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策略規劃的意涵

在文檔中 貳、高齡者學習的目標 (頁 92-95)

策略(strategy)這個英文字源於西元前 400 年的希臘文「strategia」, 意指當將軍之藝術。我國<孫子兵法>謀攻篇「故上兵伐謀,其次伐 兵,其下攻城。」上兵伐謀,謀就是策略。

有關策略管理領域的源起,可追溯至 1950 年代美國福特基金會 (Ford Foundation)和卡內基公司(Carnegie Corporation)所共同贊助 舉辦的一項對商學院課的調查活動(Gordon and Howell,1959)。其後,

成為近二十餘年蓬勃發展的領域,從早期以實用為主的企業政策,以 迄現今在理論深度與實務應用方面均有顯著成果。就策略的涵義而言

,林建煌(2003)指出策略是達成目標的手段,亦即組織在評估本身資 源的強與弱,與衡量外界環境的機會與威脅後,為了發揮其強勢和隱 藏其弱勢,掌握環境的機會與迴避威脅,所採取的一種企圖達成組織 目標的行動方案。湯明哲(2004)則認為策略是能將公司主要目標、政 策以及行動統合為一緊密的整體,而良好的策略係根據企業本身的優、

劣勢,未來環境的變化,對手的行動等來分配資源,追尋獨特、永續 經營的定位。皮爾斯和羅賓森(Pearce&Robinson)認為策略是公司的 行動計畫(game plan),可以反應公司對於「如何」、「何時」、「在那裡」

與競爭對手競爭的看法,而且也說明了競爭對手是誰以及競爭的意圖 為何(引自莊立民譯,2005)。陳永甡(2002)強調策略就是管理階層如 何去達成其目標的過程。波特(M.Porter)明白指出策略是:一、做出 選擇:選擇或放棄;二、設定限制:何者可為、何者不可為;三、選 擇要跑的比賽;四、根據自己所屬產業的位置;五、量身定做出一整 套的活動(蘇學榮,2002)。

從策略的發展歷程以及學者對策略所下的界說,可發現策略是企 業或組織的最高指導原則,是綜合考慮目標、環境與資源三項因素的 結果,必須將所有資源做合理化的運用與分配,也就是決定長期目標,

採取行動、分配資源來達到目標。這整個分析、形成、決定、執行的 過程就是策略管理。

就策略規劃而言,所謂規劃係決定目標,評定達成目標之最佳途 徑的程序,亦即決定結果及方法的程序,前者為有關要做什麼,後者 為有關要如何做的問題(司徒達賢等,1985)。規劃是一套複雜、費時、

動態及繼續不斷的作業過程,由於經濟的不穩定及社會環境的快速變

遷,更增加此一過程的複雜性。規劃工作的最重要理由,即是避免某 些不確定的傾向和變化,集中注意力於明確規定的目的,取得經濟上 的效用以及便於對機構的控制。規劃的功用有四:(一)提供組織努力 的方向;(二)降低不確定程度;(三)減少重複及多餘的行動;(四)做 為控制之基礎(司徒達賢等,1985)。

具體而言,杜拉克(Peter F.Drucker)認為策略規劃乃是有系統地 作出企業性行為的決策的連續過程,並對這些決策之遠景作最充分的 認識;系統地把執行決策的力量組織起來,以及透過有組織的反應 (Feedback),測定決策的結果與預測結果之差距(盧秀菊,1995)。策 略規劃係指:一種足以產生基本決策與行動的紀律性努力,在法定權 責規範下,以形成與指引組織活動的方向與性質(Bryson,1999)。它 是政府再造工程的重要工具,是多元社會為因應外在環境再創組織生 機的動力(丘昌泰,1999:4),亦是九 0 年代公共行政領域中新公共管 理模式之一(黃朝盟,1998)。一般而言策略規劃並不等於策略管理,

但策略規劃實為策略管理的脊樑;亦是策略管理行為中的一大主要程 序。因為「策略」係以整個組織的觀點來運用其資源與能力,選擇最 有利的環境條件下與對手競爭,並以求取全面性和長遠性的勝利及永 久的生存與成長為目的所採取的方法。「規劃」則為檢討企業將來永續 經營與發展的可行方案,或檢定目前決策所可能產生之因果關係,它 是說明一個企業如何來達成其所要完成的目標及達成此目標之最佳途 徑。從管理循環(management cycle)角度觀察(圖 2-2),計有規劃、組 織、領導及控制等四個階段,而規劃是管理循環的第一階段,有兩項 主要的工作:設定組織的目標(What)與決定達成組織目標的手段(how)

,亦即在策略規劃階段,首先必須瞭解企業目前所採取的做法,包括 目前的使命、目標、策略,與環境假設,接著則是針對企業的內部與

外部進行分析。綜言之,策略規劃即係決定如何執行策略的程序。

圖 2-2 管理循環 資料來源:林建煌,2003:6

在文檔中 貳、高齡者學習的目標 (頁 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