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3.2 正念日記的寫作觀察

3.2.1 正念日記與四聖諦說

MBST主要揉合台灣新雨社張大卿先生的正念學系統以及學者呂凱文在正念禪 法的實證經驗對於漢譯阿含經典、巴利佛教聖典與清淨道論重要教法的解釋。呂氏 認為這套MBST語言具備阿含聖典的古雅,也具備當代華人語境的彈性與活潑(呂 凱文 2011c)。從巴利佛教聖典最早的記載之中,中部第二十八象跡喻大經有 云:「恰如一切動物即一切生存者的足跡為象之足跡所涵攝,而象之足跡以其偉大 稱為彼等第一,一切善法皆為四聖諦所涵攝,即是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

苦滅道聖諦」(傅偉勳 1995:196)。本段敍述是傅氏於《佛教思想的現代探 索》著作中,慶祝印順法師九十大壽所作的學說論述,文中記載著四聖諦的多層義 蘊與深層義理。為了彰顯本節討論的正念日記寫作與四諦說多層含義技巧運用的重 要性,擬再摘錄部份章句如下說明:

如果我們將根本佛教祇限於釋迦生前金口直說的佛法教義,則依增永氏的 考察,包括法身偈、無常偈等最古的偈文,以及三法印、四聖諦、八正 道、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等法數名目(增永靈鳳 1948:32-33)。八 正道(即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與正定)構成三

十七道品的主要部份,三十七道品本身則指謂追求智慧而進入涅槃境界的 三十七種修行方法,不論是八正道或三十七道品,都可看成屬於四聖諦之 中的第四諦,亦即道諦。三法印或三相在南傳佛教的巴利文聖典,指謂諸 法無我、諸行無常與一切皆苦。可以看成四聖諦之中的第一諦亦即苦諦所 攝;但在大乘佛教的梵文聖典則以涅槃寂靜印取代一必皆苦印,如此三法 印的前二者仍屬苦諦,而涅槃寂靜印則為四聖諦之中的第三諦亦即滅諦所 攝。至於十二因緣可以說是構成四聖諦之中的第二諦亦即集諦的教義內 容。由是,三法印、八正道、三十七道品以及十二因緣等說,全部可以歸 屬苦、集、滅、道的四諦。如此,釋迦牟尼的根本佛教教義可用四聖諦予 以概括,可見四聖諦在佛法之中所佔的重要地位。(傅偉勳 1995:195-196)

也就是說,一切皆苦即是緣起緣生,即是涅槃解脫,即是中道修行,我們應在 修證一如的日常生活實踐之中體現(傅偉勳 1995:216),前文直接指涉出本節 討論意義,即承接MBST課程設計理念與呼應本文破題論點,生命的出生就是苦難 的源頭,也就是萬物的原點。泰國高僧阿姜查曾說:「我們打從出生的那天開始,

就帶著病、老和死一起,無論在哪裡都無法把它們丟棄」(阿姜 查的弟子們 2011:215)。因此,面對苦的止息,它不會自己停止,而是要不停的觀察它,接 著再以佛教的觀點,提出所言依據:

佛教原點是以人的種種痛苦為出發點,從而教說如何脫離這些痛苦的一種 宗教,而這些痛苦的原點,與其說是在現實生活中所體驗到的貧窮、疾 病、爭執等種種負面的痛苦,還不如說是因為欲望過多所造成的,佇立在 愛欲至極以至於與塔那托斯(Thanatos, 編按:希臘神話中的死神)界線 消失之處,切身體會到難以承受的苦惱,這是邁向覺悟之道的原點。(竹 村牧男 2003:9)

我們通常不自覺地假設我們正在想的事──在某一段時間醞釀的想法和意見──是有

關「外面」世界或內心「裡面」的「實相」。然而,其實大多並非如此。所有包藏 於想法、幻想和衝動裡的都是關於過去和未來……,這些不斷延展,終至遮蔽方向 和腳下站立之地(Kabat-Zinn 2009〔2008〕:23),終須回到萬物的原點。

正念日記寫作觀察可說是一種回到萬物的原點,即行住坐臥與四聖諦的觀察,

此概念約可從呂凱文對正念日記與四聖諦觀察的論述,推敲出一二。本論點提出,

如何寫正念日記?所謂的正念日記,如果只有流水帳的日記,卻沒有正念,那就不 是正念日記。從大方向講,正念日記就是每天醒覺時刻的當下,對於「苦集滅道」

四聖諦觀察與記錄,亦即觀察與記錄重大的或明顯的觸境下,煩惱的存在(苦)、它 如何生起(集)、它如何遠離(滅),以及自己靈活運用何種方法或法作意讓煩惱遠離 (道)。正念是佛教淵源流長的四念處修習法,隨著時代轉移與現代生活產生了不可 切割的親密關係,主要關鍵在於正念是一種覺醒,這與《湖濱散記》作者亨利•大 衛•梭羅曾經提及:「惟我們覺醒之時,方是黎明。」所說不謀而合。正念覺醒修 習需要不間斷無間根本作意和生活六根觸境專注呼吸觀察練習,因為正念力量的反 撲──慣性行為的生活作息極為頑強,不易被查覺,甚至沒有知覺,這是很糟糕的 事情,每個人都知道習慣的養成需要長時間的培育,同樣地,正念的培育養成更是 必然之事。當強烈的觸境與事件來臨之際,如何結合正念日記與苦諦、集諦、滅 諦、道諦的觀察與省思記錄,遂成為很重要的練習方向,以下引用呂氏的論述,並 以條列方式說明。

一、觀察你的煩惱(苦諦的觀察):當強烈的觸境與事件來臨之際,你要 試著觀察與記錄,當下的每一個看、每一個聽、每一個想、每一個觸,是 否帶來身心拉扯的強烈波動,是否感到身心五蘊的燒燃熾盛,是否帶著卡 卡不流動的身心礙著感。繼續保持無批判、全包容、靜默地觀察。這是苦 諦的觀察。

二、觀察煩惱如何產生與變化(集諦的觀察):當強烈的觸境與事件來臨 之際,你要更試著無批判地觀察與記錄,當下這些身心拉扯的強烈波動、

身心五蘊的燒燃熾盛、種種卡卡不流動的身心礙著感等等,它們是從哪裡 開始產生、過程如何變化、強度如何且何時變強、強度如何且何時轉向與 擴展。這是集諦的觀察。

三、觀察煩惱如何且何時止息,並導向喜悅寧靜(滅諦的觀察)。當強烈 的觸境與事件來臨之際,你要更試著無批判地觀察與記錄,當下這些身心 拉扯的強烈波動、身心五蘊的燒燃熾盛、種種卡卡不流動的身心礙著感等 等,它們是從哪裡與何時開始力道轉弱、過程如何變化、煩惱的強度如何 且何時漸趨平息、煩惱的強度如何且何時轉向與不再升起。這是滅諦的觀 察。

四、觀察自己運用何種法作意,不僅讓煩惱止息,也讓身心導向喜悅寧靜

(道諦的觀察):當強烈的觸境與事件來臨之際,我是運用何種法作意導 向喜悅寧靜呢?究竟是安止於呼吸隨息、或是以喜心轉念靈活取角,或是 以悲心見苦收攝不與境界纏繞、或是以森林想轉化人我相呢?可以一一地 觀察與記錄下來。這是道諦的觀察。40

根據呂氏對初期佛教阿含聖典中四聖諦的詮釋與正念日記寫作的觀察結合,無庸置 疑具備了當代華人語境的彈性與活潑,這樣的見解與學者傅偉勳《佛教思想的現代 探索》著作的註解中,曾提及已故泰國高僧佛使(Buddhadasa)對四聖諦人間化、

自然化的現代解釋,有著獨特的觀點,說明如下:

南傳佛教發展到今天,也產生了一些有關四聖諦的新詮釋、新看法,大大 突破了傳統小乘的局限性。譬如已故泰國著名高僧佛使(Buddhadasa)就 有其獨特的四聖諦人間化、自然化的現代解釋,極其接近大乘佛法的基本 立場。根據他的深邃宗教體驗與文化理解,他把四聖諦講成:(1)苦諦即 指一切自然,一切苦相或變化之相即是無自性,即是空;(2)集諦即指自

40 學者呂凱文的網路文章

然律,亦即我們對於一切事物有所執著,因此而有種種煩惱痛苦的感受經 驗;(3)道諦即指我們面對此類執著、惱苦而有的人生任務,亦即從事於 免除此類問題的社會實踐;(4)滅諦即指通過我們人間的社會實踐,我們 終能免於我執與惱苦。佛使的激進論調甚至主張,包括佛教在內的一切宗 教究竟平等,宗教終必自動解消。(佛使的言論收在斯威勒(Donald K.

Swearer)教授所編集的 Toward the Truth(The Westminster Press, 1972)

等書。我讀此書之後,頗有「英雄所見略同」之感,因為他的說法蘊涵著 四諦化為一諦(一切原本自然,祇因一心之轉而有我執之生與我執之 滅)、社會性自然性的涅槃意義、無分別的最勝義諦無有「宗教」可言等 等論點之故)。(傅偉勳 1995:217)

這裡有一個事實是我們必須認清的,那就是由於世間萬事萬物都具有無常的特性,

時時刻刻在變化、消失於刹那,此刻的你什麼也留不住、抓不到,所以世間是苦。

當我們面對壓力、煩惱、痛苦的傾向,總是會經常怨天尤人並且擔憂事情的結果,

事實上這對事件本身是沒有實質助益的。《芝加哥論壇》的專欄作家瑪莉席蜜克

(Mary Schmich)在 1997 年的畢業典禮演說中提到:「光是擔憂,就像嚼著泡泡 糖去解代數方程式一樣沒有效果。」如果我們想馴服這些無形之虎,我們必須建立 各式各樣豐富的因應資源(Matheny and McCarthy 2002:20)。在此,我姑且將 這豐富的因應資源稱為「正念」,下個章節,將繼續討論正念資源如何應用於專注 的呼吸觀察,藉以達到內心動亂的止息與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