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校效能的理論模式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49-5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5 學校效能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2.5.3 學校效能的理論模式

事實。

鄭燕祥【53】將評估學校效能的理念分為八個模式包括:目標模 式、資源-輸入模式、過程模式、認受模式、組織學習模式、無效能 模式、及全素質管理模式。

歸納上述學者專家之研究,研究者認為學校效能的理論模式,以 目標中心模式、系統資源模式、參與滿意模式、過程模式與統整模式 為主,分別敘述如下:

(1)目標中心模式(goal-center Model)

傳統上將學校效能定義為學校教育目標達成的程度。目標中心模 式認為學校效能是學校達到其目標的程度,只要目標達成,則學校就 被視為有效能,而目標中心有官方的目標模式(official goal model)、作業的目標模式(operative goal model)、操作的目標模式

(operational goal model)三種研究模式,官方的目標模式指教育 行政當局針對學校目標的正式陳述;作業的目標模式反映出學校真正 的意向及實際採行的目的;操作的目標模式則較具體有一定程序與標 準,是一種具體可評鑑的教育目標。

目標中心模式經常以常模參照測驗、效標參照測驗或成就測驗來 評量學生在基本能力上的成就,在評量的效能層面上,包括安全和諧 的環境、明確的學校任務、教學領導、高度期望、學生學習時間、教 學課程的協調與家庭學校間的關係。本模式雖重視教育行政人員所決 定的目標,但卻忽略教師、學生、社會、及潛在不明顯的非正式目標 和多重且相衝突的目標,而且組織目標是動態的,不是靜態的,組織 的環境和成員的行為會影響而改變目標,非一成不變的(吳清山、蔡

進雄)【12、50】。

(2)系統資源模式(system-resource model)

系統資源模式,認為組織是完整的行動體,是獨立自主的,但與 環境之間有不可分割,互相依存的關係,這種相互依存的關係,在於 資訊和資源的交換。因此,資源的取得與資訊的交流是達成組織任務 的充要條件。

就系統資源模式的觀點而言,組織效能乃是組織在其環境中取得 有利的協議地位,並藉此地位,以獲取其所缺資源及重要資源的能力,

所以,效能的指標乃是組織獲取資源的能力。據此,有效能的學校乃 經由與學生家長、學生或立法人員的有利協議,使得學校持續的成長 或最輕微的衰落(Hoy & Miskel)【9】。

系統資源模式的基本假設為:(1)組織是開展與外在環境關係的 開放系統;(2)在組織體系中的和諧一致可以促進績效;(3)組織競 爭是由於稀有資源的關係;(4)任何組織面對需求的複雜性,不可能 以少數目標來界定組織效能(Hoy & Miskel)【9】。

系統資源模式對於組織的健康與生存(organizational health and survival)極為重視,為了組織生存必須有足夠資源流動、開放 而流暢的溝通、高昂的士氣、參與式的問題解決,於是士氣、共識、

革新、適應能力、都成為評量學校效能的重要指標;而教職員的素質、

教學課程、心理氣氛、組織氣氛、人際關係、溝通過程、決定過程、

資源和設備、學區和社區的支持等,成為本模式組織的重要結構。

本模式由於過度強調投入,可能影響組織的產出,也就是說,如

果學校組織只重視資源取得,可能就會影響學校其他功能的運作,而 且本模式較目標中心模式複雜,應用不易,因為本模式所訂的效能指 標,並不一定是達成組織目標的因素。

(3)參與滿意模式(participative model)

參與滿意模式以組織成員的利益和滿足來衡量組織效能,任何組 織活動完全以組織成員的福祉為優先考量使所屬成員獲致工作滿意,

組織所追求的目標才有意義與價值。

本模式主張靜態組織結構的改變,並不能使組織發揮最高成效,

必須同時針對人的問題加以改善,因為人對組織的貢獻,是基於組織 給於最大滿足、尊榮與歸屬感,使成員願意全力以赴,因此組織成員 的利益、滿足、福祉成為本模式的重要指標。

本模式將焦點置於組織的人性面上,以組織成員之利益與滿足來 衡量組織效能,著重如何提升組織成員的滿意程度,由於本模式強調 滿足組織成員的需求,因而本模式亦有一些缺陷:

1.參與者的利益和滿足常常互相衝突矛盾,因此,難以理解是由教師、

社區家長或社會大眾來決定學校政策與效能指標。

2.參與者滿意模式牽涉利益滿足的分配,究竟應重質或重量、最大利 益或最小傷害的原則、絕對或相對的標準等問題等問題,均有爭議。

3.在魅力型領袖領導的組織中,則使組織無法滿足甚或損害參與者個 人的需求,參與者仍可能主觀的評定組織是有效能,而產生矛盾,

不易解釋的狀況(吳宗立、蔡進雄)【14、50】。

(4)過程模式(process model)

此模式著重於組織在獲得資源後,如何轉換目標與資源,經由領 導、溝通、協調、建立良好的組織氣氛的過程中得到有效能的結果;

過程模式假設學校內部功能順暢「健康」就是有效能,並進一步認為,

把效能視做「過程」而非「結果」。因此,學校內部的活動或實踐,被 視為學校效能的重要指標,而領導、溝通管道、合作、協調、適應、

規劃、決策、社交、學校氣氛、教學法、教學管理及學習策略,都是 效能的指標(鄭燕祥) 【53】。

過程模式的特徵為經常不斷強調組織動態歷程,與目標模式和自 然系統模式相較,本模式較具未來效能取向,但過程模式在各個過程 的監察與有關數據的收集,常遇上困難,也容易產生「重方法、輕結 果」的弊病,且過度重視未來效能,未考慮組織結構的成熟度與穩定 性是否相稱,忽略了組織內部運作的功能。

(5)統整模式(integrated model)

組織效能是多層面的概念,統整模式統合前述四種模式之觀點,

一方面重視系統目標的達成,另一方面則兼重成員參與滿足及各種環 境變項的調適與資源的獲取。目標中心模式、系統資源模式、參與滿 意模式、過程模式著重的層面雖然各有所不同,但其亦非彼此衝突,

透過不同模式的整合,更可確定學校效能的架構是可行的。其採取多 樣化標準(multiple criteria)來評估學校效能,組織效能必須能達 成組織目標,也能滿足個人的需求。因此以統整的模式創造卓越、績 效的學校,將更符合學校效能的特質(吳宗立、蔡進雄)【14、50】。

統整模式採取的效能標準,具有多樣化的指標,兼顧過程與結果。

Hoy & Miskel【9】:提出統整模式的四個層面為:

1.時間層面:評量效能的時間,可以從短期、中期、與長期的連續性 概念來表示。

2.組織層面:組織效能的標準可依不同的層次來選擇。

3.多樣化的組成份子:組織效能的規準,通常反映某些個人和團體所 特有的價值與信念,因此效能規準的選擇必須考慮不同成員的觀點。

4.多樣化規準:組織效能是多層面構念,因此沒有單一永久的標準。

統整模式的基本假定為:組織為一開放系統,但也具有目標導向 的特性,因此,目標並非靜態的,而是隨著時間的改變而改變。組織 有不同的組成份子,所以組織的目標需同時考慮各成員的需要。有效 能的組織能同時達成組織與個人的需求。

過 程 變 項

(一)學校層次

1、教職員工生人數 2、教學目標 3、學校組織和管理

(二)班級層次

1、教師背景(性別、受教背景、

進修情形、任教年資、擔任職 務、教學時數)

2、數學課程/教學 3、親師聯繫 4、教師期望 5、教師制握信念

6、教學行為(教師引導、學生/小 組、管理/組織)

7、教學品質(教室管理技巧、呈 現多種教學行為、營造積極學 習氣氛、促進正向的自我概 念、佈置積極的教室環境)

背 景 變 項

鉅 觀 層 次

1、社會、經濟與文化對學校成就的影響 2、教育制度

3、教育經費

4、教師資格、進修、待遇 5、數學課程/教科書政策 6、教學措施

7、評鑑措施

先 前 變 項

學 生 1、數學科學業成就 2、智力

3、性別

4、家長的社經地位

成 果 變 項

學 生 1、數學科學業成就 2、學生態度(自我

概念、數學態 度、學習態度)

3、民主態度 4、制握信念 5、出席率

圖 1 國際學校效能比較研究模式

資料來源:引自“學校效能研究領域的發展",潘慧玲,1999,教育研究集刊(43), 95(侯世昌【32】)。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4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