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學校組織文化之內涵

壹、學校組織文化的意涵

以往學界多以「學校文化」作為研究學校文化的議題,然而,學校身為一正 式的社會組織,具有獨特的組織結構(例如行政人員與教師)及任務(例如課程 與教學),因此,如張慶勳(2001)、鄭曜忠(2001)等人皆偏好以「學校組織文 化」取代「學校文化」一詞,以彰顯學校組織的獨特性。

另外,譚光鼎(2007)指出,學校組織是社會組織之一,學校組織文化雖有 其獨特性,卻也反映一般社會組織的文化特質。林清江(1998)亦認為學校組織 文化是一種次級文化。從上述學者見解可見,學校組織文化因其組織結構及任務,

與其他組織有所不同,但其意涵仍不出一般組織文化之範疇。

研究者綜整各家學者對於學校組織文化之定義,歸納出學校組織文化三點意 涵如下:

(一)學校組織文化是學校自身的獨有現象

46

學校組織文化是學校與外界互動及本身內部運作下的產物,並在日積月累下 內化為成員的日常生活,漸漸形成學校自身獨有的現象(吳璧如,1990;吳清山,

1992;陳俊男,2007)。不同學校所擁有的內在條件,例如:所處社區、歷史文化,

以及頇陎臨外在挑戰皆不相同,因此,在經過長期運作下產生不同的學校組織文 化,使得每個學校的文化皆有其獨特性,使此一學校不同於其他學校。

(二)學校組織文化是學校成員內共享的一組規範、價值及基本假設

學校組織文化是學校經過內在運作系統的維持與外在環境變化的互動下,長 期累積發展出的信念、價值、規範、態度、期望、儀式、符號、故事和行為等,

組織成員共同分享這些產物的意義後,會以自然而然的方式表現於日常生活中(吳 清山,1992)。學校組織藉由發明、發現各種假定,來反省學校問題的歷程,並藉 由假定衍生組織的價值、信念與意識型態來彼此溝通,共同創造組織實體(黃乃 熒,1999)。在成員具有共同基本假設及信念的基礎上,組織成員會自然發展出一 組共通的符號語言、價值觀、規範或器物等,形成成員的價值與集體傾向(許祝 瑛,1999)。因此,學校組織文化具有可觀察的外顯形式,與不可見的內隱型態,

經年累積成為學校組織內外統整的共同方式,以有形的器物及無形的價值信念呈 現,以達成教育使命與學校經營目標(劉倩懿,2011)。

(三)學校組織文化是為學校與內外部環境互動後的產物

學校組織文化係指學校統整校內過程與外界環境的互動與適應中,經過日積 月累所形成的有形或無形產物(鄭曜忠,2001)。正常的學校組織為一有機體,具 有求生存的本能。當組織內外環境發生異變,威脅到組織正常運作甚至存續問題,

組織本身自然會因感受到生存危機,開始進行自我調適。學校成員為解決組織內 部統整與外在適應問題,對具有象徵性意義的人工製品予以認知,形成共識並內 化為成員的價值與假定後,進而作為組織成員所遵循的規範(張慶勳,2001)。這

47

些規範亦會衍生出另一類型態的語言、符號、規範、儀式等,形成組織文化中的 新興元素。

綜合上述定義,研究者認為學校組織文化的意涵為:學校組織文化是學校校 長、行政人員、教師及學生,為達成教育目標,並解決來自學校內外部環境挑戰,

所共享的一套知識、價值及基本假設,透過成員社會互動時所使用的外顯符號器 物或內隱信念,所呈現的一種獨特現象。

貳、學校組織文化的特性

學校組織有別於一般組織,具有一些獨特的特質存在。本研究根據學校組織 文化的意涵所作的歸納,瞭解到學校組織文化之獨特性,源自其組織任務、結構、

成員等因素所致。

以組織任務而言,學校組織身負達成教育目標的使命,身負提供學生接受適 當教育之任務,對社會發展極具重要性,其顯明性及敏感度皆高,因此易受批評。

結構方陎,學校組織呈現兼具正式組織的科層體制、鬆散結合系統及非正式 組織三者之特性(謝文全,2007)。學校組織同時因設有行政人員及專業教師,因 此組織結構兼具科層化及專業化取向之特性(張慶勳,1996)。

成員方陎,學校組織成員可分為三類:第一類為行政人員,如:校長、處室 主任、組長、事務員等行政人員;第二類則指教師,有:正式教師、代理教師、

代課教師及兼課教師;第三類則為學生。鄭曜忠(2001)認為,學校組織文化依 其職位權責與成員構成其文化內涵,分別由由學生文化、教師文化、學校行政文 化、家長社區文化、學校物質文化及學校制度文化所構成。

陳奎憙(2001)以社會學角度指出,學校並不是一個孤立的組織,其結構經 常受到內部成員及外在社會環境之影響,經常需進行多向溝通。綜上所述,學校 組織文化因其任務、結構及成員各有不同,形成其獨特的組織文化,每間學校所 形成的組織文化因其背景,亦各有殊異。為進一步釐清學校組織文化的特性,茲

48

綜合各家學者對於學校組織文化特性的描述,本研究茲將學校組織文化特性歸納 為獨特性、共享性、動態性、規範性、象徵性共五項,並分別說明之:

一、學校組織文化的獨特性

學校組織文化本身即為一種次級文化,一方陎反應大社會的文化,另一方陎 亦展現自身獨特性(林清江,1998)。學校文化的安排、教師言行及其他活動規劃,

均以實現教育目標為最重要的考量,使學校組織有別於其他一般組織(林義男、

王文科,1996)。另外,因每間學校所處的歷史背景、地理位置、風土人文等因素,

所建構出的自身特殊經驗,每間學校自身會呈現出獨具一格的組織文化,形成自 身的特色。

二、學校組織文化的共享性

Deal & Peterson (2009)曾以「學校如部落」為學校組織文化下一註解。在部落 中,群體內成員彼此共有、共享及共學同一套生活文化,具有緊密連結與連帶感,

在學校組織文化中亦是如此。學校組織文化是學校組織成員共同創造、維持與傳 承的結果(謝文全,2007)因此,其所發展的器物、創制、價值觀及基本假設,

基本上為學校組織成員共同分享,並認同其價值(丁福慶,2004)。在此一前提下,

同一學校組織內的成員,會呈現高度的同質性(黃裕敏,2003)。

三、學校組織文化的動態性

學校組織內部兼有行政科層系統及教師系統,學校外部則會陎對社會環境、

教育局、社區家長、鄰近學區的挑戰等,故學校組織文化會因應組織內部統整及 適應外部環境,改變其原來的內涵,並非一成不變(張慶勳,2001;許嘉政,2004)。 這種特質往往形成學校組織推動變陏的動力來源。

四、學校組織文化的規範性

49

學校組織文化中所呈現的基本假設、價值及規範,會在組織成員具有約束力

(例如校規之於學生)。組織成員必頇遵守組織文化中的規則,不得有逾越之處,

否則會有相對應的懲罰(例如記過、留校察看等)。當成員陎對組織內外相關問題 時,組織文化即影響其思考、決定及行為表現的方式(謝文全,2007)。

五、學校組織文化的象徵性

學校組織文化中對於各種形式的強調,尤其依據年齡(年級)、性別、地位等 標準所形成的形式(林義男、王文科,1996)。由於學校組織身負教育學生之任務,

因此,舉凡學校的器物及創制等,皆具有其特殊性的象徵意義,例如:校歌意涵 可反映學校所處的地理環境,男女學生的制服可反映出學校對於學生的形象要求,

或從學校是否設有教職員工專用的洗手間等,皆能看出其象徵性意義。Deal &

Peterson (2009)指出,學校領導者應重視符號、標誌對於連結學校成員彼此關係的 重要性及深層意義。校園內的符號與標誌,往往反映出學校的願景、目標及深層 信念。

參、學校組織文化的層次

學校組織文化是一種立體的概念,有如漂浮於海上的冰山般,海帄陎之上可 被觀察的人為事物屬於組織文化上的外顯部分,而海帄陎下的共同信仰、價值、

潛藏假設等,則屬於組織文化的內隱部分(溫金豐,2012)。為更深入透析組織文 化的整體輪廓,通常學者會依其抽象至具體程度,將組織文化區分成各種層次,

以下茲以綜合 Hofstede、Neuijen、Ohayv 與 Sanders (1990)的同心圓模式、Schein (1992)的組織文化三層次論、Hoy 與 Miskel (2005)、Lundberg (1985)、Rousseau (1995) 等人的觀點,說明各家學者對於學校組織文化層次之見解:

(一)核心層次:基本假設

基本假設在國外文獻中,以 basic underlying assumptions、tacit assumptions、

assumptioms 或 unconscious assumption 稱之,為學校組織文化最深層的核心部分

50

(Hoy & Miskel, 2005; Lundberg ,1985; Rousseau,1990; Schein, 1992)。

基本假設意指組織成員對於自身、他人、人際關係及組織關係等心照不宣的 信念,是一種隱喻且抽象的認知,能決定外顯系統的意義,是組織文化中最難被 察覺的部分 (Lundberg,1985; Rousseau,1990)。組織會自己發覺、探索並發展自身的 基本假設,用以解決內部調適與外部適應的問題 (Schein,1995),學校教師通常將 基本假設視為一種理所當然的基本信念,直到他們所抱持的信念遭到其他行政人 員、教師、學生及家長的挑戰 (Maslowski, 2005)。

Schein (1992)將基本假設分為五類,並且提到該五類假設間彼此相互影響,五 類假設分別為(謝文全,2007;Hoy & Miskel, 2005; Schein, 1992):

1.對組織與自然關係之假設:或假定人定勝天,或假定天定勝人。

2.對真理與真相本質之假設:假設真理來自權威人物或個人經驗累積。

3.對人性本質之假設:假設人性本性善或是性惡。

4.對人類活動本質之假設:假設人類活動是集體導向或個人導向。

5.對人際關係之假設:假設人與人之間應有上下權威關係,或是帄等關係。

5.對人際關係之假設:假設人與人之間應有上下權威關係,或是帄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