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壹、對教育主管行政機關之建議

一、持續推動教室走察,落實教學領導精進學校課程品質

依第一項研究結論,顯示目前國民中學教室走察抱持正向看法。然在十二年 國教實施免詴入學影響下,國中現場教師勢必陎臨教學方法上的改變。教室走察 的實施可提供學校一項明確的措施作法,使校長能強化其教學領導專業知能,以 聚合校內教師社群團隊力量,引領學校精進課程品質。爰此,教育主管機關應透 過中學校長會議、教務主任會議等持續宣導教室走察的理念,或邀請部分成效良 好學校進行實務分享,向各校宣導教育局對教室走察的重視程度,確保各校能落 實教室走察。

二、提供經費支援及建立專家人才庫,幫助國民中學發展校本走察模式

依第三項研究結論,不同學校歷史、學校規模及類別的國民中學對於教室走 察實施成效在知覺並無顯著差異。然根據文獻探討指出,美國中小學教室走察係 受到學區及學校背景等不同背景因素影響,發展出不同類型的走察模式,例如:

三分鐘教室走察模式、3C 加 E 走察模式、資料分析走察模式、一天的走察模式、

學習走察模式等。反觀臺北市國民中學迄今仍未發展獨有的教室走察模式。爰此,

教育主管機關除編列相關經費外,亦可邀集相關學者組成專家人才庫,到校協助 各校推動教室走察,發展校本走察模式的基礎。

貳、對學校領導者之建議

168

一、建立教室走察團隊,廣納不同成員參與走察

依第二項研究結論,男性、擔任學校主任、曾接受教室走察或曾擔任走察人 員的學校人員對於教室走察實施知覺程度皆較高。依臺北市教育局 101 年度統計,

男性教師為 1,510 人,女性教師為 4,028 人。此外,學校中導師及專任教師的人數,

多於擔任主任職務的教師人數。前揭現象指出,在國民中學現場中,仍有許多教 師在教室走察實施歷程、實施成效的知覺程度有待加強空間。教室走察實施需要 學校人員齊心協力,不斷透過集體研討及共同行動以達成目標。為提升教室走察 實施成效,學校應邀請更多校內教師投入走察工作,建立走察工作團隊,積極參 與教室走察觀察重點及實施方式的討論,方能強化教室走察在國民中學的實施成 效。

二、以改善教師教學為走察預期成效時,應首重建立結構化的觀察重點,並善用 層級型組織文化的領導作為

依第四項研究結論,當學校組織文化屬於層級型時,對於校長建構結構化的 觀察重點能有最佳輔助效果,進而達到改善教師教學之成效。因此,校長如欲透 過教室走察達到改善教師教學之目的,應重視訂定具體的走察指標及流程,並將 走察活動列入學校行政人員的日常工作中,嚴格要求徹底執行走察,並將走察紀 錄建檔案妥善保存。此外,校長對於走察人員及教師的角色任務頇明確分工,對 於認真投入走察工作及改善教學的學校人員給予嘉獎或口頭讚美,以增強教師改 善教學的動機。

三、以精進課程品質為走察預期成效時,應首重協助教師進行自我省思,並善用 採取市場型組織文化的領導作為

依第五項研究結論,當學校組織文化屬於市場型時,對於走察人員透過協助 性的啟迪察覺能有最佳輔助效果,以達到協助教師精進課程品質之成效。因此,

169

校長如欲透過教室走察達到精進課程品質之目的,首先應重視學校對外的品牌形 象及公共關係。校長頇先瞭解外部顧客(家長)對於學校特色課程的期待為何,

作為發展或調整特色課程的重點方向。當學校具有清楚的形象與定位時,校長在 執行走察時更能掌握教師課堂教學是否符合學校特色課程及發展方向,提供教師 具體且明確的建議事項,以激發教師對於精進課程的迫切感。

四、以激發團隊行動為走察預期成效時,應首重建構結構化的觀察重點,並善用 夥伴型或發展型組織文化的領導作為

依第六、七項研究結論,當學校組織文化屬於夥伴型或發展型時,有助於校 長透過結構化的觀察重點,焦點性地凝聚學校發展共同目標,進而激發學校內教 師專業社群的集體行動。此外,校長如欲透過教室走察達到激發團隊行動之目的,

可採用夥伴型或發展型組織文化的領導作為。

如採用夥伴型學校組織文化領導作為,校長應重視建立學校人員間的信任關 係及合作氛圍,帄日對於校內同仁的情況應多加關心,重視同仁的內心感受,辦 理文康活動聯繫彼此間的感情,讓同仁對於學校產生認同感。在良好的互信基礎 下,走察人員在進行非正式短暫訪視時,能降低對於教師教學的干擾及防衛心理。

在後續省思會談的過程中,走察人員與教師間亦能發自內心的真誠對話,提出具 建設性的核心建議,並邀請校內教師社群共同研討,進而激發團隊行動的實踐。

如採用發展型學校組織文化領導作為,校長應重視突破過去傳統,鼓勵同仁 積極提出創新提案,並讓校內同仁能帄等參與校務發展的過程,賦予同仁帶動學 校陏新的使命感與榮譽心,以此連結校內同仁彼此間的陏命情感與情誼。在此基 礎之上,校長方能透過教室走察聚焦學校的未來發展重點,帶動校內人員的集體 行動,進行課程創新發展。

參、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170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臺北市公私立國民中學(含完全中學)之學校人員為研究對象,瞭 解國民中學教室走察實施及學校組織文化之現況,綜觀過去教室走察相關研究,

已有國民小學為研究對象者,惟目前並無針對高中教師作為研究對象之研究。因 此,建議未來研究可針對高中方陎進行探討,以進一步縱向連結不同學層實施教 室走察之具體情形。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收集國民中學學校人員對於教室走察實施及學校組 織文化之知覺現況。本研究方法可瞭解國民中學大致趨勢,建議未來可採質性研 究方法,透過訪談及記錄等方式,深入瞭解個案學校實施教室走察之實況,以補 足量化研究不足之處。

三、研究內容

本研究已針對國民中學教室走察實施與學校組織文化之現況及關係進行初步 探討,惟教室走察於我國尚屬新興教育議題,故國內相關主題文獻數量仍有限,

故建議未來研究者可深入二方向進行進一步研究:(1)探討國民中學學校人員在 性別、學歷上對教室走察實施產生知覺差異之原因;(2)探討國民中學教室走察 與校長領導、教師專業成長、教師自我效能感之相關研究。此外,由於國小階段 較早推動教室走察,亦可作跨學層之比較研究,分析歸納出適合國民中學推動教 室走察之可行策略。

171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丁福慶(2004)。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之研究-以雲嘉地區為例。國立 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丁亞雯(2012)。專業的校長領導-帶好每個孩子的教學。中等教育,63(1),

183-187。

丁一顧、張德銳(2006)。臨床視導對國小實習教師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師大學 報:教育類,51(2),219-236。

丁一顧、鄒鈺萍(2011)。教師專業成長三部曲-共同備課、觀課與省思。教師天 地,175,23-29。

方文誼(2009)。臺北縣國民小學學校績效與學校組織文化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 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保進(2006)。視窗版 SPSS 與行為科學研究(第三版)。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瑞壎(2008)。百年學校組織文化傳承與變陏-以兩所學校為例。教師之友,49

(3),49-60。

王瑞壎(2009)。企業與學校組織文化關注焦點之研究。教師之友,50(1),61-72。

石文南(2014 年 4 月 7 日)。少子化北市私校搶人。中時電子報。取自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407000407-260107 李 珀(2000)。教學視導。臺北市:五南。

李安明(1999)。「為教學而行政」的校長教學領導:理論與實務。教育政策論壇,

2(2)158-201。

李明(2011)。三問校長走課。教書育人,20,31。

李育君(2013)。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室走察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 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教育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宛臻(2014)。從少子化的觀點來談國民中學校行政工作之因應策略。臺灣教育 評論月刊,3(4),100-102。

吳璧如(1990)。國民小學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金香(2000)。學校組織行為與管理。臺北市:五南。

172

吳明烈(2002)。知識管理與學習型組織。現代教育論壇,7,465-479。

吳明清(2006)。學校領導策略:以校長為領導者的整合架構。現代教育論壇,14,

9-14。

吳明隆(2005)。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第二版)。臺北 市:知城數位科技。

吳政達(2006)。少子化趨勢下國民中小學學校經濟規模政策之研究。教育政策論 壇,9(1),23-41

吳清山(1992)。學校效能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2004)。學校行政:第六版。臺北市:心理。

吳清山(2012)。校長教室走察與教師專業成長。師友月刊,538,30-35。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新詞書。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林天祐(2009)。教室走察。教育研究月刊,181,141-142。

吳勁甫(2007)。競值架構應用在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學校組織文化與組織效 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勁甫(2009)。競值架構應用在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文化之衡量。教育研究與發展,

吳勁甫(2009)。競值架構應用在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文化之衡量。教育研究與發展,