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農業機器產業發展背景

第三節 國外經驗的傳入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2 

此有效的引水灌溉成為重要的步驟。93此時,機器抽水機的利用便適時滿足擴大 農業生產的需求,一方面既可以引水灌溉以往無水源供給的荒地,二方面則減少 水源豐竭的影響。因此以抽水機為代表的農業機器利用具有重要意義,而由此出 發所帶來的經濟利益和產業發展,亦為本文關注的焦點。

整體而言從經濟發展與環境變遷兩個角度考察,先是近代以機器之輸入成為 中國工業化之一環,其中占有一定規模的農業機器也隨之進入中國市場。從海關 統計來看,農業機器之進口自一戰以後逐步擴大,1920 年代達到高峰,加上與 之相關的動力機器、抽水機等合計,年進口值可達50 萬英鎊以上,龐大的市場 商機也吸引國內廠商投入農業機器的生產行列。

這些進口的農業機器以東北及華東為主,幾乎可占全國農業機器的八成以 上,顯示此二區域為農業機器利用的先進地區。再以機器碾米業為個案,可以發 現二十世紀初期機器碾米已由中心城市擴展到鄰近地區,及至1930 年代擴散到 江南各縣乃至各鄉鎮,形成廣大的市場。這種新興的市場係由於國內農業機器產 業發展,國產碾米機取代進口碾米機,使得工廠設立成本大幅降低所致,在江南 各縣尤為發達。更有甚者,這些機器碾米工廠也有許多不僅經營碾米,同時兼營 榨油或電力事業,意味著工業化及都市化的擴張。另方面,除了經濟的發展外,

環境變遷、防災保收以及人口增加導致的糧食需求等種種目的,也促進碾米機、

抽水機等新式農具的利用,吸引國內資本家將資金投入農業機器產業。可以說以 農業機器為主力產品,通過新技術的推廣、利用,將工業化的浪潮由都市擴散到 鄉村,此間農業機器產業發揮重要作用。而必須注意的是,從口岸往內地擴散的 機器、技術及工業化生產觀念,與國外經驗的傳入息息相關。

第三節 國外經驗的傳入

十九世紀中葉以後,西方國家利用機器改變生產方式的經驗傳入中國,因而 開啟中國工業化發展,農業機器也在此契機下引進中國。誠如第二節分析,大抵 上中國的農業機器於十九世紀末還屬於被動地引進、接受階段,到了二十世紀初 開始進行仿造及進口替代等嘗試;特別是一戰以後至1920 年代中期,國內農業 機器產業開始呈現欣欣向榮的面貌,這種變化依然受到西方國家技術輸出的影 響。因此,以下首先分析美國在十九世中葉以後技術領先的情況;其後則討論一 戰以後,歐每國家對農業機器生產技術的進展,以及中國農業機器進口來源的變 化,藉此了解二十世紀初期國外農業機器經驗在中國的演變。

       

93 王振漢,〈電力灌溉與民食問題〉,《商業雜誌》,卷 5 期 8(1930 年 8 月),頁 1-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3 

一、以美國為首的國際農業機器產業擴張

1870 年代開始最早進入中國的西方農業機器大廠是英國公司,包括已介紹 過的Tuxford & Sons、John & Henry Gwynne、Marshall, Sons & CO.等公司。然而 至1880 年代以後,美國公司開始進入遠東市場,並逐步成為東亞最重要的農業 機器供應國。

美國在遠東的農業機器市場逐漸提高,與俄國及日本的轉變有關。十九世紀 後半俄國開始大力開發西伯利亞,其中之一重要方式,即是利用新式農業機器開 墾,提供農業生產以支持移民,當時俄國種種的開發政策引起上海媒體關注,連 篇累牘地報導西伯利亞開發。94西伯利亞的開發也引起清末知識分子重視,注意 到俄方認為農業生產「補救之方法,惟有用機器一道,蓋謂每年收穫時,農工甚 罕,既不足用,即多損失,故敢決謂增用機器,則收穫可增,而利息可倍也。俄 國若非因機器農具價昂,則用者必盛」,是故俄國當時致力於發展其國內的農業 機器製造產業,「查一千八百六十餘年之初,俄廷曾見及振興農人器機為有益務,

於是多方津貼其製造廠以助之,任其購生鐵與鐵料皆免其稅,又開博物院陳置其 所成之機器使農人見而試用」。95由於俄國政府的推廣,至1908 年起其國內農業 機器產值逐漸超過進口值,如表1-6 可見已達到進口替代的目標,且複雜的新式 動力農具利用也逐漸擴大。迄二十世紀初期俄國在西伯利亞利用農業機器開發的 努力及其各種影響,仍屢見於上海的外文報紙,96顯見國內外對此一經驗的重視。

表1-6 俄國農業機器進口與國內產值

年代 進口值(千盧布) 國內產值(千盧布) 年代 進口值(千盧布) 國內產值(千盧布)

1901 1,807.5 - 1906 1,984.9

-1902 1,981.4 - 1907 2,209.8

-1903 2,729.7 - 1908 2,662.1 3,700 1904 2,059.3 - 1909 2,974.1 4,570 1905 2,014.8 - 1910 4,264.5 5,120 資料來源:〈最近ニ於ケル露國製造工業〉,《農商務省商工會報》,明治45 年第 3 號(1912 年 3 月),頁30。

值得注意的是,俄國用於西伯利亞的機器早期主要自歐洲進口,但十九世紀 中葉以後已大量從美國及加拿大進口,1909 年總部在美國芝加哥的世界著名農        

94 “Summary of News,” The North China Herald, 1880.04.01, No. 670, p. 5.

95 〈俄國農政新議〉,收入甘韓編,《皇朝經世文新編續集》(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3),卷 7,

農政下,頁28-29。

96 “The Background of the Russian Far East,” The North China Herald, 1907.05.31/1907.06.07, No.

2077/2078, pp. 44-45/40-42; “A Municipal Currency,” The North China Herald, 1916.07.22, No. 2954, pp. 5-6.

業大廠萬國農具公司(International Harvester Company)在海參崴成立分公司,

大量向遠東出口農業機器。97萬國農具公司在美國正式合併成立是 1902 年,是 美國農機產業經歷1890 年以後的生產競爭後組成的卡特爾(Cartel)組織,壟斷 全美主要的農業機器生產。98該公司成立7 年後便在遠東設立分公司,由此可見 的機構,並提供各府縣使用;技術人才方面則引進荷蘭人多倫(Cornelis Johannes van Doorn, 1837-1906)在福島縣指導水利工程、德國人凱勒(Oskar Kellner, 1851-1911)及飛思卡(Max Fesca, 1846-1917)在農業化學方面有所貢獻,對駒 場農學校影響甚鉅。102美國人則從事北海道開拓,前農業部長卡普隆(Horace Capron, 1804-1885)擔任開拓團顧問指導北海道農業技術。札幌農學校方面,美 國麻薩諸塞大學校長克拉克(William Smith Clark, 1826-1886),於 1876 年赴北 海道擔任該校校長,對該校的建立貢獻卓著,是明治時期著名的「御雇外國人」

(政府的外籍雇問),亦為當時最廣為人知的美籍教師。另外隨同克拉克赴北海 道的還有畢業於麻薩諸塞大學的潘哈羅(David Pearce Penhallow, 1854-1910),也 深深影響札幌農學校的農學教育。103大體上當時日本的御雇外國人各有所長,英        

97 佐藤武夫,《滿洲農業再編成の硏究》(東京:生活社,1942),頁 226-228。

98 W. G. Phillips 著,掠本勤譯,《米国とカナダの農機工業:米国農機工業系列化の歴史と,カナ ダ農機工業競争上の諸問題》(東京:新農林社,1962),頁 19-20。

99 “Opening Eastern Siberia,” The North China Herald, 1914.01.03, No. 2395, p. 42.

100 孫清波編,《農業機械的演進》(臺北:正中書局,1950),頁 8。

101 木村靖二,〈日本農業の機械化されるまで〉,《現代農業》,卷2 號 7(1936 年 7 月),頁 25-31;

木村茂光編,《日本農業史》(東京:吉川弘文館,2010),頁 284-286。

102 櫻井武雄,《農業史:近代日本農業の步み》(東京:新評論社,1956),頁 101-104;松山良 三,《日本の農業史》(東京:新風社,2004),頁 288-290;ユネスコ東アジア文化研究センタ ー,《資料御雇外国人》(東京:小學館,1975),頁 272、369。

103 櫻井武雄,《農業史:近代日本農業の步み》,頁 96-101;渡辺正雄,《お雇い米国人科学教 師》(東京:北泉社,1996),頁 301-329、343-357;ユネスコ東アジア文化研究センター,《資

主導地位。美國農業機器產業的先驅者,1833 年邁康米克(Cyrus H. McCormick, 1809-1884)設計製造了第一台收穫機,1840 年代以後這種新型的農業機器已銷 售至東岸各地,1850 年左右紐約州的農具工廠已頗為發達,邁康米克也將工廠 遷至芝加哥並於1859 年正式成立 Cyrus H. McCormick & Bros.,此後美國農業機 器製造廠日益增加,產品不斷推陳出新。106

而美國業者大舉在遠東展露拳腳的1880 年代,也是甫結束南北戰爭,舉國 推行工業化的時機,當時遠東的英國人注意到美國利用大規模農業機械化,使美 農作物產量遠超過舊大陸各國,成為其經濟繁榮的原因之一。1071879 年邁康米 克將公司名稱改為McCormick Harvesting Machine Company,進軍世界市場。1884 年美國Frazer & Co.公司的亞洲代表佛雷澤(Everett Frazar),自美國抵上海洽商 業務,隨即由滬前往朝鮮京城參加一次工業展覽會。佛雷澤表示有鑑於東亞國家 年當時美國前 5 大農業機器廠 McCormick Harvesting Machine Co.、Deering Harvesting Co.、Plano Manufacturing Co.、Warder, Bushnell, and Glessner 以及 Milwaukee Harvesting Co.進一步合併成為前面提到的萬國農具公司,成為全球首        

料御雇外国人》,頁271。

104 Robert S. Schwantes,“Foreign Employe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 in Ardath W. Burks ed., The Modernizers: Overseas Students, Foreign Employees, and Meiji Japan (Boulder and London:

Westview Press, 1985), pp. 207-218.

105〈論考察農業〉,《東方雜誌》,卷3 號 6(1906 年 4 月),頁 91-96。

106 Leo Rogin, The Introduction of Farm Machinery (Berkeley, Cali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31), pp72-79; Willard W. Cochrane,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Agriculture: A Historical Analysis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c1979), pp. 195-196; 細野重雄,《アメリカ農 業の機械化》(東京:農業綜合研究刊行会,1949),頁 129-132。

107 “Solid American Prosperity,” The North China Herald, 1880.11.04, No. 699, pp. 19-20.

108 “Summary of News,” The North China Herald, 1884.04.02, No. 874, p7.

109 “Shanghai,” The North China Herald, 1894.02.02, No. 1383, pp. 3-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6 

屈一指的農業機器製造商。進入二十世紀以後,內燃機技術更加廣泛應用,美國 農機工廠隨即大量生產曳引機,歐戰期間更與軍工業結合,至1925 年美國國內 已普遍使用曳引機從事農業生產。110

同時因歐洲戰後復興的刺激,如傳統農業大國法國等,也嘗試採用新式農業 機器進行耕作,1920 年巴黎展覽會中大量採用內燃機新式農具,這同時也是歐 洲新農業發展的寫照。111歐戰後美國大舉向海外輸出農業機器,萬國農具公司在 德國、俄國、瑞典、法國及加拿大等設有製造廠,其他中小型農業機器公司也都 致力於海外擴張。1919 年一位在華工作 14 年的蘇格蘭籍工程師茂韓(R. B.

Mauhan)認為,一戰後美國對華出口其鋼鐵、機器設備及農業機器,將帶來極 大利益。112這種認識可說敏銳地注意到二十世紀初期,全球範圍內新式農業機器 市場的巨大商機。

圖1-6 美國新式農業機器「以一當百」的廣告

圖1-6 美國新式農業機器「以一當百」的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