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章主要在陳述本研究的實施過程及方法,共分為五個部分:第一節說明本 研究方法的選擇;第二節說明研究對象的選取;第三節說明研究流程與架構;第 四節說明資料的整理與分析;第五節則討論研究的倫理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

壹、 研究架構

不同文化的經驗,豐富了教師個人的生命故事;過去的個人經驗及所處社會 的文化脈絡,形塑了個人對人、事、物的態度與價值觀。本研究架構圖依據文獻 探討整理而來,試圖從教師自身的成長經歷、師培過程以及教學經驗之間的交互 影響中,找到教師形塑多元文化教學意象的脈絡;教師除了在互動的過程中建構 自己的多元文化教學意象,亦受到這些互動的影響而改變自己的想法、觀點與認 知結構。本研究的重點在探討教師的多元文化教學意象的實踐以及在多元文化的 教室中重塑及轉變的過程。下圖為本研究架構圖:

圖3-1-1 研究架構圖

貳、 研究方法的選擇

陳向明(2002)認為,質性研究的特性具有自然主義的探究傳統,要求研究 者注重社會現象的整體性和關聯性,也就是在對一個事件進行考察時,不但要了 解該事件的本身,也要了解事件發生和變化時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該事件與其 他事件之間的關聯。質性研究者關心「人們如何去感受」(how they feel)和「什 麼是他們所學習到的」(what they learn)的問題。本研究欲藉由初任教師過去至 今與異文化相處之經驗與實踐間的交互作用,從中探討他們多元文化教學意象的 形成與轉變。不同的教師有其不同的生命歷程,質性研究是一種強調以人為導向 的研究方法,廣義而言是以文字的形式,將人們在自然情境中說的話、寫的字與 觀察的行為,描述紀錄以呈現出來的一種實地研究(field work)(黃瑞琴,1991), 並且強調人的主體性及及個別性,更強調與環境脈絡之間的互動關係,故本研究 採質性研究的途徑,欲透過此種研究方式,能夠充分且深入地瞭解被研究者的態 度極想法,借以進行詳細的描述與分析,以求完整呈現初任教師其多元文化教學 意向的真實面貌,因此本研究以教師訪談與班級的課堂觀察為主要研究資料的蒐 集方法。

參、 資料蒐集的方式

一、深度訪談法(

in-depth interview)

訪談是社會科學研究中最常被運用的收集資料方式之一,著重於個人的生活 經驗、感受的陳述,藉由與受訪者彼此的對話,研究者得以獲得、瞭解與解釋受 訪者個人對社會現象的認知。吳明清(1991)指出,透過教師訪談,可以瞭解個 體所具有的內在知識與信息、態度與信念、價值與偏好,以及過去的行為與經驗。

本研究目的希望瞭解初任教師之多元文化教學意象形塑與轉換的過程,因此必須 透過教師對其生活經驗的敘說來進行深入的探討,藉由教師對於自身與異文化相 遇經驗的詮釋,來瞭解教師對多元文化社會及教育現場的知覺與感受。

本研究主要採取一對一的訪談,主要目的在於藉由談話過程中,透過語言真 實呈現受訪者內心的觀點,並且著重瞭解初任教師面對多元文化教育環境的看 法、實踐的情形以及過去與異文化接觸的生命經驗。在訪談的過程當中,鼓勵個 案教師暢所欲言,盡量將自己的經驗、觀點及想法表達出來,並透過教師訪談所 提供的線索,從中擴展訪談問題的層次,以求資料的豐富性。

一般而言,訪談具有三種型式。一是「結構式訪談」(structured interview)、

二是「無結構訪談」(unstructured)、三是介於前兩者之間的「半結構訪談」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本研究採半結構式訪談,研究者對訪談的結構具有

 

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同時也允許受訪者積極參與,通常研究者事先備有一個粗線 條的訪談提綱,根據自己的研究設計對受訪者提出問題(陳向明,2002)。因此,

訪談前先擬定好訪談大綱3,以避免問題意識在訪談的過程中偏離而無法回到研 究主題;在訪談的過程依照情境當下雙方的思維作順序的調整,因此訪談大綱僅 是方向的指引與問題意識的提示,不同的受訪者對於問題的回答會有所差異,因 此在訪談的過程中,研究者不必擔心受訪者問題回答的走向,並且在過程中發現 能再深入探討的部分會做進一步的詢問與探究,以免在訪談的過程中露遺漏掉重 要的資訊。

訪談過程中而應給予充足的時間並給他的表達想法及說話的空間,使其能夠 將自己的想法組織過後已充分地表達其自身的意見,但由於教師在面對訪談時,

有時會受到社會脈絡的影響因而有朝向社會期望回答或有所保留的部分,此時仍 會給予適度尊重。訪談是創造一種情境,研究者透過談話的過程,進一步了解受 訪者對問題或事件的認知、看法、感受與意見(潘淑滿,2003),因此在訪談結 束後,會再根據受訪者的敘述內容,擬定下一次的訪談問題,以更加聚焦及深入 了解受訪教師的意識層面。此外,在每次觀察後對於情境的疑慮,亦會透過課後 短暫、非正式的訪談,以獲得更完整的資料。

訪談是一種交談行動,是受訪者與研究者不斷建構意義的過程(Mishler,

1986,引自畢恆達,1996)。在正式訪談前,亦會徵得受訪者的同意進行訪談與 錄音,過程中以筆記記下訪談重點,於結束後轉譯為逐字稿,並進行資料整理、

省思與編碼,也在當中找到關鍵性符碼,以做為下一次訪談的內容依據。以下為 本研究訪談的實施步驟:

(一) 擬定訪談內容

根據本研究之研究主題,從初任教師之「學習成長經驗」、「教學經驗」、「與 不同文化學生互動經驗」、「對多元文化教育的看法」、「學校氣氛」以及「多元文 化的思考」等方面,擬定訪談大綱。

(二) 選擇訪談時間及地點

訪談時間的選擇通常會由研究者主動提供時間詢問是否有空,再讓受訪教師 去選擇或是主動告知可接受訪談的時間;地點則選擇在較能長時間交談的咖啡廳 或是教師的教室內進行對話。

(三) 預先提供訪談大綱

確定好訪談時間後會先將訪談大綱交付給受訪教師,以讓受訪教師能有心理 準備瞭解大概的訪談內容,也能增加訪談過程的流暢度。

                                                                                                               

3   詳參附錄一  

(四) 正式訪談

進行正式訪談前會先與受訪教師寒暄聊聊近況使其訪談的緊張情緒得以放 鬆,讓受訪教師能夠用輕鬆及開放的心態敞開心扉回答訪談問題。兩位教師分別 接受四次及七次的正式訪談,其過程中會在受訪教師的同意下以錄音筆錄音,並 輔以隨手的筆記以完整記錄訪談內容。訪談後將錄音筆內容整理成訪談逐字稿,

並請受訪教師確認文字內容及是否完全表達出受訪者所欲表達之內容,若訪談教 師有所補充野立即修正訪談內容,並進行資料的編碼。

二、參與觀察(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觀察研究法(observation survey)是指在自然或控制的情境中,根據既定的 研究目的,對現象或個體的行為做有計畫與有系統的觀察,並根據觀察的紀律,

對現象或個體行為做客觀性解釋的一種研究方法(郭生玉,2001)。透過觀察法,

研究者可以立即實地觀察現象或行為在某種情境脈絡下發生的情形。依據觀察者 與被觀察者的關係,可分為參與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與非參與觀察

(non-participant observation)。質的研究主張研究者要在自然情境下,對當時發 生之事進行觀看、傾聽和感受,而參與觀察室所有研究策略形態中最具綜合性的 一種(陳向明,2002),參與觀察是質性研究最基本的資料收集方法之一,因此 本研究為取得更貼近教師真實情境的研究資料,因此除了半結構式的教師訪談 外,更輔以教師班級的課堂觀察,試圖藉由從教師在真實情境中與學生的互動與 教學過程中,真實呈現教師其多元文化教學意象與情境脈絡中的交互作用。

由於觀察者在初踏入研究場域,往往會被視為「局外人」,但參與觀察法的 特徵需要研究者同時扮演觀察者與參與者的雙重角色,才得以維持觀察情境的自 然,並減低觀察者在情境中的干擾,避免被觀察者不必要的防衛。Spindler(1997)

認為,研究者身為一個參與觀察者,其角色並非一成不變,應隨著場合的不同而 隨時調整以因應在現場中所遇到的障礙,所以研究者進行教室觀察前,必須先與 教師保持「融洽關係」(rapport),建立彼此的信賴,讓教師能夠卸下防備,以最 自然的方式呈現。

本研究主要觀察的範圍是初任教師的教室,參與時間從 2012 年 12 月底至 2013 年五月中,事先徵求初任教師的同意,以教師提供的時間為主要觀察時段,

並以初任教師的課堂為主,藉由教室的場域,觀察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及上課的情 境,將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在有限的觀察時間內,盡可能的詳實將所有事件記錄 下來,包含師生間的互動、教師多元文化教學意象如何實踐在教室當中,都是觀 察時所關注的焦點。而在觀察當中所遇到的疑慮,亦可藉由非正式訪談,利用下 課時間進行日常生活般的交談,以確認以及釐清不明白的地方。除了隨時記錄課 堂中的師生互動與教師的教學情形,過程中將現場狀況不帶偏見的做敘述描寫於

 

觀察記錄表4中,並在教室觀察後,盡速完成教室觀察記錄,確實將研究者於課

觀察記錄表4中,並在教室觀察後,盡速完成教室觀察記錄,確實將研究者於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