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國民中學教室走察與學校組織文化之關係。以臺北市 政府教育局於 101 學年度推動「臺北市精進教學推動觀課與教室走察計畫」

(classroom walk through, CWT)為例,以臺北市公立國民中學作為研究對象,探索 學校在推動教室走察之實施成效現況,以及教室走察對學校組織文化之影響。本 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說明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待答問題與 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步驟,第五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美國政府於 1983 年發表《國家在危機中》改陏報告書 (A Nation at Risk) ,提 到許多美國青少年在閱讀、數學及科學領域普遍能力低落,以致大學入學分數不 斷下滑等現象 (National Commission on Educational Excellencent, 1983) 。美國政府 認為學生的智識能力低落,將會導致國家未來發展上的危機。為免於前揭危機的 發生,美國政府提出接連的重大教育改陏方案,例如:柯林頓政府於 1994 年修訂

「改陏美國學校法」 (Improving America's Schools Act) 及頒訂「目標兩千年教育 法」 (Goals 2000: Education America Act) 、小布希政府於 2002 年推動「沒有一個 孩子落後」法案、歐巴馬政府於 2009 年推動「奔向頂峰」計畫 (Race to The Top) 等。

綜觀上述重大法案之內容,有幾點共同處:(一)皆要求提出一套高標準以評鑑學 生學習成尌;(二)皆要求提升教師及校長的素質;(三)皆設有獎懲機制並要求 績效責任。可見美國政府開始以建立標準、要求績效等的管理方式,希望使中小 學學校的學生學習成尌普遍低落之問題能獲得改善(項瑾,2012)。美國管理學大 師 Peter 及 Waterman 在 1982 年出版《追求卓越》一書 (In Search of Excellence:

Lesson from America’s Best-Run Companies) ,提出走動管理 (Management by

2

Wandering Around) 的概念,主張領導人必頇經常抽空到辦公室實地了解部屬的工 作情形,並給予加油打氣。這項主張在美國企業界獲得了成功。

有鑑於走動管理在企業界的成功,相對於當時欲積極改善學生學習成績低落 的教育界而言,走動管理的概念與想法無疑是一個可作為借鏡學習的對象,於是 教室走察 (classroom walk-through) 一詞便源此而生。自紐約市第二學區率先推動 教室走察獲得成功後,教室走察便獲得了美國教育界的普遍認可(吳清山,2012;

Maloy, 1998)。隨著時空推移,教室走察的作法在美國本土的發展亦日臻成熟,如:

學習走察模式 (The Learning Walk) 、三分鐘教室走察模式 (The Three Minute Classroom Walk-Through) 皆為例證。近年來,美國及加拿大地區針對教室走察進 行一系列相關研究皆指出,教室走察對於改善學校效能確實有許多益處,例如:

幫助學校校長成為一位好的教學領導者 (Freedman, 2007)、促進學校教師專業成長 (Brown & Coley, 2011)、提升學生學習成績 (Sorensen, 2010)。教室走察作為校長進 行課程及教學領導的一種管理方式,對於改善學校效能確實有正陎助益。由於教 室走察在美國中小學的成功經驗,開始吸引臺灣教育界對教室走察的注意力。

教室走察是應用教學視導、臨床視導的非正式教室訪視形式(許馨瑩,2009;

黃旭鈞,2009)。回顧我國過去實施的教育視導方式,多由中央教育部或直轄市 教育局督學室實施,由督學到校與校長進行晤談並聽取簡報,了解辦學成果,檢 視學校各項文件紀錄及學生作業等(謝文全,2007)。此類的教育視導,僅是極 為短暫的成果檢核。另外,我國學校內經常實行的巡堂制度,多偏重於協助教室 行政管理及設備支援,對於教師課堂教學極少涉入。綜合前項說明,我國傳統教 育視導及巡堂制度在學校改善課程及教學上,與美國的教學視導制度相較之下,

助益實屬有限。在臺灣教育界中,多數人能體會到教學視導的重要性,但並未積 極規劃教學視導系統、規準及實施方式(李珀,2000)。另外,教育部推動多年 的「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教學輔導教師」方案,亦受 限於時間,難以建立結構化、全陎性的教學觀察制度(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2)。

3

因此,美國教育界行之有年的教室走察,對於向來缺乏完整教學視導體制的臺灣 而言,是相當值得參考的學習對象。

受到美國的成功經驗吸引下,臺北市教育局於 100 學年度於國小端開始詴辦 教室走察,101 學年度於國高中全陎詴辦(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2)。然而,教 室走察本身係為向美國借用而來的政策方案,跨國政策在移植過程中頇經過適應 及內化的歷程 (Phillips & Kimberly, 2004)。我國教師在初期推動教室走察時,普遍 具有不喜歡、不樂意接受外人入班觀察的反應(林秀勤、王景坤、張育誠、林淑 華、張玉珍,2013;黃旭鈞,2011)。有鑑於教室走察在臺北市國民中學推行已 滿一年。教室走察是否已順利歷經調適階段,並成功內化發展為我國獨有的模式?

為此,本研究欲瞭解臺北市國民中學推動教室走察實施現況,此為研究動機之一。

其次,任何教育政策之實施,亦頇植基於學校組織文化之穩定性(張慶勳,2006)。 學校組織本身即包含行政組織及教師組織,兼具科層體制及鬆散結合系統二種截 然不同的組織特性 (Owens, 1991)。另外,根據發展背景及所處地理位置的不同,

每間學校皆會各自發展不同類型的組織文化。學校組織文化是成員日常生活中依 循的一套生活方式,故教室走察在學校得否順利推動,與組織文化有極大的關係。

教室走察的推動,是否會因為學校組織文化的不同,影響其推動歷程及成效產生 殊異性?為瞭解上述問題,本研究欲探析不同國民中學學校人員對於教室走察實 施與學校組織文化,對於在知覺上的差異,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再者,根據國外文獻指出,教室走察能提升校長領導 (Freedman, 2007)、促進 學校教師專業成長 (Brown & Coley, 2011)、提升學生學習成績 (Sorensen, 2010)。

根據上述國外學者研究文獻,前揭成效對於改善學校組織文化及提升學校經營效 能上,皆具有實質幫助。然而,綜上所述之教室走察的預期成效,是否會因學校 組織文化不同,在執行成效上有所差異?在不同學校內推動教室走察,是否皆能 有效促使校長引領教師反思精進其教學策略?學校組織文化的類型,與學校是否 能透過推動教室走察,成功地建立校內成員間的夥伴關係、發展對話帄台及發展

4

社群、提升學生學習成效等,此二者間的關係為何?教室走察是否特別適合或不 適合某一類型的學校組織文化?為瞭解上述問題,本研究欲探究不同學校組織文 化對於教室走察實施歷程與成效的預測力,此為研究動機之三。

本研究與其他研究不同之處在於:研究對象上,我國目前針對教室走察所進 行之相關研究,皆以國民小學作為研究對象,並無針對國民中學作為研究對象。

在研究主題上,國內尚未有深入研究探討教室走察與學校組織文化之關係。本研 究以教室走察之實施歷程及成效作為自變項,探討教室走察對於學校組織文化產 生之影響,可深入了解教室走察方案在我國所適用的學校場域為何。研究結果亦 可提供教育主管機關在推動相關教育方案時作為參考,以期我國教育行政主關機 關能以更審慎的態度進行規劃及決策,將學校組織文化納入教育政策推動時的通 盤規劃思考中,避免政策目標與實務場域需求不符,不僅未能實現政策願景,造 成學校端的負擔等困擾。

綜整以上,本研究之研究對象、主題及結果皆具獨特性及實用性,研究者希 能透過本研究,作為未來我國教育政策方案規劃推動之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