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根據本研究之結果以及實際比賽之觀看提出建議,以供未來相關研究之參 考。並分為未來研究之建議以及教練實務上的建議。

一、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本研究為個案研究,在研究對象的選取為立意取樣,在結論的部分尚有其限 制,無法推論至各層級,在未來相關研究建議可以擴大研究對象,圈選同一 層級之球隊參與研究,深入瞭解同層級教練暫停之請求,另外,也可以探討

不同層級、不同年齡層,擴充瞭解教練暫停之請求,針對籃球教練於暫停時 間之回饋有加深加廣之探究。

(二)本研究主要針對教練於暫停時間之回饋,教練為暫停請求之主導者,而球 員為球場的實踐者,建議未來之研究可以加入球員知覺教練之暫停回饋進 行探討。

二、教練實務之建議

(一)本研究之結果發現,教練之暫停回饋以經驗累積之實踐,建議後續研究,

發展教練暫停之相關模式,提供新手教練請求暫停之指引。

(二)建議專任教練之培訓加入暫停之議題,讓現場的教練能投入相關研究,重 視暫停之運用,將理論與實務組訓相結合,作為培育籃球教練的基礎課程 之一,提升教練在暫停應用之素養,厚植籃球教練之專業。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籃球協會(2018)。2018 年國際籃球規則。臺北:中華民國籃球協會。

王明月、許吉越(2007)。桌球比賽暫停時重要性之探討。大專體育,92,125-131。

王明月、陳淑滿、黃俊發(2010)。桌球比賽暫停時機運用之分析。運動研究,

18(1),1-10。

王冠文(2012)。臺北市高中績優柔道教練訓練行為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冠文、掌慶維(2012)。高中績優柔道教練訓練行為之個案研究─以臺北市某高 中柔道隊對摔訓練為例。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1,152-166。

王貞懿(2005)。HBL 女生甲組教練使用籃球團隊防守方式之探討-以 93 學年度 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鈞逸(2018)。桌球競賽暫停策略之分析。交大體育學刊,14,34-44。

田麥久(2011)。競技參賽學。北京市:人民體育。

余清芳(2006)。雅典奧運男女排球教練比賽請求暫停之分析。大專體育學刊,8(1),

145-156。

吳忠政(2010)。大專男子排球替補球員應用成效之分析。文化體育學刊,11,71-79。

吳述成、孟令英、張斌(1999)。談教練員的決策能力,南京體育學報,13(2),105-106。

吳海助(1996)。教練行為記錄模式-CBRF 系統觀察法之介紹。臺灣省學校體育,

6(5),49-54。

吳海助(1999)。國中排球教練行為分析。1999 年國際運動教練科學研討會論文光 碟。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

吳海助(2002)。大甲國中手球教練訓練行為分析。弘光學報,39,139-148。

吳海助(2007)。跆拳道指導者的教學與訓練行為分析之行動研究。國立體育學院 論叢,18(2),57-72。

吳海助(2009)。績優高中女排教練訓練行爲之個案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4(3),

96-113。

吳海助(2010)。有效體育教學與有效運動訓練指導行為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

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吳海助、林千源(2004)。教練的有效訓練行為內容分析。中華體育,18(3),72-80。

吳海助、劉兆達、韋磊(2009)。績優曲棍球教練訓練行為之個案分析。管理實務 與理論研究。3(2),116-131。

吳海助、劉兆達、戴偉國(2007)。跆拳道指導者的教學與訓練行為分析之行動研 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8(2),75-72。

吳聲豪(2007)。國小扯鈴教練訓練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彰化縣。

宋明律、潘慧雯、蕭秋祺、林保源(2008)。高中甲級籃球教練之訓練行為分析。

運動知識學報,67-78。

李文田(1997)。教練行為分析-以大學籃球教練為例。國立體育學院論叢,8(1),

145-157。

李玉虎(2013)。男子競技體操專任教練訓練行為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李淑華、林靜兒(2013)。自我控制回饋促進動作技能學習之因素。中華體育季刊,

27(4),335-342。

卓俊伶(2000)。運動心理學-動作學習。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周全權 (2014)。乒乓球比賽中暫停對比賽結果影響分析。搏擊-體育論壇,6(12),

37-38。

林如瀚(2003)。籃球教練在暫停時間的決策行為之心理歷程(未出版博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如瀚(2010)。人類視覺控制與運動知覺關係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4(2),65-73。

林如瀚、林清和(2010)。籃球教練運動暫停效果分析。運動教練科學,19,55-67。

林如瀚、劉有德(2007)。訊息處理的實徵探討-關於籃球比賽暫停決策。體育學 報,41(2),43-53。

林如瀚、蔣懷孝(2007)。美國職業籃球 2005-2006 季後賽教練暫停時機選擇與效 果分析,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0,1-13。

林育宗(2005)。國小拔河運動教練領導行為之探討。大專體育,76,152-159。

林明佳、蕭璜議、薛明淳、王文宜(2015)。教練戰術指令及回饋行為對大專拳擊 選手戰術執行能力之影響。運動教練科學,39,63-75。

林建豪、彭清義(2007)。桌球比賽場上請求暫停因素之探討。大專體育,89,5-9。

林彥伶(2008)。國中學生知覺體育專家與生手教師回饋對學習成就相關性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清和(1996)。運動學習程式。臺北市:文史哲。

林逸松(2002)。體育專家教師回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北市。

林漢斌(2003)。國小籃球教練訓練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 學院,屏東縣。

林靜萍、許義雄(1993)。國中體育教學師生互動分析。體育學報,16,79-98。

林韓司(2004)。影像回饋對低運動能力學童技能表現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台東教育大學,台東縣。

邵桂子、滿江虹(1996)。教練員合理布陣的決策分析方法研究,浙江體育科學,

18(2),31-33。

胡天玫(2000)。教育大辭書。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 書資訊網。引用網址: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2700/

胡天玫(2014)。教練作為陪練員 - 一位菜鳥籃球教練的教練哲學。運動文化研究,

24,69-87。

凌超超(2000)。論乒乓球比賽中的暫停。北京體育師範學院學報,12(3),38-40。

徐耀輝(2000)。籃球致勝之道~團隊盯人防守。台北市:漢文書局。

夏淑琴(1999)。體育專家教師與生手教師之比較研究-以教師回饋為例(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高雲卿(2009)。高中男子手球教練訓練行為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體育學系,高雄市。

張旭昌(2010)。桂林高校羽毛球專選班學生比賽中的心理研究與應用。西昌學

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4(2),89-92 。

張波(2009) 。籃球比賽中暫停運用的技巧分析及對策。今日南國,10,196-200。

張春興(1995)。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臺北市:遠流。

曹立妍、方竹君、李昭慶(2012)。籃球比賽中教練請求暫停之策略。大專體育,

121,60-66。

梁麗娜、施之皓、史旭東(2015)。影響乒乓球運動員比賽節奏把握的基本因素。

中國體育教練員,3,31-33。

莊哲偉(2010)。不同回饋方式對桌球初學者正手平擊發球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莊哲偉、林靜萍(2014)。不同回饋方式對桌球發球技能學習成效之影響。臺灣運 動教育學報,9(2),45-64。

許志祥(2007a)。排球比賽暫停時機現況分析。排球教練科學,10,9-14。

許志祥(2007b)。排球比賽暫停時機與暫停效果之相關性分析。排球教練科學,10,

37-43。

許志祥(2009)。排球比賽暫停現況質性分析。排球教練科學,13,25-32。

許銘華、陳明坤、周資眾(2017)。競技桌球暫停策略之個案分析。臺灣體育學術 研究,62,173-186。

陳玉枝 (2003)。國小實習教師體育教學反省之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玉枝(2000)。系統觀察法。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編: 學 校體育教學研究方法手冊(33-46)。臺北市:教育部。

陳彥君、鄧婉瑜、林啟川、鄭三權 (2011)。發展女壘選手競賽中進攻戰術執行能 力之系統觀察法。大專體育,115,13-19。

陳羿揚、李建勳、陳彥廷、陳任皓、涂瑞洪(2011)。不同籃球訓練方式之探討。

2011 年第四屆運動科學暨休閒遊憩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207。

陳雅惠(2011)。劍道教練訓練行為與自我評鑑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優華(2008)。橄欖球運動競賽球員支援攻擊戰術的訓練與運用。中華體育季刊,

22(3),90 – 98。

麥財振、麥吉誠、逄廣華(2008)。外在回饋訊息對籃球罰球動作技能學習之影響。

臺大體育學報,12,45-62。

湯銘新、楊永華、胡天玫、余伯泉(1994)。籃球規則的演變與發展。籃球雜誌,

96,64-67。

黃子軒(2010)。不同回饋型態對盲人從事運動休閒運動的動作技能穩定性、準確 度及錯誤估計之效應-以保齡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北市。

黃永賢(2001)。排球教練在比賽中請求暫停因素的探討。成大體育,35, 27-30。

黃永賢(2004)。排球教練請求暫停與專業知識認知之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院校九

十三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 85-93。

黃品瑞(2011)。籃球教練之美學-時間與空間之本質直觀。運動文化研究,16,

97-113。

黃秋芳(2003)。體育專家教師與生手教師回饋行為與教學思考之比較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崇儒(1998)。籃球比賽中請求暫停因素的探討。大專體育,35,110-114。

黃景耀(1993)。排球比賽中替補及暫停運用之理論與實際。中華體育,7(3),53-59。

黃瑞佐(2004)。體育教師是否應兼任運動教練職務。中華體育季刊,19(1),2-2。

黃萬隆(2003)。高中籃球隊風格建立之關鍵因素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秀芝(2008)。淺析籃球比賽中暫停的運用。體育科技文獻通報,12,22-23。

楊聯琦、陳和章(2000)。大專排球教練暫停時機運用之探討。大專體育,51,55-61。

路富林、姬乃春(2012)。“暫停”戰術在男子高水平乒乓球比赛中的作用。價值工 程,8,317-318。

趙子建、李杰(2002)。節奏謀略在現代排球比賽中的運用。體育學刊,9(4),116-117。

劉玉華、霍海峰(2002)。論體育競賽中教練決策能力的構成,山西師大體育學報,

17(3), 26-27。

劉筱柔(2011)。青少年羽球比賽中場教練回饋對選手運動表現的影響(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競技學系,臺北市。

歐正明(2006)。高中羽球教練訓練行為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臺北市。

歐宗明(2001)。體育教師/教練系統(PET/COS)觀察簡介。學校體育雙月刊,11,

108-113。

歐宗明(2012)。運動教練訓練行為記錄格式(CBRF)評析。長榮運動休閒學刊,6,

31-41。

歐宗明(2016)。體育系統觀察方法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歐宗明(2017)。教練回饋行為分析描述 FAP 評析。屏東體育大學,3,203-213。

蔡金霖(2004)。不同表現獲知對足球技能學習之影響。臺南縣永康市:漢家。

鄭志富(1997)。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研究取向。中華體育季刊,11(1),22-31。

鄭漢吾 (2003)。優秀國中羽球教練訓練行為與訓練行為知覺之個案研究。體育學 報,35,233-243。

鄭漢吾(2000)。大專院校羽球教練訓練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臺北市。

鄭漢吾、闕月清(2000)。教練訓練行為之相關文獻回顧,體育學報,29,45-57。

鄭漢吾、闕月清(2001)。大專院校羽球教練訓練行為之研究。體育學報,30,355 -365。

蕭俊杰、廖主民、劉又仁(2007)。觀察與知覺教練行為與少年運動員動機、自覺 能力的關係。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8(4),61-73。

蕭美雲(2008)。高中女子手球訓練行為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 體育大學,臺中市。

薛文煌(2006)。國小不同性別羽球教練訓練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謝沛蓁(2014)。羽球國家代表隊比賽中場休息教練回饋對選手表現之影響(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簡桂彬(2001)。不同技能表現獲知對足球內側傳球技能表現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闕月清(1998)。教師回饋與體育教學。運動心理學研究委員會 87 學年年度專書。

台北:體育學會。

闕月清(2000)。教師回饋與體育教學。運動心理學研究委員會 89 學年年度專書

(103-112)

。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羅友維、周光智(2007)。柔道專項戰術知能訓練之探究。大專體育,89,154-158。

羅友維、盧彥丞、吳青華(2007)。柔道智能訓練方法之研究。運動教練科學,

9,61-69。

顧毓群(2005)。Schmidt「運動學習基模理論」在籃球單手推射投籃動作技能指導 上的運用,彰化師大體育學報,1-26。

英文部分

Abreu. A., Fernandez. E. C., Gonzalez. J., Claver. F., Conejero. M., & Moreno.

Abreu. A., Fernandez. E. C., Gonzalez. J., Claver. F., Conejero. M., & More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