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貳、講述法的教材教法

在文檔中 國中學生歷史理解之研究 (頁 75-83)

雖然本研究旨在了解學生「歷史理解」的表現,但就像張元所曾提及的,歷史教師 要教導學生理解過去,培養其證據觀念、提升其分析能力,講述法仍是不可少的。講述 法不啻只能傳達一般的歷史事實,教師也能透過適當的講述,引領學生思考、想像、分 析、推論等第二層次歷史概念的要點,讓學生先從了解要點開始,接著就會模仿教師的 思路方式,逐漸摸索進入過去世界的通路,藉以發展歷史思維的能力。21

本研究在「鄭氏治臺時期」中,有關鄭氏三代政權演變以及鄭氏治臺時期在政治、

經濟、文教建制與各項建制的考量等課題,即以平日施教常用的講述法配合課間問答來 進行,講述的內容大致與其他任課班級相同,講述教材係以教科書配合筆者自行編製的 上課講義來進行。

20林寶山,《教學原理與技巧》(台北:五南,1998),頁 146-147。

21張元,〈談談轉型中的歷史課堂教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 卷 6 期,2001,頁 23。

由於鄭氏政權興起於十七世紀,亦是臺灣被納入海權競爭體系的當下,因此在時間 分期上,即被歸入大航海的海權競爭時代。南一版的歷史教材原則上遵循基本內容的規 範22,章節名稱遂命名為「鄭氏治臺時期」,課文書寫以政治演變、行政規劃、經濟措施 和文教發展四個項目為架構來展開。

▼表 3-3-1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鄭氏經營」的基本內容

主題軸 內容 說明

人與 時間

海權競爭 的時代

<鄭氏的經營>

鄭成功攻取臺灣、漢式政治與文教措施、商農並重下的屯墾

在「鄭氏治臺時期」這個單元,課文開宗明義地揭示:「鄭氏三代治臺是漢人政權 治臺之始」,在闡述行政規劃時又提及:「鄭成功不僅建立臺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

而且將漢人的典章制度移植於臺灣」,強調鄭氏政權的漢人特色-漢式政治,並以此展 開本單元的鋪陳。換言之,南一教材在編寫鄭氏時期主要係以政治演變為主軸來架構,

從明朝滅亡一路談到「鄭成功攻臺驅荷,以臺灣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至鄭成功病逝,

鄭經繼續在台抗清,也在台灣進行行政規劃、經濟措施和文教等各項建設,最後仍因不 敵清軍,鄭克塽請降,結束鄭氏政權。

綜而言之,教材中所蘊含的歷史知識仍以細瑣的「事實知識」居多,所論及的歷史 人物主要即以鄭成功、鄭經、鄭克塽一家三代為主軸,其中關於鄭成功的歷史形象,書 寫方式與過去教科書所差無幾,仍以其父鄭芝龍之變節來突顯、強化鄭成功反清復明的 民族英雄形象:「十七世紀中葉,明朝滅亡,滿清入主北京。……原為明臣的鄭芝龍也 投降滿清,其子鄭成功繼續抗清。」除了鄭家三代之外,課文書寫或照片附圖中也論及 了被清廷指派、負責率兵攻臺的施琅,比較特別的是,以往教科書在提到施琅時,多半

22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2005),頁 35-36。

著重描述他結束鄭氏政權的事蹟,但同中有異的是,南一教材運用附圖的方式,在「施 琅像」之下以文字說明了施琅與鄭家的關係:「施琅曾是鄭成功的部下,後因故而降清。」

不過,課文本身並未說明究竟何故致使施琅降清,關於這個部分,筆者以往都是簡單地 在課堂上以口述的方式帶過,本教學實驗將改以文字補充資料的方式帶領學生來探知。

在政治演變與文教發展的部分,課文皆談及素有「鄭家諸葛」之稱的陳永華:「鄭 成功來臺不到一年即病逝,其子鄭經繼位。鄭經在陳永華的輔佐下,穩定政權、推行建 設,陳永華因而有『鄭家諸葛』之稱。」、「鄭成功在臺時間短暫,無暇顧及文教。鄭經 接受陳永華的建議,於各地廣設學校……興建孔廟……。」本單元最後的作業即以「鄭 氏諸葛與臺灣」為主題來設計活動,其中附上一段改編後的資料,說明陳永華輔佐鄭經,

經營臺灣的貢獻,活動的立意甚佳,以提供資料配合問題的形式讓學生在課堂上能有所 思考;但在問題設計部分,教科書的編者仍著重於與前面課文的聯繫:「當時陳永華是 向誰提出此建議?」、「文中的中原政權所指為何?」、「當時的統治者接受建議,在 今天的哪一縣市建孔廟?」依布魯姆提出的教育認知目標而言,這些提問顯然仍偏於「記 憶」的層次,學生無法從中進行更高層次的歷史思維。

而分析教科書時除了應該重視敘述的觀點外,所附的地圖、圖畫、參考書、問題或 大綱之類等是否適當,目錄、書寫文字等也都必須注意,例如我們應該評估教科書中擺 置的地圖、圖片等,其標準是什麼?與課文的關係是否緊密,這類的教材來源何在?23教 材中插圖的安排,宜質量並重,以輔助說明課文主題意識,加深學習的印象,增進學習 的樂趣,並提升學習的效果。24觀歷年各版本,大致可發現教科書的版面配置不論是在 圖片、註解或是作業設計方面,皆有隨著時間的演進而越來越豐富且詳盡的趨勢。

23張元,〈教科書只是教材的一部分〉,《談歷史 話教學》(台北:三民,1998),頁263-264。

24教育部編,《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1996),頁 97-98。

檢視南一版教材,觀其版面設計與圖片說明,可以察知編者的用心,每張圖片皆附 有相關說明,有助學生理解每一張圖片的內涵或意義。本來,教科書裡所放置的每一張 圖片就都是一個個獨立的信息載體,它們不只是課文的配圖,或只是作為色彩點綴之 用,其實也可以透過教學賦予它更積極的用途,甚至透過適當的引導使之成為學生培養 歷史思維能力的重要媒材。正如沃爾夫岡‧胡格為教科書的作用所揭示:教科書必須要 進一步地引導學生對歷史圖片的形式、內容和功能提出問題,並引導學生對圖片進行描 述,唯有做到如此才能更顯圖片所具有的歷史教育意義。換言之,不管是教學內容的選 擇抑或課程設計的安排,對圖片、文章或者其他材料的講解,主要都旨在向學生再現人 類的歷史,使學生能正視歷史,面對歷史,不迴避歷史。25

然就教科書所負載的知識內容來分析,一如國內學者的研究發現,教科書當中「只 有少量的歷史知識具有歷史學科「探究」的意味,大部分仍偏重資料的堆累」。26基於 教科書敘寫方式對課堂教學有一定的影響力,正如德國學者 Falk Pingel 所言,歷史教學 是在傳授歷史知識與歷史研究之間的關聯。若是教科書的陳述性知識過多,歷史課堂就 很容易變成教師單向的給予(教),歷史知識便很難有機會與歷史思考有所結合了。張 元也曾提及,教材中若以史實為主的系統敘述為主,將可能不利於歷史思維能力的發 展,其中主要原因在於教科書容易予人一種事證確鑿,絕對無誤的刻板印象,這種先入 為主的觀念容易使學生在運用思考理解過去時產生嚴重阻礙。27這也提醒教師在進行歷 史教學時,必須小心掉入「滿堂灌」單向教學的窠臼。以下即以政治演變、行政規劃、

經濟措施和文教發展四個項目作為本研究講述教學的架構,為「鄭氏治臺時期」這個單 元作最後的總結,茲將講述教學的課程計劃與筆者自編的上課講義列表如下:

25沃爾夫岡.胡格(Wolfgang Hug)著,胡凱譯,〈《我們的歷史》 與歷史學習〉《清華歷史教學》,第 9 期,

2000,頁 31。

26黃道遠,〈歷史學科知識本質之檢討、分析與應用-以現今國中台灣史教材為例〉,收於《歷史意識與歷 史科教科書論文集》(臺北:稻鄉,2003),頁 150。

27張元,〈加強歷史教學深度的一些想法〉,《清華歷史教學》,第 16 期,2005,頁 10。

▼表 3-3-2 講述法之教學計劃

2-4-1-3

▼表 3-3-3 講述法之自編教材

綜上所述,本研究根據直觀教學、探究教學與講述教學的理論與方法,進行歷史思 維的教材教法:以「臺灣.荷蘭.鄭家軍--荷蘭時期臺灣圖像」一片展開「鄭氏治臺 時期」單元,並以幾個簡單問題導入課程,期以透過眼到、耳到、口到、腦到,讓學生 對鄭成功攻臺的行動能有更深刻的感知,並認識歷史建構的歷程。運用直觀教學容易引 起學生興趣,有助專注學習,然直觀教學需要留意媒體設備以及展示時間的問題等,並 且一定要與教材相互結合。

探究教學部分,主要透過學習單的設計,引領學生探究「鄭成功攻臺之動機考量」

與「鄭成功的歷史形象」兩大主題。在探究教學活動中,遇到最大的問題是學生對學習 單上的文字理解,除了資料外,學生有時也不太能了解其中的提問。從學生的文字回答 中發現,部分學生聽得懂也能針對問題進行相關思考,卻欠缺組織、推理或是完整表達 所思所想的能力。教師必須透過學生的言談、疑問以及文字回應,想辦法知道學生心中 的疑惑或迷思,才能真正了解學生的理解能力。另外,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除了應考 量學生的先備知識外,在每一個提問後必須留意候答時間是否充裕,一定要讓學生有足 夠的時間思考,這也是本研究不足之處。正如 A.K.Dickinson & P.J.Lee 所提醒,若是學生

「沒有被給予充足的時間去探索材料以及他們自身的經驗,沒有被給予一些能促使他們 去這樣做的問題,那麼那些先入為主的假設……,就有可能會持續不變。」28

講述教學部分,由於是放在本課程的最後,主要即將「鄭氏治臺時期」的課程內容 作一總結,按南一教材的架構內涵,講述鄭氏政權的政治、經濟與文教發展。除了重點

講述教學部分,由於是放在本課程的最後,主要即將「鄭氏治臺時期」的課程內容 作一總結,按南一教材的架構內涵,講述鄭氏政權的政治、經濟與文教發展。除了重點

在文檔中 國中學生歷史理解之研究 (頁 7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