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內外家長參與的相關研究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9-4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4 國內外家長參與的相關研究

得容易,家長較能利用資源協助學校。

隨著時代變遷,學校對家長參與的觀念也隨著調整,在「國民教 育階段家長參與教育事務辦法」草案,明定家長有以個別身分參與學 校教育事務的權利,學校並應主動提供、告知家長學校教育資訊,包 括課程規劃、教學計畫、教學評量、輔導管教方式與權益救濟途徑,

當家長要求獲得與子女教育相關的資訊時,學校、老師不得拒絕。此 外,家長對於學校所提供的課程規劃、教學計畫、教學內容、教學方 法、教學評量、輔導與管教方式、學校教育事務及其他相關事項有不 同意見時,得以個人身分或透過家長會,向教師、學校提出意見,教 師或學校接獲意見時應主動溝通協調,認為有理由時應主動修正、調 整,無理由時也應提出說明。

若家長認為學生在校期間學習權益受損、學校教學或行政處理不 當,或對學校的建議處理不滿意,可向校內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提出 申訴、縣市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提出再申訴,若涉及學校或教師對子 女的措施有不法或不當,以致子女受到剝奪學生身分的處分,或重大 權益損害,家長更可依法提起訴願或行政訴訟(教育部)【34】。在草 案中已很清楚規範出親師生間的關係,學校應以積極處事的態度接受 挑戰,並與家長充分的溝通、協調與合作,明確規範出家長參與的事 項,結合家長與社區資源,共同為學校的前景努力,創造學校、家長 與老師三贏的局面。

家長參與是否有不一樣的看法,以下是國內外學者的相關研究。

2.4.1 國外研究

Chavkin 與 Williams【1】在美國西南部教育發展中心對新墨西哥 六州進行「家長參與教育計畫」的六年研究中,探討家長對家長參與 的知覺、態度與現況的調查研究發現:

(1)有 72.2%同意「老師需接受與家長合作有關的訓練」。 (2)九成以上的家長認為應該更努力參與兒童學校教育。

(3)在促進家長參與上,90%的家長認為學校應給予家長有關子女在校 的成功訊息,使家長感覺到受歡迎。

(4)認為影響家長參與的因素包含:家長不了解課程、教師沒有要求家 長參與、親師會議太少等因素。

(5)家長最常參加子女學習活動,例如協助子女完成家庭作業、參與親 師座談、參加學校開放之夜。

Ramirez【16】對加州、印第安那州四所高中,以抽樣、訪談、觀 察與文獻分析方式,研究學校與老師對家長參與的看法,研究結果顯 示:

(1)教師與家長最常聯絡的事件中,學生發生不良行為的聯絡機率大於 優點鼓勵的機率。

(2)學校以發行刊物或其他文字溝通,可以協助家長了解學校計畫。

(3)老師及學校行政人員對家長參與的看法中有些矛盾。

(4)老師希望家長僅限於參與家庭活動,但是可以多捐贈學校基金;但 學校行政人員則希望家長多參與學校活動,但並未提出具體參與方

案。

Chen【2】以台灣的南屏東和美國的家長為研究對象,以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探討此兩地區家長參與幼兒教育的態度,在家長期望上、

家長信念上、社會系統上及影響參與的因素上有何不同。研究結果顯 示:兩個地區家長,不論是在家方式的家長參與或是學校方式的家長 參與,在家長期望上、家長信念上、社會系統上及影響參與的因素上 都有顯著的不同。

2.4.2 國內研究

吳碧如【16】在「教育歷程中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中,以 2262 位高中職、國中、國小及幼稚園的家長為研究對象,探討家長參與學 校的類型與態度,經以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結 果發現:

(1)採用範圍最廣的是「與子女直接相關的溝通」,「傳統的家長參與」

次之,「非傳統的家長參與」被採用最少。

(2)家長參與對孩子學習、親師關係及家長本身有所助益。

(3)家長參與的類型會因學校屬性、學校階層、家長的婚姻狀況、及子 女性別的不同而有差異。發現城市學校的老師和鄉鎮學校的老師對 家長參與的態度較為積極。

(4)家長參與的效能因學校所在地、學校屬性、學校規模、學校階層、

樣本出生序及子女出生數的不同而有差異。

簡加妮【57】在「高雄市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角色層級及 影響策略之研究」中,以問卷調查法,調查高雄市家長及教師共 795

位,以次數分配、百分比、卡方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的統計方式,

對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的角色層級的研究發現:

(1)家長的性別、教育程度、子女數、居住地區、學校規模等背景變項,

對家長參與校務有顯著影響。

(2)女性家長參與學校事務比男性積極。

(3)子女數 1 人的家長態度最積極,其次為子女 3 人以上,子女數 2 人 最不積極。

(4)家長參與學校的障礙包括了「家長參與能力技巧不足」、「家長過於 忙碌」、「害怕子女遭人另眼相待」。

許瑛珍【37】在「台北市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及其滿意度 之研究」中,以問卷調查方式,抽取 1136 位家長,進行統計分析,針 對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及其滿意度的研究結果指出:

(1)家長在「直接參與」上,參與「班級班親會事務」的參與程度較高,

「愛心志工團」的參與次之。

(2)家長在「間接參與」上,以「在家指導孩子學習」的參與程度最佳;

「被告知出席活動」及「接收傳送學校訊息」參與程度尚佳。

(3)家長對學校事務的參與程度,因個人背景變項不同而有所差異。

(4)家長對參與學校事務的滿意程度,因個人背景變項不同而有所差 異。

王一道【1】在「國民小學家長參與班級事務及其相關因素的整體 情形」中,以問卷調查為研究方式,採分層隨機方式,抽取 48 所台中 縣國小教師與家長共 522 位,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t

考驗及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的統計方式進行分析,結果如下:

(1)國小老師與家長對家長參與班級事務的看法,大致良好。家長對老 師能適時地以電話面談或聯絡等不同親師溝通方式,態度最為積 極。

(2)老師認為阻礙家長參與班級事務最主要的原因是家長工作繁忙、沒 有時間,家長意見紛雜難以整合及擔心自己的專業形象受損。

(3)老師認為阻礙家長參與班級事務最主要的原因是家長工作繁忙、沒 有時間,家長意見紛雜難以整合及親師之間的理念不同。

(4)不同背景變項的家長對家長參與班級事務的看法有顯著差異。女性 家長在各方面明顯都高於男性:年齡 30 以上的家長,在「家長是 家庭和班級的溝通者」方面,看法比 30 歲以下家長高;職業是「家 庭管理的家長」,在「親師溝通」方面,看法高於職業「農」的家 長;高中職畢業的家長在家長參與「班級事務的決定」方面,看法 高於大學畢業的家長。

(5)不同學校環境變項的家長對家長參與班級事務的看法沒有差異。

綜合上述研究,歸納出下列幾點:

(1)家長的性別、教育程度會影響家長對班級事務的參與情形。

(2)大部分的家長對家長參與皆給予正面的肯定,但大多以「傳統性的 參與」為主,較少參與學校行政上的事務。

(3)家長參與的阻礙因素大多以「時間」因素為主,家長們希望老師多 提供一些參與管道,與老師間良好的溝通來促使家長積極的參與。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