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塵封往事話從前

第四章 林新義的生命故事

第一節 塵封往事話從前

要瞭解一個人的生命故事最方便入手莫若從家庭著手,時間上往往對於 童年往事總是特別深刻,本研究被研究者家中成員:父母、姊妹雖沒有突出的表 現和顯著事跡可以述說,然而在生活中各自扮演稱職角色,林新義的人和人格塑 造自然離不開與家人生活相處的那些日子、父母親的耳提面命做人做事的原則,

和姊姊妹妹一起上教會聆聽深省話語,久而久之教會成了淨化心靈和挫折慰藉的 處所,因此在本節中冀望探索林新義老師在正式進入學校教育階段前塵往事,

發覺生命歷程裡重要的人格特質。

壹、家庭背景概述

林新義老師本家在紹雅部落(新化村舊址),Ljakisausau 是家名,即非望族 也非頭目,家庭成員單薄,包含姊姊、妹妹和父母(參後)共五人,家裡在民國 四十年至六十一年開雜貨店維生,店名叫「新化商號」,家境小康,因為父母 要照顧生意,所以無暇照顧農地,因此大部分族人賒帳無力償還時,以代工抵 帳方式整理家中的農地,民國五十年後新化村高經濟作物香茅草大量被栽種,

香茅草經過大鍋爐蒸煮後分餾液為香茅油、價位好而穩定,於是林新義家將一 塊約二甲地改種香茅,民國五十九年後同樣具高經濟價值的香菇被引進栽種,

有林木的村民將農牧林地上的椴木及雜木鋸斷種植,漸漸地烘烤技術更加成 熟,新化村出產的香菇在車水馬龍的大武車站四周店家被叫賣,專門收購山產 之類的貿易商遠從外縣市來本地議價,剛開始因為新化對外交通不便,人力搬 運有限,量多需靠牛車載運下山,林新義家裡開雜貨店有牛車,於是成了山產 的中盤商,原來以賣雜貨的店舖慢慢式微,經常是用賣香茅油和香菇的錢去支 撐雜貨店的生意,所以收起來不做,單純收購及仲介本地山產,父母親的生意 頭腦加上省吃儉用,累積一點錢足夠孩子的教育費用後就以手不再做生意,在 當時的部落裡,能像被研究者一樣有機會讀書的族人少之又少,沒地可耕種只 好給有錢的漢人做童工改善家境的情形,好像是孩子唯一能做的事。68

家中成員除父親外皆信奉基督教,母親更是虔誠有加,從小就會用聖經裡 的故事和人物來告誡,加上二位舅舅鄭石城、林文山先生嚴格教導,所以在本 村定位在好孩子、好學生的評價上,四十至六十年代家中開設雜貨店,經濟上 已算是不錯的環境,林新義父母親有個共識:未來的環境不可能不變,教育孩 子的方式是從生活中親自動手去學習,也因為重實際,所以做工賺取報酬,甚 至零用錢沒有不勞而獲的,靠自己掙到才知辛苦和珍惜不浪費,父母的遠見和 家庭背景氛圍深深影響林新義良好觀念。

貳、民主且實事求是的父親

翻閱舊照片總會讓人勾起許多回憶,然而過去沒有太在意要怎麼保存,在 經年累月水氣和塵埃自然風化下變得泛黃又帶點破破的感覺(圖 3.2),林新義 老師大致介紹照片中的每位親友,最後談到自己的父親林文吉,以下簡約摘要 其對父親生平敘說:「林文吉先生,族名:Buhark,1913 年(民國 2 年)生於

68訪林新義 1105121030

Benacayang(今新生部落),是新化村 Vuluvul 家族的人,家中有六男一女,排 行第四,日本公學校畢業,因生活困苦從小就由叔公照顧,在日治時期曾任短 暫代理派出所工友,後來開鑿南迴公路時擔任伙房廚師,在 1941 年(民國 30 年)和母親林娘妹女士結婚,當時帶著豐厚的嫁妝禮品入贅到女方家,婚後開 小雜貨店,一面照顧生意一面務農,或許是因為入贅,不希望被太太的親友看 輕,所以勤奮的工作,因為爸媽認真工作也有了積蓄,所以當時我們的家境還 可以」,林新義接著說:「父親經常是保持沈默,管教我們姊弟妹三人都是用平 心靜氣的方式教導,講人生道理給我們聽,印象中從來沒有打過我們,父親經 常講的話是:沒有不流汗,而能不勞而獲的事」,做生意的想法是先賺先贏,

不會屯積大量的貨物和成本,因為那不一定是賺的69

圖 3.2:林新義與家鄉親友合影 (父親林文吉先生(前右二),母親林娘 妹女士(前右三),林新義(最後一排打領帶者),1972.12.15 於大 武麗星照相館拍攝,照片來源由林新義提供。

參、內斂有愛心的母親

林娘妹女士,族名:tjuku,民國 10 年生於 Cevavao(今森茂部落),Ljaki-sausau 是家名,在森茂是一個大家族,家中有一男二女,排行老大,日本公學校畢業,

在日治時期當過小老師及婦女會小隊長,在村子裡人緣好,婚後在家照顧雜貨 店,有時也到田裡幫忙做農事,林新義老師說:「小時候家中農地種了很多的地 瓜和芋頭,母親看到親戚朋友捱餓,總是不忍心,就會毫不吝嗇的挖來分給親

69同註 68

友充飢,因為很有愛心所以相當受族人愛戴,在家裡她是一個賢妻,謹守本分 不會大聲說話,對外一定會先徵求先生的意見,所以不曾看過或是聽過爸媽吵 架,在我們子女心中是個良母,母親雖然不太愛說話但是她只要使一個眼神或 一個動作我們都很害怕」,老師接著說:「記得在國小時有一次偷家裡的錢去買 東西分享給班上同學,後來事跡敗露狠狠的被揍了一頓,加上舅舅知道這件事,

也被罵的很慘,從此再也不敢有第二次,她是一個很重品德的人,訓戒我們常 說的話是:絕對不可以偷機取巧,要靠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去爭取」,這句話和父 親講的道理如出一徹,從懂事開始就深深地烙印在心中。70

肆、和諧的手足之情

林月英女士,族名:Kalui(卡露伊),民國 35 年出生在 Cevavao,個性內斂 太愛說話,新化國小畢業後,考取臺灣省立屏東山地高級農業職業學校綜合科 初中部,在學期間對於來自家鄉的學弟妹非常照顧,就像媽媽照顧自己的孩子 一樣,幫忙洗衣服及準備飯菜,三年畢業後曾到臺東市學半年的洋裁針織,民 國五十一年回到家鄉幫忙照顧家裡生意,一方面也做針織的工作,二十歲嫁給 新化村劉進生(族名:Piya)先生,是一位很典型的傳統婦女,在家相夫教子。林

月英女士拿起舊照片(見圖 3.3)回憶說:「國小時只要父母親出去工作或遠行 時,我就像媽媽一樣的照弟弟和妹妹,所以有些話弟妹不敢告訴父母親時我就 是代言人,和弟妹從小就是感情好記憶中不曾吵架過」。71

林玉蘭女士,族名:Kaljalju(卡拉露),民國 44 年出生在新化村第一部落,

生性隨和,新化國小畢業後因為體弱多病,父母親考慮升上國中需要住校,不 忍無人照顧之下,所以留在家裡和父母親作伴,未再升學。二十歲嫁給新化村 鄭達儀(族名:Tsugjui)先生,但因兄姊在外謀生,所以仍然住在老家照顧父母 起居,她的孝心使兄長和姊姊無後顧之憂,能安心工作。72

70同註 68

71訪林月英 1105251130

72同註 68

圖 3.3:姊弟妹合影 (圖左為林新義妹妹:林玉蘭;圖中為林新義,圖右為 林新義姊姊:林月英,1972.12.15 於大武麗星照相館拍攝,照片來源由林新 義提供。

由上可知,原生家庭父母親的生活態度、個人品格的要求,無疑成為孩子 學習指標,林新義的雙親小心翼翼處理孩子在孩童時期發生的事件,用民主開 導方式是有效的,人的記憶特別是似懂非懂的年齡比較會兩極化,愛恨情仇油 然而生,終究會有形或無形、直接或間接形塑到往後的行事風格、人際關係和 職場上的表現。手足之情的和諧維繫,培養用同理心對待他人,深得人緣有如 獲得至寶,左右逢源助力多,較能達成預期理想與目標,林新義老師具有這樣 的人格特質和家庭成員相處不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