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本章共分為二節,第一節針對研究結果提出結論;第二節就研究結果與研究 方法兩方面提出建議,供教育工作者與未來後續研究之參考。

第一節 結論

本研究目的主要在探討父母參與對子女學習成就的影響,研究目的分為臺灣 青少年學習成長軌跡的發展與變化、父母參與的中介效果,以及家庭社經地位與 父母參與的交互作用效果等三個議題進行分析。綜合第四章的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可獲得下列結論:

一、整體而言,臺灣青少年學習成長軌跡的發展是一種非線性遞增減速成長曲 線,年級愈高,學習成長速率愈慢

根據智力發展理論的智力成長曲線與認知能力成長曲線分析之相關實證研 究,本研究假定臺灣青少年學生學習成就的發展型態是一種非線性成長曲線,並 提出二因子非線性成長曲線模型做為理論模型進行適配度檢定。整體適配度檢定 結果,除卡方考驗外,其他幾個重要的適配度指標都說明本研究所提出的理論模 型可用來解釋研究者所觀察的資料。另外,透過四種競爭性模型的比較分析,不 管就卡方(χ2)檢定、替代性指標(CFI、TLI、RMSEA),或是殘差分析指標(SRMR), 均顯示競爭性模型的適配度並沒有優於理論模型的適配度,證明了本研究所提出 的二因子非線性成長曲線模型可能是最佳的適配模型,可說明臺灣青少年學生學 習成長軌跡的發展型態與變化情形。二因子非線性成長曲線模型估計所得的四波 學習成就成長速率分別為0、2、3.516、3.759,其中,7到11年級的學習成就呈現 快速遞增,而11到12年級的學習成就則趨於緩慢遞增。整體而言,臺灣青少年學 生學習成長軌跡的發展是一種非線性遞增減速成長曲線(nolinear de-accelerating growth curve),年級愈高,學習成長速率增加愈慢。

二、雖然每個學生的學習成長軌跡發展型態都有不同;但透過潛在成長混合模型 的分析,發現整體臺灣青少年學習成長軌跡的發展型態並無類別上的差異 雖然整體臺灣青少年學生學習成長軌跡的發展是一種非線性遞增減速成長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曲線,但從二因子非線性成長曲線模型的分析結果,發現學習成長軌跡的截距項 與斜率項兩個成長因子變異性均達到顯著性水準,表示每個學生的學習成長軌跡 發展型態都有所不同,說明學生在學習發展的過程中具有個別差異現象。進一步 根據每個學生學習成就的起始狀態與成長速率兩個成長因子,應用集群分析的概 念進行潛在成長混合模型分析,以偵測整體青少年學生學習成長軌跡發展型態是 否具類型上的差異,分析結果發現兩個類別的潛在成長混合模型的適配度並沒有 優於單一類別的潛在成長混合模型,所以臺灣青少年學生學習成長軌跡的發展型 態具有同質性而無類別上的差異,整體學習成長軌跡的發展型態可用單一條學習 成長曲線做為表示。

三、學習發展的過程中,學生的起始能力會影響學習成長速率的變化而產生馬太 效應

從二因子非線性成長曲線模型的的分析結果,學習成長軌跡的截距因子與斜 率因子兩者間具有顯著的正相關,表示7年級時學生的起始能力高低會影響後續 學習成長速率的變化,由於兩者相關係數為正向,意謂著7年級時學習成就表現 比較好的人,後續的學習成就表現會愈來愈好;7年級時學習成就表現比較差的 人,後續的學習成就表現會愈來愈差,最後形成學習發展的「馬太效應」。 四、隨著時間的遞移,高起始能力組與低起始能力兩個組別的學生,會因學習成

長速率的差異,造成兩者間學習成就差距逐漸擴大的扇形擴散效應

由於研究發現學習發展具有「馬太效應」,本研究以學生在7年級時的學習成 就表現做為起始能力,分成低、中、高三組,從圖21的三組學習成長曲線發現,

高起始能力組與低起始能力組學生的學習成就差距,會隨著時間的遞移而逐漸擴 大,時間延宕愈長,兩者學習成就的差距就愈大;進一步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檢 定高低兩個組別學生的學習成長量差異,發現高起始能力組與低起始能力組學生 的學習成長量差異,會隨著時間的遞移,造成高起始能力組學生的學習成就與低 起始能力組學生的學習成就差距愈來愈大,而呈現出「扇形擴散效應」。

五、父母參與對子女學習成就表現有顯著的正向短期立即效果與長期延宕效果,

但波段與波段之間的延宕效果則沒有顯著的差異

從家庭社經地位、父母參與和子女學習成就三個核心變項的線性結構關係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析結果得知,從圖27與圖28得知,不管有無控制家庭社經地位的影響,父母參與 對學習成長軌跡的截距項與斜率項兩個成長因子均具有顯著的正向直接影響效 果,表示父母參與對子女學習成就表現有顯著的正向短期立即效果與長期延宕效 果;進一步從表14的效果量分析,則發現父母參與對四波學習成就均具有顯著的 影響效果,但對9、11、12年級等三波學習成就的延宕效果,其效果量分別為0.162、

0.162、0.152。因此,父母參與的延宕效果會隨著時間的遞移而緩慢降低,但波 段與波段之間的延宕效果則沒有顯著的差異。

六、父母參與在家庭社經地位對學習成長軌跡的影響歷程中,具有部份中介而不 調節的影響效果

根據Baron與Kenny(1986)對於中介效果的檢定方式,從表13中發現,在未 加入父母參與前,家庭社經地位對學習成長軌跡的截距項與斜率項兩個成長因子 都具有顯著的影響效果,但加入父母參與為中介變項後,家庭社經地位對學習成 長軌跡的截距項與斜率項兩個成長因子的影響係數,分別從0.324與0.285降低至 0.180與0.168的顯著性水準,表示家庭社經地位對子女學習成就的影響歷程中,

父母參與扮演著部份中介變項的傳遞性角色,可對子女學習成長軌跡產生影響效 果。另外,從圖29的交互作用效果模型分析,家庭社經地位與父母參與的交互作 用項對學習成長軌跡的影響係數並未達到有顯著性,表示父母參與對學習成長軌 跡的影響並不會受到家庭社經地位的調節而產生交互作用。因此,綜合上述的結 果,臺灣父母參與在家庭社經地位對學習成長軌跡的影響過程中,具有部份中介 而不調節的影響效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建議

本節共分成兩個部分,分別就研究結果與研究方法兩方面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