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用木雕寫排灣族歷史

第四章 林新義的生命故事

第五節 用木雕寫排灣族歷史

壹、在木雕界的個人定位

原住民籍能夠在漢人木雕及原住民木雕界裡立足的例子屈指可數,而林新義 先生算是較有名氣的一位,然而經過多次在全國原住民木雕比賽裡,總是面臨究 竟作品要歸類在漢人的木雕還是原住民的木雕裡,專家學者有很多不同的意見,

對於一個苦心去創作作品的林新義先生而言如何看待,透過以下的訪談瞭解他 (林新義)是怎麼想的。

研究者:請您說一下從事原住民雕刻的本意?

受訪者:第一點身為原住民用盡了一生大半時間從事木雕工作,除了為生計所需 金錢外,從來沒有轉念做其他的工作,因為興趣而執著在工作上,簡單來講 木雕是我唯一的專業,想一想應該要把技術傳出去,自覺有那種使命感,就 是要雕出現代原住民的木雕。第二點自己帶點自負就是想把現代的原住民雕 刻跟世界各國技術層面和表現模式並駕齊驅,而要突破的就是原住民的東 西,不是祖先那種圖騰式的框架,那只是表現的一種手法,可是我們的技術 跟世界各國是一樣的,應該把這個東西證明出來。

研究者:您是說用另一種方式來表現現代原住民的木雕嗎?請說明一下。

受訪者:是的,說起來我的經歷應該是相當完整,很想把漢人的木雕技術表現原 住民的雕刻創作上,就是用寫實細膩手法來表現。

研究者:那和傳統木雕不就背道而馳嗎?

受訪者:既有的圖騰、紋飾不變那是祖先留下來的,傳統仍歸傳統,我所謂現代 的原住民木雕是指個人在三義木雕界裡學得的雕法,用寫實的方式很真實的 表現出來,像現代生活的情景、事物,畢竟現代的種種,將來也會成為歷史 的部份,像沈萬貴順、方福明、陳文生(哈古)這幾位木雕家也都有做這樣的 作品,只是真正寫實到幾可亂真,需要一些技巧而已。

研究者:我不太了解用三義地區的技術雕法來表現原住民的精神是什麼意思,能 不能再說明一下。

受訪者:精緻寫實。其實在我們藝術界的思潮是反寫實的,他們認為寫實已經過 時的東西,他們強調要抽象、有震撼性的,尤其是學院派比較前衛性的藝術 家是反對過去的,就是要創新,所以有藝術性比賽時,他們聘請的評審、藝 術家是比較認同抽象的、寫意的部分,為什麼原住民的雕刻文化大半時間會

被排擠的感覺,就是因為主流,下的藝術家,學者們反思之後就把這些素人(非 科班的)把它表揚起來,原住民的表現在這一段時間的思潮就會被排擠,所以 你聘那裡的藝術家他們對寫實都很反感,我們在三義大部分都是寫實派,做 的都是很精緻,所以很多國外來的藝術家,他們說你們技術太好了,但是沒 有創意,這樣批評我們。

研究者:這樣的表現方式會不會太匠氣了,沒有原住民的雕刻味道和精神?

受訪者:學者專家當然有意見,可是我們是否可以反思一下,那原住民的味道是 什麼?難道是我們的那些圖騰嗎?如果是那何必由現代人來創作,直接加以 複製就好了,不是嗎?若是和原來傳統的粗獷表現形式比較本來就會有差異 在,至於作品本質裡的味道和精神大家仍舊會有意見,但從這幾年的比賽當 中慢慢有人支持這樣的創作表現,就個人而言感到欣慰。

研究者:反寫實的藝術家反對是因為創作應多於模仿是嗎?

受訪者:其實我們真正寫實應該是沒有模仿的,模仿的對象是自然物,像水墨就 是模仿,一直不斷地臨摹。講寫實的話模仿的對象是實物,若你模仿的是蝸 牛,長像靈活才是寫實,可是美術來講,真正的寫實還是不如照相機。

研究者:看了你的作品精彩絕倫,很了不起,有那麼多的批評你為什麼仍堅持 要做?

受訪者:為什麼今天仍然做這個,是因為原住民裡據我所知:進入到寫實領域 的人太少了。可以宏觀去思考,就像過去我們學主流文化一樣,學一學人家 的精神,我很願意將我所學傳授給的的族人,可是漢人領域裡面太多人了,

刻松木、絲瓜等等都很細緻,三義地區十之八九都會刻這樣的作品,很厲害!

厲害到市場上氾濫太多了,所以一些人建議,你們應該改變呀!可是嚴格講 起來,像琉璃工坊的表現它還是滿寫實的,還是佛像啊!蓮花呀!和中國木 雕有什麼不一樣,它只是用玻璃媒材而已。

研究者:對於個人在木雕界定位問題有沒有什麼想法或是澄清?

受訪者:木雕工作者即使有再多的理想抱負,終究要顧到三餐溫飽的基本問題,

以目前個人經營工作室的走向,客源就相當穩定,個人定位當然會隨著歷史 走下去,讓後人和時間來證明。

貳、紀錄寫實的方法

林新義先生表示要用雕刻寫排灣族歷史,回顧前述就是要用其擅長的寫實來 表現,以下就他的觀點和實際做法用訪談方式加以描述。

研究者:您說你是用雕刻寫歷史的人? 請仔細說明您的觀點。

受訪者:用雕刻寫歷史是一種口號,實際上早就在做了,寫實派的就是在寫文化歷 史,把現況紀錄起來,像教授用影像、文字紀錄一樣,我就是用木雕做紀錄,

那木雕和歷史怎麼結合?舉例說明比如說我們的收穫季,可能在收穫季裡找出 一個畫面,因為藝術作品你應該定位在某一個定點然後保留它,保留下來的 是不是能感動人心,能夠表達它的意境,是藝術創作者要做的,又好比如說 很重要的第一個是原住民的收穫祭,為什麼叫收穫祭,你收穫了什麼?第二 個在傳統的祭拜裡收穫祭有那些動作?收穫祭裡面族群有那些活動?然後收 穫祭活動有幾天?一般民眾的感覺說:如果說你在這些作品中揣摩它、保留 它,那就是一個完整的作品,然後你再把它構圖表現出來,這個作品完成了 代表在歷史上我們新化村的居民收穫祭就是這樣。

研究者:所以說如果你要表現收穫祭,你會用巨型雕像來呈現,變成類似連環圖 嗎?

受訪者:我不會像漫畫這樣,我是用一件作品呈現,因為用連環圖對木刻來講太 難了,可能要做很多很多雕像來拼湊,而我頂多用二到三件雕像就完成表達 出來。

研究者:所以最終你還是用寫實的方式,先拍照再勾勒出你要的作品嗎?

受訪者:拍照只是一個部分,但我不會花太多時間去拍,大部分的時間就是去找 資料,因為像教授這樣做田野調查有拍很多影像,我就會找像這樣的書,你 的影像裡面的某一個角落符合我的就採用,因此你不必拍很多很多照片,再 加上電視媒體也會報很多照片然後去篩選,拍照說起來也很難,第一我們不 是照相專業人員,取景不容易拿捏。第二你那裡有那麼多時間一直再等,要 拍多少張照片才是你要的。

訪談者:如何將寫實風格表現在立體空間上,可以舉個例子嗎?

受訪者:舉例來說:像雕樹葉飄飄的感覺,不是說薄薄的就行了,必須要有那種 柔軟度的感覺,特別是木頭雕到很薄就容易斷裂,既不薄又要柔軟確實很難,

多削少削對於觀察入微的內行人、藝術家們一看就知他(她)的功力到什麼程 度,有時候就靜坐多次觀察後才下手,久而久之就知道要領在那裡,像桌上

這件吹鼻笛的作品,有人就問我說:你會不會吹鼻笛,我說我不會,但會吹 直笛和洞簫,就順勢問他為什麼這樣問,他就說自己是教鼻笛的老師,知道 演奏時的力道(壓力)多,大在吹時那種有力和沒有用力的感覺,所以才會問 說:你會不會吹這樣,可是換了一種表現方式,對於雕刻的人來講,就很難 拿捏,多削一點、少削一點的問題,多削一點你的指弧會陷下去,會壓到竹 子的一點點,再用力一點整個筋就會用力,這些都要分別,力道不對時換的 速度就會慢,也就是太用力就表示你是初學者,所以基本上我做木雕就是觀 察這些細微的部分,為什麼會這樣:回想起來這都歸功於讀初、高農畜牧科 時解剖學課程養成了對事物結構上的熟悉度,沒有實體的東西就必須用畫 的,而老師要求也特別嚴格,每一個部份、器官、比例大小及相對位置一定 要對到才算及格。再舉幾個作品為例來說明:譬如桌上「兄弟」這件作品來 說:他們的這個脊椎轉度的力學,在你看來有沒有對,當杵放下來時,休息 一下放鬆,整個重心在米這裡,可是再提時就換另外一邊的這個,再看「赴 宴」這件作品,你會感覺那個甕不重,這個人神情輕鬆愉快,步履輕盈昂首 向前,就有那充滿喜悅的感覺,我對立體雕刻寫實的部份,儘量把動態的東 西表現出來,是不是有達到標準,還有另外一個境界,盡力而為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