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3.1 略述研究方法取向

本文在提出研究動機、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接著即為提出研究方法的運用,

在回答假設問題的提列上應該用什麼研究方法,遂成為個人深思許久的關鍵步驟。

評估本文研究意義係以個人生活六根觸境的觀察及身心內外周遭的變化,作為正念 日記寫作能否帶來自我療癒為預期目標;因此,本文決定以「敍事療法研究分析」

作為研究取向的依歸與判斷。

1.3.2 敍事療法研究分析

從早期的系統療法理論(System Therapy)7到近十年熱烈發展的後現代療法

7 系統療法理論包含結構家族治療(Structual Family Therapy)、策略家族治療(Strateg Family Therapy)、原生家族治療(Family-of-Origin Therapy)、米蘭家族治療(Milan Family Therapy)

等。

理論(Postmodern Therapy)8,隨著研究學者9的親身經歷和許多美國家庭婚姻治 療師沈浸在不同理論中的蛻變與轉化(Freedman and Combs 2000:3),其中包 含於後現代療法即本文研究取向──敘事療法(Narrative Therapy),主要是澳洲的 麥克.懷特(Michael White)和紐西蘭的大衛.艾普斯頓(David Epston)所發展 出來的(Freedman and Combs 2000:4)。敍事療法的世界觀擺脫了將人視為問 題,而去看問題對人的影響,以及人可以如何去影響困擾已久的問題,對語言和故 事的運用充分發揮了創造性與人本性,此療法已感動世界上許許多多的治療師和被 治療者(Freedman and Combs 2000:5)。那什麼是敍事(narrative)?又為何能 感動眾多的治療師和治療者?關於此點,學者翁開誠(2000:6)在《敍事治療:

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序文中提出自己的看法,略說如下:

什麼是narrative?中文該如何叫它?記得十年前,我還在美國唸書,剛剛 誤入歧途,闖入了narrative psychology的迷陣之中。每當有人問我什麼是 narrative 時,我都只能「複雜」而且「深奧」地回應。一天,我在實習 機 構 的 辦 公 室 內 , 偷 空 苦 讀 著 當 時 唯 一 的 一 本 名 叫 《 Narrative Psychology》的專書,我隔壁的同事漢德瑞克(Dr. Hendrick),一位人類 學教授兼國際學生顧問,一如以往,挺著他高大的個子與肚子,借道我的 辦公室去上廁所。經過時,瞄了一眼我桌上的書,沒說什麼。回來時,停 在我的桌旁,拿起我的書,翻了翻,然後說:「故事(story)就故事嘛,

幹什麼又叫narrative。」經他這麼一說,我才恍然大悟,就才直接用story

(故事)來理解narrative,也喜歡用「故事」來當做narrative 的中文。回 來台灣後,才知道這個字通常被譯成「敍事」、「敍述」或「敍說」等。

不過我自己還是喜歡用「故事」這個譯法,當動詞時,就用「說故事」。

8 後現代療法理論包含焦點式治療(Solution-Focused Family Therapy)、合作語言式治療

(Collaborative Language System)、回饋式治療(Reflecting Therapy),和敍事療法(Narrative Therapy)。

9 此處研究學者指的是吳熙琄本人,本段部份文字係摘自她校訂本書的導讀文章,吳氏現任康乃狄 克州聖約翰大學家族婚姻治療研究所兼任教授。

翁氏進一步指出,面對敍事治療的精神與態度,以及說故事帶來的動人之處:

當你面對「敍事治療」時,你要面對的不是一種可以置身事外的「工具」

或「技術」,是你的生命態度,是你的生命抉擇,是你的生命渴求,是你 的生命故事。人生可以是一個數學公式,經過科學的努力,將人生的最大 變異,規則化到一個公式之內,而取得「顯著性」的描述、預測與控制。

人生也可以是一個故事,角色眾多,情節複雜曲折,讀之令人百感交集,

發人深省。通過說自己生命的過程,自己生命不是被診斷、被判定的材 料;我的生命經驗成了我創作故事的材料,我成了我的生命的創作者,而 我的生命成了我的創作品。通過我不斷重述我的生命過程,我的生命不斷 地被我重新創造。我於是成了我生命的藝術家,我開始尋找、具現我生命 的美感;即使是看似悲慘、哀怨、無意義的生命經驗,也就有了機會被我 自己重新點化成具有美感的藝術品。當我能欣賞、體現我自己生命之美 時,我也開始懂得欣賞別人也是他自己生命的藝術家;而不只是抱著無力 的同情而已。因此,通過故事,我們可以創造出自己生命的美好;通過故 事,我們也可以欣賞出別人生命的美好。(翁開誠 2000:6-7)

敍事就好比在說故事,如釋迦牟尼佛喜歡以說故事的譬喻來為眾生解說佛法,其動 人之處在於說者敍說著各式各樣的故事,不僅不會讓人覺得佛法的艱澀難懂,更讓 聽者覺得有趣,且彷彿透過說故事的瞬間,體會到自己的生命故事歷程,而重新創 造自我生命的美好;本文主要以敍說分析瞭解個人在正念日記寫作經驗裡,是否具 有趨向自我療癒發展的可能性。敘說分析能展現出個人之主觀詮釋、行動與想像,

十分適合於關注主體性(subjectivity)和認同(identification)之研究(Riessman 2008:55)。包含自身在日記寫作過程中,關於負面事件的衝擊與觸境的後設認 知,所獲得的成長經驗作為創造自我生命故事的材料,進行療癒因素的探究。

由於敘說是一種「再呈現」(representations),是敘述者賦予情節產生意義 與真實的方式,包含了個人的詮釋、選擇與建構,藉此建構自我過去之經驗與生命

意義、形成自我認同(Riessman 2008:101)。正念日記的寫作應用,是一種對 個人過去生命之經驗與意義,重新給予詮釋與建構,作為生命故事的再呈現敍說。

根據 Lieblich, Tuval-Mashiach and Zilber(2007)定義,敘事研究是指任何使用或 分析敘事資料或素材之研究,例如訪談所蒐集的生命故事、個人的信件、日記、自 傳或是研究者所觀察紀錄的實地札記,這些資料皆可作為敘事研究對象或素材。因 此,有關自我療癒敍說的探究素材,包括個人在正念日記寫作中的生命故事觀察、

網路文章、以及團體課程學習心得,作為趨向療癒因素探究的輔助性內容補充。

本論文寫作過程中,我同時擔任研究者、敍說者、觀察者、資料分析者等角 色。目前為嘉義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二學生,修習過相關專業學習課程,如:

「 MBST 正 念 治 療 的 實 踐 與 理 論 」 、 催 眠 治 療 與 宗 教 應 用 專 題 ( Seminar on Hypnotherapy and Religious Praxis)、阿含經解脫道專題(Seminar on the way to liberation in Agama Sutras)、 榮 格 心 理 學 ( Jungian Psychology ) 、 巴 利 文

(Pali)、佛典漢語(Linguistic Research of Chinese Buddhist Texts)以及參與國立 成功大學心智影像研究中心 2012 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工作坊等課程。另外,

個人參加「MBST&MBHT正念學暨催眠學師資培訓社團」及「TMA台灣正念學學 會」等兩個網路社團,其主要以佛法開發當代實效的身心技術、神經語言程式學、

佛教對自我轉變等觀點,奠定正念治療學如何透過正念日記寫作及六根觸境觀察練 習達到自我療癒的基礎認識。在研究所二年的專業課程訓練中,透過課堂的參與、

同學的分享與團體人際互動、網路資源共享與學習心得敍說等,對我發揮了實質的 影響性,幫助我在研究主題探究上,對正念日記的寫作運用具有了理論的基礎與實 務操作。職是之故,擬將課程學習的互動訓練模式,充分地運用於敍事研究的故事 敍說中,由衷地揭露自身的親證經驗與敍說生命成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