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方法與流程

本研究的目的為探討高一學生的數學學習方式,屬於基礎性研究,研究方法 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過程可分為兩個階段: (1) 量表形成階段 (2) 量表統計 分析階段,以下將分別描述此兩階段的研究方法與流程。

ㄧ、量表形成階段

從教學現場中引發研究動機後,研究者開始查詢與學習方式相關的參考文獻 與論文,發現鮮少有針對「數學」方面進行學習方式的探討資料,而國內學者的 研究也都偏向於探討學習風格而非學習方式,且大多都是採用國外普遍的學習風 格量表,經過翻譯與增刪後,直接對學生進行施測與分析。除了和本研究想探究 的學習方式有差距外,也讓研究者懷疑:普遍的學習風格能夠直接套用到各個科 目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學習風格的分類或採用的學習方式會一致嗎?因此,

研究者決定試著設計一份探究學生學習方式的量表,並針對「數學」方面進行探 討與分析。

進行開放性問卷調查。此三個班的樣本資訊如表 3-2-1 所示:

表 3-2-1 開放性問卷施策樣本資訊 男 女 總人數 5 班 21 18 39 7 班 21 18 39 9 班 20 19 39 總計 62 55 117

而開放性問卷中的所設計的前言與部份問題陳列如表 3-2-2 所示:

表 3-2-2 開放性問卷前言與部份問題

前 言

各位親愛的同學們,感謝大家這半年來努力的學習數學,希望你我 都能繼續努力,越來越進步喔!以下幾個問題,與我的研究所論文有 關,誠摯的希望各位同學們以最誠實的狀態回答問題,我非常需要了解 各位最真誠的想法、做法,不管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我通通都需要!!

請你不用在意我看了之後會怎麼樣,相反的,我會非常感激你提供了寶 貴的想法,先謝謝各位囉!

部 份 問 題

▲ 在學習數學的時候,遇到不懂得地方你會怎麼做/怎麼想?

▲ 對於在數學課堂上聽老師講解,你會怎麼做/怎麼想?

▲ 對於數學公式的學習,你的看法是什麼?

▲ 當老師讓班上同學分組討論時,你通常會是什麼樣的組員?

▲ 在課後學習數學時,你比較喜歡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學習?為什麼?

▲ 段考前你會怎麼幫自己複習?

▲ 當拿到改好的考卷,看到以為會寫的題目竟答錯了,

當下你會怎麼做/怎麼想

▲ 你知道自己比較傾向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學習數學知識嗎?請說明。

蒐集問卷結果後,採用內容分析法,針對毎個情境將學生可能的行為、想法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2009)建議,報導顯著性時應提供 Cohen’s d,也就是提供分數差異之效果量(effect size)來幫助讀者對於資料的解讀

與判斷。Cohen(1988)則建議,當差異達 0.2 個標準差即有低程度的效果量(small effect size),達 0.5 個標準差即有中程度的效果量(medium effect size),達 0.8 個標

準差即有高程度的效果量(large effect size)。因此,本研究在比較平均符合分數與 中立分數 2.5 的差異時,若 p 值(p value)顯著,且有至少達到中等程度效果量,

則表示有大部份的學生在這個情境下會傾向符合該項目的敘述。

了解全體樣本在各個情境下主要的學習方式後,研究者更進一步地探討不同 學習背景的學生所採取的數學學習方式有何異同,先是利用學生所勾選的「努力 程度」,將樣本分為五個類別:「平時不算,考前不算、平時不算,考前努力、

平時還好,考前努力、平時努力,考前還好、平時努力,考前努力,分別計算 此五類的學生在各個項目的「平均符合分數」,再將數值與中立分數 2.5 進行單 一樣本 t 檢定,以及計算 Cohen’s d,用以了解該平均符合分數與中立分數差異是 否顯著並達到至少中等程度效果量(effect size)。除此之外,考量到五類的樣本個 數不均,研究者再將五個類別合併為三類:平時不努力、平時還好,考前努力、

平時就會努力 ,分別計算三類學生在各項目的平均符合分數後,進行單向 ANOVA 檢定,再計算各類別之間的 Cohen’s d,其結果將能了解到三個類別的學 生該項目上的平均符合分數是否彼此有達到顯著差異以及至少中等程度效果量 (effect size)。

除了以努力程度做區分外,另外還有學生所勾選的「喜歡程度」:非常厭惡、

有點討厭、不喜歡也不討厭、還算喜歡、非常喜歡,也將五類的學生合併為三類:

不喜歡、普通、喜歡進行比較與分析,其統計方式與前段相同,將不再贅述。

此階段的研究流程如圖 3-2-2:

圖 3-2-2 量表統計分析階段流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