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 文件資料整理

本研究之文件資料包括初任教師學生時期的報告、教師所設計的學習單、學 校聯絡簿……等,會針對文件進行編碼整理以利日後分析資料時的提取。編碼方 式會以「文_個案代碼_文件類型」來註明,例如:「文_K_大學報告」。

參、 研究信實度

除了資料的整理與分析外,信實度乃是質性研究之所以能夠成立的重要依據

(潘慧玲,2003),因此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也必須確保研究的信實度。信實度 為質性研究之所以能夠成立的重要依據;因此本研究依據Lincoln & Guba(1995)

提 出 了 四 個 質 性 研 究 的 檢 證 方 法 , 來 確 保 研 究 的 品 質 , 分 別 是 可 信 度

(credibility)、遷移性(transferability)、可靠性(dependability)以及一致性

(confirmability)四個規準(胡幼慧,2008;林佩璇,2000)。為確保研究的信 實度及資料的真實呈現,研究者提出增加本研究資料之信實度的實際做法,茲說 明如下:

一、 長時間進入田野

將近四個月的研究時間,除了更加熟悉研究場域的脈絡外,也使場域內的學 生能夠習慣研究者的出現,而能更真實地呈現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情形;並透過持 續不斷的資料蒐集,在過程中不斷地來回比對與分析,藉以將資料做有系統、結 構的分析。

二、 三角檢證法(triangulation):

利用訪談、觀察、現場記錄等不同方式進行資料的蒐集,以獲得更完整且豐 富的資料;資料的分析結果亦會透過不同的資料作來回的比對,多方的交叉參照 以確保資料的可信度以及研究結果的客觀呈現。

三、 參與者再檢核:

每次訪談及觀察後,立即整理出文字檔,完成後交給個案教師進行校對,以避免 對資料產生錯誤的解讀。若教師對其內容認為有需要修改或補充增加之處,亦尊 重教師的意見立即修正,以確保資料的呈現為教師真實的經驗與想法。

第五節 研究倫理與限制

本節分別茲就研究倫理以及本研究的限制加以說明如下:

壹、 研究倫理

研究倫理係指進行研究時所必須遵守的行為與規範,吳明清(1991)認為研 究倫理可分為兩個基本層面:一是研究價值的實現;一是受試者福祉的關心與保 護。研究價值的實現必須以受試者福祉的保護為前提,因此在研究的過程中,必 須取得知會同意書(informed consent),並且為受試者保密、尊重受試者的尊嚴 以及關心其身心健康。Bogdan 與 Biklen 也認為以人為對象的研究,其研究倫理 在傳統上有兩個議題主導官方的規範,分別是「知會同意書」與「保護對象免於 遭受傷害」(引自李奉儒譯,2001)。

一、 尊重研究對象意願與自主

本研究的資料蒐集以訪談與觀察為主要來源,因此在進行教師訪談與觀察 前,研究者會事先與訪談教師進行溝通,使其了解研究目的、內容及方法,並簽 署同意書以示同意。在研究的期間,不干擾教師任何自主行為;訪談過程中不帶 任何主觀意見,給予教師充分空間進行回答,教師若有不願回應的部分也予以尊 重;現場觀察時,教師若有不願公開的班級事件或行為,研究者亦應尊重教師的 個人意願而予以保留。

二、 保護個人隱私並遵守「保密原則」

吳清山(1999)認為,為保障同意接受研究者的私人興趣及特質,進行教育 研究時,應遵守「匿名」(anonymity)及「私密性」(confidentiality)原則。匿 名原則即指研究者無法從所蒐集到的資料判斷出提供資料者的身分;而私密性原 則則指外界無法探悉某一特定對象所提供的資料。因此,在研究過程中為確保受 訪教師的個人隱私,謹遵匿名及私密性原則,訪談及觀察所獲得的資料,在撰寫 成研究報告時皆以化名稱之,且未經研究對象同意,不將訪談內容及觀察紀錄公 開與第三人。

三、 遵守「誠信原則」

誠信原則遵守規範有三項:第一是儘量選擇不必隱瞞研究對象的方法來進行 研究;第二是如果確實沒有其他可行的方法,必須有充分的科學、教育、或其他 重要的研究理由,才可以使用隱瞞的途徑;第三是如果不可避免使用隱瞞的途 徑,事後應盡速向研究對象說原委,但在說明時要極為謹慎,避免讓對方留下「受 騙」的不愉快感覺(吳清山,1999)。基於上述規範,本研究在訪談及觀察前,

事先知會個案教師,了解整個研究的過程及其所扮演的角色,對於個案教師所欲 了解的部分不加以隱瞞的據實告知,以維持彼此間的融洽關係。

四、 客觀分析資料與研究報告

本研究透過訪談與觀察所蒐集而來的資料,在呈現時除了遵守保密原則之外,維

 

持其原貌而不加入主觀意見,依據研究設計進行客觀分析,不刻意排除負面的以 及非預期的研究資料。在整理資料的過程中,若發現有不清楚或疑問的部分,在 求證個案教師之後再加以修改,並交由個案教師確認,以保持研究資料及報告呈 現的客觀性。

貳、 研究限制

本研究旨在了解初任教師過去及現在經驗所形塑的多元文化教學意象,及其 轉化與改變的過程。故研究受限於研究場域、研究對象之經驗,較難類推至其他 個案。

一、 研究對象的限制:

本研究對象為國小之初任教師,個案教師雖為熟識之人較能打開心扉進行 研究,但由於教師會自覺其社會寄予的角色期望,因此無論是在訪談或觀察時,

會表現出較正向的看法及觀點;加上個案教師為了因應考試多閱讀教育專業科 目之相關書籍,因此在言談過程中,也易以理論來表達,較無法完全呈現內心 真實的想法。因此會透過訪談及觀察的資料交互對應,以更全面性的觀點求得 資料的完整性與豐富性。此外由於教師皆會考量到上課的進度以及對於學生的 影響,因此在進入現場觀察的時間也容易被限制,例如教師常以「這沒什麼好 看的,就拿來考試啊!」或是有活動等的說詞被婉拒進入現場,因此觀察的時 間的不足亦造成本研究的限制。

二、 研究者的限制

雖然曾經修習過許多研究方法的課程,在過程中也進行訪談以及觀察的訓 練,也在正式研究前進行前導研究,但由於經驗的不足,對於訪談的技巧仍不熟 練,在訪談的過程中難免會帶著自身的主觀意識或價值觀與受訪者進行對話,因 此研究者的能力為本研究的另一限制。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

本章透過訪談及觀察資料,並佐以文件檔案加以分析初任教師多元文化教學 意象的發展與實踐。第一節分別藉由族群、性別、及對多元文化的看法來瞭解初 任教師多元文化教學意象的發展;第二節則從兩位初任教師進入教育現場後的教 學實踐來討論在師生、親師互動以及教學的過程中,初任教師如何運用自身的多 元文化教學意象以及其中的轉變。第三節則是是分就教師角色、進入教職後的轉 變及多元文化專業發展三方面進行綜合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