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多元文化與教育

文化,是人類創造出來的產物,是一群人所共享的價值、態度與風俗習慣,

它不僅展現在語言音樂等方面,更展現在團體的價值與成員的互動模式中。人們 可以透過學習而獲得文化,而文化也藉此傳遞下去,因此,文化與教育相互依存。

時代的轉變,社會日趨多元化,單一文化已不可能存在,因此多元文化的相關概 念便不容忽視。多元文化教育應是所有人都必須接受的普通基本教育,以下分別 探討文化與多元文化的意義,再進一步了解多元文化教育的內涵。

壹、多元文化的意涵

人是文化的動物,文化的不同,會引起人們的好奇心。而文化是什麼?文化 是一群人所共享的事、物、價值觀與意識。Tiedt & Tiedt(1990)認為多元文化 教育的界定,關鍵在文化,因此,在討論多元文化教育之前,先從文化的觀點切 入多元文化進行探討。

一、 文化與差異

要對「文化」下定義,猶如在大學時期系上老師曾要我們針對「文學」下定 義一般,如此廣泛的內涵,該如何找出一個意義在三言兩語之中做出解釋?根據 人類學家的看法,「文化」是人類所創造出的一個價值體系,它具有普遍性,亦 具有差異性與多樣性。Raymond Williams 提出他對文化進行三個廣義的解釋(李 根芳、周素鳳譯,2003):第一,文化可以用來指涉「一個智識、精神、美學發 展的普遍過程」;其次,文化可以用來說明「一個民族、一個時期、甚或一個群 體的某種特定生活方式」;最後,文化可以用來表示「有關智識的成品與實踐,

特別是紙藝術活動的方面」。無論Williams 提出的三種定義為何,我們可以整理 發現文化所指的是一個變動的過程,並非是支離破碎的行為與信念的集合體,而 是一套整合的規範或標準,依此,人類的行為、信念與思想被加以組織(黃純敏 主譯,2006)。

每一個社會或群體的標準與控制之所以被建立出來,是因為他們讓個體得以 處理來自於環境以及與他人交際所產生的需求及問題。文化因此可被視為人類妥 善處理在本質上類似的問題與需求的不同方式,他們代表了各種不同社會在其生 活裡的成功經驗,這種成功的經驗經歷了很長的時間而發展(黃純敏主譯,

2006)。文化是一個集合體,人類因為這樣的思想結構,而有行為的產生。必須 藉由文化的規範,人類的行為才不致脫軌,但當這些文化脫離了生活的場域,這

些文化不一定具有其原本的價值。

社會發展一套模式,這個模式有助於滿足人類需要以及解決介於個體間衝突 的行為與態度。當這個模式被詳加定義(甚至制度化)以及被社會的優勢群體所 接受時,那麼他們就構成了人類學家George Spindler 所稱為的文化的「核心價值」

(core value)(黃純敏主譯,2006)。Ramsey(1998)認為,文化是一群人共同 生活的經驗與習慣,我們可以藉由反問自己每年慶祝的重要節日與食物、穿著特 殊服裝、和他人應對進退的禮節與上述這些背後的涵義,再次確認自我的文化內 涵,以及察覺個人文化差異(引自朱瑛、蔡其蓁譯,2004)。然而,我們無法改 變社會上階級存在的事實,因此,當優勢族群所共同信仰的主流文化成為社會上 的核心價值,那麼他們便會漸漸地對少數群體的文化視為一種「病態」,或是將 差異界定為「缺陷」。

二、多元文化的意義

多元文化是北美多族裔國家的產物,是民主化的結果(譚光鼎、劉美慧、游 美惠,2008)。多元文化亦指文化的多元性,所指的是一個非單一面向的文化層 面概念,根據Banks & Banks(2006)的說法,多元文化涵蓋了性別、種族、宗 教、社會階級及特殊性等文化層面,它使得社會面貌變得更多樣。而在多元的文 化社會中,我們在自己特定的文化脈絡學習物質與社會環境的種種,亦在此特定 的文化脈絡下教育與養育兒童。我們在文化脈絡中生活成長,然而,我們卻常常 看不見自己的文化,因為這是如此的理所當然,而且認為每一個人都以相同的方 式生活或是應該如此生活(朱瑛、蔡其蓁譯,2004)。有學者將我們生存其間的 文化比喻成一個巨型的圓弧,上面分佈著人類可能關心的種種事項。一個文化不 可能專注於太多方面,每一個文化只選擇圓弧上的某些部份而形成其特色(劉玉 玲,2006)。事實上,人的一生會經歷不同階段,在這些不同的階段中,我們會 接觸不同的環境,自然而然也必須去符合不同的要求,因為文化是由一群具有同 一價值體系個體所組合而成的,在此地適用,但若空間轉移,這樣的價值觀便可 能不被接受。這樣的情況也造成在多元文化的社會中常會因為不同文化間的「差 異」而產生衝突與誤解,因此,多元文化也常成為社會的重要議題之一。

美國於1960 年代起興起了民權運動(civil rights movement),藉由弱勢族群 的民族自覺,展開一連串的種族復興運動,要求政府給予平等的生存空間,喚醒 社會大眾正視其族群生存,與傳統文化逐漸消失不見的問題,多元文化主義的思 想在此種時空之下被提出與逐漸受到重視(陳束真,2007),也依此為起點產生 一連串的效應,此時期的多元文化其實主要是由於非裔美人意識的覺醒,他們企 圖藉由社運爭取他們長期被忽略的權利,因此「多元文化」將焦點放在由膚色所 劃分的「種族」層面,爾後,許多所謂「弱勢」群體也紛紛開始為自己爭取利益 是故,多元文化所指涉的範圍不僅僅是以膚色做區分的種族議題,其中亦包含了

 

階級、性別、文化及語言等各層面。儘管多元文化的大力提倡,此一概念卻常與 國家主義(nationalistic)、民族主義(nationalism)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

等概念混淆。洪泉湖(2005)指出多元文化其實涵蓋了兩種概念,一為「多元」,

指的是尊重差異讓各種聲音以及價值觀得以展現,另一即為「文化」,意味著抱 持不同世界觀、使用不同語言以及擁有不同生活風格的特定文化群體,而多元文 化的意義在於使各文化的主體性得以真正的展現並共存共榮,因此他認為多元文 化至少包含三項重要內涵:破除他者迷思、呈現多元文化樣貌;追求積極差別待 遇、而非消極式平等;強調行動的積極展開(引自陳淑玲,2008)。

在固有的文化規範下,人的思考會逐漸侷限。當優勢族群的文化成為「主 流」,成為社會上的核心價值,那麼信仰這些價值的人,便會將其他的文化視為 一種「缺陷」。因為社會需要有一個規範,不能因為少數人而使這個規範支離破 碎,因此主流文化便將自己視為唯一真理,其他不同於此真理的,都必須加以導 正,透過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學校成為最好的幫手。當主流意識強勢的施加於少 數群體,少數群體難免開始對自己的文化產生質疑,這也造成壓迫的開始,偏見 與刻板印象的形成,而受壓迫者則繼續不自覺的被宰制而認為理所當然。

在國內,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於「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中,

將多元文化教育列為教育改革的重點之一: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在於肯定人的價 值,重視個人潛能的發展,使每個人不但能珍視自己族群的文化,也能欣賞並重視 各族群文化與世界不同的文化;在社會正義的原則下,對於不同性別、弱勢族群或 身心障礙者的教育需求,應予特別的考量,協助其發展。此外,九年一貫課程亦將 多元文化教育列為課程重點之一,並確立未來多元文化公民需具備的十項基本能力。

貳、多元文化與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是一個複雜的概念,最常被用來指 涉回應文化多元的教育措施,然而學者們切入的角度不同,對多元文化教育的理 解也有所差異。多元文化教育最早由單純的種族問題開始,進而延伸到對所有弱 勢團體的關懷,包括性別、社會階級,殘障和宗教等問題(張憲庭,2005)。多 元文化教育基本上可說是多元文化社會思潮變遷下的產物,其概念起源於1960 年代以後移民建國的美國、加拿大、及澳大利亞地區內部族群的民權運動,爾後 經過後現代主義、文化多元主義和全球化等思潮推波助瀾下,基於西方對於人性 的尊嚴、平等與自由之理想及爭論,希望藉由教育的力量,肯定文化多樣性的價 值,尊重文化多樣性下的人權,增加人民選擇生活方式的可能性,進而促進社會 正義與公平機會的實現(劉美慧、陳麗華,2000)。

一、 何謂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雖然是以族群、性別、階級為切入點,但它真正關心的是因為 差異而產生的權力運作現象-差異不只意味多樣而已,差異還成為包含我群、俳 拒異己的理由,以及優勢族群鞏固既得利益的基礎(劉美慧,2008)。

(一) 多元文化教育的意涵

黃政傑與張嘉育(1998)認為所謂的多元文化教育,其基本假設在於,多元 文化並存的現象與各種文化的本身是社會進步的根源,在教育上應打破單一文化 的限制,重視不同族群、語言、性別、階級、身心障礙等,文化不利族群的教育 機會與文化價值應該受到尊重,且平等的對待所有社會成員,以建立積極互動的 多元文化社會(王雅菁,2007)。Banks & Banks(2006)認為多元文化教育的本 質至少包含三樣東西:它既是一個想法或概念,又是教育的改革運動,同時也是 一種過程。Bennett(1990)也認為,多元文化教育是基於民主價值和信念上的

黃政傑與張嘉育(1998)認為所謂的多元文化教育,其基本假設在於,多元 文化並存的現象與各種文化的本身是社會進步的根源,在教育上應打破單一文化 的限制,重視不同族群、語言、性別、階級、身心障礙等,文化不利族群的教育 機會與文化價值應該受到尊重,且平等的對待所有社會成員,以建立積極互動的 多元文化社會(王雅菁,2007)。Banks & Banks(2006)認為多元文化教育的本 質至少包含三樣東西:它既是一個想法或概念,又是教育的改革運動,同時也是 一種過程。Bennett(1990)也認為,多元文化教育是基於民主價值和信念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