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九年一貫能力指標

在文檔中 國中學生歷史理解之研究 (頁 41-44)

27 林寶山,《教學論--理論與方法》,(臺北:五南,1998),頁 40。

28 胡昌智,〈歷史教育目標的理論與實際:從實踐理性的觀點論歷史教育〉《史學評論》,第 11 期臺,1986,

頁 57。

29林純如,〈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主題軸與能力指標運用初探--以中國史為例〉,《歷史教育》,第 11 期,2007,頁 127-129。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在總綱部分即闡明「國民中小學之課程理念應以生活為中 心,配合學生身心能力發展歷程;尊重個性發展,激發個人潛能;涵詠民主素養,尊重 多元文化價值;培養科學知能,適應現代生活需要。」並揭示國民教育之教育目的在透 過「人性化、生活化、適性化、統整化與現代化之學習領域教育活動,傳授基本知識,

養成終身學習能力,培養身心充分發展之活潑樂觀、合群互助、探究反思、恢弘前瞻、

創造進取與世界觀的健全國民。」30社會領域在此課程理念和教育目的之下,訂定出十 大課程目標(列舉如下),從中觀來,九年一貫課程社會領域的課程目標顯然兼及美國 教育學者布魯姆(B.S.Bloom)針對教育目標所分類的「認知」、「情意」與「技能」三個 層面。其中,除強調學科的基本知識外,也著重學生能藉由學習得以發展批判思考、價 值判斷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強調透過課程設計與實施培養探究之興趣以及研究、創造 和處理資訊等能力。易言之,九年一貫社會領域(包含歷史科等)的課程目標,揭示課 程學習除了學科的基本知識(陳述性知識)之外,也應該透過適當的設計與安排,引領 學生培養探究、分析、處理資訊等解決問題的能力。

▼表2-2-1〈九年一貫課程〉社會領域十大課程目標

1. 了解本土與他區的環境與人文特徵、差異性及面對的問題。

2. 了解人與社會、文化和生態環境之多元交互關係,以及環境保育和資源開發的 重要性。

3. 充實社會科學之基本知識。

4. 培養對本土與國家的認同、關懷及世界觀。

5. 培養民主素質、法治觀念以及負責的態度。

6. 培養了解自我與自我實現之能力,發展積極、自信與開放的態度。

7. 發展批判思考、價值判斷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8. 培養社會參與、做理性決定以及實踐的能力。

9. 培養表達、溝通以及合作的能力。

10.培養探究之興趣以及研究、創造和處理資訊之能力。

30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中華民國 95 年 3 月 27 日臺國(二)字第 0950030367C 號令修正),頁 5。

以學習內容而言,社會領域主要分為九大主題軸,其中與歷史科較為相關的是「人 與時間」、「演化與不變」兩大主題軸。在分段能力指標部分,國中課程係置於第四階 段,然仔細觀察能力指標的敘寫內容,發現其中並非全然符合「能力」培養之名。例如 2-4-1「認識臺灣歷史(如思想、文化、社會制度、經濟活動與政治興革等)的發展過程。」、 2-4-2「認識中國歷史(如思想、文化、社會制度、經濟活動與政治興革等)的發展過程,

及其與臺灣關係的流變。」、2-4-3「認識世界歷史(如思想、文化、社會制度、經濟活 動與政治興革等)的發展過程。」這三項能力指標的撰寫顯然偏向第一層次的歷史實質 內容的學習,基本上只有指示學習的範圍,而未直指核心概念。31

不過,我們也不能以偏概全地全盤否決能力指標的積極意涵,其中仍可發現有關歷 史學科能力培養之相關敘述,例如分段能力指標 2-4-4「了解今昔臺灣、中國、亞洲、世 界的互動關係」、2-4-5「比較人們因時代、處境、角色的不同,所做的歷史解釋的多元 性」、2-4-6「了解並描述歷史演變的多重因果關係」即強調歷史學科的「變遷與延續」、

「歷史解釋」與「因果關係」等第二層次的概念。

另外,基於能力指標本身具有「規範性」、「共通性」、「階段性」、「學習結果導向」、

「可分析性」與「可擴充性」等特質,32為讓能力指標的使用者更認識與了解,〈九年一 貫課程綱要〉於〈附錄〉也再進一步地將社會領域的九大主題軸,以及其內涵作一說明。

以「人與時間」主題軸而言,針對前面的分段能力指標所談及的,在〈附錄〉中有更清 楚的闡述。以下即列出「人與時間」主題軸及其內涵一表,茲以參考:

31林純如,〈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主題軸與能力指標運用初探--以中國史為例〉,頁 138。

32高新建,〈能力指標轉化模式(一):能力指標之分析及其教學轉化〉《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

(臺北:師大書苑,2002),頁 57-59。

▼表 2-2-2<人與時間>主題軸及其內涵 1. 人類歷史影響人類的發展。

2. 因果、互動、結構是分析歷史變遷的重要概念。

3. 價值觀念、社會制度和經濟活動隨時代而變遷,也影響時代變遷。

4. 演化與革命是分析歷史變遷速度的兩種觀點。

5. 循環與前進是現象,也是人類的時間意識。

6. 從紀錄與痕跡可以幫助人類察覺時間,認識過去的史實。

7. 個人生命的存在受時間的限制,但其思想與情感卻可超越時間。

以「人與時間」主題軸的內涵來看,基本上它已不只強調一般的歷史事實陳述,

也論及「歷史」作為一門學科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例如時間意識(時序觀念)、因 果關係、延續與變遷、史料證據、歷史想像等第二層次的概念,這些歷史的程序性 知識雖然是列在課程綱要後面的「附錄」,但仍不失為教師進行教學目標擬定與課程 設計、教學評量之重要參照。

在文檔中 國中學生歷史理解之研究 (頁 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