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七章 相關策略應用的檢證

第二節 試驗的對象

本研究運用實證研究的方式,配合實際教學活動,來驗證本理論建構的成 效。在學校我擔任的是二年級導師,以自己班級的學生當作實施的對象。由於導 師對班上的學生比較了解,學生與導師之間也比較熟悉,教學互動上會較為自 然,對於上課的真實感覺就能如實呈現,如此對於活動後的後續觀察會比較方便。

國小階段,目前的教學方式主要是以講述法為主,缺乏與學生間互動或交 流,即使有所謂的互動,大多仍是封閉性問題,例如:「懂了嗎?了不了解?」

之類。以這幾年來在班上的問答或者是公開的學校場合中,我發現到一種情況,

學生對於老師提出的問題幾乎沒有什麼自己的想法,都是在等著所謂的標準答 案;就算是先前已經說過是自由發言而答案沒有對錯,小朋友仍然感覺不到老師 真正的用意而不想發言。由於學生與老師之間缺乏互動,因此造成學生在課堂上 的表現意興闌珊、無精打采。學校的教育說得明白一點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 慣、希望小朋友可以樂在讀書、培養多元的學習方法,我們經常會說「給他魚吃,

不如給他魚竿」,因為給魚吃只是治標,根本的困境仍然存在,培養學生的基本 能力就像給了他魚竿,要讓學生自己有想去學習的動力,而不是要讓教師或家長 在學生後面催促。會讀書的人,是從對的答案裡作出對的答案;有智慧的人,是 從對的答案裡找出錯的地方,或是從錯的答案裡找到對的地方。

至於智慧的定義,並非只是限定測量人類能力狹小範圍的標準化智力測驗

(IQ test)。Gardner 在 1983 年所著的《智力架構》(

Frames of Mind

)一書中,

提出「多元智慧論」,指出人類擁有八種智慧,它們是人類用來解決問題、學習 以及創造的工具,是每個人都會使用的工具。這八種智慧分別是語文智慧

(linguistic intelligence)、邏輯數學智慧(logical 一 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空 間智慧(spatial intelligence)、肢體動覺智慧(bodily 一 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音樂智慧(musical intelligence)、人際智慧(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內省智慧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自然觀察者智慧(naturalist intelligence)。Gardner 相信這八種智慧比起以往的一元論,對於人類的才能更能提供一個明確清晰的面 貌以及更開闊的圖像。(郭俊賢等譯,2000:1~3)陳瓊森也提到根據 Gardner 的多元智慧理論,每個人都有其智慧強項,有些人人際溝通能力強,有些人動覺 智慧較好,有的則是音樂能力表現優越,教師應針對學生不同的智慧強項採取不 同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進行學習;更進一步能夠讓學生以其智慧強項去培養自己 的智慧弱項,達到培養其智慧多元的目的。(郭家豪,2003:3)

Bandure 在 1977 年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中,認為個人認知、個人行為、環境 三方面,會影響人類行為。理論強調觀察或稱為模仿學習,透過觀察學習,學生 獲得示範性的表徵,然後被引導進行適當的操作。個體透過觀察、模仿,產生內 在認知歷程改變,進而有新的學習行為產生。也就是說,學生在同儕互動中,經 由觀察、模仿,可以調適、同化新舊經驗,進而建構出新的知識來。(引自楊栢 青,2005)Vygotsky 提出的近策發展區理論中認為教師或其他能力較好的同儕團 體,能提供學習者暫時性的支持,並透過結構化的學習歷程,建立學習者自我學 習的垂直鷹架,以及同儕團體的水平鷹架,共同建構成學習網路。透過社會互動 功能促進學習者的問題解決能力,以達成學習遷移的效果。(江佳玫,2008:61~65)

至於所謂的同儕互動,在學校教育場域裡,主要是指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習方 式。九年一貫課程十大基本能力有「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團隊合作與合作 學習有密切的關係。換句話說,團隊合作的能力養成,不能徒託空言,必須在教 學情境中,透過體驗、省思、實踐的歷程加以開展。(黃金印,2007:39~48)黃 政傑、林佩璇提及有關合作學習的定義:合作學習主要是以異質性分組的方式,

安排合適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小組中進行學習。教師教導學生合作方法及技巧並 引導學生互相依賴、互相幫助和分享資源,藉由此種安排,學生學習機會增加,

學習效果也就提高。(黃政傑、林佩璇,1996:16~20)吳清山也提到教師把學 生分成幾個小組,而且各小組的成員必須共同努力完成小組的目標,是合作學習 的重要特徵。具體來說,在合作學習的歷程中,學生分成異質小組,各組的成員

都針對特定的學習單元,完全按照自己的能力以及所了解的方式去完成自己的學 習責任,再經由成員之間不斷的交換意見、互相支持之下,所有成員就能朝向小 組的學習目標邁進。(引自黃金印,2007:39~48)在林保男(2010)《概念構圖 教學結合合作學習以增進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提到合作學習是一種系 統性、結構化的教學策略。採異質分組的方式將不同性別、能力、種族、社經背 景的學生加以分組,每組人數大約是 2 至 5 人,透過團體互動的歷程共同學習,

彼此互相協助,以完成團體共同學習目標為目的。合作學習取代相互的競爭,是 讓所有學習者蒙利的教育方法,使能力強的學生協助其他能力較弱的學生,來達 成共同目標,然後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合作學習也增進了團隊協調能力與人際 關係,透過互相幫助的合作歷程,達到個人及團體多元智慧學習目標。

根據上述相關說法,本研究也以合作學習的方式來實施,並以自己班上的學 生進行教學活動,而學生的分組採異質性分組,希望藉異質性的分組讓學生能力 能夠互補,彼此互相觀摩學習,達到合作學習的效果。當分組後,小組中成員都 必須了解自己在這個學習活動所要扮演的角色,以及所負的責任。教學活動進行 前先實施寫作前測,藉以了解學生基本的語文能力以及文字運用的程度。在活動 進行的過程中,觀察各組合作學習的情形,透過教材的討論、互相的學習,讓學 生從活動過程中,學生能獲得與相關的知識。當課程結束後,再對他們實施寫作 後測,藉以檢證學習成效。

以下是異質分組的實施流程:

(一)決定組別數目與小組人數:為了採合作學習方式,每組人數以 2~5 人 為宜。而本研究所實施教學的班級人數為 17 人,我把全班分成 4 組,其中三組 4 人另一組 5 人,符合前述條件。

(二)進行學生分組:先就學生寫作表達能力進行分組,再依據學生學習態 度、行為、性別來強化異質性分組。

(三)分配小組工作:合作學習強調團隊組員分工合作,每位成員都必須清 楚自己在整個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小組內如果有任務工作調整,便交由組長

負責規畫,與小組成員溝通後進行。

(四)準備相關教材:進行教學前,我先準備了一些與各種資訊融入記敘文 寫作相關的教材,期盼課程進行後,學生能嘗試了解各種資訊,擇要選取各種媒 體優點,來建立資訊融入記敘文寫作教學的模式。

(五)準備前後測習作單與學習單:教學活動進行前,為了評估學生對各種 資訊融入記敘文寫作與基本語文能力,讓學生試著作前測。進行的過程中搭配學 習、記錄討論單,讓學生能從教學過程中,寫下紀錄,以便達到反思的效果。全 部課程結束後,進行寫作後測的實施,觀察學生在各種資訊融入記敘文寫作課程 執行前後的差異,以利於檢證成果的實施。

在教材的內容方面,本研究所採用的教材為各種媒體承載的資訊。在教學 中,必須先讓學生了解什麼是「媒體」,雖然媒體現今已經大張旗鼓的介入我們 的生活,但是教育領域似乎還是對此有些生疏。所謂「媒體」的定義很廣,指承 載訊息的物件,人們可以經由它來傳送或接收訊息。如本研究理論脈絡所示,「媒 體」以三個主題平面媒體資訊、視聽媒體資訊及多媒體資訊等三方面搭配不同教 學方法,提升學生記敘文寫作教學的效果。而這也呼應了「運用各種媒體來『輔 助』或配備『傳播』。這是為了讓文學詮釋在口頭傳播或紙面傳播的基本傳播上 能夠新增傳播管道且得有另一種『另類延異』的姿采,以便可以有更高的能見度 或更快速普及的影響力」。(周慶華,2009a : 270)

例如以視聽媒體資訊來說,希望透過具象或替代性的經驗,讓寫作教材會變 得更豐富,也會增加學習的興趣,提升學習的效果。如此學生獲得知識、增加語 文能力的同時,也讓他們更懂得如何去選擇適合的媒體。在作文課中我發現小朋 友非常喜歡觀賞引起動機的短片,尤其是讓他們說說相關的事項,他們最喜歡講 了;但他們沒有組織和統整的能力,有時會偏離主題,常常語句說的不完整或不 知所云。這時老師就必須適時的引導和將主題拉回來,並作統整歸納的工作,才 能讓孩子確切掌握寫作要點。根據理論來說,數理和語文,並非唯一重要。藝術、

繪畫、音樂,甚至律動之美,都是構成的成員。因此,如何幫助學生在這幾個方

面平衡地發展,成為重要的課題。我們可以多方嘗試不同的教學技巧,並配合媒 體的多元教學來提高學生於各類訊息的欣賞與接納,才能帶入文化多元化的一 面。

第三節 試驗的方式與進程

本研究實施教學班級是二年級,因為自己是班級導師,所以在課務方面的調 整較為方便。在進行教學活動前預告學生,班上學生對於寫作原本不太感興趣,

本研究實施教學班級是二年級,因為自己是班級導師,所以在課務方面的調 整較為方便。在進行教學活動前預告學生,班上學生對於寫作原本不太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