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團體動力:MBST正念治療學

「正當全世界引頸期盼 2008 年競爭人類體能極限的北京奧運會同時,2012 年 的水瓶世紀已悄然等在門外。根據馬雅曆法的演算,人類經歷了 2160 年以追求物 質生活為主的雙魚座世紀之後,地球即將在 2012 年完全進入光子帶,進入以心靈 層次為主的水瓶世紀。」這是統一企業集團總裁林蒼生(2009:183)於《隨便想 想:迷失了的身心靈,想回家》著作附錄中的一段論述。這段文字默然激盪著我,

赫然發現迷失的身心靈不再只侷限於個體的討論空間,它與企業的發展亦如影隨形 已逐漸在時代潮流脈絡中形成全球生態環境所需要與渴求的動力泉源。是故,如何 在 21 世紀提出真正對人類具體有用身心療癒技巧,確切已是刻不容緩、當務之急 的課題。林氏於文中進一步陳述人類科技發展的歷史脈絡,由粗到細逐漸迎向生命 科技發展趨勢之相關回顧,說明如下:

回顧人類科技發展的歷史,自從上世紀初期普朗克與愛因斯坦相繼提出量 子論與相對論後,又繼之於 1960 年代宇宙背景輻射被探測到後,宇宙生 成的大霹靂(Big Bang)理論及量子論就成為主流的宇宙天體物理學。人 類因此逐步解開「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無法理解的大自然之 謎。DNA解碼、解構疾病生成原因、生物複製及電腦的開發,均將人類 的科技由粗的、看得見的能量領域,帶往更細緻、看不到的能量領域發 展,亦即從看得見的物質分解成分子、再細分成原子,又再分解成質子、

中子、電子,20 世紀中葉發現「夸克」的存在,現在的發展已經再提出 更微細粒子的「重力子」世界。至此人類終於理解,天地間任何的人、

事、物均由微細粒子組成,這些微細子又被稱為「波」,「波粒同體」的 波動學已成為 21 世紀的主流科學。人類走過了數千年的農業時代,又經 歷了兩百年的工業時代,20 世紀末發展資訊科技,21 世紀的現在,馬上 要迎接的則是「生命科技」──這正是由粗到細逐漸深入的發展趨勢。

(林蒼生 2009:183-184)

前文獻脈絡清楚指出 21 世紀的今天是由粗到細逐漸深入發展的趨勢,即──「生命 科技身心靈療癒的新世代」,近幾年裡,許多與正念有關的西方臨床醫學、心理學 研究成果和學術報告專書陸續被譯成華語文出版,不僅彰顯西方學界對佛教正念學 的重視,亦投射出華人本土學界落實本土化正念學應用之必需性。

據個人親自參與MBST正念治療學課程學習體驗,進而觀察其主要推動理念,

就是奠基於新世代人類身心療癒迫切需求的督促動力催化下所產生的。是故,如何 結合本土的正念學資源設計成課程並且在台灣普遍推廣且兼顧合宜的經濟回饋,也 就成為學者呂凱文於 2011 年秋季課程為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設計正念治療

(MBST, Mindfulness-based Suffering Therapy)專題課程,培養正念治療師時所留 心的議題。本段論述直接指出授課教師於課程設計時考量的動機與目的,接著他再 提及,有關課程的核心理念:

儘管我無意將正念治療引導成佛教色彩濃厚的正念禪修課,但是課程英文 名稱MBST還是保留佛教四聖諦裡關於「苦難與終結苦難的方法」的宗旨 而命名,這也是我所習得正念禪法的最重要原則與著手處,就是觀察與認 識苦諦,以苦(Suffering)的觀察為正念禪法的下手處,以苦的離繫

(Therapy)為目的。當然這裡所謂的「苦」,也就類似於現代語詞的壓 力、恐懼、悲傷、憂愁、苦惱等詞的綜合體。為了讓正念學課程盡可能貼 近普通群眾生活的需求,以及符合一個學期十八週的研究所課程,我參考

「正念舒壓」(MBSR)的八週課程的既定基本結構外,並且也將MBST 課程內容擴大為兩倍多,但是在帶領技巧、方法運用時所使用的語言模

式,主要是揉合台灣新雨社張大卿先生的正念學系統以及自己在正念禪法 的實證經驗對於漢譯阿含經典、巴利佛教聖典與清淨道論重要教法的解 釋。我認為這套MBST的語言具備阿含聖典的古雅,也具備當代華人語境 的彈性與活潑,它可以結合諸多實用心理學技巧──包括正向心理學、神 經語言程式學、行為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等,配合實際生活中六根觸境的 實例加以解釋與引導。

由上述,原則上十八週課程內容是屬於一種循序漸進的訓練方式,每週上課以一個 基本課題為當週練習主題,提醒學員將操作技巧落實生活觀察應用,並且透過細微 觀察將練習過程,包括身體覺知狀態、內心覺受反應,巨細靡遺書寫於正念日記。

隨後每週的練習都是建立在上一週練習基礎上,經由課堂師長引導、以學員彼此由 衷分享經驗交互滲透,連結轉化到日常生活行住坐臥乃至睡眠醒寤前後作意的正念 中。這些練習確實易於做到,也是易於與他人分享的生活正念禪法。

本課程規劃內容裡考慮參與課程學員可能具備不同的身心特質,同時為了呼應 正念治療學理論與實踐目的,讓學員充分瞭解正念四念處禪法效益,MBST規劃了 18週的基礎課程訓練,列舉如下:

1. 觀察身心的慣性作用(葡萄乾練習、身體掃描練習)

2. 深層的放鬆練習(進階身體掃描練習)

3. 三分鐘專注地呼吸(三分鐘觀呼吸練習)

4. 靜坐觀呼吸(靜坐觀呼吸練習)

5. 活在當下:專注與覺察於瞬間經驗(專注地走路練習)

6. 正念現象學:正念的態度(入睡前觀察練習)

7. 醒寐之間(夢境與醒際觀察練習)

8. 敘事與正念治療(完整版記事本練習)

9. 認識表象系統與想像力(森林想練習)

10. 六種邏輯思考層次(悲心的收攝練習)

11. 認識壓力(慈心的祝福練習)

12. 從正向語言到正向思想(喜心的歸零練習)

13. 顏色的解脫學(捨心的平等練習)

14. 負面心錨的移除與正面心錨設立(心錨練習)

15. 轉換場景的脫困技巧:兩種狀態交換(結合與分離的練習)

16. 轉換場景的脫困技巧:三種人稱交換(自他換練習)

17. 轉換場景的脫困技巧:三種時空交換(時間軸轉動的練習)

18. 培育正念:成為專業的正念治療師(一生的綜合練習)

在一個團體中,每個成員難免都會隠藏他背後的學習動機,因此結構良好的團體動 力取決於完整的課程訓練基礎以及學員們彼此交互練習的心得體驗分享。MBST課 程相當重視參與學員彼此的心得交流與分享,第一堂上課師長會說明課程綱要及學 習制約,並隨機運用卡片排列組合機率,讓每位學員負責介紹他人與大眾交流認 識,深化學員彼此認識的機會,這樣的互動模式有助於成長團體形成,也是爾後學 員們拉近彼此距離的前進動力。

課堂練習過程中鼓勵學員對該週生活六根觸境生起何種障礙?觸境發生時,呼 吸的深入淺出是快的?還是慢的?是粗的還是細的?身心有何種微細變化等過程,

以及運用何種法作意克服遠離困境。這樣的由衷分享在剛開始也許有點困難,但你 可以想像面對他人就如同照鏡子,你不會在鏡中感到不自在,因為世間始終不在外 面,面對他者如同面對自己,這是事物的一體兩面,完全取決你抱持何種心情看待 它。透過分享體會,你可以萃取他人成功經驗為自己的資源,那麼當下次觸境生起 時,你只要真誠由衷面對與分享自己的苦難經驗,獨自承擔苦悶的壓力也就會逐漸 獲得消融。這樣的成長動力必須有個前題,就是遵守諮商倫理守則,並尊重他人身 心生態平衡的需求為主要學習方向。漸漸地潛移默化中,正念訓練我們注意身心的 變化,正念也會訓練我們記得注意持續發生在自己身心之內與周遭世界的變化,通 常我們會忘記去注意這些變化,因為有數不清的事情同時在發生而導致我們分心。

我們會被表面事物牽著走,以至於看不到它們的遷流變化(釋德寶

2013:25-26)。因此,大團體動力MBST正念學培養訓練過程當中,如何透過正念日記寫作 幫助我們看清事物表象的遷流變化,進而認清生命的實相,益發彰顯正念日記的寫 作觀察與要領之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