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戰時農機業之經營與設立中央農具廠

第四章 汪政府時期與戰後產業變遷——從中央農具廠到無錫農具廠

第一節 戰時農機業之經營與設立中央農具廠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章 汪政府時期與戰後產業變遷

——從中央農具廠到無錫農具廠

作為近代農業機器產業最發達的區域,江南地區許多農業機器廠經歷戰爭初 期的破壞後,從1940 年代起又陸續恢復生產。與東北地區相似,日本占領軍當 局與汪政府對農業機器產業同樣極為重視,展開調查、實施資材配給措施等。同 時,民間農機業者也發展出新的經營形式,充分展現大小企業因應局勢變遷尋求 生存之道的例證。由於對農業生產的重視,南京的汪精衛政權(以下簡稱汪政府)

於1942 年底籌辦中央農具廠,成為當時規模最大的新式農業機具生產工廠。在 此基礎上,戰後國民政府接收該廠,進一步改組為無錫農具實驗製造廠(以下簡 稱無錫農具廠),代表該地區農業機器產業自戰時至戰後的延續過程,也同時意 味著戰後當局對扶植農業機器產業俾恢復農業生產的政策。1

因此本章在這些線索下,分別由1940 年代的農業機器利用之調查、中央農 具廠之建立與運作、戰後無錫農具廠的經營,以及該廠生產技術變化與江南農業 機器利用型態的關係等方面,討論戰時及戰後江南地區農業機器業的變遷。這些 變化,體現出當局對於農業機器產業的影響越深,也主導該業的發展。

第一節 戰時農機業之經營與設立中央農具廠

1940 年代江南地區農業機器利用,大致可分為兩個方向,其一為舊有形式 的延續,如機器碾米業與灌溉事業在此階段的運作及戰後發展;其二是工業化由 城市擴展至鄉間,再由鄉間傳遞回城市的過程。

       

1 如抗戰末期所擬定之戰後農業金融政策中,為了能迅速復員、展開國家建設的工作,推廣農業 貸款建立農具生產工廠被視為一項要務。見姚公振,《中國戰後農業金融政策》(重慶:中華書局,

1944),頁 109-111。

國時期檔案》,檔號ML01-0004-0570-313。

4 興亞院係戰時日本對華事務之機構,由首相擔任總裁,外務大臣、陸軍大臣、海軍大臣及大藏 大臣擔任副總裁,協調日方在華的各項活動,1938 年 12 月成立,大東亞戰爭爆發後於 1942 年 11 月裁併入大東亞省。興亞院設有政務部、經濟部、文化部及技術部,本文所討論的中央農具 廠建設工作,由興亞院經濟部負責。興亞院之研究見蕭李居,〈日本的戰爭體制——以興亞院為 例的探討(1938-1942)〉(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1)。

5 「農事司呈實業部」(1942 年 3 月),〈機械灌溉調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汪 政府經濟部門檔案》,檔號28-03-03-014-06。

6 「江蘇蘇常一帶視察機械灌溉情形報告書」(1942 年 3 月),〈機械灌溉調查〉,中央研究院近 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汪政府經濟部門檔案》,檔號28-03-03-014-06。

7 「江蘇省各縣農田戽水機需用柴油數量表」(1942 年 3 月),〈機械灌溉調查〉,中央研究院近 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汪政府經濟部門檔案》,檔號28-03-03-014-06。

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汪政府經濟部門檔案》,檔號28-03-03-014-06。

9 以上海紡織廠為例,1910 年代工廠大多採用蒸汽動力,1920 年代則採用柴油發動機提供動能,

或是至1920 年代中期以後有不少廠家改採電力。然至戰後,則因上海電力不足,廠家紛紛改採 各式引擎驅動廠內機器。〈最新式之原動機〉,《申報》,1926 年 1 月 1 日,版 17;上海市社會局 編,《上海之工業》(上海:中華書局,1930),頁119-120;〈本市各工廠裝原動機減除煤斤困難〉,

《申報》,1945 年 12 月 24 日,版 5。

10 周作民(1884-1955),江蘇淮安人,1906 年曾赴日本就讀京都第三高等學校,1912 年擔任南 京臨時政府財政部庫藏司科長,翌年升任北京政府財政部庫藏司司長。1917 年金城銀行成立, 出版社,1947),頁 73;徐友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頁908-909。

1934 年工作報告書〉,上海市檔案館藏《民國時期檔案》,檔號 Q264-1-1258-133。

15 「合作契約」(1935 年 10 月),〈中華農業合作貸款銀團參加銀行合作契約〉,上海市檔案館藏

《民國時期檔案》,檔號Q264-1-888-162。

16 「謝家聲致周作民函」(1935 年 8 月)、「周作民致實業部陳部長函稿」(1935 年 10 月),〈金 濟局呈批函、實業部令〉,上海市檔案館藏《汪偽時期檔案》,檔號R13-1-1220-1;「南洋農具廠 第二次董事會議紀錄」(1944 年 7 月),〈南洋農具公司董事會紀錄〉,上海市檔案館藏《民國時 期檔案》,檔號Q373-1-54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大利潤。從其廠務會議報告可以發現,當時不僅該公司從事引擎改造販售,事實 上有多家公司共同競爭。甚至發展出由掮客介紹引擎抽傭的經營方式,或各廠競 相至鄉間標購,展現極為有趣的產業生態。然而由於戰爭局勢的改變,該廠於 1945 年 2 月遣散人員並停止無錫工廠的經營。20

緒論曾提及,戴鞍鋼提出近代都市工業化與農村的關係,認為從碾米業、抽 水機等農業機器發展來看,支持近代中國機器產業發展的其實是農村資本,不但 改變周圍鄉村農業生產型態,也對自身帶來影響。21亦有研究者注意到,無錫地 區的機器產業形成,與農業機器及農村市場有密切關係,促成無錫機器業發展 的,是農業部門而非工業部門。22從南洋農具廠1944 年下半年的經營案例來看,

農村地區不僅做為都市工業的產品市場,也同樣作為人才、資源儲備的場域。前 述熟悉機器操作的司機員,是工業基層勞工的良好來源,可以支持碾米、榨油等 食品加工業的成長。農村儲備的大小引擎,在戰時特殊的時空背景中,反過來成 為都市工業的動力來源,這種關係在此處僅以個案呈現,但是未來仍值得進一步 考慮農業與工業二者間的交互作用。

南洋農具公司另一個有趣的資料,是其所經營的機器碾米船在1943 年底的 工作日記。該廠碾米業務自12 月至翌年 3 月間,派出閒置的機船,前往崑山、

嘉定、蘇州、無錫等處巡迴碾米,可視為機船灌溉的一種變通經營。23從中能窺 見機器碾米業及農村機器利用的諸般細節。

二、機器碾米業與灌溉事業的持續發展

戰爭爆發後,無錫的碾米業受到不小的衝擊,縣城內外的米廠從1938 年調 查的60 餘家,到 1941 年時僅剩下 16 家(表 4-1)。戰前無錫碾米業除了本地米 糧外,還能從蘇北、皖北等地購入稻米加工,產品可銷售至江南各地。但戰時主 要原料來源僅剩下無錫鄰近鄉鎮,及武進、宜興等地的稻米而已,年產能約 30 萬石。241938 年日本占領軍當局實施米糧統制以後,軍方的收購被認為是淪陷區 糧價上漲主要原因。但是由於機器碾米廠的停工,造成供給量下降,也可能是原 因之一。25

       

20 「南洋農具廠第二次董事會議紀錄」(1944 年 7 月),〈南洋農具公司董事會紀錄〉,上海市檔 案館藏《民國時期檔案》,檔號Q373-1-542。

21 戴鞍鋼,〈近代上海與江南城鄉的軋花、碾米與機器灌溉業〉,上海檔案館編,《上海檔案史料 研究》,輯14(上海:三聯書局,2013),頁 45-59。

22 徐兆銀,〈近代無錫的機械工業〉,收入李祖法、茅家琦等編,《無錫近代經濟發展史論》(無 錫:企業管理出版社,1988),頁 135-141。

23 「南洋農具廠管理碾米機船營業規則」(1943 年 12 月),〈無錫南洋農具廠碾米業務〉,上海市 檔案館藏《民國時期檔案》,檔號Q373-1-754。

24 〈工廠調查登記表〉(1941 年 9 月),無錫市檔案館藏《民國時期檔案》,檔號ML01-0004-0330。

25 相關討論見林美莉,〈日汪政權的米糧統制與糧政機關的變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

ML01-0004-0330。

除了固定場所經營的碾米廠外,無錫也有業者發展出機船碾米業,在鄉間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機船拉攏,鄉間機器碾米業的競爭可見一斑。藕塘橋農戶主要是零星小戶,且地 近價格低廉的電力碾米廠,因此調查報告認為,該地營業「必定頗為瑣屑、贏利 亦必困難」。然而南洋農具廠參與碾米業競爭的動機,係為了隔年春夏之交的機 器灌溉生意預作準備,即使虧本也要利用此機會與農民接觸、廣為宣傳以確立信 用,如此才能建立客戶人脈。27

至於碾米機船的工作人員,每船至少需要4 人,一為老軌、一為米手兼副手、

二為搖船人。老軌即司機員(機匠)的俗稱,主要操作引擎,同時也負責維修;

米手即裝填米斗者(即碾米業中俗稱的看斗),同時也是司機員之助手。有趣的 是,副手及司機員皆由掮客馮氏介紹,廠方要求要具有機船工作經驗,且對四鄰 八鄉熟悉,如此方可介紹客戶前來碾米。相關人員於出發前至縣城的工廠集合,

直接由河道將機船開往藕塘橋。藕塘橋碾米期間的營業處則設於鎮上,主要是因 為周圍農村農民每日都會前往鎮中趕市,藉此可與各村接觸,增加顧客來源。鎮 上的營業房屋亦已看妥,同樣由馮仁根介紹,屋後即為碼頭可泊機船,屋宇則除 人員休息外,也用於儲放燃料木柴。28

調查員詹彪於 1943 年 12 月 2 日完成調查後,南洋農具廠隨即於 12 月 12 日派出機船前往藕塘橋的楊墅園一帶碾米,該船有工作人員6 人(其中管理員 2 人、機匠1 人、米車手 1 人、搖船人 2 人),預計每石收 30 元至 35 元,另每石 有領客傭金1 元,月碾米 1,500 石,可收 4.5 萬元。機船設備為雙車輾白(大型 雙筒碾米機),但藕橋一帶的稻穀多未脫穀,因此工作負擔較大,加上所派出的 機船僅16 匹馬力引擎,故作業程序需先由稻穀碾為糙米,再由糙米碾白米,僅 能日碾40 石。29

根據工作日記,南洋農具廠派出的機船,自12 月 12 日至 2 月 5 日(以後日 記缺失,不能確知回廠時間),約2 個月間有 36 天存在紀錄,可知其在藕塘橋的 水渠村、檀樹港、三壩頭、朱巷、魚池頭、許巷、井亭頭、南隆巷等各處巡迴碾 米。30從這些紀錄反映出以下幾點:

首先是機器設備的維修問題,引擎部分運轉與保養均十分費時,若有故障需 司機員一一排除,因此若司機員不諳機器原理,日常運作勢必大受影響。從 36 天的日記中可以發現,因故障而停業的有12 天,期間工程師潘重遠、管理員詹 彪等人均數次往返無錫廠修理,故障原因包括活塞漏水、腳座斷裂、汽缸炸裂等

首先是機器設備的維修問題,引擎部分運轉與保養均十分費時,若有故障需 司機員一一排除,因此若司機員不諳機器原理,日常運作勢必大受影響。從 36 天的日記中可以發現,因故障而停業的有12 天,期間工程師潘重遠、管理員詹 彪等人均數次往返無錫廠修理,故障原因包括活塞漏水、腳座斷裂、汽缸炸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