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成長歷程敍說

第四章 林新義的生命故事

第二節 成長歷程敍說

圖 3.3:姊弟妹合影 (圖左為林新義妹妹:林玉蘭;圖中為林新義,圖右為 林新義姊姊:林月英,1972.12.15 於大武麗星照相館拍攝,照片來源由林新 義提供。

由上可知,原生家庭父母親的生活態度、個人品格的要求,無疑成為孩子 學習指標,林新義的雙親小心翼翼處理孩子在孩童時期發生的事件,用民主開 導方式是有效的,人的記憶特別是似懂非懂的年齡比較會兩極化,愛恨情仇油 然而生,終究會有形或無形、直接或間接形塑到往後的行事風格、人際關係和 職場上的表現。手足之情的和諧維繫,培養用同理心對待他人,深得人緣有如 獲得至寶,左右逢源助力多,較能達成預期理想與目標,林新義老師具有這樣 的人格特質和家庭成員相處不無關係。

第二節 成長歷程敍說

壹、兒時記趣

五十年代左右漢人的玩具很少會在偏僻的達仁鄉新化村看的到,因為交通不 便載送物資很困難,大多請人力或牛車搬運食用品及雜貨,年幼愛玩當然很想 要有玩具可以玩,可是玩具非生活必需品,不會進貨出售,靠自己雙手有樣學 樣地跟著學做做看,挑水時揹著竹筒,感覺要走很遠又很重,就去山上鋸二片 很圓又硬的木頭,自己拼成輪軸,然後再用乾掉的刺竹當支架橫桿,說也奇怪 把裝滿水的竹筒放在手把上,就像在開車一樣,挑水就不再是一件苦差事,反 而是件有趣的事,感覺上就到處是材料,像竹子可以做竹槍、竹蜻蜓、弓箭、

鳥踏等,木頭可以做陀螺、小汽車、木槍、刀劍等等,只要有小刀、柴刀、鐵

槌在手上很快就完成,也會和同學或是學長比較看看誰厲害,不服輸就會再改 來改去,每次聽到長輩說:「您們看 drangadrang(林新義)做的就是好看又好用;

這個小孩子很有天份,被受讚美就會滿足的微笑,越做越有趣」。林新義說:「母 親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從小母親就會帶我們姊弟妹三人去教會上主日學,聽 牧師講道說故事、和同學一起唱詩歌讚美主很有趣,有一回聽見耶穌的父親約 瑟是木工工匠,更加喜愛木工類的事物。

貳、光芒初露─國小時期

林新義說:「在我五歲時父親看我年紀還小,又不能幫忙工作,想來想去在 校還有姊姊照顧(當時姊姊六年級),所以就拜託在本村新化國小任教的林義夫 老師,請示時任校長邱耀光先生試試看讓我提早入學,在獲得校方首肯後,就 此跟著姊姊到國小上課,而湊巧導師正是林義夫老師73」。林義夫老師說:「林 新義是我從蘭嶼回到故鄉新化村新化國小服務的第五年所教的學生,因為村子 裡學生不多,加上自己又是在地人,所以大部份誰家的小孩都很清楚,包含林 新義的姊姊也是我的學生,還記得林新義家裡是閞雜貨店的,當時是新化僅有 的一家店舖,我和林新義的父母親相當熟識,所以經常到他們家坐坐,久了也 成了好朋友,有時農忙而自己沒有課時,會幫忙顧店,因此對林新義姊弟妹都 很熟悉」74。對於林新義在國小時在校的學習狀況林義夫老師接著表示:「印象 中林新義和四位同班同學是成績比較好的學生,林新義不太愛說話,國語講的 比較差,因為國小是包班制,所以各個科目都是我教的,在所有學習領域裡,

國語成績不如人以外,像數學、自然學科等有計算的部分就比其他同學還要強,

喜歡上美勞課特別是美術,因為我本身喜歡畫素描,經常上美勞課時要學生畫,

就是林新義畫的非常好,常常在課堂上讚美他,也會把他的作品當做範本讓其

73林義夫老師民國 25 年生,達仁鄉新化村人,新化國小、臺東農工初中部、臺東 師範學校簡易師資科畢業,民國四十一年畢業後先在蘭嶼鄉朗島國小服務一年 後,請調返鄉至新化國小任教十年(民國 42 年~52 年),嗣後再到大武國小任教十 九年(53 年~72 年),退休後於大武村定居,擅長繪畫,尤其是人像素描栩栩如生,

曾經擔任林新義國小時(1.2.5.6 年級導師),是一位嚴格出名的教育者(訪林義夫 1201111030)。

74同註 68

他同學參考,因此我覺得他對於有興趣的科目特別專注」75。林新義回想起林義 夫老在帶他們班級時的情景說:「老師嚴格的態度常常是令人懾服的,沒有人敢 在老師面前嘻笑怒罵,功課沒有寫好或是考試不及格,會受很嚴厲的處罰,因 為老師和爸媽很熟,在學校表現不好或是不聽話,回到家又會再次被責備,也 因為如此所以非常認真學習,雖然林義夫老師兇悍嚴格,但教學是認真又有內 涵的好老師,特別會畫畫,一隻鉛筆在手上,不用多久就能畫出像真人一樣的 人像畫,應該是我從一年級開始就喜歡畫圖,佩服地想向老師學習。曾經在國 小二年級時有機會表現繪畫,那是全校的美術比賽,因為林義夫老師的指導,

而得了全校第一名,還記得當時畫的是噴射機空襲的畫面,因為那時軍方正好 在新化村附近上空操演,就很稀奇很好看,沒想到獲得學校老師的讚賞和鼓勵,

升旗時校長頒獎覺得很光榮,也因為這樣所以之後找了幾根木頭,請一位遠親 表哥李金山幫忙切削,按照自己想的方式做成飛機,然後自己釘一釘組合起來,

所以嚴格講起來民國四十八年就已經初步對木雕產生了興趣」(林新義受訪時很 得意的大笑起來)。76

參、學習獨立─在北埔補習教育的日子

翻開相片盒找到了這張國小畢業後初到花蓮就讀時和同學的合影照片(圖 3.4)林新義娓娓道來說:「民國 53 年從新化國小畢業後,班導師有幫助他們班 補習考初中的科目,因為自己不足十二歲依法不能提早入學,就只是考考看的

心態去,所以那一年沒有直升初中,而去當時芥菜總會在花蓮北埔開設考初中 的免費補習教育上一年的課,我們那一年入班共招了六班,每班五十人,還記 得入班時要先經過簡單的分班考試,我、劉仁宗和羅金明三位國小同班同學報 名參加,錄取後在那裡待了一年,課程大多在復習五、六年級的課程,還記得 當時不過十一歲多,第一次離開家非常想家,每到放假回家後就不太想回花蓮 上課,媽媽總是不忍看到我離去,就找林文山舅舅安撫我或是訓話,舅舅特別 兇只好乖乖聽話」77,林新義接著說:「在花蓮北埔教會設立的補習班裡外國籍 校長是個重要的靈魂人物,是位身兼宗教使者和嚴格的教育家,我和同村同學 剛入學時很不習慣生活管理猶如軍事化的方式,校長經常視察寑室,檢查棉被、

75同註 73

76訪林新義 1106021030

77同註 76

衣服、盥洗用具有沒有依規定褶好擺放整齊,其實校長只要交待老師嚴格執行 就好,可是他每天就會習慣性走一走看一看,老師在上課時也會安靜的在教室 後面看我們上課」,嚴格說在北埔上課的這一年中培養了我獨立自主的性格和學 會過團體生活。

圖 3.4 補習教育與同學合影: 劉仁宗(左一)、林新義(圖中)、羅金明(右 一),照片三人為一同到花蓮北埔補習教育的同班同學。1964.12 拍攝於 花蓮北埔芥菜總會內合影,照片來源由林新義提供。

肆、刻苦銘心─初、高農在學階段

民國五十四年還未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制度,升初中以上學校必須透過聯 考成績來決定分發的學校和科別,在粥少僧多的競爭下,不是升學就是做童工學 技術,林新義表示:「當初會來臺灣省立屏東山地高級農業職業學校畜牧科就讀 (見圖 3.5),是因為志願排序加上成績也不太理想所致,再加上父母親聽說有親 戚小孩在本校就讀,可以互相照顧,所以順理成章前往就學」。初中三年學的偏 重綜合性課程,舉凡國文、英語、數學、理化及社會等等,升到了高農(在學的 第四年)才正式學習有關養殖、生殖解剖學…等等與畜牧直接相關課程,還記得 當時各項資源缺乏,沒有太多實體和器材供我們實作,老師就用邊畫邊教學的方 式,譬如牛羊猪馬不只是畫牠的外表,甚至骨骼,肌肉的線條、子宮、胃、血管 都要畫出來,老師的說法是當你會畫了,看到實物就已學會觀察。雖然沒有學過 素描,老師一看畫出來的動物各部結構,簡直就像照相機照出來的那樣逼真,給 都給予很高的評價,因此在其他科目的學習上,也慢慢地用簡單的素描幫助學習 和記憶受益無窮。

圖 3.5 與畜牧科同班同學合影: 林新義(最後排右一),1970.06 拍攝於臺灣省立 屏東山地高級農業職業學校,照片來源由林新義提供。

伍、冥冥中貴人相助─高農畢業至服兵役前時期

林新義說:「民國五十九年臺灣省立屏東山地高級農業職業學校畢業後,第 一份工作就是農校老師推薦的,和幾個同學到位於臺糖種猪場工作,因為當時正 是養猪業很興盛的時期,學畜牧的也懂的獸醫工作,派到種豬場後負責種豬配種 的最基層技術人員,但是受不了方圓二十公里之內沒有住家,人煙罕至車輛往來 稀少,做了二個月就離職,接著第二份工作是在同年十月份也是農校老師介紹 的,要到花蓮卓溪鄉馬遠村做墾荒工作,那是臺灣省農牧局輔導山地地區開墾種 植林木,希望我們這些農校畢業的人移民到那裡,負責開墾種植梧桐樹、鶴岡茶 葉…等等,工資每個月八千元,算起來薪資已經很不錯,但是爸媽希望在我當兵 前將自家農地開墾,所以工作半年後還是選擇離開,因此有將近兩年的時間在家 做農耕工作」。

「在馬遠村墾荒的工作是非常辛苦的,使用的工具是鐮刀和鉅子,沒有經驗 過的人不是手傷就是腳傷,林新義確是感覺駕輕就熟。因為拿刀的姿勢和力道非

「在馬遠村墾荒的工作是非常辛苦的,使用的工具是鐮刀和鉅子,沒有經驗 過的人不是手傷就是腳傷,林新義確是感覺駕輕就熟。因為拿刀的姿勢和力道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