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排灣族木雕家林新義的生命故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排灣族木雕家林新義的生命故事"

Copied!
17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學校行政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樊明德 博士

排灣族木雕家林新義的生命故事

研 究 生: 陳天廣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 三 年 一 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學校行政在職專班

○○論文 碩士論文

排灣族木雕家林新義的生命故事

研 究 生:陳天廣 撰

指導教授:樊明德 博士

(4)
(5)
(6)

謝 誌

學術研究對於不學無術的我而言,原是遙不可及卻能竟功的一件事,從 一個木工、鐵工工人在鷹架上為生活而博命,時來運轉考上警校,當了十年 的消防隊員,期間至師大進修完成了大學學歷,而後教甄成為教師,因為成 了教育工作者,才會往學術研究殿堂而築夢,園夢歷程確實是一項挑戰,但 走的並不孤單,感謝指導教授樊明德博士的用心指導,沒有您的專業指引,

也許仍在原地不動,感謝口考教授何俊青博士、黃文樹博士您們的每一字每 一句指正,讓我印象深刻,受益良多。

這一趟學習列車終於下車了,就像當初登上嘉明湖一樣,登頂後的感覺 通體舒暢,感謝在列車上曾一直鼓勵我的校長們:陳順發先生、葉神保先生,

更要感謝洪文政校長一再的提醒及教導,您說上車就不要想太多,走就對了

,我終於領悟到學習不必想的太複雜,否則會桎梏難行,謝謝與我共事過的 前任行政好伙伴:國書、永名、凰妃、守仁、鈺欣、昀宏、筱雯、俊瑩、映 霖、易達、芝吟、詩瑩、宜庭及目前正在並肩作戰的金山、嘉雯、宗政、曉 帆、朝鴻、又瑋、曉涵、艷秋、珮甄等,還有不及備載的人一併感謝,我就 是一位沈默寡言的學習者,肯學習和認真,在不算短的日子裡,有您們的實 質協助和心理支持,在列車上感到窩心。再者感謝在我兼任行政工作以來協 助班級事務的導師們:靜芬、詩琴、子豐、家億老師,因為您們的用心讓學 生懂得珍惜身邊的事務,我就少一份操心,專心忙總務的工作,,感謝藝文 領域廖義孝老師對寫作技巧和思考方向的建議,口考前後被我打擾最多的資 管博士呂卓勳先生,您的實質協助排版工作,讓我省去不少時間,傳授口考 技巧得宜,以至高分通過,感謝溢於言表。

老婆我通過了口考,當我在電話那端告知時,聽的出您也分享了那份喜 悅,重要的是對自己和孩子總算有了一個交待,自己是圓夢,對孩子而言做 為一個榜樣,做對的事要堅持下而不放棄,生命有限但生命鬥士不可能輕易 被擊垮,往後除了扮演好教育工作者角色外,有更多時間陪伴您和小女兒冠 縈,感謝您這幾年來的辛勞和付出。

寫林新義老師的生命故事不是歌功頌德,研究最初是好奇到後來的驚奇

,他的生命故事不是任何人可以抄襲的,想一想他的遭遇和精神卻是可學習 借鏡的,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因為他有料,研究過程可以充分交換意見,

感謝受訪的教育先進林義夫老師、許玉鳳女士、邱嘉半先生、葉素生先生;

木雕家洪紹云、許献章、張源昌、陳德隆、宋光輝、溫正治、沈萬順、方福 明、木雕從業人員徐勇靖、江國光、張明義及王春旭大哥的鼎力相助,訪談 得以順利進行,論文終能付梓。

陳天廣 103.01.16

(7)

排灣族木雕家林新義的生命故事

陳天廣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摘要

本論文以生命故事的質性研究方法,針對一位排灣族木雕家林 新義的生命歷程進行研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一位排灣族木 雕家林新義如何在競爭的木雕業界兼顧生活和發展抱負的生命故 事,從部落出發,來到異地學習、就業、創作展開漫長的成就個 人歷程,一頭栽進木雕工作就是四十個年頭,從來不曾為自己的 失敗找藉口,反而「打斷筋骨顛倒勇」 ,成了最佳堅忍寫照,當他 事業有成並頂著藝術家的光環時,不後悔放棄都市高所得的機會

,毅然回到故鄉奉獻心力。 「用雕刻記錄排灣族文化歷史」一直是 他一心一意想做的事,是傳承也是使命。研究的進行,主要是以 訪談法,並輔以文件資料的蒐集方式,獲得相關研究資料。 以下 將研究中的主要發現加以歸納:

一、求學經驗對其往後開創人生舞台具有關鍵性影響:小學老師 的嚴謹態度、務實教學,初中、高農老師給予表現機會,當 他備受肯定的同時也形塑自己的人格特質,林新義老師在平 常生活中談笑風生,但在工作中卻是不苟言笑,一點馬虎不 得。

二、機會不是靠等待:機會是賦予生命延續的重要關口,很多時 候我們就是在要與不要之間徘徊,機會就會悄然溜掉,如果 不能創造機會,也應該緊緊地握住眼前機會。

三、興趣是精進木雕事業的動力,求上進因此跟的上木雕頂尖人 物的腳步求新求變。

四、堅持、變通與自我肯定是林新義的重要人格特質。

五、信仰宗教是支持木雕工作的最大信念。

關鍵詞:排灣族、木雕家、生命故事、質性研究

(8)

The woodcarver of Paiwan Tribe-Lin Xin Yi’s life story

Chen Tain- Guang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life history of Lin Hsin-Yi, a Paiwan tribe woodcarver.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his disting -uished life story of balancing livelihood and career ambitions in the competitive woodcarving industry. This paper delves into his life experiences such as when he left the tribe to learn woodcarving, then finding jobs and getting achievements. In the forty years of devoting himself to woodcarving, he never makes excuses for his failures, but gets tougher in predicaments which helped develop his character. After becoming famous and enjoying an extraordinary charisma, he does not regret giving up the high income opportunities in the urban area and going back to his hometown resolutely with a dedicated heart.

"Recording the Paiwan tribe cultural history via woodcarving" has been his long-time pursuit and mission.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in this study to access relevant research data.The research came up with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 learning experiences are of key influence on his later achievements:

His teachers' rigorous attitude and practical teaching during his elementary school days and the opportunities to express himself in the class during high school enabled him to be appreciated and form his own style. Lin Hsin-Yi likes to talk and laugh in daily life, while he is strict and prudent in work.

2. The opportunity won’t come by while waiting. A lot of times,

opportunity slips away while people hesitate. If the opportunity can not

be created, we should grasp the opportunity tightly.

(9)

3. The interest is Lin Hsin-Yi's motivities of wood carving art and skills advancing. His hard working makes him are able to keep up with trends of wood carving industry.

4. Insist flexibility and self-esteem are important personality truits of Lin Hsin- Yi's.

5. Religion beliefs is the most support of wood carving work.

Key words: Paiwan tribe,woodcarver,life story,qualitative research

(10)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2

第三節 名詞解釋 ... 4

壹、排灣族 ... 4

貳、木雕家 ... 4

參、生命故事 ... 5

肆、紋面(文面) ... 5

伍、人面雕刻 ... 6

陸、圖騰雕刻 ... 6

柒、寫實雕刻 ... 6

捌、神像雕刻 ... 7

玖、古董雕刻 ... 7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歷程 ... 7

壹、研究方法 ... 7

貳、研究歷程 ... 8

第五節 研究限制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排灣族文化內涵 ... 9

壹、排灣族概述 ... 9

貳、排灣族傳統文化 ... 12

參、經濟系統 ... 13

肆、宗教信仰 ... 13

伍、神話與傳說 ... 14

第二節 排灣族木雕沿革、材料、製作與紋路探討 ... 18

壹、木雕發祥地—佳興 ... 18

貳、木雕工具之演進 ... 18

參、木雕使用的媒材探討 ... 22

肆、木雕製作過程 ... 25

伍、雕刻紋路探討 ... 25

第三節 從年代劃分談排灣族木雕演進變革 ... 27

(11)

壹、傳統雕刻時期的意義、價值與功能 ... 27

貳、國家體制介入對木雕的影響 ... 29

參、日治時期的理蕃政策 ... 30

肆、國民政府的漢化教育 ... 32

伍、西洋宗教傳入對木雕的影響 ... 33

第四節 排灣族木雕家介紹 ... 35

壹、新化村內排灣族木雕家 ... 35

貳、新化村外排灣族木雕家 ... 37

第五節 人格特質 ... 38

壹、關於人格特質(personality trait) ... 38

貳、人格特質對職涯發展的影響因素 ... 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論 ... 43

第一節 質性研究 ... 43

壹、選用質性(的)研究 ... 43

貳、為何採取生命故事的研究方法 ... 44

第二節 研究工具 ... 45

壹、研究者 ... 45

貳、訪談同意書 ... 45

參、訪談大綱 ... 45

肆、錄音-逐字稿 ... 46

第三節 資料蒐集、處理與分析 ... 47

壹、初步階段:確定研究對象 ... 47

貳、資料蒐集階段:包含訪談、文獻蒐集、現場觀察 ... 47

參、完成階段:撰寫研究報告 ... 51

第四節 信實度檢核 ... 51

第五節 研究倫理 ... 52

第四章 林新義的生命故事 ... 53

第一節 塵封往事話從前 ... 57

壹、家庭背景概述 ... 58

貳、民主且實事求是的父親 ... 58

參、內斂有愛心的母親 ... 59

肆、和諧的手足之情 ... 60

(12)

第二節 成長歷程敍說 ... 61

壹、兒時記趣 ... 61

貳、光芒初露─國小時期 ... 62

參、學習獨立─在北埔補習教育的日子 ... 63

肆、刻苦銘心─初、高農在學階段 ... 64

伍、冥冥中貴人相助─高農畢業至服兵役前時期 ... 65

第三節 雕刻生命中重要的歷程 ... 66

壹、人生抉擇初體驗-服兵役後邁入職場 ... 67

貳、學習佛雕之路-喜見恩師 ... 68

參、成就事業的點點滴滴 ... 73

肆、人生事業轉折處 ... 82

第四節 作品與祖靈之說相契合 ... 91

壹、林新義作品介紹 ... 91

貳、由作品內容解析木雕家表現文化意涵原貌 ... 109

第五節 用木雕寫排灣族歷史 ... 114

壹、在木雕界的個人定位 ... 114

貳、紀錄寫實的方法 ... 11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19

第一節 研究發現 ... 119

第二節 結論 ... 121

第三節 建議 ... 123

參考文獻...124

附錄一 訪談同意...127

附錄二 訪談大綱...132

(13)

表目次

表 1.1 排灣族名稱演變 ... 9

表 1.2 排灣族群分佈概況 ... 10

表 1.3 媒材材質 ... 23

表 1.4 理蕃政策相關措施 ... 30

表 1.5 國內學者人格的定義彙整。 ... 39

表 1.6 國外學者人格的定義彙整 ... 39

表 2.1 逐字稿資料索引代碼示例 ... 46

表 2.2 訪談林新義時程表 ... 48

表 2.3 訪談與林新義相關人士時程表 ... 49

表 2.4 訪談與論文有關木雕家時程表 ... 49

表 2.5 訪談與論文有關重要地方人士時程表 ... 50

表 3.1 林新義簡介 ... 54

表 3.2 與洪紹云老師共事時間表 ... 68

表 3.3 木雕班研習課程 ... 84

(14)

圖目次

圖 1.1 研究架構 ... 8

圖 2.1 排灣族分佈圖 ... 12

圖 2.2 雕刻刀 ... 19

圖 2.3 裁切工具 ... 19

圖 2.4 磨刀石 ... 20

圖 2.5 雕刻刀 ... 20

圖 2.6 鋸子 ... 21

圖 2.7 平刨 ... 21

圖 2.8 磨刀石砂輪機 ... 22

圖 2.9 雷射雕刻機 ... 22

圖 2.10 人頭紋 ... 26

圖 2.11 鹿形紋 ... 27

圖 2.12 蛇形紋 ... 27

圖 2.13 簷桁 ... 37

圖 3.1 卡茲‧達斯文化藝術工作室 ... 53

圖 3.2 林新義與家鄉親友合影 ... 59

圖 3.3 姊弟妹合影 ... 61

圖 3.4 補習教育與同學合影 ... 64

圖 3.5 與畜牧科同班同學合影 ... 65

圖 3.6 入伍前於家門前留影 ... 67

圖 3.7 許献章作品照片 ... 71

圖 3.8 雕刻桌 ... 73

圖 3.9 林新義結婚照 ... 76

圖 3.10 通宵基督長老教會 ... 77

圖 3.11 新化木雕班上課照片 ... 85

圖 3.12 嶺東科技大學木雕班上課照片 ... 86

圖 3.13 工作地木雕班上課照片 ... 87

圖 3.14 向陽工坊學員木雕課照片 ... 88

圖 4.1 人像雕刻(獵人) ... 109

圖 4.2 連杯 ... 110

(15)

圖 4.3 配刀 ... 111 圖 4.4 孕育 ... 112

(16)

第一章 緒論

發現‧泥土的味道一書斗大的標題寫道:

用木雕寫歷史的人 林新義 副標題引述:

林新義用雕刻刀寫下原住民的歷史、記錄下這塊土地的每一個脈動,感動 與信念不會消逝,他的故事未完,還在繼續1。誠如副標題最後一句:沒錯故事正 在上演,用心的演,演給敬愛的族人們,接續一一把最佳男主角林新義(drangadrang) 先生的人生舞台拉回鏡頭前,藉由現身說法引述,一起細細品味他的人生故事。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居住在臺灣的原住民是臺灣人最重要的資產,這樣地說法一點也不為過,因 著原住民族及其文化在過去延續到現在幾經百年的演變,未曾被強大的主流文化 亡族過,歷史足跡踏遍全島各個角落,翻開地圖像是都飛魯、拉拉山等山岳大都 用原住民族語取名成為地名,鄉鎮和部落名也有此現象而延用至今。就人口數而 言雖僅維持在五十萬人左右,但族群數有十四族之多,每一個族群各自有其獨特 的生活環境及文化特徵,加上漢人(外省、閩南及客家人),乃至於人口不斷增加 的外籍配偶,臺灣實是族群的大融爐,原住民固有文化資產相當豐富,因此許多 研究人類學、民族學、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等的學者都競相以臺灣原住民的 種種為研究題材和對象。

學術單位及各族群同胞在木雕相關產業上透過專題報告、研討會平台發表出 來的議題、決議到執行,其實呈現出相當重要的意義,一來讓我們原住民同胞和 有志之士提昇能見度,知道自身族人需要什麼?什麼是現階段迫切該做的事而努 力, 二來讓機關團體瞭解原住民的現況,提供熟悉原住民事務的專家來協助原住 民不足之處,以永續保存自己的深層文化,而不只是為了滿足了一般人或觀光客 的好奇心而只做歌舞方面的表演,美學藝術、藝術品僅止於純欣賞、裝置藝術和 收藏而已。

1引自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8)。發現‧泥土的味道─都會原住民生命故事 集。臺北市,頁 12-13。

(17)

原住民族在漢人的刻板想法裡或許只是一個擅長唱歌、跳舞、運動的族群,

大部份在動態活動上表現較為傑出,其實不然,諸如建築藝術,當我們漢人用 RC 磚造、鋼骨結構高樓林立時,原住民用的是就地取材的天然石板,芒草、木 板、竹片等來築屋,非常具有特色,其他藝術方面的表現,在臺灣史前博物館、

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原住民文化園區及各族群博物館陳列的作品也相當多,

原住民藝術家在靜態藝術表現逐漸發光發亮值得喝采,然而那些未成名但堅持為 藝術為文化奉獻理想的族人仍然很多,現實考量以為:當藝術家之前要想想可能 會有三餐不繼的問題,有幾個像小丑歌詞裡般咬緊牙關而忠於理想實踐的人,即 使「打斷筋骨反而顛倒勇」,這種人的生命故事是值得去探索,研究旅程主要是 深入瞭解林新義(drangadrang)老師的生命故事,除此還帶著學習心態、關心和誠 摯的祝福,也走訪一下鄰近木雕工作者生活圈交換意見,希望對木雕工作者自己 有些許幫助。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故事緣起一

對於木雕刻感興趣來自於十年前剛來母校任教職時看見技藝班學生上木雕 課,湊巧的是木雕老師正是我三十幾年前在本校的國中同學,看似簡單的圖紋,

但是自己親手體驗,真是不簡單,媒材在地上、雕刻刀、棒槌在手上一敲一打,

拿捏不住,體驗不到一小時手都起了泡泡,作品更不用說,想當然爾淒慘無比,

說的永遠跟不上做的容易,一刀一筆觸,不得不折服學生的悟性和天份,那一年 的技藝班在各個皆高手的過招之下,成績斐然本校學生獲得一件優等及多項佳作 作品,之後問木雕老師要怎麼下刀才能做出完美的作品?他只淺淺的對著我說:

一、要有耐性,二、些許天分,三、不斷地學習修正,幾年下來每每到一個部落 參加節慶或一些屬於族人的活動,都會順道看看欣賞我們原住民雕刻之美,特別 是木雕作品,像臺東市建和—陳文生(哈古,卑南族),金峰鄉—羅忠早(魯凱族),

達仁鄉—林新義,屏東縣泰武鄉—沈萬順,春日鄉—方福明…等等木雕家,他們 的作品各具特色,因他們的名,像活招牌一樣,聽到地名就會想到人和作品,就 是這樣的因緣際會,就很希望有朝一日能詳實地把他們相關事蹟、理念或作品記 錄起來,介紹給大家。

有人說「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當原住民同胞在各個舞台不斷地展露頭角 的時刻,這樣經過流淚撒種的而收割有成的人,像歌手張惠妹、舞蹈家布拉魯樣…

(18)

等等,正是值得學習的最佳楷模,單單從地方報導、人物專訪,尚不足以彰顯其 成就和功力,若說用學術論文的方式撰寫,可表現出對人、對事的嚴謹性和可證 性,意義深遠自不在話下,從他們的成長環境、學習歷程、專業的養成、職場的 點滴,一定有它獨到之處,即使是細微末枝,只要參與者願意分享,有心人藉由 細膩筆觸躍動心弦,雲湧可頌的生命樂章,研究者才疏學淺涉獵領域階層不多,

但深信原住民同胞裡一定還有許多可敬、可撰述的人,他們是如何自己選擇職志 而成就事業的,在逆境中如何突圍和轉念,怎麼看待急遽變化的大環境,仍然堅 持原先的理念而不放棄,研究者冀望拋磚引玉讓有心的族人帶著謙卑和讚美之 心,多編纂一些相關論文,讓活生生的例子成為學習楷模,被研究者在同業當中 並非佼佼者,所以在決定成為本篇論文主角之前,一再的推詞表示:自己又不是 名人,又沒有做過大事業,可以讓人家推崇,只不夠在木雕業界工作了四十載,

或許是受到誠意感召終於點頭,並且敲定研究者用生命故事方式來撰述,而生命 故事需要筆觸良好,才能將賦予的意義更感動人心,研究者不一定做的到且有疏 漏,希望未及備載部分,後學接續補正而更加精彩完善。

故事緣起二

二十一世紀將是原住民藝術大放異彩的時代,特別是具有代表性的裝置藝術:

木雕刻,何以見得?您只要走進原住民的社區部落,不難發現到處林立的個人工 作坊、工作室之類的醒目招牌,這意味著產業有著無限潛力和存在價值,相對地 在產業存亡的殘酷篩選之下,勢必有人被迫離開,有人仍在崗位上繼續從事木雕 工作,智慧和機會絕對是必要條件,有智慧的人可以透過不斷地學習精進成為能 手,而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樣必備條件是研究者沒有想到的,

像沈萬順、方福明及林新義老師級的人物拜訪了二、三次幾乎工作都滿檔,對於 他們的人和作品都感到好奇,自己像是一個滿懷淘金夢的貪婪者,一步一步想挖 掘這幾座珍貴寶藏。

故事緣起三

江詩偉(2005 )研究發現並認為:原住民雕刻風格較崇尚自然,但透過木雕比 賽或觀摩其他現代木雕作品等資訊交流後,原住民木雕家一致認為將排灣族木雕 刻作品朝向精緻化,是一重要的發展方向。很巧的是被研究者他累積了四十年的 木雕工作經驗,對於漢人木雕製程、規格及要求的精緻度相當嫻熟,機關、學校、

教堂、廟宇、社區改造以致於個人收藏,精緻作品產出之多,在木雕界屈指可數,

研究者以為族人木雕家除了不背離傳承文化使命外,學習漢人精雕的功夫,來拓 展自己的事業新機,未嘗不是件精進功力的大好時機,因此試著以小篇幅粗略地

(19)

把被研究者和研究參與者的作品做介紹,尋找他們創作理念、文化元素及個人風 格,從另一視野探索有無可能是成為林新義老師木雕事業延續性的重要因素。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擬定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記錄一位排灣族木雕家成長及學習木雕的重要歷程。

(二)探索成就木雕家志業的重要因素。

(三)從木雕作品中解讀木雕家用雕刻記錄排灣族文化歷史的內涵。

(四)藉由達成以上研究目的提供木雕工作者及學術研究者之參考資料。

第三節 名詞解釋

壹、排灣族

排灣族係指生活區域主要分佈在中央山脈東南兩側,北起大武山,向南延伸 至恆春,西自隘寮,東到太麻里溪以南海岸線內原住民族群。以行政區域區分:

中央山脈南側有屏東縣三地、瑪家、泰武、來義、春日、牡丹、獅子、滿州等八 個鄉鎮,中央山脈東南側有臺東縣達仁、金峰、卑南、大武、太麻里等五個鄉鎮,

以上兩個行政區域共有居民 54,462 人,佔排灣族總人口數百分之五十八,其他 散居臺灣各縣市居民39,951 人,佔排百分之四十二2。本研究所稱排灣族係指居 住地在臺灣中央山脈南側及東南側之住民,概以屏東縣及臺東縣屬之,散居其他 直轄市及縣市不包含在研究範圍內。

貳、木雕家

原住民在藝術領域表現當中,各具有不同特色,而原住民族中的排灣族向來 以雕刻見長於其他各原住民族群,一般具有此類技藝的人,排灣族稱 pu-lima(意 謂雙手靈巧之人)3,在雕刻的選材上主要是石材、木材居多,這和居住地緣及就 地取材方便等因素有關。近十年來全臺灣原住民從事藝術的工作者人才輩出,在 雕刻方面的稱謂有雕刻工作者、雕刻家、藝術家、工藝家、木雕家等等,其實有 百分之九十九以上是在從事木雕工作之人,工作性質及產出方式幾乎相同,故不

2引自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3:07)。歷月人口統計資料,網址:

http://www.apc.gov.tw/portal。

3摘自盧梅芬(2007)。天還未亮:台灣當代原住民藝術發展。臺北市:藝術家出版 社,頁 138,引自撒古流‧巴瓦瓦隆(1998)封面裡頁。

(20)

論其出身是否為有受過藝術專業訓練的學院派,或是靠師徒制、自我摸索的素人 術家,在分類上自是限定小範圍內。據此本研究所稱木雕家係指以木材為媒 材,而實際從事雕刻的人。

參、生命故事

生命史(Life history)與生命故事(Life story)在許多研究中並不特別加以區分 兩者,但嚴格上來講,生命史大多在呈現被研究者完整的一生,而生命故事著重 在「某些故事、事件、生涯或轉捩點」上,換句話來說,生命史與生命故事皆綜 觀研究參與者的一生,只是生命故事較關照其中對研究參與者有著重大影響的

「重要事件」。4

本研究者用生命故事而不用生命史予以詮釋,主要著眼於研究重點放在每一 個成長、學習、創作階段被研究者是怎麼想的,當他(被研究者)在放棄與堅持下 去的兩難中,是怎麼做抉擇的,希望藉由這樣的思考模式,對於想從事木雕工作 者能減少摸索的階段,知道自己應該要具備那些條件,適不適合這樣的工作環 境,當做參考依據,若用生命史來撰述被研究者,在時間的軸線上拉的太長,研 究範圍太大,容易產生失焦現象,用生命故事會比用生命史撰述來的更加貼切。

本研究所指生命故事是指排灣族木雕家林新義在研究者的訪談引發下,將其 過去重要的生命經歷,以口述歷史方式、在很自然的狀態下,將其寶貴的經驗,

依照自己的觀點加以敘說,經研究者整理、歸納及分析。

肆、紋面(文面)

紋面簡單來說,指的就是面部刺青,過去在南島語族裡諸如:中國大陸的雲 南獨龍族、紐西蘭毛利人、臺灣的泰雅族與塞夏族有此民族習俗,紋面工作必須 由專門的紋面師來完成,在臺灣紋面師為大多女性工作者,屬於母女相傳的行 業。劉其偉(1995)進一步指出在原住民族中屬於泰雅族與塞夏族的文化特徵,男 人刺於額頭與頸部,女人刺於額頭與兩頰,男人需要有馘首經驗英勇表現, 而 女人則表彰其紡織技藝且成熟之人才能文面,通常是婚前施行5

洪英聖(1994)也指出泰雅族人身體的紋面紋身是成人的標誌,早在數千年前

4摘自孫美玲(2008)。一個排灣族教師的生命故事。國立臺東大學碩士論文,未出 版,臺東市,頁 12。

5劉其偉(1995)。台灣原住民文化藝術。臺北市:雄獅圖書,頁 74。

(21)

就是泰雅人的習俗之一,但泰雅人紋面紋身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在死後,靈魂也 才能藉由紋面刺身的花紋找到自家人的靈魂,而在天堂相會,活著時則刺紋可以 避邪又可作為認出族人的標識6。現使用文面而不用紋面、黔面或黥面的中文字 辭,是因為它不只是紋上去或是單純的刺上去而已,而黔面或黥面是一種古代說 法,是用在奴隸、士兵為了防止脫逃而標示的印記,泰雅與塞夏族人從一開始 有這種習俗,就定位在文化層面上,具有成年、女人貞節證明、美感和族群的識 別的象徵意義,不應受到簡單字辭而加以混淆的。本研究所稱文(紋)面指的是具 有文化象徵,而在臉頰或頸部施行刺紋者。

伍、人面雕刻

人面雕刻與人像雕刻不同,人面雕刻指肩頸部以上之臉部雕刻,有時也稱人 頭雕刻,卑南族及排灣族習慣上在盾牌上做人面雕刻,除裝飾美觀外,兩眼塗上 醒目塗料,看似炯炯有神,爭戰時具有欺敵作用,魯凱族、卑南族則在警鈴上做 人面雕刻,做為標示物,不可任意把玩,一般會固定放在會所入口處,以便發生 緊急事故時,成為會所的年青人告知部落人的信物。本研究所稱人面雕刻就是指 臉部雕刻或人頭雕刻。

陸、圖騰雕刻

圖騰是一種具有文化意義的符號,表現在各種工藝或是藝術品當中,通常以 平面的、浮雕的呈現方式較多,對原住民而言,有其時代背景、意義且深深影響 了精神及物質文化二個層面,不同的族群其社會文化和生活制度迥然不同,則圖 紋及式樣表現自然迥異,即使是同族之中因媒材之不同圖騰應用上也不盡相同,

譬如木雕品上幾乎看不到太陽的紋樣,但在服飾上確是常見的刺繡式樣,概圖騰 等同制式化的,每一種圖騰紋樣代表不同的意義。本研究所稱圖騰雕刻便是指平 板上雕以各種不同的紋樣的木雕雕刻。

柒、寫實雕刻

寫實是直接表現真實人、物景象的自然現象,在雕刻領域裡用『幾可亂真』

來形容再恰當不過,應屬工藝的範疇之內,雕刻師通常會製作參考資料,即所謂

6洪英聖(1994)。台灣先住民腳印。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頁 144。

(22)

的範本,資料可透過攝影擷取,每個角度、面向、姿態完全吻合,作品大致完成。

本研究所稱寫實雕刻是以真實的人面、人像或是景物為背景的雕刻。

捌、神像雕刻

神像雕刻是非常神聖且製作要很精準的工作,木雕神像必須配合木材生長紋 理,由下半身往上雕,主要是避免頭部經常踫撞,而對神明有所不敬,再者在立 姿、坐姿、蹲姿的比例上有一定限制。根據林新義老師說法:「神像雕刻,其實 是有分階段的,開始從神像的配件做起、然後是身體再到頭髮,技術已成熟後再 進步到佛像的手、腳到最後的刻臉」,這也就是民間所稱的「軟身神像」,通常是 靠分工再將身軀和神袍接合,再上色才算完成作品,本研究所稱神像雕刻係指 道、佛教人物雕像之雕刻,定製過程從衣服配件、身體、頭髮、手、腳,臉部及 上色成為一件完整的作品產出。

玖、古董雕刻

古董雕刻一般泛指神像雕刻以外之木雕刻,諸如禽類:豬、牛、馬、羊、狗;

鳥類、器皿、花瓶類、山水寫景、廟宇雕飾...等等,作品以居家擺飾觀賞為主,

因此多以小件作品居多,木雕匠師大多利用閒暇之餘進行古董雕刻來磨練自己的 技法或是有買家訂製,表現因人而異不受嚴謹限制,可隨興創作。本研究所稱古 董雕刻係指神像雕刻以外所有概括木雕刻。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歷程

壹、研究方法

研究者一旦確定研究主題後,首要考量的即是該採用量化、質性或二者並用 的方式為取向,選定之後再依據論文所要呈現內容、分項屬性、組織架構做明確 使用研究方法,本論文以「排灣族木雕家林新義的生命故事」為題,生命故事自 然以被研究者本身為中心主體,輔以本事件中相關人士的說法做佐證,因而採用 質性研究的生命故事方法,深入訪談並加以解構分析,較能貼近事實且能獲得脈 絡一貫的保貴資料。

(23)

貳、研究歷程

根據研究架構分成初步階段、蒐集資料階段、完成階段等並分別加入細項,

做為研究歷程之指引,如(下圖一)說明。

圖 1.1 研究架構

第五節 研究限制

壹、受訪者大多年事已高,重新回憶有關被研究者其童年及求學階段往事,因個 人所知有限加上有印象但記憶模糊,客觀舉證不易。

貳、部分受訪者說國語的程度不高,訪談者改以東排灣語交談,九成以上聽得懂,

但在文化和地域上的差異性,恐無法完全以文字表達其真正原意。

肆、研究者對木雕相關知識原理所知有限,且未受過美學方面的素養,粗糙的引 述方式,缺乏整體理論架構,內容不夠完備。

選定研究參與者 初

步 階 段

初 步 階 蒐集資料 段

訪談 文獻、論文、期刊、創 現場觀察記錄 作專輯

整理逐字稿 資料處理與分析 現場觀察記錄

撰寫研究結果

結論與建議 資

料 蒐 集 階 段

資 料 蒐 集 階 段

完 成 階 段

完 成 階 段

(2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在本章裡將從第一節排灣族文化內涵、第二節排灣族木雕沿革、材料、製 作與紋路探討、第三節從年代劃分談排灣族木雕演進變革、第四節排灣族木 雕家介紹、第五節人格特質,參閱相關書籍與資料後,加以統整與分析,以 建立研究架構的依據,研究方向能前後脈絡一貫、目標一致。

第一節 排灣族文化內涵

壹、排灣族概述

排灣族名稱由來早在荷蘭、明鄭、清朝時就有不同的稱呼7,到了二十世紀 初日本多位學者如:伊能嘉矩(1900),鳥居龍藏(1910),森丑之助(1912),移川子 之藏、馬淵東一、宮本延一(1935),鹿野忠雄(1939)等曾將排灣族加以分類,在 稱呼上有派宛、巴溫、培旺、帕伊旺、拔灣及排灣等。8就族群分佈情形來看,

要追溯到 1935 年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及宮本延一這三位學者將排灣族分為 Ravar 與 Vutsulj(Butsul)二個支群說起,之後學者蔣斌(1984)再將這二個支群依據 地緣、風俗習慣,語言等等再加以分類,即是現在居住在臺灣中央山脈南側及東 南側的族群。

表 1.1 排灣族名稱演變

朝代 異族稱呼 排灣自稱 異族稱呼區域

荷蘭 Pachiwangh 以部落名稱或頭目

所居住部落自稱 隘寮溪左岸上下游的排灣部落

7表 1.1 資料來源:小島由道義 1922)、移川子之藏(1935)、衛惠林(1965),轉引自葉 神保(2002)。排灣族 Caqovoqovolj(內文)社群遷徙與族群關係的探討。國立東華大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頁 39。

8引自蘇秋鳳(2010)。排灣族服飾文化之研究:以拉瓦爾群三地門部落為例。大仁 科技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頁 17。

(25)

表 1.1 排灣族名稱演變(續)

朝代 異族稱呼 排灣自稱 異族稱呼區域

明鄭、

清朝

傀儡番、瑯墧 番、恆春上下 番

以部落名稱或頭目 所居住部落自稱

1.台東郡及高雄州、旗山、潮 州、

屏東三郡的山地住民 2.恆春半島的住民

3.率芒溪以南的山地住民 日本 Paiwan Paiwan 所有排灣族語通行的部落 中華民

國 排灣族 排灣族 所有排灣族語通行的部落

表 1.2 排灣族群分佈概況9

亞族 族群 分佈區域 主要村落

(Ra va r)

拉 瓦 爾 亞 族

(Ra va r)

拉 瓦 爾 亞 族

分布於武洛溪上游,即 口社溪南大山西麓,海 拔約 800 公尺

屏東縣三地鄉:賽嘉、口社、安 坡、沙溪、達來、德文、大社、

三地門、馬兒等村。

(Buts ul)

布 曹 爾 亞 族

北 部 排 灣

(Pauma umaq)

巴 武 馬 群

北自口社溪以南,南至 林邊溪之間。

屏東縣瑪家鄉:筏灣、瑪家、北 葉、涼山、佳義等村。

屏東縣泰武鄉:泰武、萬安、佳 平、平和、武潭、佳興等村。

屏東縣來義鄉:義林、來義、古 樓、南和、望嘉、文樂、丹林等 村。

屏東縣春日鄉:七佳、力里二 村。

9引自童春發(2001)。臺灣原住民史:排灣族史篇。 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 會,頁 17-18。

(26)

表 1.2 排灣族群分佈概況(續)

亞族 族 群

分佈

區域 主要村落 亞族

(Buts ul)

布 曹 爾 亞 族

南 部 排 灣

(Ca upupulj )

查 敖 保 爾 群

北自率芒溪以南,

南至獅子鄉草埔村 之間

屏東縣春日鄉:春日、士文、歸崇、

古華等村。

屏東縣獅子鄉:竹坑、楓林、丹路、

草埔、獅子、和平、南世、內文、內 獅等村。

南 部 排 灣

(pa lj iza lj iza w)

巴 利 澤 利 敖 群

分布於臺灣南端恆 春一帶,北端與薩 布 立 克 群 間 (Sabudek),以牡丹 鄉牡丹村女仍社為 界。

屏東縣牡丹鄉:牡丹、東源、四林、

高士、石門等村。

屏東縣滿州鄉:滿州、里德等村。

支 部 排 灣

(pa qa loqalo)

巴 卡 羅 群

分佈於臺東縣太麻 里鄉、達仁鄉大武 鄉境內,中央山脈 東斜面,大武溪、

大竹高溪、虷子崙 溪及太麻里溪流域

臺東縣達仁鄉:土坂、臺坂、新化、

安朔、南田、森永等村。

臺東縣金峰鄉:賓茂、新興、介達、

比魯、歷坵、嘉蘭等村。

臺東縣太麻里鄉:大王、金崙、多良 等村。

臺東縣大武鄉:大竹、大鳥、大武、

尚武等村。

臺東縣卑南鄉:大南村。

(27)

圖 2.1 排灣族分佈圖10

貳、排灣族傳統文化

一、社會制度

依據人類學者衛惠林說法:排灣族的社會是屬於「封建階級制度」的社會,

所謂「封建」係指土地關係的從屬,土地領主權與租賦權在部落領域範圍內歸屬 頭目,頭目是貴族階級之首,是神聖至高無上的,其階級之超出從其身體裝飾、

家屋的特殊建築可加以區分11,平民不過是其統治下的屬民,對頭目盡義務。而 階級之形成在原生家庭一出生,就注定了階級角色和特權有無,不論男女只要是 頭目的長嗣就承繼了頭目貴族身份,大都享有特權並盡點義務,至於平民就盡義 務而已,以下略為簡述之12

二、頭目特權

(一)家屋有特定的建築與裝飾:屋前簷椼有雕刻門楣,立柱可以雕刻祖先像。

(二)可以刺墨紋身,他的家人的手背可刺紋(人形紋)。

10本圖 2.1 為網路資料,網址: http://www.sight-native.taipei.gov.tw/。

11引自吳燕和(1993)。臺東太麻里溪流域的東排灣人。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第 7 期,頁 75-76。

12同註 11,頁 77-80。

(28)

(三)可穿著特別華麗的裝飾。

(四)不須從事農耕,而由平民代勞。

(五)犯罪可不受一般法律的制裁並可以任意處罰平民而不必敘說理由。

三、頭目義務

(一)對外代表部落,平民和外人發生糾紛,頭目需做交涉、調解或代為賠償 之工作。

(二)領養孤兒並負教養至成人。

(三)強制收養感化行為不端屢屢犯罪者,使其成為好人。

四、平民義務

(一)每年納粟租及獻酒一醰一次。

(二)開墾新地要服勞役。

(三)繳納獵租。

參、經濟系統

排灣族傳統生產方式主要以從事農業為主,狩獵為輔,以物易物行經濟之實 ,男女工 作有分工,至於特殊職業如工匠、雕刻師只是在其從事農事工作的另 一項特殊任務 13,以下列舉工作要項陳述之。

一、男女分工

(一)成年男人:狩獵、砍柴、築屋、採籐、工藝(打鐵、做木雕)、製火藥等。

(二)成年女人:織布、裁製服飾、舂米、釀酒、豢養豬雞、種芋藷等。

二、特殊職業

(一)工匠:工匠(kisangmalang)在排灣族的社會裡,已是半專業化的人,通常 他們替人工作的報酬是根據勞力的消耗之多寡換算換工日數。(換工:互助 做同一性質的工作的行為,替人工作一天,之後他人也會回報一天,如採收 小米、種芋頭、甘藷、墾荒等等)

(二)雕刻師:部落裡會雕刻者很少,所以相對所得的勞力報酬也高,換工日數 也較多。

肆、宗教信仰

排灣族傳統宗教信仰是以 cemas 泛稱為中心的多神論者,祂涵蓋了上天、中

13同註 11,頁 209-213。

(29)

界、人間、下界所有被認知的神祗,神性上亦包括了一切的善神、惡神、善靈及 惡靈的祖先14,因此神、靈和鬼皆稱 cemas,神是宇宙的管理者,善神指引人們 行好事可以善終得福報,而惡神處處拉攏、引誘那些貪婪的人們做喪盡天良的壞 事,所謂「靈」是存在於每個人當中,不論生或死都會依附其個人身上,善靈大 多因病死亡而善終者,鬼也是善的,惡靈通常是意外兇死的無法善終,因而帶有 不甘心的幽魂到處找人的麻煩。所以是在固有宗教未解體之前,支配著排灣族人 大部份的生活習俗和常規,甚至大於人們所訂定的律令,族人深信會得到善神的 眷顧,對於惡神、惡靈總是戒慎提防。

伍、神話與傳說

排灣族的木雕藝品裡有關圖騰的紋樣型態和象徵意涵,無法脫離部落裡自古 流傳下來的神話與傳說,中文裡神話與傳說二者在詞意上應屬於不同概念,然而 在排灣族人用法意念上,兩者大都相通,簡單來說:神話乃是人們依據真實的事 件,以歷史事實為本,進而將這些事實加以變形,經過口述而流傳下來15,另一 種說法是說神話提供排灣族人一種對本族的自我認同感,藉由神話滿足無法到達 現實世界的想像空間,於是產生了 cemas(神)的概念,對於無法解釋的現象因為 族人相信 cemas 的存在,經過頭目或祭司的解說而被合理化,而傳說卻是長輩茶 餘飯後甚至哄孩童入睡的說故事法寶,研究者還記得一則傳說故事,母親是這樣 描述的:

「kasicuacuayan izua azua na kizang i pasaladu kemalje maqaliyan ti sadraidrail kati saqaqam. na maljenguaq tazua a qadaw. maljaval tia madju tu uli maciul a kigang ka- tua kiciqau a sema veljeluan. kau lemava dau kacuin azua kakuljaven a vurasi.ika c -uacuai djemaljun tia madju i veljeluan. pecung i sangas sa kemali. kau palje tjaladjen a vurasi ita kinalian sa zebulji ita maleka kakedrikedriyan a qacilji.becung’uan becu- ng`uan be pavavau.tiakenai a kemuljau saku badideq a kigang katua kiciqau,nu ma- kuljau anga tjakanen a malusa aya ti sadr-aidrail.ui aya ti saqaqam.kau matjatjukuda tiamadju a kigang katua kiciqau.ika cuacuai ini ka demezeng ti saqaqam da culjan,

14引自蔡東源(1997)。八十六年度全國文藝季屏東縣排灣文明系列活動成果專輯。

屏東市:屏東縣文化中心,轉引自許松(基督教與排灣族的信仰)講稿,頁 98。

15張雅粱(2008)。排灣族陶甕的傳統與創新-以正興村為例之研究。南華大學碩士 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頁 47。

(30)

maiducu itji sadraidrail qaliyan maculj anga itjen,pai ui tja kalivau asu binakakuljau anga a vurasi aya .ini anan ka makakuljau,dupalamu anga maqadi aya ti sadraidrail .kisaluan anan ni saqaqam,kau kipaqulied vaik anan a sema veljeluan muliy gang k- atua ciqau.ika cuacuai pitja kuya baluqbuq azua tjialje ni saqaqam.kau mumalj da sa- ngasangasan a kai .maculj aravac aken ayain ti sadraidrail.ti sadraidrail ini kana sep- ulpul maiducu qaliyan kasuni ku pinacunan anga ini anan ka makakuljau,nuna ma- kuljau tja nguljengulj tja sanguaq.putjaumalje ikau cuacuai dekilu anga,kau vaik anan a kigang katua kiciqau,ika cuai ika demezeng da culjan kau maiducu de saqa- qam itje sadraidrail paitja kalivai anga azua na makuljau anga a vurasi aya.ka kaliven nia matjiu malusa.manu nekanga itjaladj nu nemanga.kau mazaziny tia matju .tisun ana keman tazua vurasi aya ti saqaqam.kau mamau asiki ljavalanan ni sadraidrail itje saqaqam.malivu ita tima na keman,aris du macacepuk tiamadju.sesazua du buqenetj azua ti saqaqam kau venalun.pacunan ana malibuku a giyalje ni sadraidrail,kitjal di madju ana keman aya venalungan.kukudain du sika keljangan aya venalun ti saqaqa- m.nu mataizua sikuda masasuki arli vaikey a pecaqe,azua tja kulale tja liaua a caqe avan nuna keman.kau becaqe du tjalj liavan dana sa vurasi rasi.makeljang anga du di sadraidrail anga nakeman. kemasizua anga inika masalu anga, ini anga du maleqali anga tia madju.」。

「很久以前在一個深山裡頭住了非常要好的朋友:猴子和穿山甲先生,有一天早 晨牠們相約到河裡去抓螃蟹和魚,於是帶了一些生地瓜準備到了溪邊來烤,走著 走著很快的就到了溪邊,就先起火並挖個洞,把地瓜放入洞內,將小石塊覆蓋上 去,在上頭起火悶烤,猴子先生說:「讓我一邊烤一邊在附近抓螃蟹和魚,烤熟了 再一起吃」,穿山甲先生就回答說:「好」,於是各自分頭去抓螃蟹和魚。過了沒多 久穿山甲就覺得肚子餓,就跟猴子先生說:「我們都肚子餓了,把烤好的地瓜挖來 吃好嗎?」猴子回答說:還沒有烤好,還不能吃,再等一回」,於是穿山甲先生就 很相信,然後又很認真的回到河裡繼續抓螃蟹和魚,約莫過了一些時辰,肚子咕 嚕咕嚕地叫的更厲害,然後重覆對猴子講同樣的話,表示肚子很餓,猴子一點也 不慌張口答說:我剛有稍為看過還沒有完全烤熟,烤熟會更香、更好吃,穿山甲 聽了反正快好了,再等一下好了,又回去抓螃蟹和魚的工作,又過了一段時間,

穿山甲再也忍不住捱餓,就跟猴子說:現在把我們的烤地瓜挖起來吃,牠們就去 挖,沒想到一挖起來裡面根本就是空空的,於是牠們就發生口角,互相猜忌,穿 山甲就說:「地瓜是你吃的」,猴子也對穿山甲說:「是你吃的」,為了誰吃的牠們

(31)

爭吵不休,幾乎大打出手,老實又聰明的穿山甲想了一下,看著猴子的肚子圓滾 滾的,合理懷疑就是牠吃的沒錯,於是想出了一個辦法,既然我們都說不是我們 吃的,那就上大號,大出來的誰比較多、比較大就是誰吃的,就這樣終於有了答 案,猴子先生放出來的又大又有地瓜的味道,證明是牠偷吃的,因為不誠實失去 了信任,因此從那時候起穿山甲再也沒有跟猴子來往過」。

母親講的只是一個有趣的為人要誠實的傳說故事,重要的是有很多類似的品 格教育、驚世警語用擬人或擬物的方式深化到現實生活當中,這就是大多數原住 民深信和敬畏養成了樸實的性格。神話如同其字義,是神界的話語,cemas 廣泛 存在生與死的境界裡重要的地位,衪可以守護神也可以是懲治做壞事的惡神,長 期以來總是支配著族人精神思想和依靠,代代口語相傳之下,傳說與神話故事保 持了原住民重要的文化內涵和資產,雕刻家也意會到作品本身要有精神內涵、回 到創作的原點就是要有故事性,才能展現作品的生命力。

萬事萬物皆因有了生命而起始繁衍發展,排灣族群對於創生的起源有相當多的 神話傳說之說法,通常在雕刻作品上用單一圖騰或一系列故事圖像加以連結表現

,基本上創生說是母體文化的根源,所以必須就始祖創生傳說、貴族來源引述其 梗概,以便在觀賞作品時瞭解其淵源做一些交待。

一、始祖創生傳說

本依據童春發教授說法加以轉載,始祖創生傳說可分為太陽卵生說、蛇生說、

石生說與壺生說16,因來源受不同聚落的影響及貴族可能有自己創造的故事之說 法,顯得格外複雜,引述只是真有這般說法,而不做辨證。

(一)太陽卵生說

「太古本社有一池,某日神由天降下,生三枚蛋於池內,狗見而吠,池水 逐漸減少,貓來抓這三枚蛋,蛋破生一女二男,此三人與別處男女結婚,

成為箕模之祖先,數年後日神第二次降臨於 kadziaka 生下一青色蛋,蛋 自然破開出生男兒,為本社排灣族人之祖先」---屏東望嘉社說法。

(二)蛇生說

「昔日 amawang 社有一女神。某日乘鞦韆盪游,盪得過甚,鞦韆斷而掉入 穴中,降入下界去。後來,穴中另外出現一女神,亦居住於該社。該女 神與瑪家社人 pulaluyaluyan 交遊 pulaluyaluyan,一日口渴,女神出 去提水,路上撿得百步蛇蛋和龜穀花蛋各一枚攜帶回來。不久,百步蛇

16引自童春發(2001)。臺灣原住民史:排灣族史篇。 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 會,頁 19-23。

(32)

蛋生出頭目家祖先,龜穀花蛋生出頭目輔臣(平民)祖先。互婚而生的小 孩只有一鼻孔和半個嘴,因此,頭目家與平民禁婚」---屏東古樓社說法。

(三)石生說

「太古 kinabakang 處有一大石,一日裂開生出男女二人,二人相婚生下多 數子女,但第一胎是蛇,其次是瞎眼兒,再次是單手單腳或無頭的,最後 纔有完整的男女孩。此兩人成長後相婚,子孫繁殖後來地方窄小,一部份 北上赴知本社為卑南族之祖先,其餘者南下成排灣族之祖先」---屏東高士 佛社說法。

(四)壺生說

「昔日,Katomoan 山上 Inaran 地有一壺。有人見而甚覺珍奇,以布包回來,

一路上該壺屢次掉落更覺有異,擱於路上回社告其兄弟。相偕而至攜回 Tabaran。某日,陽光透過牆壁照在壺上,壺裂裹面出現男女二人,匍匐於 地上,家人驚奇瓢水潑之,小孩兒以腳蹴瓢,再潑水於破壺上,小孩則肅 靜了,於是哺乳養育。成長後女的到 Pabaguran,後又轉往平地,Parirayan 社祖先由其兄 Pinarai 起源」--拉瓦爾亞族(Ravar)說法。

二、貴族來源傳說

「Derau 集團 Karupi 和 Kalutale 結婚生了 Sataire、Sapili、Tuku 及 Sakai 四人,當時在附近一座大母母山就有一個地方經常冒出煙來,Satarie 和 Sapili 兩兄弟,有一天在這此山打獵,弟弟 Sapili 從山的背光處走,哥 哥 Satarie 則從山的向光處走後來弟弟先登上了大母母山峰,此時發現一 塊沒有長草的地面,上面閃爍著陽光照射的光芒,他趨前一看,竟然是一 個完美無瑕的 Reretan(甕),因光線一直照射在此物上,他覺得稀奇就想 帶回家但每走一段路,此寶物就會從他手上消失而回到原處,弟弟 Sapili 因此爬上樹呼喊哥哥過來幫忙,哥哥就循聲音的方向急忙的跑過去,當哥 哥到達後,看見此 Reretan(甕)平放在地面上,四周並沒有長草,但見太 陽光芒照射在上面,Satarie 小心翼翼的將它捧起來,而後放入自己的 Palipaku(狩獵袋)中,兩人就走回家了回到 Durau 部落的 Taki-valit 家,

便將此 Reretan 放置在庭院中,每天太陽光會直射此 Reretan,而此寶 物也越來越大,約十個月後,有一天的早晨,當太陽照射到 Reretan 的剎 那問,轟然一聲巨響,頓時大地也大放光明,Reretan 已裂成兩半,裡面 躺著一位可愛的男嬰,這就是 Mamazangilan-Darimarau 的第一位族長(頭 目誕生)」--拉瓦爾亞族(Ravar)說法。

(33)

第二節 排灣族木雕沿革、材料、製作與紋路探討

壹、木雕發祥地—佳興

佳興村位於屏東縣泰武鄉內,屬於南大武山區中海拔地形的一小型部落,舊 名布勒地社(Puntei),為排灣族雕刻最具代表性的據點,日治時代初期人類學者 鳥居龍藏曾將該地稱之為「美術中心」與「雕刻中心」17,對於產出的木雕品的 精緻度曾經這樣描述:Puntei 社(佳興部落)的蕃人擅於雕刻。諸位如果到他們的 部落,就可一目了然─無論是屋簷、柱子或是個人的菸草盒、刀鞘,都刻有人形、

蛇形或鹿紋,手工非常巧妙,Puntei 社的蕃人尤其懂得神妙的雕刻術。18

根據上述文獻記載可以想見當時佳興村的雕刻工藝已然到達純熟階段,難怪 會獲得日本人及其古董商的青睞而到此地大肆收購。時至今日,即便是雕刻產業 似有黃昏產業的景象,本地仍有雕刻家像沈萬順、沈安日等等繼續為佳興村留名 且為傳承文化而努力,給予深深的喝采和祝福。

貳、木雕工具之演進

有句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木雕製作上主要接觸到東西就是 工具和木料媒材,再好的媒材和工匠師傅,沒有好的實用的工具就很難刻出生 動的紋樣,審視過去傳統和現代創新的作品,不難分辨出粗獷和細緻之差別,

最直接相關就是來自於工具的日新月異,以下就過去到現在工具做粗略介紹。

一、過去使用的工具 (一)雕刻刀

排灣族雕刻師使用的雕刻工具,極為簡單,長約五、六吋,寬約二吋的邊 刃柳葉形小刀19,還有一般配(番)刀也有人會用,一般而言工作者依個人習慣上

17摘自盧梅芬(2007)。天還未亮:台灣當代原住民藝術發展。臺北市:藝術家出版 社,頁 83,引自鳥居龍藏原著、楊南郡譯著(1996),頁 312、313 及任秀玲(2011 )。排灣族工藝的傳統與再生─以佳興村木雕發展為例。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頁 2。

18摘自盧梅芬(2007)。天還未亮:台灣當代原住民藝術發展。臺北市:藝術家出版 社,頁 83,引自台灣蕃地探險(1901)刊載於地理雜誌第 13 輯第 146 至 148 卷及任 秀玲(2011)。排灣族工藝的傳統與再生─以佳興村木雕發展為例。佛光大學藝術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頁 2。

19摘自任先民(1957)。記排灣族的一位雕刻師。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4 期,頁 116。

(34)

製制成尖部細長銳利型或稍帶寬平略鈍型二種較普遍,並配有木質圓形的握 柄。從一些早期的作品當中研究者感念:不得不佩服他們一鑿一刀的堅信耐力,

如果是巨型雕刻再加上材質厚硬程度不同,是一件相當艱辛的工作,其他雕刀 及鑿刀,會依木材的軟硬程序交換使用。

01 02 03 04 05 06

01 為小刀(siqunu),02─06 為各式雕刻刀(cagag),依創作者所要雕刻的作品加以 利用。

圖 2.2 雕刻刀20 (二)裁切工具

01 02 03 04 05 06

01 斧頭(putjau):剖木用 02 木槌(pangpang):敲打雕刻刀用。

03 鑽頭(palice):鑿洞用 04─06 鋸子(lilalile):依木材材質不同使用。

圖 2.3 裁切工具21 (三)磨刀石

早期以當地取材之板岩,切成寬 3-5 公分,長約 15 公分不等,做成磨刀工 具,直到晚期才有現在的磨刀石普遍被使用。

20以上工具由臺東縣太麻里鄉多良村大溪邱元明先生提供,圖片為研究者整理拍 攝。

21同註 20。

(35)

01 02

01 磨刀石(daljiu):細粒的變質岩形成,野外取材後切割成長條狀,直接拿 在手上磨刀,適合磨小型雕刻工具。

02 磨刀石(daljiu):適合磨大小型雕刻工具。

圖 2.4 磨刀石22

二、現在使用的工具

現在一般雕刻工具,是在七十年代以後普遍和漢人接觸之後,從漢人那裡學 會使用的像鑿子、鋸子、鐵槌、刨子及砂輪機等較好的工具,八十年代更進步 有雷射雕刻機它可以複製粗模,節省很多時間和人力,在巨型雕刻方面也較容 易按照工作者的想法施作。以下就簡要說明現在的使用工具:

(一)雕刻刀

01 02 03 04 05

01 係手推木柄雕刻刀,用來刻較細緻或修飾作品的工具,不可敲打。

02 斜口刀(同美工刀功能)。 03 三角刀(可劃線及刻毛髮)。

04 圓刀(同圓規功能), 05 平刀。02─05 可用木槌敲打。

圖 2.5 雕刻刀23

22同註 20。

23以上工具由林新義先生提供,圖片為研究者整理拍攝。

(36)

(二)鋸子

01 02 03

01 電動式車刀(簡稱高速轉):,02 鋸臺:剖木用,可當做大型線鋸使用。

03 線鋸:用做切割有弧度的、刻花形狀的工具。

圖 2.6 鋸子24 (三)平刨

01 02

01 平刨機:修整木材有無平正,不可固定厚度,02 平刨機:修整木材厚薄,

可固定厚度。

圖 2.7 平刨25 (四)磨刀石砂輪機

24同註 23。

25同註 23。

(37)

01 02 03 04

01-02 磨刀石:分為日本製及台灣製二種,購買時外觀成長方體,工作者依雕刻 刀弧度來自製磨刀工具,這是從事雕刻必學的基本功。03 帶狀砂紙機:表面磨 平、磨光使用,04 砂輪機:磨刀用。

圖 2.8 磨刀石砂輪機26 (五)雷射雕刻機

01 02

01-02 可同時切割及雕刻 3D 雕刻、圓柱形雕刻及一般雕刻。

圖 2.9 雷射雕刻機27

參、木雕使用的媒材探討

木雕選用的媒材材質一般都會先考量產品的功能性,屬於大型器物或是小型 物品,二者差異性頗大,以下就其演進過程加以說明。

一、早期媒材取材

排灣族人的村落,早期多在海拔五百至一千公尺左右的山坡地,深山密林,

隨處可以找到木材,質地堅硬,不易腐蝕的就可用來雕刻,經過:(一)選擇木

26同註 23。

27摘自網路雷射雕刻機。雕坊科技有限公司代理,美國進口 EPILOG Legend 32ex 水冷式 CO2 雷射雕刻機,網址:

http://tw.ttnet.net/ttnet/gotoprd/ID145/999/0/154303030353436373.htm。

(38)

材(二)伐木搬運(三)風乾(四)打樣(五)著手雕刻打樣好後,再動手去刻(六)修飾 (七)砂光28等七個步驟完成木雕過程,所選用材料有:茄木、櫸木、楮木、柚木、

楛標及普通檜木。

二、晚近媒材取材自漂流木

一般所謂的漂流木就是颱風過後從山坡上被沖刷到下游河川而隨波逐流的 樹木,因漂浮在河面上因此得其名。而漂流木一直是許多原住民藝術工作者常 用來雕刻的材料,因為對原住民雕刻師父來說,漂流木是最經濟實惠的好材料,

優點取材容易,但屬於鄉公所公共產,一般需要申請,經鄉公所、縣政府與林 務局工作站申請核可後才可使用,缺點是因質地不同有些容易腐蝕保存不易,

漂流木材料大概有牛樟、楠木、檜木、烏心石之類。

三、國外進口媒材

牛樟、桃花心木、紅豆杉、櫸木、紅檜、肖楠、桂蘭木、黃楊木、楠木九種 為主,木質素材好,不易腐蝕,購買後安心使用,沒有違法的疑慮。以下就上

述幾種材質簡單介紹。

表 1.3 媒材材質29

媒材材質 木材性質 表現在原住民雕刻

的作品

牛樟(樟科)

俗稱花樟,邊材淺黃褐色,心材深紅褐色,

弦面具美麗花紋,新切面上樟腦氣味濃厚,

久而不散。木理交錯;木肌粗糙,鉋削及加 工容易,易乾燥、翹曲及乾裂少,耐腐朽,

為台灣使用於雕刻最多的木材。

立柱、簷桁、檻楣、

木桶、杵臼、木椅等 等

桃花心木 ( 楝科)

邊材淡黃白色,心材具桃紅色波紋,故名,

具光澤,木理略交錯,木肌略粗,木材耐腐 且易切割,因價格昂貴,故市面上有將其他 材料塗裝成此木,而稱之為桃花心木者充任。

人像雕刻及上等傢 俱之類

28屏東縣瑪家國中主編(1990)。山地傳統工藝。南投縣: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29摘自羅夢彬編譯(1989)。木材雕刻大全。臺北市:財團法人徐氏基金會,頁 37-48 及摘自網路資料:

http://web.cca.gov.tw/wood_sculpture/wood/Universal/UniversalRight2-2.htm。

(39)

表 1.3 媒材材質(續 1)

媒材材質 木材性質 表現在原住民雕

刻的作品 紅豆杉

(紅豆杉科)

邊材黃白色,心材紅褐色至深紅褐色。木理 通直或斜走,木材質地細緻。具光澤,非常 耐腐,加工性質良好。

教會人物、刻佛像大 多用此材料,最能表 現出其神韻

紅豆杉 (紅豆杉科)

邊材黃白色,心材紅褐色至深紅褐色。木理通 直或斜走,木材質地細緻。具光澤,非常耐腐,

加工性質良好。

教會人物、刻佛 像大多用此材 料,最能表現出 其神韻

櫸木 ( 榆科)

俗稱雞油,邊材淺褐色,心材黃褐色或紅褐色。

木理通直,木肌中等,材質堅重而強韌,富彈 性,弦面呈現細鋸齒狀花紋,鉋削及加工困難,

不易翹曲開裂,易易塗裝。

立柱、簷桁、檻 楣等等建築用上 等材料

紅檜 (豆科)

邊材呈黃灰色,心材紅黃至褐色,較扁柏略帶 淡紅色,具芳香,較扁柏少乾裂,弦切面具美 麗之波狀花紋,木理通直,質地細緻均勻,加 工容易,木材非常耐腐。

立柱、簷桁、檻 楣、木桶

肖楠 (柏科)

俗名:黃肉樹,邊材淡黃褐色,心材黃褐色帶 有綠豆色之色調,年輪不明顯,木理通直、木 肌細緻均勻,木材花紋美觀,具芳香氣味、鉋 削加工容易,鉋面光滑、非常耐腐、塗裝性佳,

木材尺寸安定性良好。

立柱、簷桁、檻 楣、木桶

桂蘭木 (龍腦香科)

又名山桂花,邊心材區別不明顯,心材黃褐色 具桃紅色之色調或條紋,新切之原木橫切面如 有紅色或桃紅色之樹脂滲出,則此原木可被分 級為單板原木,利用價值較高,產地為南洋地 區。

人面、人像雕刻

黃楊木 (黃楊科)

木材鮮黃褐或黃色,邊心材區別不明顯,有光 澤;生長緩慢,新切面上略有泥土氣味,切削 面極光澤,油漆後光亮性很好。

人面、人像雕刻

(40)

表 1.3 媒材材質(續 2)

媒材材質 木材性質 表現在原住民雕

刻的作品 烏心石

(木蘭科)

堅硬不易劈裂,鉋面光滑,經研磨後會出現光 澤,易翹曲而不易乾裂,塗裝性良好,耐用堅 固且不易腐朽。

人面、人像雕刻 及木桶、杵臼、

木椅等器物 月橘

(芸香科)

質地軟白而細緻,較易精刻,塗裝性佳,但不 耐腐朽。

煙斗、木匙、髮 梳

肆、木雕製作過程

30

一、選擇木材:依所要雕刻物品的種類、大小、重要性選擇木材。

二、伐木搬運:選擇木材後,再到山上砍伐並搬運。

三、風乾:風乾的時間是依照木材的種類及大小,快者五、六天,慢者可達半年 之久。

四、打樣:若要刻平版的東西時,先須打樣,用木炭(現已多用鉛筆)在裁好的木 材上畫好要刻的圖樣。若刻立體或小件物品時,則無須打樣,只憑自己的手

法刻去。

五、著手雕刻打樣好後,再動手去刻:普通刻大的祖先像最為費時,約須三、四 個月或半年以上;刻日常用品只要 三、五天就可完成,坐姿的立體像較直立

的又難刻得多。

六、修飾:所刻東西完工以後,還要經過多次的修飾,直到滿意為止。

七、砂光:為使所刻物品表面光潔,多選擇一種有很硬的葉毛的樹葉 Agas 來磨擦 所刻的東西,使表面的粗糙除去;有的更用一種樹枝或樹根搗汁,塗在所刻 的東西上,以增加光滑,也可藉其染色。後來很多的雕刻品上面塗有種種顏 色,則大多是日本佔領台灣前後,由平地漢人傳授給他們的。

伍、雕刻紋路探討

一、圖騰的意義

圖騰是用文字的線條,把要表現的實體物,依其外形和特徵,具體刻畫出來,

30摘自田哲益(2002)。台灣的原住民-排灣族。臺北市:臺原出版,頁 255-256

(41)

這在文字紀錄不發達的族群被廣泛應用,臺灣原住民族群很早就使用圖騰做為 自己和他族之間的區別符號,除了排灣族群(排灣、魯凱及卑南族)在族群分類 上只到晚近才被分類,圖紋具有極高的相似度,不易直覺辨認外,其他族群因 形式和顏色鮮明程度不同,稍加瞭解就很容易分出為何族圖紋,例如阿美族崇 尚天文自然景象,所以使用「星辰」為圖騰,泰雅族以「菱形」象徵祖靈的眼 睛…等等,一般來說圖騰較常呈現是在服飾、陶壺、雕刻品或其他日常器物上。

排灣族是在所有原住民族群中使用圖騰比率最高的族群,它不只是重要符 號,其中更蘊含著重要的歷史典故和特殊意義,尋找其根源脈絡發現,這跟神 話傳說的豐沛息息相關,以下列舉說明其重要意義。

圖騰假借是一種動物:「百步蛇」排灣族語稱之 lamaljeng 和「老人」族語稱 之 lamaljeng 發音和意義大致相同,百步蛇亙古以前就存在的動物,依據始祖創 生傳說之蛇生說法,百步蛇為排灣族之祖先(頭目),成為代表性圖騰,是貴族 專屬紋飾,具有慎終追遠的深遠意義。

圖騰可以是自然力量:太陽表生命之源,太陽神地位凌駕在其它神之上,具 有崇高之地位,排灣族常稱自己為太陽之子,太陽紋在早期木雕刻上較少見,

晚近貴族階級制度沒落後,在衣飾上卻是常見圖樣。

二、紋路類型 (一)人頭紋

排灣族人頭紋圖騰代表祖先,另有一 說表戰績(與獵頭有關)。長久以來,排灣 族人相信人類的骨頭和死去的動物一 樣,都具有令人畏懼的魔力,為了期望 食物的供應無缺,而且安撫死去的動物 靈魂,於是採取「獵頭祭」等等措施,

以便使它們的靈魂,能夠重返世間。

桁雕:人頭紋 圖 2.10 人頭紋31

31翻拍自劉其偉(1995)。台灣原住民文化藝術。臺北市:雄獅圖書公司,頁 17。

(42)

(二)鹿形紋

鹿形紋通常和生活環境有關,山 地叢林產水鹿,獵人以獵獲水鹿為 榮,生活裡處處充滿了獵鹿的影子,

很自然的便採用做為裝飾紋樣。另有 山豬形紋等皆屬獸形紋的一種,表豐 收之意。

桁雕:鹿形紋 圖 2.11 鹿形紋32 (三)蛇形紋

排灣族雕刻慣用蛇形紋,有二種意 謂:1.始終相信劇毒的百步蛇是頭目的 祖先,因此虔敬百步蛇,並依循守著多 種關於百步蛇的禁忌,2.百步蛇表示力 量和勇氣。

簷桁雕:蛇形紋 圖 2.12 蛇形紋33

第三節 從年代劃分談排灣族木雕演進變革

壹、傳統雕刻時期的意義、價值與功能

參酌民族學學者任先民(1957)的田野調查,歸納由排灣族雕刻師高來連34所 提供傳統時期雕刻的動機,有三點所下了幾個結論35

32同註 31,頁 16。

33同註 31,頁 16。

34高來連 民國前 1 年生,族名:tarusaagiu pularujang 屏東縣來義鄉來義村人,具 貴族身分,排灣族雕刻師,為人和氣,曾擔任過鄉民代表。

35任先民(1957)。記排灣族的一位雕刻師。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

109-122。

數據

圖 4.3  配刀 ................................................................................................................
表 1.1  排灣族名稱演變(續)  朝代  異族稱呼  排灣自稱  異族稱呼區域  明鄭、 清朝  傀儡番、瑯墧番、恆春上下 番  以部落名稱或頭目所居住部落自稱  1.台東郡及高雄州、旗山、潮  州、屏東三郡的山地住民 2.恆春半島的住民  3.率芒溪以南的山地住民  日本  Paiwan  Paiwan  所有排灣族語通行的部落  中華民 國  排灣族  排灣族  所有排灣族語通行的部落  表 1.2  排灣族群分佈概況 9 亞族  族群  分佈區域  主要村落  (Ra va r)拉瓦爾 亞 族 (
表 1.2  排灣族群分佈概況(續)  亞族  族 群  分佈 區域  主要村落  亞族  (Buts ul)布曹爾 亞 族 南部排灣 (Caupupulj) 查敖保爾群 北自率芒溪以南,南至獅子鄉草埔村之間  屏東縣春日鄉:春日、士文、歸崇、古華等村。 屏東縣獅子鄉:竹坑、楓林、丹路、草埔、獅子、和平、南世、內文、內獅等村。 南部排灣
圖 2.1  排灣族分佈圖 10 貳、排灣族傳統文化  一、社會制度        依據人類學者衛惠林說法:排灣族的社會是屬於「封建階級制度」的社會,    所謂「封建」係指土地關係的從屬,土地領主權與租賦權在部落領域範圍內歸屬    頭目,頭目是貴族階級之首,是神聖至高無上的,其階級之超出從其身體裝飾、    家屋的特殊建築可加以區分 11 ,平民不過是其統治下的屬民,對頭目盡義務。而    階級之形成在原生家庭一出生,就注定了階級角色和特權有無,不論男女只要是    頭目的長嗣就承繼了頭目貴族身份,大都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大家好!我是林業文化小小解說員,我 所介紹的景點是杉池。杉池是一個貯木池,將

家具木工、珠寶鑲嵌、電腦組裝、攝影、海報設計、絹印、男裝、木 雕及陶藝等 23 個職類,除軟體應用(英文文書處理)及木雕職類外,其 他

臺中市別名「文化城」。清朝之前,為平埔族群巴則海族

兩個孫子 駕廠大 聾,帶領 大家前往 檀特山尋 找須大擎 夫婦。. 迎接隊伍中,有人持小

將義民爺神龕迎接到關西太和宮

面向東南亞,尋求區域合作的價值與意義。如今當我們面對台灣原住民的「民族數學」研究時,尤其

[r]

台灣教育部生命教育學習網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