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父母參與的理論基礎與實徵研究

本節共分成三個部份,以下分別從父母參與的定義與類型、父母參與的理論 基礎與影響機制、父母參與效果的相關實徵研究等三方面,加以敘述說明。

壹、父母參與的定義與類型

由於父母參與(Parental Involvement,簡稱PI)是一個多向度而非單向度的 構念(Fan, 2001; Grolnick & Slowiaczek, 1994; Park, 2008; Sui-Chu & Willms, 1996),形成不同學者間對於父母參與的定義也隨之不同。

一、父母參與的定義

本質上,父母參與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增進子女的認知能力發展與維持良好的 行為表現。因此,不同的學者對父母參與的定義大致依此目的進行延伸,例如,

Hill與Tyson(2009)認為父母參與是一種「有助於提高子女學習成就表現的親師 溝通與親子互動行為。」Deslandes、Potvin與Leclerc(1999)則認為父母參與是 一種「子女成長過程中,父母在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所扮演的角色」。一般而言,

父母參與包含兩種層面,一為家庭教育,另一為學校教育,所以父母參與的形式 基本上有出席學校活動、與教師的溝通、或協助指導子女家庭作業等活動。

Grolnick與Slowiaczek(1994)則整合發展心理學與教育學兩個領域的概念,

認為父母參與係指「父母為增進子女的認知技能與發展良好的行為表現,在子女 學 習 歷 程 中 所 進 行 的 各 種 參 與 活 動 」, 一 般 大 致 可 分 成 行 為 性 (behavioral involvement)、人際性(personal involvement)、智能性(cognitive-intellectual involvement)等三種不同向度的參與。其中,「行為性參與」包括家庭本位與學 校本位的參與策略,如主動親師聯繫溝通、擔任學校志工、協助指導子女家庭作 業;「人際性參與」包括對於學校與教育的態度與期望、傳遞學習的樂趣,代表 的是父母對於教育價值與效能的社會化程度;「智能性參與」反映的是家庭本位 的參與活動,包括父母扮演提供子女教育性刺激活動與經驗的角色,如讀書給孩 子聽或討論時事新聞。

Fan(2001)則提出五種與學校學習有緊密相關的參與向度,以做為父母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與的測量指標,這五種向度分別是:對於子女學業成就的教育期望、針對教育與 學校事務進行親子溝通討論、參與學校相關活動、親師溝通,以及在家對子女的 督促行為。

Hill與Taylor(2004)認為父母參與指的是「父母透過親師合作與親子互動的 方式,以利於子女的教育結果及未來教育的成功」,其中包含下列六種向度:(1)

參與學校活動、(2)親師合作或溝通、(3)在家參與子女學業相關活動、(4)親 師關係的品質、(5)父母與學校教師或行政人員兩者間的溝通討論、(6)父母就 學校事務及未來升學計畫與子女進行討論。

Sui-Chu與Willms(1996)則以家庭討論(與父母談心、討論學校課程方案、

討論學校活動)、家庭監控(限制觀看電視時間、限制外出遊玩時間、督促家庭 作業及放學後需返家)、與學校溝通(父母主動與學校接觸、學校聯繫父母),以 及學校參與(擔任學校志工及參與家長會)等四種向度測量父母參與。

二、父母參與的類型

由於各個學者對於父母參與的定義看法並不一致,導致對於父母參與類型的 區分上也有所不同。對於父母參與的類型研究,Epstein(1987)認為父母參與基 本上可分成兩種類型,一為溝通,二為直接參與。溝通係指父母就學校課程內容 與教學活動(如教學活動事件的流程、學校辦學目標、課程與教學方案、學校服 務內容與規則)、以及學童本身(如學習成就進展情形、親師座談會)等事項與 學校進行雙向溝通;直接參與係指父母參與學校家長會、在學校建築上對教師和 行政人員提供相關協助、出席學生會議、參加特教工作坊或為家長所舉辦的討論 會。晚近不斷地有學者提出不同的參與類型,其中普遍受到學者認同是由Epstein 與Salinas(2004)所提出的六種父母參與的類型:(1)親職教育-學校透過教育 講座、工作坊或家長熱線等方式,協助家長掌握父母的角色,並建立良好的家庭 環境以教養兒女;(2)親師溝通—學校透過不同途徑建立雙向的溝通管道,讓家 長了解學校的課程及學童學習進度,並提供各項管道收集家長的意見;(3)協助 學校運作-學校召集及組織不同專長的家長,協助學校運作或支援學校的教育。

同時,更組織家長互相支援網絡,鼓勵家長間彼此關懷支援;(4)參與子女在家 學習活動—學校定期給予學童學習資料及親子活動資料,協助家長在家投入子女 的學習;(5)參與學校決策-家長透過班親會、家長會、校董會或其他家長組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與學校管理及教育行政的決策;(6)社區參與—學校運用社區資源及與社區的 機構合作,支援學童的學習及家庭的培育

Fan(2001)則提出五種與學校學習有緊密相關的參與向度,以做為父母參 與的測量指標,這五種向度分別是:對於子女學業成就的教育期望、針對教育與 學校事務進行親子溝通討論、參與學校相關活動、親師溝通,及在家對子女的督 促行為。

Fan與Chen(2001)則針對二十五個實徵研究進行後設分析,整理歸納出五 種父母參與類型:(1)一般父母參與活動;(2)親子溝通,如與孩子討論學校功 課;(3)家庭管教,如寫功課或看電視的時間;(4)對子女的教育期許;(5)對 於學校聯繫與參與,如擔任學校志工。

Hoover-Dempsey與Sandler(1997)則將父母參與分成兩個形式:與家庭有關 的參與活動(例如檢查功課、監督學業進度、與老師保持聯繫等),以及與學校 有關的參與活動(例如擔任校外教學活動司機、擔任學校志工等)。

Lee與Bowen(2006)則根據家庭和學校兩種層面的參與,將父母參與分成五 種類型:(1)父母對學校事務的參與,包括參加學校親師座談會、自願擔任學校 或子女班級的志工、參加學校重大活動;(2)親子討論,內容包括學童在校所學 內容、學校所發生的事件、報章雜誌或電視新聞故事;(3)協助家庭作業,包括 與子女討論家庭作業、檢核家庭作業是否完成、協助孩童完成家庭作業;(4)子 女時間的管理,包括對於能力素養與非能力素養的時間管理,如看電視時間、學 校夜間遊玩時間、非回家作業的閱讀時間;(5)對子女的教育期望,係指父母的 態度或信念,而非指特定行為。

另外,Barnard(2004)、Domina(2005)、Feuerstein(2000)、Hill與Tyson(2009)、 McWayne、Hampton、Fantuzzo、Cohen與Sekino(2004)、Miedel與Reynolds(1999), 以及Park(2008)等人,也將父母參與主要分成兩種類型:一為以家庭為主的參 與活動,另一為以學校為主的參與活動。家庭為主的參與活動包括提供家庭作業 指導、與子女討論家庭作業或學校所發生的事件,以及結構化家庭各項活動、適 切的限制觀看電視與外出遊玩時間;學校為主的參與活動包括出席親師座談會、

參與有利於子女學習的教學方案與各項教學活動,如運動會、校外教學等。雖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父母參與有各種不同的類型與測量向度,但本質上這些類型與向度並不互斥,而 是彼此間交錯重叠,應用上可將其加以統整與建構,以符合實務需求的考量。

三、小結

綜合上述對於父母參與的定義與類型的文獻評閱結果,可歸納得知:父母參 與的目的是主要為了促進子女的認知發展或維持良好的行為表現,而父母參與主 要可分成兩種類型:一是父母與子女間緊密連結關係與互動行為所形成的「家庭 層面的參與」,另一則是父母與學校間的親師溝通或是父母對於學校活動的參與 所形成的「學校層面的參與」。

由於國內學制,在中等教育階段因為有升學考試制度的關係,父母參與的目 的,有很大的原因是為了提高子女的學習成就表現,以便子女能進入優質的學校 就讀,故本研究關注的是父母參與對子女學習成就的影響,並將父母參與界定為

「父母在子女的學習成長歷程中,透過家庭與學校等各項參與活動,以提高子女 學習成就表現」;並以Fan(2001)、Fan與Chen(2001)、及Lee與Bowen(2006)

等人的分類方式,就國內TEPS資料庫中的家長與學生問卷內容,選取四種與學校 學習活動有緊密相關聯的向度,加總所得的綜合分數做為測量父母參與的程度,

這四種向度分別是:(1)對家庭學習活動的參與、(2)對學校相關事務的參與、

(3)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期望、(4)隨時能監督與掌控子女的行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