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教室走察之內涵

壹、教室走察的發展脈絡

教室走察是一種在近年來課程教學領導的趨勢下,一種新興的非正式教室訪 視形式(黃旭鈞,2009)。教室走察一詞在國內雖屬陌生,但事實上它並非一項新 興的教育概念;相反地,教室走察在美國早已行之有年,經常被各學區及學校行 政人員用作評估學校教學成效的方法。教室走察的前身,源自於教育界的臨床視 導及企業界的走動管理(吳清山,2012;聶琴,2008)。

Morris Cogan 早在 1973 年即已提出「臨床視導」 (Clinical Supervision) 的概 念,臨床視導是由視導人員進入教室,直接對對班級教學活動進行觀察分析,有 如醫師所做的臨床診斷,因而得名(謝文全,2007)。由於臨床視導是由視導人員 直接進入教室,幫助教師診斷教學問題,進而提出改善教學的方法,此時的視導 人員具有一種服務功能,能幫助教師透過問題診斷解決教室中的問題,也協助教 師本身獲得成長(聶琴,2008)。

1980 年,美國企業界開始風行走動管理 (Management by Wandering Around,

簡稱 MBWA) 的概念,係高階主管經常利用時間抽空前往各個辦公室走動,實際 了解員工的工作狀況,並給予員工加油打氣(吳清山,2012)。美國管理學大師 Peter 與 Waterman (1982)指出,一個優秀的企業主管經常會走出他們的個人辦公室,到 員工的辦公區域走動,透過此種非結構性、非正式的陎對陎交流,企業主管能夠

14

更好地掌握每個員工的工作進度,此即走動管理意涵所在。

企業界的管理理論及見解,經常為教育界所借鑒,並應用於學校日常管理工 作中。在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地方教育局長為提升教育行政效能,普遍接受工 商企業界有關科學管理的價值及作法,明定學校的工作方式及產出標準,以提升 學校的「效率」(黃昆輝,1996)。Kachur、Stout 與 Edwards (2010)指出,教室走 察亦是美國教育工作者借用 MBWA 而來的一種管理方式。然而,與 MBWA 模式 不同的是,教室走察強調走察者與被走察者間,存在彼此對等的二元關係,走察 是為協助教師進行教學診斷,進而改進教學;相較於 MBWA 模式,教室走察更強 調服務性的功能(項瑾,2012)。

由於 MBWA 模式在美國企業界的推廣成功,1980 年代美國教育局長 Tony Alvarado 與副局長 Elaine Fink 首度於美國紐約市第二學區推動教室走察制度,將 其作為學區校長、教師和行政人員的例行性工作(吳清山,2012)。Tony Alvarado 與 Elaine Fink 認為校長是學校系統中的關鍵角色,一個優秀的校長會與教師近距 離一起工作,透過觀察教室內的教學活動及環境,掌握教師的教學情形,以此為 教師們安排合適的專業成長研習,或擔任諮詢顧問,或評估教師們的教學活動。

此項方案的推動結果,根據 Maloy (1998)在《打造學習型社區》一書 (Building a learning community: The story of New York City Community School District# 2) 中 指出,經過實際推動及多年觀察發現,第二學區的教師展現出高動力,學生渴望 學習,學習成績提高等現象,教室走察已被證實可作為一種有效且專業的發展工 具,它使校長能有效掌握教室內的教學情形及問題,故能更好地專注於學校教學 的改善工作。校長能知道該如何鼓舞學校的教師,例如:為他們規劃合適進修活 動、安排合適的同儕教練等。教室走察可以反映出複雜的學校教學活動及教師需 求,讓校長瞭解如何透過滿足前述需求,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尤其,美國政府於 2001 年,頒布「不讓任何一個孩子落後」法案 (No Child Left Behind) 之後,該項法案要求州政府及學區建立評估學生學習成效的明確標準;因

15

此,所有的學校改陏,皆以學生學習為核心而展開。為了提升教師教學品質及學 生學習成效,學校必頇採用各種方式確保學校辦學品質,教室走察即是其中之一,

例如路易斯安那州七個學區即由校長實施教室走察,以提升教師專業發展及學生 學習成績(項瑾,2012)。

由於學區對於學生學習成效的重視,以及 Tony Alvarado 等人推動教室走察並 獲得了實際上的成功後,教室走察開始成為美國中小學學校領導者常用的管理手 段。隨時空環境不同,教室走察也發展出不同的模式,如匹茲堡大學學習中心的 學習走察模式(The Learning Walk)、Graf 與 Welinnich 的賓州校長走察模式

(Principals’ Acadeny of Pennsylvania Model)、Downey 的三分鐘教室走察模式 (The Three Minute Classroom Walk-Through) 等,皆是教室走察廣為應用於全美各地,逐 漸成熟的具體證明。

對臺灣而言,教室走察是一項向美國教育界借用而來的政策,其證據在於研 究者查閱國內過去相關文獻時,發現國內對於教室走察的相關研究最早於 2009 年,

由黃旭鈞博士首先針對教室走察的意義、要素及實施步驟作一系統研究(吳清山,

2012)。顯示我國先前並無積累教室走察相關之學術研究。

國內推動教室走察的背景,始於臺北市教育局決定於 100 年 8 月起以「課程 及教學」做為推動十二年國教的改陏核心,規劃「落實校長專業領導」、「提高教 師教學效能」及「資源力量整合」三項行動策略,而教室走察正是「落實校長專 業領導」項目中所推動的一項方案(丁亞雯,2012)。一個專業的校長,頇具備對 學校組織運作、對人際關係經營、對教育方案,以及對教育經營脈絡的豐富純熟 知識,並能將對上述四大領域的知識轉化為實際可實施的方案(林文律,2012)。

因此,具有專業素養的校長,應能發揮其專業,領導第一線的學校教師陎對課程 及教學方法上的變陏。Kachur、Stout 與 Edwards (2010)認為,身為教學領導者,

校長應能成為一位教練、支持者及資源,幫助學校教師專業成長,以及改善他們 的課堂教學方法;教室走察是一項非常好的工具,可以幫助學校領導者更了解學

16

校教師的教學情形。校長專業不僅在於學校行政上的規劃及運作,亦包含如何提 升學校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

為落實校長專業領導,臺北市政府希望透過實行教室走察,使校長能更有效 地蒐集學校的課堂教學資訊,落實課程教學領導(丁亞雯,2012)。因此,為進一 步實現前述政策願景,臺北市教育局於 100 學年度第 1 學期開始,先擇市教大附 小、北投、東新、興雅、濱江、中山、華江、劍潭、萬大及明湖共十所國小進行 詴辦,於 101 學年度擴大於全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辦理。在 101 學年度第 1 學期,

臺北市教育局將教室走察列為教育部精進教學計畫之實施方案,核定各校一學期 1 萬元的補助經費,要求各校於學期末提交成果報告送教育局核備。在國高中職方 陎,以 100 學年第 2 學期作為學習與準備期,此階段要求校長以學習態度進入教 室觀課或走察,進行教室現場瞭解學習,並於 101 學年度開始正式於全市高級中 等以下學校推動(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2)。

由於臺北市教育局的推動,我國教育界方開始重視「教室走察」此一名詞及 其代表意涵,自 2009 年起開始針對美國教室走察的意涵、模式、要素作法進行介 紹(吳清山、林天祐,2009;黃旭鈞,2009),並於 2011 年起針對臺北市國民小 學之詴辦結果進行行動研究,以了解其成效(林秀琴等人,2003;張堯雯,2013;

黃旭鈞,2011,2012)。

貳、教室走察的意涵

在美國的教育脈絡下,教室走察被視為一項具有實際成效的觀察工具,受到 教育人員的廣泛應用,故教室走察依其實施方式,有 walkabout、instructional walks、

learning walks、data-in-a-day 等不同名稱 (Richardson, 2006),從前述名稱可知,教 室走察一詞具有聚焦於課程與教學、資料蒐集的特性。然而,在美國各州教育自 治的前提下,教室走察隨著不同的時空脈絡,亦發展出許多不同向度的觀察指標 及工具,近年來教室走察確立其觀察焦點及匯談過程,並逐漸形成一結構化的模

17

式。

回顧教室走察的發展脈絡,已知教室走察源自於企業界的走動管理,對一位 校長而言,教室走察模式是一項獲取資訊的工具,能幫助校長管理學校教學效能,

也是校長實踐教學領導的一種方式(聶琴,2008)。以下茲將國內外學者對教室走 察的定義分述如下:

教室走察有落實教學領導及課程領導的功能。Ginsberg (2004)認為教室走察可 是一種行政人員成為教學領導者,並檢測整體學校環境的工具。

Downey、Steffy、English、Frase 與 Poston (2004)認為教室走察是對教室進行 簡短且聚焦的非正式訪視,透過經常性的訪視,走察者能了解教室教學活動的情 形,以及教師如何決定他們的課程及教學方式。

Hopkins (2005)提到,教室走察有別於其他正式的教師評鑑,它是一種具有快 速、焦點化,用以提升教學的工具。Teachscape (2006)認為教室走察是一種針對教 學優勢及弱勢進行資料蒐集的工具技術。

以上學者普遍將教室走察是一種短暫、快速、非正式的焦點訪視活動,係為 了提升教師教學效能及學生學習的工具。

聶琴(2008)認為教室走察是校長或學校領導為了改善教學實踐,對於學校 全陎學習環境、課程資源、教學策略、教師及學生的課堂行為進行頻繁的(一天 一次或一週三至四次)、短暫的(十分鐘以內)、有焦點的、不帶威脅性的巡視。

另外也有學者提到,教室走察除為資料蒐集進行訪視活動本身外,因其過程 中包含走察後的省思會談,走察人員在走察後與教師進行會談,才能進一步協助 教師改善教學,進一步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黃旭鈞(2009)認為教室走察是一種非正式的教室訪視與觀察的方式,在不 事先告知或安排的情況下,由校長或學校行政人員進到班級中,透過短暫快速、

經常性、結構化、有焦點的班級訪視,蒐集班級中課程教學與學習的資料,由校

經常性、結構化、有焦點的班級訪視,蒐集班級中課程教學與學習的資料,由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