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學童幸福感的理論基礎

在文檔中 國小學童幸福感之研究 (頁 51-6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國小學童幸福感的理論基礎

「幸福感」一詞三個字,看似簡單又親切,但是進一步加以探討,會發現影 響幸福感的因素很多,而且各因素對幸福感的影響是綜合的。如同上一節我們所 研究的幸福感的意義,是多面向的,無法完整的呈現。舉凡個體的因素,如遺傳、

人格、年齡、性別等;環境的因素,如社會環境、工作學習、家庭環境,社會關 係及社會支持等不勝枚舉,而其理論基礎亦然,研究者基於個人能力及時間因素 無法一一詳列各領域的理論基礎,僅從下列正向心理學、層次需求論、社會心理

(人格)發展論及綜合各家學說作一論述,如下:

壹、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

正向心理學是一門科學及臨床的專門事業,是運用科學的方法去了解、強化 生命中的正向、積極的能量。整體而言,正向心理學是了解和促進:(1)快樂和 幸福;(2)正向特質、全心投入感興趣的活動;(3)發展有意義的正向關係、社 會系統和組織(鄭曉楓、余芊瑢、朱慧瓊,2014)。愉悅的生活、投入的生活以 及有意義的生活是正向心理學關注的三個面向。近百年來心理學的應用有非常顯 著的發展,包括:精神醫學、心理諮商與治療等。而傳統的心理學研究都是以精 神病理學為主要焦點,直到 1990 年開始,一群不滿足傳統心理學研究典範的學 者,提出名為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的新典範,主張不要從病態的 研究為出發,而是強調人類的正向生命力。在心理學的理論上,不要只是著重在 事後的治療,而是更強調先前的預防重於治療的觀念,以及對於正向生命力的積 極開拓。就臨床的角度而言,正向心理學的目標是強化幸福與快樂而不是修復缺 陷,可以說正向心理學是補充而非取代傳統臨床心理學。

一、正向心理學的範疇

正向心理學之父賽里格曼(Seligman)認為正向心理學的研究範疇包括:(一)

正向經驗;(二)正向特質;(三)正向組織,如圖 2-6 所示。

圖 2-1 正向心理學的範疇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引自李政賢 譯,2011, 正向心理學)。

(一)正向經驗(the positive experience):正向經驗包括個人的思維與情緒,

王沂釗(2005)依時間性來劃分,對過去事件有好感而產生的正向情緒為「滿意」、

「滿足」、「幸福」;因現在的經驗或事件而引發的正向情緒為「快樂」、「忘我」、

「流暢」與「快感」;對於未來期待而產生的正向情緒是「樂觀」、「希望」。 (二)正向特質(the positive quality):特質指個體比較持久的行為型態,雖 然有遺傳性,但也會受到

後天學習而習得。正向心理學所談的特質,就是經由「後天學習」和「少數遺傳 因素」所產生的美德

和長處,包括如:利他行為、自我決定、良好人際關係、創造力、勇氣、堅毅、

寬恕等。

(三)正向組織(the positive institution):組織會影響人行為、個性發展,而 促使人正向發展的家庭、學校、社區、工作環境與社會文化條件等,即是正向心 理學所希望探討的範圍,包括:社會關係、文化規範、家庭影響潛能的發展。

二、正向心理學的特色:

(一)正面思維:許多研究都顯示負面情緒容易致病,卻很少研究強調正向 情緒可以提升健康,正向情比負向情緒更具有預防效果。正向心理學提供有別於

「缺陷心理學」、「醫學模式」的思維模式,它所看重的是事情的正面部份,如樂

正向心理學 正向經驗

正向特質 正向組織

觀、愉快和互愛等,以期發掘個人和社會的優點。

(二)科學化的研究:正向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與心理學一向採取實證方法無 異,正向心理學同樣重視客觀和科學化,期望建立以驗證為基礎的正面理論,並 以此分析和找尋人類的潛能。

(三)增強抗逆能力:正向心理學重視人類許多長處,例如原創力、自我控 制,若能發掘、培養和發揮個人的長處和潛能,便能得到積極的正向資源,如 成就感、滿足感,增加個人對抗逆境的能力和資源。

(四)強調內在動機:正向心理學所強調之樂觀、正面思維均屬高層次的內 在動機,所以內在動機是正向心理力主要的訴求。

(五)具研究潛力:正向心理學是新興的研究取向,尚有許多需要深入探討 的地方,需要更多的有志之士投入。Seligman 認為藉由正向心理學的研究與投入 心理建設的運動,將能產生快活、美好的人生。

三、正向心理學對學校教育的啟示 (一)對行政管理而言:

1.服務領導,塑造信任關懷的校園文化:

學校文化影響到學校成員的價值觀及行為,學校應由領導者帶頭,發揮服務 領導的精神,傾聽、同理心,並真誠的解決成員的問題,凝聚成員的向心,激發 成員的利他行為。

2.賦權授能,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

自主性及事業成就,有助提昇教師的幸福感。所以,學校單位應該重視教師 的自主權,並提供教師在職進修的機會,使教師能提昇事業成就,因為教師幸福 感的低落,也會間接影響到學生的受教權益,所以行政單位也要協助教師發揮專 業自主權,適度下放權力,共為學校遠景努力。

3.陶冶成員人格,建立健康的教學環境:

學校單位應建立溝通的平台及專業社群,透過各種管道,讓教師增加彼此交 流的機會,藉由感情的培養、思想的溝通,適時介入輔導,達到人格陶冶的目 的。尤其是有神經質傾向的教師,學校應該及早介入輔導,以提昇其心理健康。

(二)對教學而言:

1.協助學生潛能發揮,均衡發展:

教師應以專業的知能,尊重學生個別差異,提供適性教育機會,以發揮學生 潛能,使學生獲得自我實現的機會。並以正面的態度肯定學生的長處,發揮比 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效應,針對不同的學生,給予適當的課業學習,使 學生獲得成功的

經驗,強化學生自我信念,並重視美育及體育課程的教學。

2.提供學生適度挫折,培養容忍力:

教師應提供一個「從錯誤中學習」及「延遲滿足」的環境,不要給學生負面 評價,也不要有太多期待,鼓勵學生「失敗了就再來一次」,和學生一起分享挫 折的苦與成功的樂,使學生的挫折容忍力一點一滴的增進,相信學生在未來必定 可以積極面對人生的各種挑戰。

(三)對輔導而言:

1.推動情意教育:

學校應加強情意教育(Affective Education) 的課程,針對學生之情感發展、

情緒控制、自我適應、人際關係等層面加以輔導,進而強化高層次的利他行為及 內在動機,以增進學生正向情感,建立積極的內在價值觀。

2.建立輔導支援網絡:

學校應建立輔導支援網絡,做好三級預防工作,針對高風險的學生,進行事 先的預防工作,化解學生可能的情緒危機。

(四)對支援系統而言:

結合家庭、社會力量,共構正向思考力量,良好的親師合作及善用社會相關 機構的資源,對於學校教育具有正面的力量,因此,學校教育如要成功,有賴學 校、家庭及社會密切合作,提供學生最佳的後盾。

正向心理學的最主要目標是提昇人們基本的能力,如樂觀、勇氣、誠實、自 我了解與人際互動的技巧,換言之,正向心理學是在幫助個人找到內在的心理能 量,這樣的能量隨時可以作為對抗挫折的緩衝、掌控住逆境與困難,使得個體在

遇到困難時不會輕易落入憂鬱的狀態中。學校經營者及教師若能將其運用於學校 經營及教學上,相信必能有所助益。在領導上,領導者應善用轉型領導

(transformation leadship)及服務領導(servant leadship),以提升成員自我效能 感(self-efficacy);再者,教師的賦權增能(empowerment)也是重要的工作,

藉以提昇教師的工作幸福感;在教學上,教師應善用比馬龍效應,激發學生的潛 能;再者,教師應重視學生的情意教育,啟發學生正向的價值觀及內在動機,培 養學生同理心、挫折容忍力、知足、自信的正向情緒來消弭負向情緒。最後,學 校、家庭及社會應密切合作,營造一個有利於學生學習的環境。

貳、需求層次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所研究者,主要就是探討人類的內在動機。人本主義心理學 家認為,讀書求知的教育功用,是幫助學生心理成長,而此一教育功用能否發揮,

則繫於學生能否把他對自己的知覺和對學校教學(指要他學習的知識)的知覺連 在一起,從而發現所學知識與其自我成長之間有無密切關係。

一、馬斯洛(Maslow)對於學習與教學有兩點主張

(一)他認為學習不是外爍的,而是內發的;學生本身生而具有內發的成長 潛力。

(二)他認為教師的任務不只是教學生知識,而更重要的是為學生設置良好 學習環境,讓學生自行學習。

二、馬斯洛的層次需求論

強調人類的動機是由多種不同性質的需求所組成,而各種需求之間,又有先 後順序與高低層次之分,故而被稱為需求層次論。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人類的 多種需求,可按其性質由低而高分為七個層次,各層次需求的名稱及其對個體行 為所發生的促動作用分別是:如圖 2-2 所示

(一)生理需求:指維持生存及延續種族的需求,如飲食、睡眠、性慾。

(二)安全需求:指希求受保護與免於遭威脅從而獲得安全感的需求,如困 難求人幫助、危險求人保護、職業希求保障、病痛希求醫治等。

(三)隸屬與愛的需求:指被人接納、愛護、關注、鼓勵及支持等需求。

(四)自尊需求:指獲取並維護個人自尊心的一切需求,如被認可、讚許、

關愛等。

(五)知的需求:指個體對己對人對事物變化中不理解者希望理解的需求,

如探索、操弄、試驗、閱讀、詢問等(知的需求即學習動機)。

(六)美的需求:指對美好事物欣賞的需求,如希望事物有秩序、有結構、

(六)美的需求:指對美好事物欣賞的需求,如希望事物有秩序、有結構、

在文檔中 國小學童幸福感之研究 (頁 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