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CPS的起源,為早期學者對於個人如何運用創造力解決問題的歷程之研 究(Isaksen & Treffinger, 2004)。Wallas 於1926 年提出創造的歷程說,

他認為創造的歷程包括準備期(preparation)、醞釀期(incubation)、

豁朗期(illumination)與驗證期(verification)。此學說提出,引起學 者投入研究如何將創造歷程具體化,在此時由Osborn率先提出CPS的概念,

並經由Parnes、Noller、Treffinger、Isaksen、Dorval 等人逐步的修改與 發 展 , 而 成 為 一 套 有 效 提 升 創 造 潛 能 與 問 題 解 決 的 方 法( Christie &

Kaminski, 2002)。綜合過去的研究,CPS模式的演進,大致可區分為六個 時期(如表2.2.1),每一個時期皆有其主要的發展重點與成果,分別說明 如下(引自Isaksen & Treffinger, 2004):

˙第一時期(1942~1967):

此階段發展的趨力,是希望對於創造歷程給個明確的定義,結果產生了 CPS的初步模式與激發點子的基本工具,如Osborn在1953年於「應用想像力

(Applied Imagination)」一書中,首先提出七階段的CPS歷程與腦力激盪 術的概念,並於1963 年再版的應用想像力書中,將原本的七個階段濃縮為 發 現 事 實 ( Face-Finding ) 、 發 現 點 子 ( Idea-Finding ) 、 發 現 解 答

(Solution-Finding)等三個階段。

˙第二時期(1963~1988):

此階段發展的主要在開發一套有效促進創造力的教學方案,結果產生了 許多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方案,其中以Parnes 等人運用五階段的CPS流程,

進行為期兩年的創造性研究計畫(Creative Studies Project),能有效提 升創造思考能力。

˙第三時期(1981~1986):

此階段模式發展的目標,在於呈現個人因素與情境差異對學習與運用 CPS的影響。1985 年Isaksen 和Treffinger 提出六階段的CPS模式,在問題 解決的第一個步驟增加發現困惑(Mess-Finding),並強調擴散思考與聚斂 思考在問題解決時的均衡運用。

˙第四時期(1987~1992):

此階段模式的發展主要在回應教學現場的實務運用,開發一套有效且適 合於各種教學情境推廣運用的CPS教學模式。Isaksen和Treffinger(1987) 進一步將六階段的模式,歸納成瞭解問題(包含發現困惑、發現資料、發現 問題)、產出點子(包含發現點子)與計劃行動(包含發現解決方案、尋求 接納)等三個主要成分。

˙第五時期(1990~1994):

此階段模式的發展受認知科學與建構主義的影響。認知科學的研究發 現,問題解決歷程乃是因人而異的,例如專家與生手在問題解決思考歷程是 不同的;而建構主義強調個人在解決問題時,會有不同的建構方式,因此 Isaksen 和 Dorval在1993年將原本直線式的CPS流程,修改為較彈性的循環 模式,以供教學者彈性運用。

˙第六時期(1994~現在):

第六時期的模式發展主要加入了兩個重要的主軸:在CPS的架構中,更 有效地整合任務評估與歷程規劃兩個面向;以及使用更自然的、詳細的語言 作說明。因此,Isaksen, Dorval 和Treffinger在2000年將CPS的三大成分 修改為瞭解挑戰(Understanding the Challenge)、產出點子(Generating Ideas)與準備行動(Preparing for Action),並於表2-2-1中作更詳細的 說明。

2(1963~1988) 發展有效培育創造力的 教學方案

提出創造性研究計畫(Creat- ive Studies Project)及出版 CPS教材

3(1981~1986) 呈現個人因素與情境差 異對學習與運用創造性 問題解決的影響

強調發現困惑以及擴散思考 與聚斂思考在問題解決時的 均衡運用

4(1987~1992) 回應創造性問題解決在 教學現場實務運用的結 果

發展與歸納出瞭解問題、產出點 子與計劃行動等三個主要成分 5(1990~1994) 回應認知科學研究與建

構主義強調問題解決的 個別差異與彈性

將直線式問題解決流程修改 為彈性的循環模式及引入任務 評估(task appraisal)

6(1994~現在) 追求系統化的方法,以

資料來源:引自Isaksen & Treffinger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