練為進行「教練暫停決策因素量表」之問卷調查。因此,在教練研 究範疇也開始關注到暫停的相關議題(余清芳,2006;林如瀚,2003)。林建豪、 彭清義(2007)在桌球運動與黃永賢(2004)在排球運動分別探討請求暫停的因素, 相關暫停議題包含請求之時機分析(王明月、陳淑滿、黃俊發,2010;許志祥, 2007a;Gómez, M. A., Jiménez, S., Navarro, R., Lago-Penas, C., & Sampaio J., 2011), 以及探討暫停之策略(王鈞逸,2018),林明佳、蕭璜議、薛明淳、王文宜(2015)指 出瞭解教練的回饋行為與下達戰術之間關係,對於選手比賽情境中的影響,有其 探討之價值性。. 因研究方法上的限制,理論與實際結合的困難,在進行研究時,以不干擾教 練於比賽中的決策,以及不影響比賽勝負的結果,因此研究方法多於比賽場外以 自製表格資料,或是由大會提供之官方資料,予以彙整進行分析。曹立妍、方竹 -2-.

(11) 君、李昭慶(2012)在探討籃球比賽中教練請求暫停時機之策略之結果,也建議後 續研究可利用質性訪談,探討教練在比賽過程中使用暫停的考量因素與後續效應。 國內探究籃球暫停之研究以林如瀚(2003)為代表,其研究建議後續研究能更貼近 實際比賽,並且針對暫停的內容進行討論,將對教練暫停的因素能有更為接近真 實的詮釋。爾後,在桌球運動(余清芳,2006;林建豪、彭清義,2007)與在排球 運動(黃永賢,2004)分別探討請求暫停的因素,相關暫停議題包含請求之時機分 析(王明月、陳淑滿、黃俊發,2010;許志祥,2009),以及探討暫停之策略(王鈞 逸,2018)。但篇幅不多,可見運動比賽暫停之研究才剛萌芽,還需不同運動項目 投入進行暫停之研究,在文獻探討時發現目前研究以量化為主,建議後續研究能 深入探討教練請求暫停時所回饋的內容,發現此類研究在蒐集資料有其困難度, 主因怕涉入比賽因而影響比賽結果。再者,比賽中教練對球員所下達之指導語中, 亦可顯現出籃球教練在暫停期間對選手指導的方向,若將教練回饋內容蒐集並剖 析亦能幫助教練日後之比賽。. 教練於暫停時間給予球員的回饋內容,主要依據球員於球場上的表現以及球 對於賽中的狀況,在相關研究以暫停時機作為戰況的描述,大抵可以分為球隊處 於「勝分」,也是所謂的贏球狀態;相對「負分」則是處於輸球狀態,此類研究 多在探討教練請求暫停之時機以及比分,而後續請求暫停之後,教練所給予的回 饋內容並無深入探討,因此,本研究試圖瞭解在不同的比賽狀況下,教練所給予 的回饋內容。. 比賽後的檢討不應該只有勝或者是負,或是球員於球場的表現,或許在重要 的環節都可以再做得更好?而這個環節也就是所謂之暫停時間,屬於教練自省的 範圍,檢視教練在關鍵時刻所做的決策是否得宜。運動教練本身早期的運動員經 驗,扮演著整合與過濾教練知識的重要角色(胡天玫,2014)。專項運動教練之專 業成長,往往是沿襲球員時期所累積的經驗,升格為教練之後,也是透過訓練與 比賽累積教練的經驗,所謂的教練專業往往為經驗之談,本研究希望透過研究的 過程,以科學的方法來提升教練於比賽中之專業能力,因此,瞭解教練暫停之回 饋有其必要性與重要性。. -3-.

(12) 曹立妍、方竹君、李昭慶(2012)提出教練在比賽中學習不同比賽狀態與情境下 時運用暫停,訓練教練對暫停時機的應用與判斷,作為培育籃球教練的基礎課程 之一,提升教練在不同戰術方面應用的素養。可見教練在比賽時暫停的運用為教 練基本專業能力,希望更多現場的教練能投入相關研究厚植專業。研究者本身為 籃球教練,希望能結合所學之學、術專長,耕耘籃球教練領域之相關研究,藉此 也能提升在教練一職之專業能力。.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透過實際的籃球比賽,瞭解籃球教練於暫停時間給予球員的回饋,進 而探討教練在比賽中請求暫停的因素?請求暫停的時機?以及暫停時回饋的內容? 進而探討暫停後的效益為何?綜上所述本研究具體的研究目的包含: 一、瞭解籃球教練於比賽請求暫停之因素。 二、探究籃球教練於比賽請求暫停之時機。 三、探討籃球教練於不同隊伍與賽況請求暫停之回饋內容。 四、分析籃球教練於比賽請求暫停之效益。.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進而轉化本研究主要探討之問題,關於教練請求暫停之議 題,提出下列待答問題: 一、依據Duke and Corlett(1992) 「教練暫停決策因素量表」之暫停向度,作為探 討籃球教練於比賽請求暫停的因素? (一)教練因「進攻」而請求暫停之因素為何? (二)教練因「防守」而請求暫停之因素為何? (三)教練因「球員注意力」而請求暫停之因素為何? (四)教練因「球員情緒」而請求暫停之因素為何? (五)教練因「球員生理」而請求暫停之因素為何? (六)教練請求暫停之「戰術」因素為何? -4-.

(13) 二、根據籃球教練於比賽請求暫停的時機之請求暫停之隊伍、比賽之節序、比 分狀態,進行探討教練請求暫停時機: (一) 籃球教練於比賽請求暫停「隊伍」之時機為何? (二) 籃球教練於比賽請求暫停「節序」之時機為何? (三) 籃球教練於比賽請求暫停「比分」之時機為何?. 三、教練回饋屬於外在回饋,依回饋的型態分為口語、非口語的訊息,本研究 依循比賽之不同賽況以及不同隊伍請求暫停,進而探討籃球教練暫停回饋 之內容,所關注的研究問題可分為: (一)籃球教練於「勝分」賽況,主動請求暫停之回饋內容為何? (二)籃球教練於「負分」賽況,主動請求暫停之回饋內容為何? (三)籃球教練於「勝分」賽況,被動請求暫停之回饋內容為何? (四)籃球教練於「負分」賽況,被動請求暫停之回饋內容為何?. 四、探討暫停之效益為依循暫停後得分之消長,以及教練暫停所下達指令球 員之執行能力進行探討: (一)探討籃球教練於比賽請求暫停後之比分效益為何? (二)探討籃球教練於比賽請求暫停後之內容效益為何?.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主要闡述研究之範圍與限制分敘界定如下: 一、研究範圍 以下將研究之範圍以所需之對象、賽事以及相關研究內容進行描述。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主要探討實際的籃球比賽場域中教練請求暫停之相關面向,因實務上 擔任校隊教練多為專任教練,球隊的戰績攸關專任教練之聘約,其次,教練暫停. -5-.

(14) 之回饋為教練指導之方針、策略,為球隊多年經營累積之心血較不宜公開,在研 究對象的選取有其困難面,因此,採個案研究之方法,選取國中與高中籃球甲級 聯賽八強之教練 2 名,本研究之 M 國中教練以 M 教練代稱之,N 高中籃球教練 以 S 教練代稱之,兩名教練在球員時期均為優秀球員代表中華台北參加相關國 際賽。任職教練後表現優異具有代表性,M 教練擔任 2019 年國際少年運動會女 子 3 對 3 之國家隊教練,S 教練則是擔任 N 球隊不久在 2016 年即當選 U18 亞青 助理教練,此二位教練在籃壇具有其代表性,因此本研究以 M 教練與 S 教練為 研究對象。. (二)賽事內容 籃球大小盃賽種類繁多,研究設計採取「臺北市 108 學年度教育盃中等學校 籃球錦標賽」(簡稱教育盃)為研究賽事,此系列賽由臺北市教育局所辦理之比賽, 賽制安排具公信力,且每場比賽配有 2 名具籃球裁判資格之裁判進行吹判,維持 賽事之公正性。. (三)研究內容 本研究主要探討教練於暫停時間之回饋,透過文獻探析後,圈定蒐集之研 究內容可分為量化資料之籃球教練暫停決策因素量表、暫停時機場記表、暫停 效益場記表,並進行教練之訪談(研究前期教練訪談、比賽前教練訪談、比賽後 教練訪談)以及教練暫停之回饋內容作為質性資料,輔以研究內容之完整。.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囿限於人力、經費以及實務操作上之因素,針對研究對象、賽制內容、 研究內容提出研究之限制。 (一)研究對象的限制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之方法,探究臺北市高中甲組女子籃球隊之教練與所屬球 隊,作為探究籃球暫停時教練回饋研究之方法與設計開端,但所得之結果無法推 論至不同性別之教練、不同層級之球隊、不同性別之球隊…等,無法代表所有 -6-.

(15) 籃球教練與球隊之普遍性特徵,此為研究限制一。 (二)研究內容之限制 因研究界定於探究教練暫停時之回饋,因此在賽程中教練之場邊的回饋以及 選手替補之回饋,不含括研究探究之內容,將作為教練相關訪談之依據,所得研 究內容作為僅呈現教練暫停回饋之表徵,不能推論至教練之領導、訓練、知識等 相關研究取向,此為研究限制二。. 第五節. 名詞釋義. 茲將本研究中所涉及的相關名詞,界定如下: 一、 暫停時間 國際籃球賽事均以國際籃球總會(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Basketball,簡 稱 FIBA)所頒佈之國際籃球規則為準則,在 2018 年所頒佈之國際籃球規則,共 計八章 50 條規則,規則中第 18 條明訂暫停之相關規定(中華民國籃球協會, 2018)。本研究所指之暫停時間為 2018 年國際籃球規則所提及: 規則 18.2.1 每次暫停應持續 1 分鐘。 規則 18.2.2 在暫停時機時,暫停可被允許。 規則 18.2.5 每隊可給予:上半時暫停 2 次。下半時暫停 3 次,在第四節比 賽計時鐘顯示 2:00(2 分鐘)或更少時最多允許 2 次暫停。每一 延長賽允許 1 次暫停。 本研究於暫停時間蒐集教練請求暫停與對隊請求暫停之時機,以及暫停時 間教練給予的回饋內容,並且觀察暫停後 2 次進攻球權的效益。. 二、教練回饋 回饋是影響動作技能學習的重要因素,教練回饋屬於外在回饋,可分為口語 或是非口語的訊息,口語的回饋訊息包括口頭讚美、技術講解;非口語的回饋訊 息又如正向的微笑、點頭或負向的不悅表情及不理會(蕭俊杰、廖主民、劉又仁, 2007)。練習過程中教練所提供之回饋,可以協助球員技能學習,形成目標動作 之學習型態,於比賽過程提供之回饋,可以幫助球隊提升整體狀況。本研究主要. -7-.

(16) 關注教練於暫停給予球員之回饋內容,並依循不同隊伍請求暫停(主動或被動)以 及不同賽況(勝分或負分),進而探討籃球教練暫停回饋之內容,另外,教練於比 賽前的提點、比賽中的場邊指導、比賽後的檢討也會進行蒐集,作為輔助研究結 果之資料。. 三、暫停時機 排球教練指請求暫停的時機分為領先時暫停、落後時暫停、平分時暫停(余 清芳,2006);相關排球暫停時機研究將得分區分段落,分為前段、前中段、中段、 後中段、後段予以分析(楊聯琦、陳和章,2000)。本研究依據相關文獻將籃球時 間用節序進行分段,並依請求暫停之隊伍區分為主動或被動請求暫停,架構本研 究所探討暫停之時機。教練請求之暫停時機可以從隊伍、節序、比分來區別與判 斷。 (一)在隊伍象方面,探討由何隊請求暫停可以分研究對象或是對隊,定義研究對 象請求暫停為主動請求暫停,相對而言,對隊請求暫停為被動請求暫停。 (二) 在節序方面,分為兩個部分「節次」與「節序」,籃球比賽共有 4 節為「節 次」每節次再區分為五段,0-2 分鐘為「前段」;2-4 分鐘為「前中段」;4-6 分鐘為「中段」;6-8 分鐘為「中後段」;8-10 分鐘為「後段」,分別依節次 、節序紀錄。另延長賽不同前四節之比賽時間,延長賽為 5 分鐘,因此,以 1 分鐘作為一個區段,同樣分為五個區段。 (三)在比分方面,以研究參與球隊為依據,若請求暫停時為贏 2 分,則定義正 2 分,若請求暫停時為輸 3 分,則定義負 3 分;平手則以 0 分表示。. 四、暫停效益 相關研究指出籃球暫停之效益以每次暫停兩分鐘後或在下一次暫停發生前 的比分消長,定為有效暫停及無效暫停之依據,目的在於觀察暫停之後所發生比 分上的變化(林如瀚,2003)。本研究旨要探討教練暫停之回饋,因此在教練暫停 效益分為「比分效益」與「內容效益」。本研究之暫停效益分為兩個層面進行探 討,第一個層面比分效益是指教練請求暫停之後,球隊在 2 次進攻球權之比分上 是否有所增減,若比分為正分,則定義為有效暫停,若比分為 0 或為負分則定義 -8-.

(17) 為無效暫停;第二個層面內容效益端看教練於暫停所回饋內容、下達之指令,因 此,透過暫停效益場記表以及教練訪談的方式,判斷教練意圖解決球隊所遇到的 困境為何或是教練回饋球員之內容,並且於暫停結束後紀錄球員在 2 次進攻球權 的表現,依據球員是否有達成教練的指令進而判定內容效益。. -9-.

(18)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進行教練回饋之相關文獻探討,依循理論之脈絡分層探究,本章 之架構分為四節進行敘寫,第一節為回饋理論之脈絡;第二節為回饋之研究徑 路;第三節則是運動比賽暫停之相關研究;最後進入到第四節籃球比賽之暫停 時間。. 第一節 回饋理論之脈絡 傳統的學習理論源於認知心理學的認知學習,將人類視為一種訊息處理 器,透過感覺系統獲得訊息後加以編碼,進而產生動作與參考機制比較。運動 技能學習(Motor Learning)源於學習心理學,Singer (1985)提出有關運動技能學 習乃指經由練習或過去經驗產生比較持久性的變化,而影響動作技能學習成就的 重要因素有二,一是練習,另一則是回饋。回饋是動作學習與控制表現中不可或 缺的變項(Bilodeau & Bilodeau, 1961),回饋在相關研究也顯示對學生動作技能 的獲得和增進動作技能的表現有幫助(Lee, Keh & Magill, 1993)。在不同領域對 回饋的定義有所不同,認知論認為回饋的功能是學習者提供訊息,使其可以解 釋訊息並利用來產生反應;就行為學派的觀點則認為回饋主要的作用是增強 (林彥伶,2008);張春興(1995)以教育心理學的觀點,認為回饋是指個體接受 反應後,對反應結果的瞭解,進而修正後續反應,以增進反應效果的歷程;美 國運動教育家(Siedentop, 1983)認為回饋屬於一種教學行為與師生間的互動, 教師根據學生的動作表現或結果,提供訊息,其用意在修正學生下一個動作表 現或結果。整體而言,回饋能提供動作執行正確與否的相關訊息、提升學習者 動機並且促進刺激與動作產生聯結,因此,在動作執行後給予適當的回饋,將 有助於習得動作技能(Schmidt & Lee, 2005),由此可知回饋在動作技能學習的 歷程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也是學者專家所關注的課題。. 1930 年代心理學大師桑代克早期的研究中利用畫線的工作,探討有無回饋 的外在刺激對學習的影響,結果發現回饋可以改進人類的反應學習,並且說明 只有練習是不會促進學習的,必須伴隨著回饋的發生才能產生學習(林清山,. 10.

(19) 1996),運動技能學習是有關如何獲得技能的知識領域,創發期階段,體育運 動學者立基於過去的實證研究,並受到訊息處理取向的認知心理學影響,開始 建構有關運動技能學習的理論(胡天玫,2000)。1970 年代動作技能學習興起了 回饋之相關研究,為了更瞭解回饋在動作技能學習的重要性,下列將介紹回饋 的相關基礎理論,從 1970 年代 Adams(1971)所提出之閉鎖環理論(closed-loop theory)、Schmidt (1975) 所提出之基模理論(schema theory)、1980 年代訊息處理 模式,闡述回饋內容與形式分述如下:. 一、動作學習的閉鎖環理論 (closed-loop theory) Adams(1971)指出個體在執行動作後會所產生的內在感覺回饋,在記憶系 統留下「知覺痕跡」(perceptual trace)。動作隨著持續練習,知覺痕跡透過與外 在的正確反應回饋進行動作評估,形成一個參考值,並透過訊息回饋不斷修正 動作,此過程不斷地修正知覺痕跡,漸而形成記憶痕跡(memory trace),最後產 生技能動作。因此,在動作學習的過程必須要有外在的訊息回饋,而在學習初 期參考值還相當不足且微弱,而外在回饋就顯得相當重要(簡桂彬,2008)。但 此閉鎖環理論無法適用解釋所有運動項目,只能運用在較緩慢的動作技能、閉 鎖式動作及不連續的動作技能上,後來為了彌補閉鎖環理論的不足, Schmidt(1975) 提出開放性動作、連續性動作技能學習的基模理論,對運動技 能的學習有著更深入的解釋。. 二、基模理論(schema theory) Schmidt(1975)改進 Adams 閉鎖環理論,運用認知心理學「基模」(schema)的 概念發展出運動基模理論 (schema theory)。基模是認知心理學的尚·皮亞傑(Jean Piaget)所提出的「認知發展理論」(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中的一個概念, 屬「知識表徵」(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的一種,就認知心理學的觀點而言, 基模是指個體運用與生俱來的基本行為模式,瞭解周圍世界的認知結構,為人類 吸收知識的基本架構,Schmidt 認為基模是以經驗為基礎而形成的一種規則、概 念或關係,也就是認知心理學所提及的「認知結構」,並引用基模的概念說明運 動技能的學習現象。強調運動技能學習的結果是形成能適應外在情境需要,而產 生適當的動作表現的認知結構(顧毓群,2005),Schmidt(1975)認為人類的運動技. 11.

(20) 能控制包含兩個記憶狀態,一個是回憶基模(recall schema), 另 一個為再認基模 (recognition schema), 回憶基模是負責動作的執行,導引個體如何產生動作,此種記 憶個體不需要太多的訊息處理過程,能夠在最少回饋的涉入下,迅速的產生適當的運 動;再認基模為負責動作的控制,個體在達成運動目標的同時評斷動作的正確性。個體 在足夠的練習與不斷的修正後,統整之前所儲存的訊息,而發展成某一類型動作 的運動基模,往後在執行動作時,就直接提取適合的參數形成動作程式而輸出動 作,如此一來,在面臨新的情境或快速的動作時,便不需經過回饋歷程而產生動 作表現。. Schmidt 結合基模和「類化動作程式」(generalized motor program)之概念,建 構一種能說明個人如何學習運動技能的理論,類化動作程式不同於動作程式 (motor program),僅能以一對一的形式執行一種參數的動作,而是能以一對多的 配對方式,執行許多不同參數的動作,因此能解決記憶儲存容量有限的問題,並 使動作者能做出新的動作 (Schmidt, 1975),是故,類化動作程式成為基模理論發 展的重要元素。. 三、訊息處理理論模式 「訊息處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係指認知心理學中對人類「知之歷程」 的推論性解釋,亦即人類如何經由感覺器官接受訊息、如何儲存訊息及以後如何 使用訊息的整個心理歷程(張春興,1995)。從訊息處理的觀點而言,訊息是不 確定的來源,學習是為了減低不確定性,人就像電腦一樣,蒐集外在所有包含人 體及環境的刺激來源,進入中央處理系統後再判斷訊息的需要性,刪除不必要的 訊息,只對有用的訊息產生反應。在運動的過程中,訊息的回饋對於身體而言就 好比是一種外來的刺激,經由身體感官器,如視覺、聽覺、觸覺等身體感覺接受 器,將訊息傳達至大腦內的中樞神經並加以處理、分析、判斷,最後產生適當的 反應動作,此一動作經過不斷的修正,最後使技能趨於完美(蔡金霖,2004)。. 心理學家Singer(1980)也特別強調各種運動項目所包含的任何動作技能的產 生,均透過「知覺歷程」、「認知歷程」及「動作歷程」的交互作用,才能使動 作成為一種意義、整合及有效的行為。例如:以籃球的傳接球動作解釋,接球者. 12.

(21) 在知覺歷程階段必須依視覺所接受到的訊息判斷傳球者所傳的球質,如:速度、 高度及方向,接球者再依據本身的技能水準及考量傳球者的位置,決定移動接球 位置,在擬定正確的運動程式屬認知歷程,最後才下達動作命令,身體各部位的 配合及協調完成接球動作屬動作歷程。 訊息處理在運動表現上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接受外界給予的訊息刺激, 在中樞神經所進行處理,是一種對訊息予以連續系統化的流程,最後作出適當的 反應。Schmidt (1988) 指出訊息處理的三個階段模式,刺激(輸入)→個體(刺激確 認→ 反應選擇→反應程式)→動作(輸出),亦即個體根據外在刺激及內在經驗從 長期記憶庫中選擇一個運動程式來完成正確的技能表現。 (一)刺激確認階段(stimulus identification stage) 個體透過視覺、聽覺、觸覺…等不同感官接受不同的訊息,必須感覺刺激出 現,並且對刺激線索分辨其重要性。本階段主要是藉由知覺機制的運作,此機制 的目的在於組織和確認感覺器官的訊息,並且傳遞訊息至決策的機制。為了偵察、 比較和判斷訊息的正確性,知覺機制必須做有效的運作(林清和,2006) 。Schmidt (1988)更提出刺激確認又可分成刺激偵測及型態辨別:. 1. 刺激偵測(stimulus detection):即環境中的刺激傳入個體後,刺激必須轉換成 神經衝動而傳至大腦。 2. 型態辨認(pattern recognition):當刺激傳至大腦時,個體便提取以往的記憶, 認出訊息的型態是什麼。 (二)反應選擇階段(response selection stage) 判斷重要、有用的線索之後,個體根據上一階段所提供的外在環境刺激,以 及長期記憶所貯存的過去經驗做為參考,選取一個最適當的動作反應。例如:籃 球比賽時,當對隊在攻守轉換中,變換防守戰術,從半場區域轉變為守全場盯人 時,此時,必須迅速決定該用何種進攻策略?誰要接發球?該如何佈陣?這一連串 做出決策的過程稱之為反應選擇階段。 (三)反應程式階段(response programming stage) 個體一旦確認出某刺激並選擇適當反應後,從長期記憶庫中提取並組織一個 運動計劃,利用神經機制對即將執行的動作,做最後系列性的動作控制,最後以 正確的力量,在適當的時間完成動作之執行。例如:在籃球比賽中,防守者在三. 13.

(22) 線位置判斷進攻者的長傳球,防守者成功完成一記抄截動作。 四、回饋內容與功能 回饋從動作學習、體育教學到專項訓練都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根據回饋來 源可分為內在回饋(intrinsic feedback)與外在回饋(extrinsic feedback)兩種類型 (Magill, 1989)。內在回饋是指學習者在技能學習過程中,透過自身的感覺接收 器,如:聽覺、觸覺、視覺等,察覺自身技能表現的情形,外在回饋屬人為因 素的增強,可來自於教師、學生或其他媒介,也就是動作執行之後的結果或過 程品質,由教學者透過口語方式或錄影帶傳達給學生,以作為下次動作技能改 善的依據(卓俊伶,2000)。簡單來說,內在回饋是自己對表現的感知,外在回 饋,是從自身以外獲得有關表現效能的訊息。外在回饋又可以分為三大類,如 圖1所示,表現獲知(knowledge of performance,簡稱KP),是指其中學習者對動 作表現的瞭解,用以協助學習者清楚知道動作如何進行,結果獲知(knowledge of results,簡稱KR),是著重學習者動作的結果,用來評量學習者動作結果的達 成程度,以及透過其它方式來補充原有感覺回饋之外增感覺回饋(augmented sensory feedback)( 闕月清,1998)。 全部感覺訊息. 與動作有關的訊息. 動作之前獲得 動作有關訊息. 與動作無關的訊息. 動作之後獲得動作 有關訊息:回饋. 外在回饋. 內在回饋. 表現的獲知(KP) 圖1. 結果的獲知(KR). 外增感覺回饋. 感覺訊息分類圖。資料來源:”教師回饋與體育教學”。闕月清,1998,運動心理學研究委員. 會 87 學年年度專書。台北:體育學會。獲得版權持有者中華民國體育學會許可翻印,並同意經過 修飾。. 14.

(23) 美國動作學習學者 Magill 於 1986 年指出教師回饋是師生互動的一種教學行 為,訊息是用來降低對於動作的不確定性,做為修正動作技能表現,其功能分為 三種:(一)提供訊息的功能:教師回饋提供學生有效糾正錯誤的訊息,引導學生 接下來的動作表現;(二)引發學習動機的功能: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根據 學生的動作表現,提供評價的訊息或糾正的建議,將有助於學生動作技能的進度, 可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的動力;(三)增強的功能:學生可以透過教師回饋的訊息 增強反應與刺激間的連結,使學生鞏固正確反應的行為,亦可增進下一次正確表 現的訊息提供。. 五、小結 本節從回饋的定義到相關理論之闡述,可以發現在動作學習的歷程中,回饋 扮演著促進學習的重要推手。學者們針對回饋進行深入的探討,根據不同的回饋 來源進行歸納、分類,透過研究發現回饋主要的功能,並提供回饋技術的運用。 回饋在教與學間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指導者在不同的環境、對象、目標,給予 不同的回饋,謝沛蓁(2014)也指出教練提供指導性回饋的目的,不外乎就是要 引導學習者快速尋找與完成動作及任務的相關,可以將回饋技術的運用分成六 大類:(一)提供回饋的需要(二)提供回饋的內容(三)提供回饋的量度(四)提供 回饋的精度(五)提供回饋的頻度(六)提供回饋的時機,所以當教練在給予回饋 時,應注意以上六大類回饋技術的運用。進行教練回饋之文獻探究應從理論之 根源進行探究,相關理論基礎奠定回饋在不同研究徑路之發展,瞭解回饋之理 論脈絡才能應用於其他領域。. 15.

(24) 第二節. 回饋之研究徑路. 1970 年代專家學者將回饋歸入對學習動作技能的一個關鍵變項(Lee, Keh & Magill, 1993),爾後回饋在不同領域成為熱門的研究課題,在運動心理學探討不 同回饋方式對動作技能表現與學習影響,體育教學中重視教師不同回饋方式對學 生的學習表現成效,教練的回饋對於運動專項表現有其的影響,因此,本節以探 討回饋在不同領域的研究徑路,作為教練回饋之相關文獻探討。. 一、動作學習領域之研究徑路 早期有關回饋的實驗研究結論大多基於動作學習領域中的實驗研究成果(夏 淑琴,1999)。操弄不同類型的回饋作為變項,探討學習者在表現、學習或動作 的遷移等相關的動作學習。此階段外在回饋的相關研究,認為高頻率、立即、準 確性高的回饋有利於動作學習(Bilodeau & Bilodeau, 1958),強調回饋的重要性及 效 益 。 結果獲知為研究的重點並指出 KR 是控制動作技能學習及表現最有力又 最重要的變項(Adams, 1971; Bartlett, 1948; Bilodeau, 1961; Boyce, 1991; Holding, 1965)。學者們也探討 KP 與 KR 的相關研究,結果發現技能學習的回饋,以提供 KP 更為有效益,且認為 KR 的訊息通常與內在回饋是重複且多餘的,僅適合使 用 於 較 簡 單 的 動 作 技 能 上 (Little & McCullagh, 1989; Newell & Walter, 1981; Schmidt & Wrisberg, 2008;. Wallace & Hagler, 1979) ,因此,有關 KP 的研究就. 漸漸取代 KR 的研究(林韓司,2004)。. 回饋頻率也一直是學者關心的話題,Salmoni, Schmidt and Walter(1984)的導 引假說(guidance hypothesis)指出,過於頻繁的回饋會使學習者產生依賴,忽略內 在回饋訊息,因此當不再提供回饋時,學習者的動作表現便下降。也發現當指導 者提出的回饋與學習者的內在感覺訊息重複,可能會使學生產生厭煩的心理而降 低學習意願(Schmidt & Wrisberg, 2008)。另外,根據不同的外在回饋來源、不同 的運動項目其研究設計都不相同,以不同 KP 的提供策略是否對運動技能學習 成效也會造成不同的影響?也值得進一步探討,包括口語回饋、錄 影 帶 放 映、 自 我 動 作 示 範 加 口 頭 回饋、標準動作示範加口語指導、動作 示範和 KP 等. 16.

(25) (Kernodle & Carton, 1992;Hand & Sidaway, 1994;簡桂彬,2001)。Hand and Sidaway(1994)研究結果認為口語的效果最佳, Kernodle and Carton(1992)研究 結果則是認為 KP 需要再有更多的訊息來輔助。莊哲偉、林靜萍(2014)以桌 球初學者為對象,提供不同回饋方式(肢體協助、視覺、口語)皆能有效促進 桌球正手發球技能表現效果且具正向幫助。. 過去有關不同回饋方式對動作技能表現與學習影響的研究設計,回饋的給予 都是由實驗者所決定,學習者只能被動的接受回饋,近年來漸漸關注在練習過程 中,當回饋的獲得是由學習者自己決定時,是否比外在決定回饋的安排,有更好 的學習效果?自我控制回饋係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依照個人的需要提出回饋 要求,自我控制回饋成為近年來動作學習與控制領域中令人關切的主題,李淑華、 林靜兒(2013)歸納自我控制回饋有益於動作學習的原因有:(一)能提供適當的回 饋頻率與符合學習者需求的回饋。(二)能提升學習動機。(三)能提升學習者錯誤 偵察能力,而此錯誤偵察能力促進自我控制回饋的動作學習效益。相關研究結果 也服膺現代教育思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將回饋與否的決定權交給學習 者以利學習。從單一回饋訊息的刺激到多元的回饋方式,從外在訊息回饋到探討 自我控制回饋,可發現動作學習在運動心理學相關研究試圖給予真實情境,提高 在實際場域應用之可能性。. 二、運動教育領域之研究徑路 1950 年代開始「教室行為的系統觀察與描述」 ,在美國成為教學研究領域的 風潮,於 1970 年代起陸續的發展出上百種的系統觀察工具,系統觀察工具開始 被大量的運用在體育教學研究上(莊哲偉,2010),陳玉枝(2000)認為系統觀察法 的研究中,觀察對象的選擇可以經由立意抽樣而產生,端視研究目的而定。因此, 在 1970 年代開始,體育教學領域與動作學習領域探討動作學習的方法逐漸的脫 離,體育教學領域走向於實地場域的研究模式。Dunkin and Biddle (1974) 所提出 的教學模式中,以過程-結果的設計最能考驗出有效教師,而過程-結果研究典範, 主要是探究教師教學行為(過程變項)與學生學習成就(結果變項)之間的關係。 由於回饋是影響動作技能學習的重要因素之一,除了提供表現結果訊息、糾正錯 誤動作,同時也具備增強與引起動機之功能(林逸松,2002),在 1980 年代體育. 17.

(26) 教學興起探討教師回饋之相關研究,大部份都以過程變項(如教師回饋次數)來 探討對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其中又以球類項目居多(Fishman & Tobey, 1978;闕 月清,2000);同時針對體育專家與生手教師回饋之比較進行研究,主要是探討教 師不同專業知能其回饋的差異情形,如:教學技巧、知識經驗與認知程度(Tan,1996, 夏淑琴,1999),在教師回饋的研究的工具大多採用多元層面的觀察系統描述回 饋的形式、對象、時間、內容、相關提示及參照訊息,描述分析的研究成果累積 有助於回饋模式的建構(林逸松,2002;夏淑琴,1999;陳建順,2006;黃秋芳, 2003)。. 三、教練回饋之研究徑路 從教練領域研究走勢來看,多著重技術分析、致勝因素、運動員和教練互動、 教練必備課程等議題(葉憲清、姚漢禱,2001),也著重在教練訓練行為此議題, 教練的訓練行為(coaching behavior) 係指運動訓練情境中,教練給予選手訊息以 增進其運動表現的任何行為(歐宗明,2012)。訓練最終的目標為比賽的表現,教 練的訓練行為則顯著地影響選手的競賽表現(Cratty, 1989),教練的行為包含口語 的、非口語的都屬於回饋的型態,學者們對教練訓練行為議題之關注,探究教練 訓練行為常以系統觀察工具進行資料蒐集(王冠文、掌慶維,2012;吳海助,1996; 鄭漢吾、闕月清 2000),可以從相關研究整理如附錄一探究教練於訓練時之回饋 內容。以下簡述教練訓練息為之觀察工具:. (一)教練訓練行為之系統觀察工具 教練的訓練行為因訓練目標的不同而有所改變,透過科學化的研究方法加以 探索教練的訓練行為,所得之研究可幫助未來教練之訓練更有效率。因此,透過 客觀的評定工具來研究訓練行為,能呈現真實性與一致性更有其參考價值(歐宗 明,2001)。依據 Darst, Zakrajsek and Mancini (1989)之分類,體育觀察工具可概 分為口語及非口語的分析(verbal and nonverbal interaction analysis)、教師/學生氣 候分析 (teacher/student climate analysis)、教練/選手氣候分析(coach/athlete climate analysis)等三大類。以觀察教練訓練行為之系統觀察工具大致可分為下列:. 18.

(27) 1.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觀察工具(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Observation Inventory,簡 稱 ASUOI) ASUOI 源自於 Tharp and Galliamore (1976)開發的十個行為類目,用來觀察 UCLA 著名籃球教練 John Wooden 在 1974-1975 年間計 15 次訓練活動的訓練 行為。爾後,由 Lacy and Darst(1985)修訂增列為 13 個觀察類目,其類目為使用 姓名、事前指導、當場指導、事後指導、發問、肢體的協助、正面的示範、負 面的示範催促、讚美、責備、管理、無法編碼。在國內使用最為廣泛的教練行 為分析工具,ASUOl 之相關研究深根於在不同運動項目,儼然成為國內最為本 土化之教練訓練行為之觀察工具(王冠文,2012;李文田,1997;宋明律、潘慧 雯、蕭秋祺、林保源,2008;吳海助,2007;吳靜玲,2010;吳聲豪,2006; 吳海助、劉兆達、戴偉國,2007;林漢斌,2003;陳雅文,2010;鄭漢吾、闕 月清,2001)。. 2.教練行為評量系統(Coaching Behavior Assessment System,簡稱 CBAS) CBAS 將教練的行為分為反應行為與自發行為,在國內蕭俊杰與廖主民 (2005)修編 Allen 與 Howe(1998)回饋行為觀察表,將其表之教練行為修正為 三大類及九個類目,第一類是當選手表現不好時,教練的鼓勵或提供修正訊息 的行為,其行為類目包含鼓勵、鼓勵+修正的訊息、修正訊息;第二類是當選手 表現好時,教練的讚美或提供表現訊息的行為,其行為類目包含:讚美、讚美+ 表現的訊息、非口語的讚美、表現訊息;第三類是選手表現不好或犯錯時,教 練批評的行為,其行為類目包含非口語的批評、口語批評。國內蕭俊杰、 廖主 民、劉又仁(2007) 以 CBAS 探討不同運動項目(棒球、桌球、排球、羽球、田 徑)教練的回饋行為是否會影響少年運動員的動機,研究也發現教練常給予隨機 性的讚美或提供訊息的行為來提升學習動機。劉筱柔(2011)在羽球項目則發現 選手在比賽中表現好時,教練多給予正向回饋,但表現不好時,給予心理技能 回饋為最多,選手、教練皆認為策略修正是最好的回饋。林明佳、蕭璜議、薛 名淳、王文宜(2016)針對大專拳擊選手探討教練戰術指令及回饋行為對戰術執 行能力之影響,顯示教練回饋行為中非口語讚美能影響選手戰術的執行力,非 口語讚美加上組合拳戰術指令對戰術執行具有預測力,教練回饋不僅能糾正選 手錯誤動作外,也可提供結果訊息。. 19.

(28) 3.教練訓練行為回饋分析 Feedback Analysis Profile (簡稱,FAP) Sinclair(1985)最初發展此系統觀察工具之目的為蒐集初任教練在訓練情境 中,在球員各面向之回饋因素,分為七大類目,每個類目又分別有其次類目細項, 如:方向(個人的、私人的、公眾的、小團體的、全隊、個人的);焦點(技能、正 確的、不正確的、行為);特質(正向的、負向的)、指定動作(是、否)、特定性 (是、否)、時間點(同時、終端、延遲);及意圖(評價的、描述的、處方的、情感 的),每個類目均會進行七個面向的判讀(Sinclair, 1989)。歐宗明(2017)指此 FAP 聚焦在回饋行為的特質,具詳細檢核教練回饋行為之功能,可監控教練每日訓練 之行為,Millar, S. K., Oldham, A., & Donovan, M. (2011)使用 FAP 探討教練實際 回饋與自覺回饋,結果發現教練實際回饋與自覺回饋並不一致,更驗證教練可透 過工具檢視自我之訓練行為。. 4.教練行為記錄模式 (Coching Behavior Recording Form,簡稱 CBRF) CBRF 於 1979 年由 Langsdorf 修訂 Tharp and Galliamore(1976)所開發的系 統觀察工具,從原本的十個類目擴增為十四個類目,其中包含十項口語類目與 四項非口語的類目,此工具經過不斷的修正,逐漸成為一項穩定的觀察工具, 最後修訂為教練常出現的十二個類目行為如:指導、催促、讚美、非口語獎勵、 責備、非口語懲罰、責備/再指導、正確示範、錯誤示範、名字使用、其他、無 法編碼(吳海助,1996)。歐宗明(2012)指出 CBRF 具有同時使用在教學及行為 觀察的潛能,工具類目複雜度低操作簡便,採事件紀錄法可比較不同時段與段 落之教練訓練行為,可設定觀察時間,進行行為次數登錄,可將分析結果當作 自我評鑑或同儕ㄧ起互評之工具。在國內吳海助(1997)以 CBRF 探討國小手 球教練之訓練行為,結果發現有效訓練使用較多的回饋行為為「讚美」與「責 備」。吳海助(1999)又以國中排球教練為對象發現「指導」、「責備」、「指示」 出現最多,對於學生的回饋偏口語式回饋,並且偏重負面價值之陳述,重視即 時性的回饋。. 20.

(29) 5.互動分析系統(Cheffers Adaptation of the Flanders Ine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 簡稱 CAFIAS) CAFIAS 其主要用途在提供教師、教練細微的互動資訊, 如特定行為、互 動情形、各類種行為變相比率;是由 Cheffers 從 Flander 之觀察系統發展而來 的,行為類目共有十種,分為教師行為六種、學生行為三種、另ㄧ類目為其他 行為(林靜萍,1993)。林靜萍、許義雄 (1993) 應用 CAFIAS 師生互動系統觀 察法探討國中體育敎學師生互動行為,敎學時以口語表達為主,敎師主要行為 為給予訊息、指示命令,很少問問題、接納與採用學生觀點、稱讚及鼓勵學 生;在性別因素對師生互動之影響,發現男敎師有較高比例的稱讚、鼓勵學生 行為,且學生行為所佔比例較高。在不同性別學生部分,敎師與男學生互動量 較高,對男學生負回饋及指導較多,給女學生正面回饋比例略高。. 6.教練行為觀察記錄系統 (Coaching Behavior Observational Recording System, 簡稱 CBORS) CBORS源自於1976年Rainer Martens 博士,發展培育運動教練的計畫,稱 之為「美國教練效能課程計畫」(American Coaching Effectiveness Program, ACEP) (Partlow, 1992),以Stewart(1980)所發展的系統觀察工具「體育教師教學 行為觀察紀錄」 (Observational Recording Record of Physical Educator’s Teaching Behavior, ORRPETB)做為工具修訂的原型 (Tannehill & Burton, 1989), 此系統觀察工具主要評估年輕籃球教練在訓練是否具其效能,經修訂後CBORS 觀察工具可觀察及蒐集訓練氣候、互動對象、教練訓練行為三大面向,訓練氣 候包含指導、管理、練習與等待;互動對象包含個人、小團體、團隊及未互 動;教練訓練行為分為指導、模仿、社會、鼓勵、技能回饋與非指導;指導行 為包含講解、提問、監看。模仿行為則包含正面、負面、正面/ 負面、負面/ 正 面等模仿行為;社會行為包含讚美、批評、處罰;鼓勵行為包含鼓勵及催促; 技能回饋行為分別為特定性的正面技能回饋、一般性的正面技能回饋、特定性 的負面技能回饋、一般性的負面技能回饋、糾正性的正面技能回饋、糾正性的 負面技能回饋;非指導行為則包含管理、沒有指示及教練不在場。此系統觀察 工具行為類目頗多,在觀察與編碼過程顯得複雜許多,在觀察員之訓練所需的 時間相對增加不少(歐宗明,2017)。. 21.

(30) (二)教練訓練行為探究之結果 系統觀察法是以不同回饋行為作為變項進行探討的研究工具,依類目發生次 數進行登錄屬量化取向,屬描述性的實證研究,1950 年代在美國形成風潮,在 國內則在教學與訓練均有相關的研究。相關系統觀察工具發展逐漸穩定,能客 觀地以量化方式,描述教學與運動訓練的過程,亦促使教與練之行為研究邁向 更邏輯實證主義的科學化取向(歐宗明,2016)。. 系統觀察的類目分類建構完整,可從回饋的方式分為口語化或非口語;從 態度方面可畫分為正面讚美或負面責備;在對象區別成個人、小組群、團體; 從行為可分類為管理、指導、催促…等,可依實際研究所需進行類目增修,選 定需要的研究工具,但也有相關的研究工具因類目定義不清過於複雜,造成登 錄不便鮮少使用。. 系統觀察法所探究之運動項目廣泛,在網/牆性球類運動的項目有排球、羽 球(吳海助,1999;鄭漢吾,2001;歐正明,2006);陣地攻守性球類運動為籃 球(李文田,2003;薛文煌,2007)、手球有(吳海助,2002;高雲卿,2008)、曲 棍球有(吳海助、劉兆達、韋磊,2009);防衛性運動有跆拳(吳海助,2007)、 柔道(王冠文,2012)、劍道(陳雅惠,2010)、拳擊(林明佳、蕭璜議、薛名淳、 王文宜,2016);表現類型運動則有扯鈴(吳聲豪,2007)、競技體操(吳靜玲, 2010)、守備/跑分性球類運動有壘球(陳彥君、鄧婉瑜、林啟川、鄭三權, 2011),標的性球類運動與挑戰類型運動之田徑與游泳有待研究開發,有此可見 系統觀察工具可運用於各運動項目,尤以團體運動項目為著,在研究方法有增 加訪談、問卷等深入瞭解,研究參與者則針對選手知覺進行探討,質量相輔、方 法多元,使所得的結果更有其研究價值。. 22.

(31) 四、小結 運動教練的訓練行為近來研究朝向科學化發展,以系統觀察方法為研究徑路 漸為增長,證明此工具有其實際的研究效能。而教練的訓練行為包含口語的、非 口語的都屬於回饋的型態,此類行為我們都可稱為教練的回饋行為。教練在訓練 過程中,指導與回饋是教練訓練的兩大利器 (吳海助、林千源,2004)。上述研究 綜整可發現在探討教練的回饋行為,主要從教練訓練行為中找到回饋的脈絡,在 研究方法部分,多採用系統觀察法進行研究,在研究工具部分以亞利桑那州立大 學觀察工具(ASUOI)為主軸,為大多數所選用之觀察工具。以研究期程分析,多 以訓練時期進行探討,然而訓練的目的即是比賽,選手在比賽過程接收教練的回 饋訊息,是否能立即產生預期的運動表現之研究,則較少被探究。. 教練的回饋行為與選手運動表現有密切的關係(麥財振、麥吉誠、逄廣華, 2008)。探討教練訓練之回饋行為為教練比賽回饋之基石,為本研究之文獻探討 之一,而教練的回饋行為,又以能在競技運動場上下達正確的戰術為致勝的關鍵 (羅友維、盧彥丞、吳青華,2007),比賽中暫停時間教練給予的回饋,可能會 影響選手的表現和比賽的結果(Smith, 1990)。在真實的籃球比賽情境,教練在短 暫的 1 分鐘暫停時間透過多元的回饋樣態傳遞訊息,比賽暫停時間教練的回饋訊 息為最有利的指導方針,視為扭轉比賽之關鍵時刻,在相關教練研究以及教練訓 練行為之研究較少著墨,因此,瞭解教練於真實比賽情境所給予之回饋有其探討 之價值性。. 23.

(32) 第三節 運動比賽暫停之相關研究 本節主要從暫停在運動場域的意義,進而瞭解暫停的目的與重要性並彙整 相關研究分述為暫停在運動場域的意義、目的與重要性並彙整相關研究。. 一、暫停在運動場域的意義 在競技運動中除了選手激烈的競爭外,居於領導地位的教練必須觀察場上的 變化情況,適時提供有效的訊息決策。因此,在各項球類比賽中都有明確的規則 提供暫停機會,讓教練或選手在比賽中進行調整,以增加選手的競爭優勢(許紹 發,1987;Kozar, Whitfield, Lord, & Mechikoff, 1993) 。暫停時間為一種死球狀態, 此時,比賽的時間暫時停止,暫停時間雖不隸屬於比賽時間,但足以影響比賽結 果,暫停前雙方對戰的局面,很有可能在短暫的暫停時間扭轉局勢。近年來競技 運動規則的逐年修正,拉近了運動員之間的水平差距,使得比賽的節奏加快、更 加激烈,進而影響到選手技術、戰術的發揮,當選手無法適應比賽的節奏,教練 可善用規則賦予的暫停權利予以調整球隊的狀況。 二、暫停的目的與重要性 運動競賽除了考驗選手臨場的技能表現水準外,教練的決策亦十分重要,特 別是在暫停時機的運用及暫停內容上,往往對比賽結果有重大影響(Kozar, Witifield, Lord & Mechikoff, 1993)。梁麗娜、施之皓、史旭東(2015)指出在國際重 大桌球比賽中,若不是實力相差懸殊,選手絕不會輕易放棄在一場比賽中僅有的 一次暫停權利。凌超超 (2000) 認為暫停的目的是希望暫時領先的一方,可以透 過此機制採取有效的戰術變化而擴大戰果、鎖定勝局,對於略落後的一方也可通 過暫停來調整心態、管控思緒,以求全力一搏反敗為勝,處於膠著狀態者,更可 利用暫停來擺脫僵局拉開比分。趙子建、李杰(2002)提出當對方連續得分,己 方比數落後以及場上隊員士氣低落等情形發生時,教練必須提出暫停請求,此目 的主要在於控制比賽節奏,欲打亂對方比賽節奏,為球隊爭取最後勝利,但如果. 24.

(33) 球隊處於領先時,於暫停時只需指出注意方向,不宜提出過多的指導,以免影響 到原本的比賽節奏。林如瀚(2003)研究籃球比賽教練暫停,建議教練可以針對暫 停時間予以分析,並預測接下來兩次攻守變化。Serguei, S., Mukherjee, S., and James P. (2012)針對 2009-2012 年間 NBA 進行暫停的效益探討,發現對於戰力較 強的球隊有助益,相對於戰力較弱的球隊沒有幫助。許志祥(2009)歸納發現暫停 時可適時調整球員身心狀況並提供戰術以改善現況,弱方適時請求暫停可中斷比 賽節奏,領先一方有可能因此產生失誤。王明月、許吉越 (2007)指出,資深教練 通常會在己方處於落後情況下,而比賽快要接近結束時採用暫停來暫緩一下選手 情緒,讓選手有停頓思考的時間,同時在雙方比分緊追不捨時也會使用此機制來 商討一下戰術和對策,藉以穏定軍心、安撫情緒。周全權 (2014) 研究顯示 97% 的暫停都是在己方選手失分的情況下產生,很少選手會在己方連續得分下暫停。 王明月、許吉越(2007)亦提出,若能妥善運用比賽中的暫停,將可以發揮戰術 的調整、心理的調適以及扭轉勝負等功用,但是如果是不適當的暫停,則可能會 造成反效果,因此,比賽的勝負結果將可能受到暫停的決策行為所影響。綜上述 可見暫停時機的掌握與運用,牽涉教練個人經驗、歷練、智慧、對比賽洞察力、 臨場指揮心理、以及情緒反應等。中國運動訓練學項群理論創始人田麥久(2011) 提出八大最佳暫停時機為(一)戰術安排不當時;(二)按照既定戰術實施效果不佳 時;(三)對方即時變換戰術,我方運動員判斷不清時;(四)對方戰術奏效,並且 極大鼓舞了士氣和鬥志時;(五)在每場每節的比賽結束前可利用暫停鞏固戰果, 或挽回不利局面時;(六)比賽中,本方球員因裁判誤判,影響隊員情緒時;(七) 在連續作戰,本方球員身體出現疲勞或體能明顯下降時,可透過暫停休息,再重 新投入比賽中;(八)比分接近或臨近終場時。當教練請求暫停時,該如何有效應 用暫停?教練要如何在如此快節奏比賽之同時,有效的運用暫停機制來調整比賽 情緒、控制比賽節奏或執行本身的戰術,以取得較佳的競爭優勢,屬教練的一門 智慧,以上文獻均說明暫停於比賽中之重要性,並且適當運用暫停對比賽結果是 有正面幫助。 2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5 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Independent Visitor Scheme for Hong Kong:How Large are

projected texture Active depth from defocus Active depth from defocus Photometric stereo Photometric stereo.. time of flight time

Trace of display recognition and mental state inference in a video labelled as undecided from the DVD [5]: (top) selected frames from the video sampled every 1 second; (middle) head

[r]

[r]

Zivot and Andrews(1992) 將 Perron(1989) 擴充成考慮未知結構性 轉變的單根檢定 , 其概念與之前 max-Chow 檢定一樣 : 找出一個轉 變點

許多時間序列資料在公布時已經做過季節調整 , 如美國普查局 (the U.S. Census Bereau) 發展並使用 X-11 與 X-12 調整法。. EViews

即使各種新檢定並不能適用在每一個模型設定 , 這些新檢定的表現 都遠勝過傳統 ADF/PP 檢定。 因此 , Maddala and Kim (1998) 建議 應該揚棄 ADF/PP 檢定 (it is time to complete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