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學校效能之相關理論分析

本節旨在探討學校效能的理論基礎,包含學校效能的意涵、學校效能 的層面兩部分,分述如下:

壹、學校效能之意涵

效能(effectiveness)是不易具體化與量化的,韋氏大字典(Webster´s New Riverside University Dictionary):「效能」乃指有效之品質,每位研 究者雖然看法分歧,都有其觀點與說法,如:效能非常重視組織目標之達 成(吳清山,1992;Robbins, 2001),且強調運用組織資源可達成目標之 程度;或注重實際產出和期望產出間之差距(吳清基,1998)。簡而言之,

效能強調在有限的時間和資源上能有效達成組織目標,並能兼顧成員需求 之雙重目的(蔡培村,1996)。但卻皆同意效能不是「概念」(concept),

而是一個「構念」(construct)(吳清山,1989)。

自教育改革大纛揭諸學生是學習主體,並重視學校效能的發展,學校 因其本身屬於多元複雜的組織,其非營利、教育文化傳承屬性,具有模糊 性、抽象性的特徵,所訂的目標要比一般企業所訂的目標更不具體。因此,

學校本身的目標很難具體化與量化,所以,學校效能很難給予一個明確的 界定或測量。(張慶勳,2001;蕭淳元,2013)

Madaus, Airasian and Kellaghan(1980)認為學校效能是指學校目標與 其實際成效符合的程度。學生在標準化成就測驗中有關數學及閱讀上的優 異表現,也是學校效能的指標之ㄧ(Murphy, Hallinger, & Mesa, 1985)。

Cheng(1996)提出學校效能是學校能夠適應內在與外在限制,並且能夠 達成不同群體所要求的多重目標的程度。Young(1998)認為學校效能是 學校運用現有教育資源,表現於學生學業成就和提振教師工作士氣的程 度。Wolfendale and Bastiani(2000)則指出學校效能指的是學校運用現有

的教育資源,表現於學生學業成就和教師工作士氣的程度之上。

Townsend(1997)認為:「假如我們能瞭解什麼是有效能學校的特徵,

且能充分將這些特徵發揮、落實或運用在所有的學校中。那麼,所有的學 校將會變得更有效能。」所以,學校為達成教育目標、增進教學效果、滿 足師生需求、家長的肯定、社區之支持及增進學校組織發展所做的努力進 而得到之效能(蔡培村,1995;張慶勳,2001;林逸青,2003)。

張慶勳(2001)認為學校效能是指學校領導者運用領導的策略,從學校 外在環境中獲取必要資源,並統整學校內在組織靜態、心態、動態、生態 的層面,經過學校組織的運作,以達成學校目標與教職員工等個人需求及 增進學校組織的發展。黃政傑(1997)則提出學校效能是指學校具有良好的 特徵並能達成目標的程度。謝金青(1997)也指出學校效能是對學校教育實 施效能表現的客觀測量結果,以明瞭學校教育的實施情況,達成程度或標 準,以及與預期教育目標的符合程度。

吳宗立(1998)認為學校效能是達成學校教育目標、滿足成員需求、

發揮行政績效與促進組織永續發展的程度。吳明雄(2001)、廖春文(2004)

並認為為了達成教育目標,在校園環境設備、行政溝通與協調、學校氣氛、

課程教學與安排、教師教學品質、學生學習表現、師生互動關係、社區家 長參與、教師工作滿足等方面均有良好成效,學校中的校長、老師、學生 家長必須依照學校所設定目標而努力。蔡進雄(2000a)認為學校效能可以 定義為:學校在教育目標達成的程度,它包括:行政溝通、環境規劃、教 師工作滿意、教師教學品質、學生行為表現、學生學習表現、家長與學校 關係等方面的表現與達成程度。

研究指出,校長營造學習型組織有助於增進學校效能(楊進成,

2001),學校成員愈能表現良好的工作態度和行為,學校效能將愈顯著。

學校行政因應時代潮流產生調適,有助於促進學校效能(丁文祺,2007)。

明確理性的績效責任體制能有效支持學校,提高成就與實現更廣泛的目標

(鄭彩鳳,2004)。校長是學校組織的領導者,直接影響學校效能展現的

是在學校組織成員中佔絕大部分的教師。教師若能配合校長領導,共同形 塑教育願景,以「生命共同體」的信念來解決教育問題,學校效能方能提 昇;反之,教師若不願配合校長的領導,敷衍了事,各自為政,甚至對立,

則學校猶如一盤散沙,教育問題必將浮現,更遑論想要提昇學校效能了。

張賜光(2003)認為學校效能是指學校在教育目標的達成的程度,它 包括:行政溝通協調、環境規劃、學校氣氛、教師工作滿意度、教師教學 品質、學生行為表現、社區家長與學校關係等方面表現與達成程度,學校 中的校長、教師、學生及家長依照學校所設定目標而努力。

王秀燕(2003)認為學校效能乃指一所學校在各方面均有良好成效,

包括學生學習、生活行為,教師教學及工作滿意、行政領導及溝通、學校 環境及課程、家長及社區認同、經親師的共同攜手努力合作,而達成學校 預定的願景及目標。曾素惠(2008)則認為學校效能偏重於校長領導、教 師教學及學生學習的成效。簡淑彬(2003)指出有效能的學校是指教育學 生,適性激發出學生的優勢潛能,培養五育均衡發展的兒童為目標,學校 為達成此目標的一切作為,在各方面均有良好的績效。

學校是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地方,為使教師能夠有效教學與學生有 效學習,除了有賴教師本身的專業知能、精神、行政支援、家長支持,也 是關鍵因素。因此,注重生產力、適應力、工作滿足感以及生活主要興趣,

都是有效能的學校之特性(Hoy & Miskel, 2007)。學校若能有良好之學習 滿意度、員工高度工作滿意度、適度處理經費問題以及有效運用資源,都 是良好的學校效能特徵(Rajek, 1997)。

江志正(2000)認為「學校效能」係指學校在行政服務績效、教師專 業品質、學生成就表現、及社區認同支持等方面均有良好的績效。鄭燕祥

(2001)指出「學校效能」是學校表現出能夠適應內在與外在的限制,並 於能達成不同群體所要求的重要目標的程度。侯世昌(2002)認為「學校 效能」係指學校成員能同心協力,促使學校在目標計畫、教師素質表現、

教師工作滿意、校園規劃設施、校長領導、行政運作與學生表現等方面均

有良好表現,能達成教育目標並滿足成員需求。林逸青(2003)則認為學 校運用與獲取環境資源,使各方面均有良好表現,並能達成教育目標,而 其學校效能的內涵則包括學生學業學習成就、學生生活教育、教師工作滿 意度、教師發展、教師教學投入、家長肯定度、社區支持、學校氣氛、公 共關係、資源獲取與行政績效等。曾素惠(2008)認為有效能的學校至少 涵蓋六項特徵:行政績效的提升、教學領導措施有績效、良好的參與溝通 關係、優良的課程教學品質、學生學習成就與行為表現佳及學校與社區間 的關係聯繫等,提供未來教育和學校永續經營的參考依據。蕭佳純、王韋 程(2013)認為學校組織達成教育目標的程度,包含校長、行政人員、教 師、學生與社區家長在各方面的表現與達成的程度。

吳清山(2010)將「學校效能」定義為:一所學校在各方面均有良好 的績效,包括學生學習成長、校長領導、學校氣氛、學校文化和價值、教 學技巧和策略、教師專業成長,以及社區家長支持等,因而能夠達成學校 所指定的目標。因此,學校效能的理論建構,應該以學生、教師、行政人 員和家長為其重要依據。基於以上所言,學校效能的理論建構可以說是以 學生效能、教師效能、行政效能和家長支持為主軸。

茲將國內外專家學者對於學校效能的定義彙整如表2-7:

表2-7 國內外專家學者對於學校效能的定義

研究者(年代) 定 義

Madaus, Airasian and

Kellaghan

(1980)

學校目標與其實際成效符合的程度。

Murphy, Hallinger and Mesa (1985)

學生在標準化成就測驗中有關數學及閱讀上的優異表現,也是學校 效能的指標之ㄧ。

Cheng(1996) 學校能夠適應內在與外在限制,並且能夠達成不同群體所要求的多 重目標的程度。

Young(1998), Wolfendale and Bastiani(2000)

學校運用教育資源,表現於學生學業成就和提振教師工作士氣的程 度。

蔡培村(1995)

張慶勳(2001)

林逸青(2003)

學校為達成教育目標、增進教學效果、滿足師生需求、家長的肯定、

社區之支持及增進學校組織發展所做的努力進而得到之效能。

表2-7 國內外專家學者對於學校效能的定義(續1)

現,簡而言之,有效能之學校是在各方面均表現高水準。

貳、學校效能之構面

Purkey and Smith(1983)認為有效能的學校不只是具有較高的智育表 現單一特徵,同時亦具有普遍而共同的多元特性,應該包括校長領導、學 校組織氣氛、課程與教學、學校文化和價值等層面。而Murphy et al.(1985)

認為學校效能包括學校運作和學校環境,共有14個因素:1.學校運作:嚴 謹的課程內容、學習的機會、直接的教學、清晰的學術任務、教學的領導、

經常的督導、教師的進修與發展。2.學校環境:學生參與校務的機會、賞 罰分明紀律嚴明、和諧的組織運作、對學生的高度期望、家庭與學校的配 合與支持、安全而有秩序的環境、師生的凝聚力與支持。

Levin(1986)認為有效能的學校特徵有:產出型的學校氣氛和文化、

重視學生的學習成效、適切地督導學生的發展、實用取向的教職員發展、

傑出的領導行為、家長積極參與融入、有效的教學成果。Climaco(1992)

提出衡量學校效能的特徵:1.家庭因素:家長之教育程度與社經地位;2.

教師教學因素:教師的專業、經驗、素質與教學品質、學習成長機會與資 源運用;3.學校環境因素:向心力與參與、學校與社區的互動、學校教育 設施與管理、學校的氣氛與獎勵;4.結果因素:成就品質與滿意水準。

教師教學因素:教師的專業、經驗、素質與教學品質、學習成長機會與資 源運用;3.學校環境因素:向心力與參與、學校與社區的互動、學校教育 設施與管理、學校的氣氛與獎勵;4.結果因素:成就品質與滿意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