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分組討論」時,學生的學習方式

除了師生雙向的交流外,分組學習也是近幾年所看重的教學方式之ㄧ,主要 是讓學生除了自己理解之外,也要試著學習表達想法,並藉由同儕間互助的力量,

讓班上的毎ㄧ位學生都能進入數學的世界。但學生在分組討論時都傾向做些什麼 呢?

● 全體學生

表 4-7-1 當「分組討論」時,學生的勾選統計

G 當老師讓班上分組討論數學問題時,

你通常會是什麼樣的組員?

有效

個數 平均數 平均數與

2.5 比較

N M SD SE Cohen’s

d p value

G2 我會和同學一起討論,得出答案 880 2.95 .718 .024 0.628 .000

G3 我會先自己想出答案,再和其他人討論 880 2.80 .749 .025 0.399 .000

G5 除非有要求要發言,否則我通常不發言 879 2.47 .921 .031 -0.029 .390

G6 我都在一旁默默的聽同學們討論 880 2.29 .817 .028 -0.259 .000

G4 若是我能理解的問題,就會參與討論,否則就放空 880 2.18 .768 .026 -0.423 .000

G1 我會引領方向,帶領同學討論 880 2.13 .778 .026 -0.477 .000

G7 我都自己算自己的,不和其他人討論 880 1.83 .687 .023 -0.972 .000

G8 我會置身事外,不參與討論 880 1.53 .691 .023 -1.402 .000

註 1 本表係依照平均數由高到低進行排序

註 2 若該項目的平均數與中立 2.5 的差距有顯著(p < 0.05) 且達到至少中等程度效果量(d 0.5),則以粗體表示

從表 4-7-1 中,研究者發現:

1. 在此情境中有三個平均符合分數和中立 2.5 分有顯著差異,且與 2.5 分的差異 超過 0.5 個標準差,至少達到中等程度效果量(effect size),可見學生在「分組

2. 承 1,由此結果可知,當老師在進行分組討論時,大部份的學生會傾向藉由

圖 4-7-1 當「分組討論」時,以「努力程度」分三類的符合程度折線圖

● 「喜歡程度」差異

表 4-7-3 (左)不同類的學生在「分組討論」時,符合的傾向排序 (右)各個項目對不同類學生的符合程度排名wwwww

不喜歡 普通 喜歡 不喜歡 普通 喜歡

要求才發言 一起討論 一起討論 一起討論 2 1 1 一起討論 想後再討論 想後再討論 想後再討論 5 2 2 默默聽 要求才發言 帶領討論 要求才發言 1 3 4 選擇性討論 默默聽 要求才發言 默默聽 3 4 5 想後再討論 選擇性討論 默默聽 選擇性討論 4 5 6 自己算 帶領討論 選擇性討論 帶領討論 8 6 3 不參與 自己算 自己算 自己算 6 7 7 帶領討論 不參與 不參與 不參與 7 8 8

註 1 若該項目的平均數大於 3,以深灰底粗字標示 註 2 若該項目的平均數小於 2,以粗字標示

註 3 左表中的粗線為中立分數 2.5 的分隔線,以上表示傾向符合,以下表是傾向不符合 註 4 右表的項目排序方式係以普通的順序為主

從表 4-7-3 中,研究者發現:

1. 「帶領討論」在三個類別的符合程度排名上有很大的差別,不喜歡數學的學 生最為排斥,而喜歡數學的學生則是排名第三。

2. 不喜歡數學的學生在「想後再討論」的排序上為第五,顯示出此類學生比較 不會主動自己思考,而是比較偏向「默默聽」其他同學的討論內容,並且傾 向在被要求的時候才會發言。

3. 普通的學生和喜歡數學的學生,在此情境下的排序只有在「帶領討論」有差 別,畢竟若不是對自己的想法很有把握,再加上本身有點領導的特質,是不 太會主動帶領小組討論的。

圖 4-7-2 當「分組討論」時,以「喜歡程度」分三類的符合程度折線圖

第八節 在「考卷訂正」時,學生的學習方式

雖然評量的方式有百百種,其中以考試來檢測學習成效是最為常見的,但當 老師在檢討考卷時,難免會發現有一部份的學生因為已經自行檢討完,所以開始 無所事事。究竟學生一拿到考卷時,會傾向如何訂正呢?

● 全體學生

表 4-8-1 當「考卷訂正」時,學生的勾選統計

H 剛拿到改好的考卷,

你會怎麼做/怎麼想

有效

個數 平均數 平均數與

2.5 比較

N M SD SE Cohen’s

d p value

H1 我會馬上看自己哪裡算錯或不會,先試著自己找答案 877 3.30 .703 .024 1.132 .000

H8 若有人問我問題我會盡力去幫助他 879 3.24 .702 .024 1.049 .000

H3 我會請同學(們)教我怎麼算 879 3.11 .711 .024 0.858 .000

H4 針對錯的題目我會翻課本或講義找出類似題來算 879 2.83 .809 .027 0.411 .000

H6 我會等老師檢討,再對照自己哪裡算錯 877 2.80 .772 .026 0.383 .000

H2 我會去請老師告訴我哪裡算錯了,並教導我 879 2.49 .818 .028 -0.013 .695

H7 我會把自己的算式擦掉,抄下老師或同學的算法 879 2.23 .842 .028 -0.317 .000

H5 我會借同學的算式來看,看懂了就不訂正了 879 2.07 .778 .026 -0.552 .000

H9 我會先擱著,想看的時候再說 879 1.84 .770 .026 -0.858 .000

註 1 本表係依照平均數由高到低進行排序

註 2 若該項目的平均數與中立 2.5 的差距有顯著(p < 0.05) 且達到至少中等程度效果量(d 0.5),則以粗體表示

從表 4-8-1 中,研究者發現:

1. 在此情境中有五個平均符合分數和中立 2.5 分有顯著差異,且與 2.5 分的差異

超過 0.5 個標準差,至少達到中等程度效果量(effect size),可見學生在「考卷 訂正」時,傾向「我會馬上看自己哪裡算錯或不會,先試著自己找答案」、「若 有人問我問題我會盡力去幫助他」、「我會請同學(們)教我怎麼算」,不傾向「我 會借同學的算式來看,看懂了就不訂正了」、「我會先擱著,想看的時候再說」

2. 承 1,由此結果可知,大部份的學生在檢討考卷時,其實比較傾向去自己找 答案或詢問同學,也不排斥同學來問問題,可見同儕之間的切磋在數學學習 上應視為重要的ㄧ部份!

● 「努力程度」差異

圖 4-8-1 當「考卷訂正」時,以「努力程度」分三類的符合程度折線圖

● 「喜歡程度」差異

表 4-8-3 (左)不同類的學生在「考卷訂正」時,符合的傾向排序 (右)各個項目對不同類學生的符合程度排名wwww

不喜歡 普通 喜歡 不喜歡 普通 喜歡

請教同學 馬上找答案 馬上找答案 馬上找答案 3 1 1 幫助他人 幫助他人 幫助他人 幫助他人 2 2 2 馬上找答案 請教同學 請教同學 請教同學 1 3 3 檢討才看 檢討才看 找題目算 檢討才看 4 4 6 找題目算 找題目算 請教老師 找題目算 5 5 4 只抄算式 請教老師 檢討才看 請教老師 8 6 5 只看算式 只抄算式 只抄算式 只抄算式 6 7 7 請教老師 只看算式 只看算式 只看算式 7 8 8 想看再說 想看再說 想看再說 想看再說 9 9 9

註 1 若該項目的平均數大於 3,以深灰底粗字標示 註 2 若該項目的平均數小於 2,以粗字標示

註 3 左表中的粗線為中立分數 2.5 的分隔線,以上表示傾向符合,以下表是傾向不符合 註 4 右表的項目排序方式係以普通的順序為主

從表 4-8-3 中,研究者發現:

1. 和其他情境比較起來,此情境中各個項目的排序沒有太大的差異,惟「請教 老師」的項目依然是不喜歡數學的學生所排斥的,但在「請教同學」的符合 程度是最高的,顯示出同儕間互助影響力或許能使這類的學生對學習數學不 會那麼排斥。

圖 4-8-2 當「考卷訂正」時,以「喜歡程度」分三類的符合程度折線圖

第九節 在課堂外「練習數學」時,學生的學習方式

若想學好數學,只有在課堂上聽講是不夠的!學生必須額外多花些時間來練 習題目,才能在數學領域上更加精進。在教學現場上,總能發現有些學生放學後 會至補習班讀書,有的學生會選擇去圖書館,有的則是回家唸。究竟學生會傾向 在哪種環境練習數學呢?

● 全體學生

表 4-9-1 在課堂外「練習數學」時,學生的勾選統計

I 在課堂外想練習數學的時候,

你會怎麼做/怎麼想?

有效

個數 平均數 平均數與

2.5 比較

N M SD SE Cohen’s

d p value I6 只要找安靜的地方就好,不一定要有人在旁邊 879 2.95 .805 .027 0.558 .000

I2 我會找數學比較厲害的朋友一起算,有問題可以問他 879 2.94 .796 .027 0.553 .000

I3 我喜歡和朋友們一起算數學,可以互相討論互相學習 879 2.91 .812 .027 0.508 .000

I7 只要我想算,隨時隨地都可以 879 2.76 .902 .030 0.283 .000

I4

我喜歡參加夜自習或去圖書館,

當周圍都在念書時比較有感覺 878 2.55 .956 .032 0.054 .112

I5 我覺得在有壓力或有人逼的環境下(ex.補習班)比較有效率 879 2.38 .957 .032 -0.124 .000

I1 我會選一個隨時有老師可以解惑的地方算數學 879 2.33 .820 .028 -0.202 .000

I8 不太可能有想算數學的時候 879 1.99 .947 .032 -0.537 .000

註 1 本表係依照平均數由高到低進行排序

註 2 若該項目的平均數與中立 2.5 的差距有顯著(p < 0.05) 且達到至少中等程度效果量(d 0.5),則以粗體表示

表 4-9-1 中,研究者發現:

1. 在此情境中有四個平均符合分數和中立 2.5 分有顯著差異,且與 2.5 分的差異 超過 0.5 個標準差,至少達到中等程度效果量(effect size),可見學生在課堂外

「練習數學」時,傾向「只要找安靜的地方就好,不一定要有人在旁邊」、「我

圖 4-9-1 在課堂外「練習數學」時,以「努力程度」分三類的符合程度折線圖

● 「喜歡程度」差異

表 4-9-3 (左)不同類的學生在課堂外「練習數學」時,符合的傾向排序 (右)各個項目對不同類學生的符合程度排名wwwwwwww

不喜歡 普通 喜歡 不喜歡 普通 喜歡

有朋友可問 有朋友可問 安靜 有朋友可問 1 1 4 安靜 與朋友學習 隨時隨地 與朋友學習 3 2 3 與朋友學習 安靜 與朋友學習 安靜 2 3 1 不會想算 隨時隨地 有朋友可問 隨時隨地 5 4 2 隨時隨地 唸書氛圍 唸書氛圍 唸書氛圍 6 5 5 唸書氛圍 壓力氛圍 壓力氛圍 壓力氛圍 7 6 6 壓力氛圍 有老師可問 有老師可問 有老師可問 8 7 7 有老師可問 不會想算 不會想算 不會想算 4 8 8

註 1 若該項目的平均數大於 3,以深灰底粗字標示 註 2 若該項目的平均數小於 2,以粗字標示

註 3 左表中的粗線為中立分數 2.5 的分隔線,以上表示傾向符合,以下表是傾向不符合 註 4 右表的項目排序方式係以普通的順序為主

從表 4-9-3 中,研究者發現:

1. 普通的學生和不喜歡數學的學生共通的傾向是會比較依靠朋友的幫忙,由附 錄(九)表 7-9-1 的數據也能發現,在「有朋友可問(I2)」的項目中,討厭數學 的學生、普通和有點喜歡的學生的平均符合程度都很靠近 3,且和中立 2.5 有顯著差異並達到至少中等程度效果量,再次顯示出同儕的互助合作應該視 為教育中重要的ㄧ環!

2. 喜歡數學的學生比較不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前幾節也有得出相似的結果),所 以只要自己的心定的下來,隨時隨地都可以認真思考數學問題。

3. 不喜歡數學的學生,在「不會想算」的項目已經高於中立 2.5,顯示出這類的 學生學習態度是非常消極的,若不是數學課強迫要學習數學,這些學生應該

圖 4-9-2 在課堂外「練習數學」時,以「喜歡程度」分三類的符合程度折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