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9

第六章

結論:邁向開放近用的社會

本文運用知識公有地的分析架構,探討政府在學術傳播中的角色。過往有關 OA 的論述,多認為學術知識是由公共經費挹注,理應開放世人共享,因此力促 OA 運動,藉以避免知識落於出版商之手。然而,對於掌握公共經費的政府而言,

OA 論述較少著墨;尤其是,論及學術傳播從訂閱模式轉型為 OA 模式時,政府 究竟立基於何種考量而為之?OA 論述對此似乎預設,這本是政府為所應為之 事。然而,社會的發展並非不證自明,政府的所作所為定當係出有因。基於此,

本文透過英國與台灣的案例,試圖解釋政府在學術傳播中的角色。在結論的章節 中,我們分為以下三個部分:研究問題與發現、研究意涵、以及政策建議;這三 個部分的主旨,如〈表十〉所示。總結來說,本章除了總結前文所述之外,並希 冀構連理論與經驗、知識與實踐之間的關係。

表十一:結論章的結構

結論結構 主旨

研究問題與發現 1.回答第一章的研究提問。

2.探討經驗調查中的發現。

研究意涵 理論與經驗:以經驗發現構連知識

公有地理論

政策建議 知識與實踐:提出可能的知識傳播

政策

壹、研究問題與發現

本文的研究問題為政府在學術傳播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為何;在此提問下,

我們又細分以下三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0

(一)、英國何以從訂閱模式轉換為 OA 期刊模式?立基的考量為何?

(二)、在台灣特殊的政治經濟脈絡之下,學術傳播會趨向何種模式發展?

(三)、將英國與台灣對照之後,我們可以建構出何種知識傳播政策?

除了第三項問題將於政策建議的章節再行回答之外,底下分別回答前兩項提 問。

一、英國政府的作為及其考量

Finch 報告發佈後,OA 期刊模式成為學術傳播之首選,隨後英國政府也為 此背書,並刻正研議補助方式。無論今後能否成功轉型訂閱模式,英國政府對於 知識傳播的考量值得吾人注意。在英國,原本訂閱模式的替代者,並非 OA 期刊 模式,而是典藏模式;英國政府捨典藏而就 OA,其考量的主因,係便利該國的 中小企業挪用學術知識。

英國政府發現,中小企業占全國企業總數的 99%以上,提供的就業數也占私 部門的 47.5%,顯見中小企業在該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此外,就研發層面而 言,由於近年來大型企業多將內部的研發業務縮減,轉而與中小企業的合作,也 因此,中小企業承接了研發的功能,於是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的分工,便形成某 種結構上的整合。在此脈絡下,中小企業尋找知識資源、以求創新發展的需求迫 切,然而現有訂閱模式的高額成本,已對這類企業近用知識產生困難,繼而間接 影響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之間的結構性整合。簡言之,英國政府敦促學術傳播的 轉型,目的是讓中小企業能便利使用知識,並且就社會功能而言,這項政策除了 能降低中小企業的創新風險之外,也確保企業之間的結構關係能更形鞏固。

繼而,OA 期刊模式成為學術傳播的主旋律,這也讓行之有年的典藏模式成 為配角。目前英國政府刻正研議補助學人投稿 OA 期刊的制度,若研議成功,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1

論上可讓出版商獲得轉型 OA 期刊模式的誘因。不過,實際是否真如該政府所 願,仍有待觀察。英國的 RCUK 是目前補助研究經費的機構,同時也是負責研 議作者投稿 OA 期刊制度的機構。擔任 RCUK 研究輸出網絡(convenor of the RCUK Research Outputs Network)的召集人 Mark Thorley 便推測,一旦政策擬 訂,可能敦促出版商轉型為 OA 出版,卻也可能讓只提供延遲開放選項的出版 商,為了保有自己在訂閱上的利潤,因而將開放的期限更往後延。尤有甚者,一 旦補助制度建立,在經費有其上限的情況下,多產學者所申請的補助,是否對其 他學者產生排擠(Suber, 2012b)?申請不到這筆補助者,是否僅能投稿訂閱模 式的期刊?這些都是英國欲以補助制度敦促學術傳播轉型時,不得不思的後果。

二、台灣政府的作為與學術傳播:建構訂閱模式存在的條件

學術傳播的議題,長期以來都是依附在國家或產業發展的脈絡下討論。換句 話說,政府雖未有明確的學術傳播政策,但學術傳播卻隨著政經條件的變化,牽 一髮而動全身。我們可藉由政府近年來的作為,探究政府傾向將學術傳播模式推 向何處。

首先,對於學術知識的規範,制定於《管理辦法》之中,而這套辦法明訂各 公立機關傳播學術知識的可行方式。簡言之,各機關所發行的學術期刊,一方面 可在自己的網頁上公開知識,讓世人免費近用,另一方面亦可交由「委外資訊服 務」,讓公部門(國圖或各大學圖書館的機構典藏)或私部門業者進行學術傳播。

不過,這種看似可讓各機關自行選擇的作法,隨著台灣政經條件的變化,其自主 性會益發有限。2003 年《著作權法》增訂的「公開傳輸權」,讓各機關疲於授權 業務,隨後的數位出版產業發展政策,雖讓產業日漸茁壯,但也致使國家圖書館 面臨與私部門的競爭,後果是典藏模式日益萎縮,形成某種私部門與公部門之間 的零和關係。

就台灣的經驗而言,典藏模式原本獨大,早在 1998 年時,即進行各種數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3

主事期刊的編輯團隊時而更替(包括主編、編輯委員、助理編輯等等),在團隊 與團隊的交替之間,為維持編務品質,業者便可從中協助,這點可從《教育》的 個案探討中得知。就此個案而言,這些方式的確能幫助降低營運成本,然而代價 卻是,文章的公開傳輸權必須交付業者,電子知識的傳播就走向訂閱,而非 OA 期刊或典藏模式了。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探討的兩個個案,其紙本版都有減少印刷的趨勢;如此 的後果之一,便是讓這類期刊送存於圖書館時發生短缺。根據政治大學圖書館 2012 年年報顯示,紙本期刊報紙的成長率,「因停訂、停刊、停贈等因素致館藏 呈現-21.5%的負成長」,並且「期刊合訂本則因裝訂經費縮減及淘汰達報廢年限 期刊致成長率為-0.2%」(政治大學圖書館年報,2012,頁 36),這或許是在節省 成本的考量下,因而犧牲紙本版的必然結果,不過這也剔透出,今後電子知識的 傳播會更形重要。然而,若訂閱模式日後成為主導的學術傳播模式,那麼,除了 國圖或各大學圖書館在典藏期刊知識會面臨困難,一般民眾今後在近用這類受公 共經費補助的學術知識時,也必須隔絕在付費高牆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